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1、重视数学概念、公式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3、重视诱思探究的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二、设计思路:1、以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深入而准确的认识往往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对概念的分析一方面是为了分析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如何学会、弄懂一个概念的方法,也为今后对其他数学概念的学习有所帮助。

使用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具体函数的单调性是教学中的又是一个难点。

使用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具体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单调性定义的深层理解,给出“作差、变形、定号”的具体步骤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证明方法、形成证明思路。

另外也为今后学习不等式证明中的作差法做一定的铺垫。

2、加强“数”与“形”的结合,由直观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函数单调性概念教学过程中函数单调性的研究方法很具有典型性,体现了对函数研究的一般方法。

在函数单调性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直观感受---定性描述---定量刻画---具体应用”的探究方法,这样一方面为了便于对单调性概念有更好地理解,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函数的其他概念和性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3、在单调性概念的教学与研究中要体现出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局部性质函数的单调性是研究“当自变量不断增大时,函数值随着增大还是减小”,即函数图像的升降性,与函数奇偶性不同,函数的奇偶性是研究“当自变量的值互为相反数时,函数值是否也互为相反数”,即函数图像的对称性。

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的极值是函数的局部性质,与函数的奇偶性、最大(或小)值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函数的单调区间是函数定义域上的一个子集(区间),关注的是函数在这个子集上的增减性。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函数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的定义及其性质。

2. 单调性的判断方法:利用导数、图像以及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3. 单调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求解最值问题、不等式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掌握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的概念。

2. 学会利用导数、图像以及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3. 能够运用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单调性的判断方法,特别是利用导数判断单调性。

2.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单调性的判断方法以及单调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函数图像绘制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函数单调性的思考。

例题:某商品的价格随销售量的增加而减少,问销售量为多少时,商品的价格最低?3. 单调性的判断方法:(1)利用导数:讲解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2)利用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3)利用定义法:讲解如何利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4. 单调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例题,讲解单调性在求解最值问题、不等式问题等方面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 单调性的判断方法:导数法、图像法、定义法。

3. 单调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y = x^2(2)y = x^2(3)y = 2x + 3某商品的价格随销售量的增加而减少,已知销售量为100时,价格为5000元,销售量为200时,价格为4000元。

求销售量为多少时,商品的价格最低?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了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其应用,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单调性的判断方法。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精品)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精品)

函数的单调性(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明确增函数、减函数的图象特征. (2)能利用函数图象划分函数的单调区间,并能利用定义进行证明. 2.过程与方法由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让学生从图象获得“上升”“下降”的整体认识. 利用函数对应的表格,用自然语言描述图象特征“上升”“下降”最后运用数学符号将自然语言的描述提升到形式化的定义,从而构造函数单调性的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格观在形与数的结合中感知数学的内在美,在图形语言、自然语言、数学语言的转化中感知数学的严谨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增函数、减函数的概念;难点:单调性概念的形成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回顾旧知,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学习过程中生疑与析疑,合作与交流,归纳与总结的过程中获得新知,从而形成概念,掌握方法.(四)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提出 问题观察一次函数f (x ) = x 的图象:函数f (x ) = x 的图象特征由左到右是上升的.师: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升降.生:看图. 并说出自己对图象 的直观认识.师:函数值是由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或由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这种变化规律即函数的单调性.在函数图象的观察中获取函数单调性的直观认识.yx11 O引入深题观察二次函数f (x) = x2的图象:函数f (x) = x2在y轴左侧是下降的,在y轴右侧是上升的.列表:x …–4–3 –2 –1 0f(x)=x216 9 4 1 01 2 3 4 …1 4 9 16 …x∈(–∞,0]时,x增大,f (x)减少,图象下降.x∈(0,+∞)时,x增大,f (x)也增大,图象上升.师:不同函数,其图象上升、下降规律不同. 且同一函数在不同区间上的变化规律也不同. 这是“形”的方面,从“数”的方面如何反映.生:函数作图时列表描点过程中,从列表的数据变化可知自变量由–4到0变化,函数值随着变小;而自变量由0到4变化,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变大而变大.师:表格数值变化的一般规随是:自变量x增大,函数值y也增大,函数图象上升,称函数为增函数;自变量x增大,函数值y反而减少,函数图象下降. 称函数为减函数.体会同一函数在不同区间上的变化差异.引导学生从“形变”过渡到“数变”. 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形成概念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一般地,设函数f (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函数f (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increasing function);师:增函数、减函数的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怎么用数学符号表示呢?师生合作:对于函数f (x) = x2在区间(0,+∞)上. 任取x1、x2. 若x1<x2,则f (x1)<f (x2),即x12<x22.师:称f (x) = x2在(0,+∞)上为增函数.由实例探究规律从而获得定义的数学符号表示.O xy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都有f (x1)>f (x2),那么就说函数f (x)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decreasing function).应用举例例1 如图是定义在区间[–5,5]上的函数y = f (x),根据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它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训练题1:(1)请根据下图描述某装配线的生产率与生产线上工人数量间的关系.师:投影例1.生:合作交流完成例1.师: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36练习的第1题、第2题.师:投影训练题1生: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完成.例1【解】:y= f (x)的单调区间有[–5,–2),[–2,1),[1,3),[3,5]. 其中y = f (x)在区间[–5,–2),[1,3)上是减函数,在区间[–2,1),[3,5]上是增函数.训练题1 答案:(1)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随着工人数的增加而提高,当工人数达到某掌握利用图象划分函数单调区间的方法.掌握单调性证明步骤及原理.内化定义,强化划分单调区间的方法.xx1 x2Oyf (x1) f (x2)y=f (x)xx1 x2Oyf (x1)f (x2)y=f (x)(2)整个上午(8∶00~12∶00)天气越来越暖,中午时分(12∶00~13∶00)一场暴风雨使天气骤然凉爽了许多. 暴风雨过后,天气转暖,直到太阳落山(18∶00)才又开始转凉. 画出这一天8∶00~20∶00期间气温作为时间函数的一个可能的图象,并说出所画函数的单调区间.(3)根据下图说出函数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函数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例2 物理学中的玻意耳定律kpV=(k为正常数) 告诉我们,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当其体积V减小时,压强p将增大. 试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之.训练题2:证明函数f (x) = –2x +1在R上是减函数. 个数量时,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值,而超过这个数量时,生产效率又随着工人的增加而降低. 由此可见,并非是工人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2)增区间为[8,12],[13,18];减区间为:[12,13],[18,20].(3)函数在[–1,0]上是减函数,在[0,2]上是增函数,在[2,4]上是减函数,在[4,5]是增函数.师:打出例2,请学生阐明应用定义证明(判定)并总结证明单调性的基本步骤.生:学生代表板书证明过程,教师点评.例2 分析:按题意,只要证明函数kpV=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即可.证明:根据单调性的定义,设V1,V2是定义域(0,+∞)上的任意两个实数,且V1<V2,即21121212()()V Vk kp V p V kV V VV--=-=.由V1,V2∈(0,+∞),得V1V2>0.由V1<V2,得V2 –V1>0.强化记题步骤与格式.又k>0,于是p (V1) –p (V2)>0,即p (V1) >p (V2).所以,函数kpV,V(0,+∞)是减函数,也就是说,当体积V 减小时,压强p将增大.师:投影训练题2生:自主完成训练题2 证明:任取x1,x2∈R,且x1<x2,因为f (x1) –f (x2) =2 (x2 –x1)>0,即f (x1)>f (x2),所以f (x) = –2x +1在R上是减函数.归纳小结1°体会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形成过程.2°单调性定义.3°利用图象划分单调区间.4°利用定义证明单调性步骤.师生合作:回顾单调性概念的形式与发展.师:阐述单调性的意义与作用.反思回顾整理知识,提升能力.课后练习1.3第一课时习案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备选例题:例1 证明函数f (x) =3x +2在R上是增函数.【证明】设任意x1、x2R,且x1<x2,则f (x1) –f (x2) = (3x1 +2) – (3x2 +2) = 3(x1–x2).由x1<x2得x1 –x2<0. ∴f (x1) –f (x2)<0,即f (x1)<f (x2).∴f (x ) =3x +2在R 上是增函数.例2 证明函数f (x ) =1x在(0,+∞)上是减函数. 【证明】设任意x 1、x 2(0,+ ∞)且x 1<x 2,则f (x 1) – f (x 2) =21121211x x x x x x --=, 由x 1,x 2(0,+∞)得,x 1x 2>0,又x 1<x 2,得x 2 – x 1>0,∴f (x 1) – f (x 2) >0,即f (x 1)<f (x 2). ∴f (x ) =1x在(0,+∞)上是减函数.。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1. 教材内容及地位本节课是人教版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函数单调性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用符号语言(不等式)刻画函数的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及简单应用.它是学习函数概念后研究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性质,为后继学习奠定了理性思维基础.如研究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性质,包括导函数内容等;在对函数定性分析、求最值和极值、比较大小、解不等式、函数零点的判定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问题上都有重要的应用.因此,它是高中数学核心知识之一,是函数教学的战略要地.2.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和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3. 教学难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生成,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二、学生学情分析1. 教学有利因素学生在初中阶段,通过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已经对函数的单调性有了“形”的直观认识,了解用“V随X的增大而增大(减小)”描述函数图象的上升(下降)的趋势.亳州一中实验班的学生基础较好,数学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观察、辨析、抽象概括和归纳类比等学习能力.2. 教学不利因素本节课的最大障碍是如何用数学符号刻画一种运动变化的现象,从直观到抽象、从有限到无限是个很大的跨度.而高一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跨越的阶段,逻辑思维水平不高,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另外,他们的代数推理论证能力非常薄弱.这些都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三、课堂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单调性的相关概念.掌握证明简单函数单调性的方法.2.通过实例让学生亲历函数单调性从直观感受、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的自然跨越,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类比等思想方法.3.通过探究函数单调性,让学生感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从有限到无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和力量.4.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进一步养成思辨和严谨的思维习惯,锻炼探究、概括和交流的学习能力.四、教学策略分析在学生认识函数单调性的过程中会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如何把“随x 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这一描述性语言“翻译”为严格的数学符号化语言,尤其抽象概括出用“任意”刻画“无限”现象;二是用定义证明单调性的代数推理论证.对高一学生而言,作差后的变形和因式符号的判断也有一定的难度.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形式组织学习材料:1. 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动态的优势,借助函数图象、表格和几何画板直观演示.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师生对话自然生成.2.在“创设情境”阶段.观察并分析沙漠某天气温变化的趋势,结合初中已学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函数单调性,明确相关概念.3.在“引导探索”阶段.首先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意识到继续学习的必要性;然后设置递进式“问题串”,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对“随x 的增大而增大”进行探究、辨析、尝试、归纳和总结,并回顾已有知识经验,实现函数单调性从“直观性”到“描述性”再到“严谨性”的跨越.4. 在“学以致用”阶段.首先通过3个判断题帮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辨析,逐步形成对概念正确、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然后教师示范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一起提炼基本步骤,强化变形的方向和符号判定方法.接着请学生板演实践.五、教学过程(一)通过问题,引入课题分别作出函数y=x+1,y=-x+1,y=x²的图像,并且观察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图像有什么变化趋势?y=-x+10 1X1y=x²1问题一问题二如何描述函数图像的上升或下降?图像上升,y 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图像上升,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向题三如何用符号化的数学语言来描述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呢?(二)引导探究,生成概念探究在函数y=f(x)的给定区间上任取x₁,x₂,当x₁<x₂时,有f(x)<f(x₂),这时我们就说函数y=f(x)在给定区间上是增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一般的,设函数f(x) 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₁,x₂,当x₁<x₂时,都有_f(x)<f(x₂),那么就说函数f(x) 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₁,x₂,当x₁<x₂时,都有f(x)>f(x),那么就说函数f(x) 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如果函数y=f(x) 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是减函数,就说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 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三)学以致用,理解感悟概念理解( 1 ) 已知,因为f(-1)<f(2), 所以函数f(x)是增函数.(2)能不能说y= (x≠0)定义域(-∝,0)∪(0,+∝)上是单调减函数?(3)对于函数f(x),x∈D,若x,x₂∈D,(x₂-x) [f(x₂)-f(x₁)]>0 ,则函数f(x)在D上是增函数.(4)y=f(x) 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若x,x₂∈D,且x₁<x₂,则f(x)>f(x₂).- 用于比较函数值的大小(5)y=f(x) 在区间D上是减函数,若x,x₂∈D,且f(x₁)>f(x₂),则x₁<x₂…用于比较自变量值的大小概念升华:(1)x,x₂具有任意性;(2)单调性是相对区间而言的,在一点处不具有单调性,单调区间之间用“,”隔开(不可用“U”符号连接)(3)定义的等价变形;(4)“知二推一”的应用典型例题—根据图像,指出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指明函数在这些区间上的增减性。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学生能够利用函数的导数和零点,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3.学生能够应用函数的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应用函数的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PT、黑板、教材、练习题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入“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概念。

例如:小明要去市场买苹果,他手上只有一张100元的大钞,而市场上每个苹果的价格各不相同。

请问小明应该如何选择购买的苹果种类和数量,才能使得他手上的钱能够买到尽量多的苹果?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

Step 2:引入函数的单调性(15分钟)教师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

教师解释函数的单调性是指函数在定义域内的变化趋势,即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是增大还是减小。

教师用PPT或黑板上的例子展示不同种类的函数图像,并让学生观察函数在不同区间的变化趋势。

Step 3: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方法。

1.对于定义在区间上的函数,可以通过求导数和零点的方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2.如果函数在一些区间上的导数大于零,则函数在这个区间上是递增的;如果函数在一些区间上的导数小于零,则函数在这个区间上是递减的。

Step 4:练习(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函数的导数和零点,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例如:1.求函数y=x^2的单调区间。

2.求函数y=x^3的单调区间。

Step 5:函数的单调性的应用(15分钟)教师介绍函数的单调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1.根据一些函数的单调性,判断一些实际问题中的一些变量的变化趋势。

2.根据一些函数的单调性,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优解。

Step 6: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判断方法和应用。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以加深对函数的单调性的理解。

Step 7: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并及时纠正错误。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2.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3.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及证明.【教学难点】归纳抽象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以及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方法】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课前布置任务:(1) 由于某种原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间由原定的7月25日推迟到8月8日,请查阅资料说明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2)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研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气温变化情况.课上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到开幕式推迟主要是天气的原因,北京的天气到8月中旬,平均气温、平均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天数等均开始下降,比较适宜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下图是北京市今年8月8日一天24小时内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引导学生识图,捕捉信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观察图形,能得到什么信息?预案:(1)当天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以及何时达到;(2)在某时刻的温度;(3)某些时段温度升高,某些时段温度降低.在生活中,我们关心很多数据的变化规律,了解这些数据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问题: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的数据变化情况吗?预案:水位高低、燃油价格、股票价格等.归纳:用函数观点看,其实就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是变大还是变小.〖设计意图〗由生活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兴趣.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对于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是变大还是变小,初中同学们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没有严格的定义,今天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建立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1.借助图象,直观感知问题1:分别作出函数的图象,并且观察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有什么变化规律?预案:(1)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 y随x的增大而减小.(2)函数在上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在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3)函数在上 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描述 (增函数、减函数).同时明确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是函数的局部性质.问题2: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增函数、减函数?预案: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y也越来越大,我们说函数在该区间上为增函数;如果函数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y越来越小,我们说函数在该区间上为减函数.教师指出:这种认识是从图象的角度得到的,是对函数单调性的直观,描述性的认识.〖设计意图〗从图象直观感知函数单调性,完成对函数单调性的第一次认识.2.探究规律,理性认识问题1:下图是函数的图象,能说出这个函数分别在哪个区间为增函数和减函数吗?学生的困难是难以确定分界点的确切位置.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用函数图象判断函数单调性虽然比较直观,但有时不够精确,需要结合解析式进行严密化、精确化的研究.〖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用数量大小关系严格表述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问题2:如何从解析式的角度说明在为增函数?预案: (1) 在给定区间内取两个数,例如1和2,因为12<22,所以在为增函数.(2) 仿(1),取很多组验证均满足,所以在为增函数.(3) 任取,因为,即,所以在为增函数.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引导学生分别用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进行辨析,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变量不可能被穷举,从而引导学生在给定的区间内任意取两个自变量.〖设计意图〗把对单调性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完成对概念的第二次认识.事实上也给出了证明单调性的方法,为证明单调性做好铺垫.3.抽象思维,形成概念问题:你能用准确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述出增函数的定义吗?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增函数严格的定义,然后学生类比得出减函数的定义.(1)板书定义(2)巩固概念判断题:①.②若函数.③若函数在区间和(2,3)上均为增函数,则函数在区间(1,3)上为增函数.④因为函数在区间上都是减函数,所以在上是减函数.通过判断题,强调三点:①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某个区间而言的,离开了定义域和相应区间就谈不上单调性.②对于某个具体函数的单调区间,可以是整个定义域(如一次函数),可以是定义域内某个区间(如二次函数),也可以根本不单调(如常函数).③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A,B上都是增(或减)函数,一般不能认为函数在上是增(或减)函数.思考:如何说明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不是单调函数?〖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归纳出单调性的定义,通过对判断题的辨析,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完成对概念的第三次认识.三、掌握证法,适当延展例证明函数在上是增函数.1.分析解决问题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证明:任取, 设元求差变形,断号∴∴即∴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定论2.归纳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归纳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设元、作差、变形、断号、定论.练习:证明函数在上是增函数.问题:要证明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除了用定义来证,如果可以证得对任意的,且有可以吗?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叙述与定义的等价性.让学生尝试用这种等价形式证明函数在上是增函数.〖设计意图〗初步掌握根据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等价形式进一步发展可以得到导数法,为用导数方法研究函数单调性埋下伏笔.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学生交流在本节课学习中的体会、收获,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小结.1.小结(1) 概念探究过程:直观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2) 证明方法和步骤:设元、作差、变形、断号、定论.(3) 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类比等.2.作业书面作业:课本第60页习题2.3 第4,5,6题.课后探究:(1) 证明: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的,且有.(2) 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并结合描点法画出函数的草图.。

高中数学单调性教案怎么写

高中数学单调性教案怎么写

高中数学单调性教案怎么写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增减性和单调性的概念。

2. 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3. 能够应用函数的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概念,掌握判定方法。

2. 应用函数的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板书笔、教材、教具等。

2. 学生准备:课前提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单调性的概念,如:函数$f(x) = x^2$在区间$[-
2,2]$上的单调性。

2. 教学:讲解函数的增减性和单调性的定义,及如何判定函数的单调性。

3. 辅导: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进行实操,让学生自己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4. 实践:通过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应用函数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函数单调性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函数单调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思,对今后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七、拓展延伸
学生可自行探究其他函数的单调性,如三角函数、指数函数等,进一步提升应用函数的单
调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3.1.3函数的单调性【教学目标】1.理解增函数㊁减函数的定义及增函数㊁减函数的图象特征,初步掌握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2.能正确地使用符号语言刻画函数的单调性,提升数学表达和数学交流的能力.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和证明,提升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判断.【教学难点】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从函数图象的变化趋势得出增函数㊁减函数的定义,然后对图象进行代数分析,得出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本节课的主要思路是从形的直观感知到严密的代数分析,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函数.最后,借助两个证明题,深化学生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理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入艾宾浩斯曲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曲线的变化趋势,引入课题.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新课例2证明函数f(x)=3x+2在区间(-ɕ,+ɕ)上是增函数.证明设x1,x2是任意两个不相等的实数,则Δx=x2-x1,Δy=f(x2)-f(x1)=(3x2+2)-(3x1+2)=3(x2-x1),ΔyΔx=3(x2-x1)x2-x1=3>0.因此,函数f(x)=3x+2在区间(-ɕ,+ɕ)上是增函数.总结由函数的解析式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步骤:S1取Δx,计算Δy.S2计算k=ΔyΔx.当k>0时,函数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当k<0时,函数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例3证明函数f(x)=1x在区间(0,+ɕ)上是减函数.证明设x1,x2是任意两个不相等的正实数,则Δx=x2-x1,教师讲解例2,板书详细的解题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步骤,可简记为:一设㊁二求㊁三判定.学生讨论并试解例3.教师解答学生的困惑.通过例题解答,加深学生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理解.归纳证明步骤,从而突破难点.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判断ΔyΔx的正负.巩固用函数解析式来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新课Δy=f(x2)-f(x1)=1x2-1x1=x1-x2x1x2=-x2-x1x1x2.又因为x1x2>0,所以ΔyΔx=-1x1x2<0.因此,函数f(x)=1x在区间(0,+ɕ)上是减函数.练习证明函数f(x)=3x在区间(-ɕ,0)上是减函数.学生练习.巩固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小结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2.判定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梳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作业本节练习A组第2题.本节练习B组题目.学生课后完成.巩固本节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函数单调性》是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值域及表示法,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研究和讨论初等函数有关性质的基础。

掌握本节内容不仅为今后的函数学习打下理论基础,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增函数、减函数及其几何意义。

2.学会应用函数的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探究与活动,使学生明白考虑问题要细致,说理要明确。

情感与态度: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理性的描述生活中的增长、递减的现象。

2.通过生活实例感受函数单调性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数形语言转化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判定及证明。

关键:增函数与减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教法分析】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不断探索,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核心归结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然后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的学习理解,最终把问题解决。

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探索尝试的动态活动之中;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情境
1.海宁潮,又名钱江潮,自古称之为“天下奇观”。

“八月十八潮,壮
观天下无”。

海宁潮是一个壮观无比的自然动态奇观,当江潮从东面来时,
似一条银线,“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势极雄豪”。

潮起潮落,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如何用函数形式来表示,起和落?
2.教师和学生一起举出生活中描述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规律的成语:蒸蒸日上、每况愈下、此起彼伏。

如何用学过的函数图象来描绘这些成语?
设计意图:创设海宁潮潮起潮落,成语→图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朴素的生活语言描述他们对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请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这样做可使教学过程富有情趣,可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起点的设定也比较恰当,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二)温故知新
1.问题1:观察学生绘制的函数的图象(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而定),指出图象的变化的趋势。

观察得到:随着x 值的增大,函数图象有的呈上升趋势,有的呈下降趋势,有的在一个区间内呈上升趋势,在另一区间内呈下降趋势。

2.问题2:对“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这句话初中是怎样描述的?
例如:初中研究2
y x =时,我们知道,当x <0时,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0时,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回忆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解释:
图象呈逐渐上升趋势⇔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图象呈逐渐下降趋势⇔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函数这种性质称为函数的单调性。

设计意图:学生在函数单调性这一概念的学习上有三个认知基础:一是生活体验,二是函数图象,三是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认识。

对照绘制的函数图象,让学生回忆初中对函数单调性的描述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的符号化建构,与学生的认知起点衔接紧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建构概念
问题3:如何用符号化的数学语言来准确地表述函数的单调性呢?
对于区间I 内的任意两个值12,x x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

单调增函数的定义:
问题4:如何定义单调减函数呢?
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由学生给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及学生讨论,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用严格的数学符号语言定义函数单调性的全过程,让他们亲身体验数学概念如何从直观到抽象,从文字到符号,从粗疏到严密。

让他们充分感悟数学概念符号化的建构原则。

问题4则要求学生结合图象化单调增函数的定义,通过类比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得到单调减函数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数学概念是如何扩充完善的。

(四)理解概念
1.顾名思义,对“单调”两字加深理解
汉语大词典对“单调”的解释是: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2.呼应引入,解决问题情境中的问题
如:21y x =+的单调增区间是(,)-∞+∞;1y x =
在(0,)+∞上是减函数。

3.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如:函数1y x =
在(0,)+∞和(,0)-∞上都是减函数,能否说1y x =在定义域(,0)(0,)-∞+∞ 上上减函数? 引导学生讨论,从图象上观察或用特殊值代入验证否定结论(如取1211,2
x x =-=
)。

设计意图:学生对一个概念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教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通过概念变式教学和构造反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在学习如何证明一个函数的单调性之前,先与学生一起探讨怎样才能否定一个函数的单调性对帮助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尤为重要,可以加深学生对“任意”两字的理解。

(五)运用概念
通过两例,教师要向学生说明:
1.判断函数单调性的主要方法:①观察法:画出函数图象来观察;②定义法:严格按照定义进行验证;③分解法:对函数进行恰当的变形,使之变成我们所熟悉的且已知其单调性的较简单函数的组合。

2.概括出证明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

练习:作出函数|1|1y x =--、2|1|y x =-的图象,写出他们的单调区间。

设计意图:单调性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问题,通过本例,要让学生理解判断函数单调性与证明函数单调性的差别,掌握证明函数单调性的程序,并深入理解什么是代数证明,代数证明要做什么事。

(六)回顾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能利用(1)图象法;(2)定义法来判定函数的单调性,从中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来研究问题。

【教学反思】
1.给出生活实例和函数单调性的图形语言,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直观图形得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开始,问题是学生兴趣的开始。

这里,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好奇心。

2.给出函数单调性的数学语言。

通过教师指图说明,分析定义,提问等办法,使学生把定义与直观图象结合起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渗透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3.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利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通过安排基本练习题,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学习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5.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该成为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是对函数图象特征的一种数学描述,它经历了由图象直观感知到自然语言描述,再到数学符号语言描述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充分反映了数学的理性精神,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数学教育载体。

6.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着力点是“为学习设计教学”,而不是“为教学设计学习”。

通过对“函数单调性”教学设计,我对“为学习设计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果把教学看作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远足,那么学情分析的目的是要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确定一个合情合理的教学起点;目标导向这是要教师分析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即远足所期望到达的目的地,这是教学的根本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知识定位则好比是教师要预先分析通往目的地的道路状况,从而决定前进的方法和策略;问题设计则好比是设计行程,恰当安排可以指引师生高效地向着目的地前行。

本节课就是通过这样的设计思想来安排教学设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