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15-18】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简言之,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从17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和法国等西欧主要国家相继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从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法国、德国也相继发生了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另一方面,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明确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口号;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标志着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点(精心整理)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点(精心整理)本文整理了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点内容。
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驱动历史发展的主动力是阶级斗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并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重要原理。
它强调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通过矛盾的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3.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总结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变革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阶级斗争的斗争形式与社会制度有关。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并使之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5.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除剥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共同奋斗,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
以上是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点内容的精心整理。
深入研究这些基本原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选择题)1。
哲学的科学内涵(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理论性质)(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一切哲学)(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由于哲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所以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意识属性)(以上是所有哲学的共性)(注意马哲与非马哲的区别)2。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4。
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这两种表述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相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是恩格斯提出的)康德、休谟(不可知论的代表)(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
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真正彻底的可知论(实践)5。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指马克思在哲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论和方法不仅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下面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的复习资料。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有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传承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交织而成的。
2.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换言之,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由对生产资料的掌控所引起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表现为社会上不同阶级之间的人际和组织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比较概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各种物质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和构成的变更。
而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就是说,人们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源,就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生产关系。
5.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阶级剥削,实现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展开,只有人民大众群众组成的力量才能打造出全民共同繁荣的社会。
6. 文化自由。
文化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文化自由是指个人和群体可以随意地使用和表述自己的思想和信仰,而不受任何宗教和政治势力的轻视、限制或干预。
总的来说,上述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比较重要、常被提及的概念。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思想和理论,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贡献。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本文旨在介绍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并对其进行简要概括。
第一章哲学与世界观
第一节哲学的本质和任务
哲学的本质是指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哲学的任务则是指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作出的贡献。
第二节世界观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包括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结构、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等。
第二章唯物论基本原理
第一节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二者相互关联但物质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发展是物质的普遍规律
发展是物质的内在需求和推动力,是无限多样性和一定规律性的统一。
第三章唯心论基本原理
第一节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唯心论认为精神是客观实在,物质是精神产物,二者相互关联但精神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意识的本质和形式
意识具有主观反映客观的本质特征,包括知觉、表象和思维等形式。
第四章辩证法基本原理
第一节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运动规律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包括矛盾和统一,其运动规律包括对立面的斗争、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第二节辩证法在实践中的作用
辩证法运用于实践可以帮助人们以正确的方式对待问题,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处理问题。
以上为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概述,希望能够为你的学习提供一定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知识点一、考试要求通过考试,能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包括: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
同时,考察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导论: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第一章: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意识的产生、本质、结构和功能;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章:实践的本质和结构;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第三章: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文化结构。
第四章: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
第五章: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第六章: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七章: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历史规律的实践途径;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第八章:认识的发生;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结构。
第九章: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第十章:无第十一章:真理;价值;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十二章:社会进步及其标准;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三、试卷结构a)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b)题型结构a: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b:简述题(每题10分,共60分)c: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秀林。
自考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考马原理知识点总结在自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对于备考自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一重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
唯物论是指从宇宙的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客观事实出发,把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存在的根源归结为物质,从而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规律的方法,是一种处理事物关系的思维方式,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辩证法的一种具体应用,它通过揭示社会存在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是指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改造和认识的活动过程,是人们改变自然和改变自己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内容和思想方法也是备考自考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内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发展规律等。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由此反过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变化。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它指出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动力。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内容,它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力。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剥削问题的理论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基础。
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思想方法也是备考自考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要点.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把握第一,第二节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哲学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 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 的本原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 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3.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作用:(1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理论依据 (2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哲学理论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主要把握第二,三小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特点: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 的统一,是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也可以是 马哲的功能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阶级性,批判性第一章物质与世界(重点把握第一,三节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四者的关系:,疋 ,疋(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是维性的,而且是由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流逝,因而具有不可逆的特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现实空间具有三维性特性。
认识时空的这些特性对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物质运动和时空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认为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实在内容。
离开特定的物质运动过程,时间就是一个无法存在、不可想象的东西,(如年、月、日等;离开运动着的物质,空间就成了空无一物、不可想象的虚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15-18】【篇一】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人类的理解本质上是实践的和社会的,是以一定的方法体系和思维方式社会历史地展开的,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解发展不但体现为知识的增加和更新,而且体现为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历史发展,在各种信息大规模增加和人的主体作用高度发挥的时代,使学生了解理解与思维方法,思维方式的关系,熟知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现代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思维方式的理解本质
思维方式作为一定时代的人们的理性理解方式,既有其社会的本质,又有其理解的本质,就社会本质来说,任何思维方式都是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在人脑中的内化,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意识化、观点化的结果,是作为人的认知模式和评价模式的观点系统,就理解本质来说,思维方式体现着理解主体和理解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双向运动,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双向转换过程的深刻体现。
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划分思维方式,它是由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构成的,是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的统一体,思维方式的外在系统由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三方面构成,思维方式的内在系统包括知识信息系统、动力调控系统和智力智慧系统三个子系统。
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
一、作为客观辩证法反映的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有的辩证法,是指与人类意识相区别的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的活动过程的辩证法,是指以客观事物
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出现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的
规律;主观辩证法则是指人类理解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是指以概念作
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人类的主观辩证法是在概念辩证本性的基础展开的。
二、概念体系构成的思维之网
人类的思维反映和把握客观世界是通过概念体系来实行的,概念
体系是人类的思维之网,各个概念是这张思维之网上的各个“纽结”,从概念到概念体系,又是概念本身内在矛盾通过判断、推理、假说等
具体的思维形式的运动,才能理解人类思维之网的形成和变迁,才能
更深刻地把握主观辩证法。
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1)客观辩证法:外部世界运动的一般规律,支配整个自然界和
社会;人的社会实践的辩证法。
(2)主观辩证法: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
存有;主观辩证法则采取主观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的自觉活动相联系。
逻辑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本身并不存有于客观世界,而为人的思维所独有
第一节方法和方*
一、方法的发生和发展
思维方法对理解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
使思维客体相互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联系;它对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有
重要的规范作用;思维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理解活动的成果,决
定着主体能否准确理解和把握客体以及准确性的水准。
二、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七大基础学科的排序中,数学第一,逻辑学第二。
本小节的教材上的叙述存有诸多问题。
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上:什么是逻辑学?辩证逻辑是逻辑吗?等等。
逻辑哲学就是在技术的基础上,以非技术的方式研究逻辑问题。
通俗地说,以技术方式研究逻辑问题,形成现代逻辑。
与此相对,在这个基础上,以非技术的方式研究逻辑问题,形成了逻辑哲学。
三、方*
方*的意思就是说有了这个方法你就一通百通了。
我们经常说要授人以渔而不授人以鱼,那个渔就是方法,你知道方法了就能够事半功倍,不知道方法你是事倍功半。
所谓研究的方*化,就是使整个研究变得编程化,程序化。
第二节辩证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征
思维方法是主体观点地把握客体的一种理解工具,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
事物的规律,是在客观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手段,思维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是中介性,此外还有多样性、层次性和统一性。
辩证思维是立足于概念的辩证本性而展开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理论体系演化等思维形式的矛盾运动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本质。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