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左金石志》纂修考

合集下载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山东文献集成

山东文献集成

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前言一个文化大省,要有标志性人物,山东省因为有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孙膑这样一些誉满中外的文化名人,因而被公认为文化大省。

但是,一个文化大省还必须有标志性的文献。

以省级地方文献丛编为例,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广东的伍元薇、伍崇曜编刻《岭南遗书》、光绪年间定州王灏编刻《畿辅丛书》、民国年间山西省文献委员会排印《山右丛书初编》、金毓黻编印《辽海丛书》、张鹏一编印《关陇丛书》、安徽丛书编审委员会影印《安徽丛书》、卢靖编刻《湖北先正遗书》、孙文昱编印《湖南丛书》、胡思敬编刻《豫章丛书》、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编印《广东丛书》、琼州海南书局排印《海南丛书》、贵阳任何澄等编印《黔南丛书》、云南丛书处赵藩等编刻《云南丛书》等等,都是一省文化之标志。

下至地区一级文献丛书,也不乏闻名于世的,其典型事例为民国年间上海暨南大学校长张寿镛个人出资编刻的宁波地方文献丛书《四明丛书》,久已被学术界视为善本。

其馀如丁丙编刻《武林先哲遗书》、盛宣怀编刻《常州先哲遗书》等都享有盛名。

可是,山东作为一个文化大省从没有像其他几个省份那样,编印出足以标志山东文化的“山东丛书”,这是一个重大遗憾,也是我们当代山东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根据山东大学教授王绍曾先生主编的《山东文献书目》、沙嘉孙先生编著的《山东文献书目续编》,从先秦到近代,山东历史上产生的著述在一万种以上,数量庞大,在此基础上选编一部超过其他各省的山东地方文献丛书,是具备优越条件的。

作为山东省第一学府素以文史研究闻名于世的山东大学,理应承担起这一重任。

二○○五年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王学典院长、杜泽逊教授提出编纂《山东文献集成》的计划,经山东大学领导上报山东省人民政府,由韩寓群省长特批立项,成为山东省政府重大文化工程。

二○○五年底开始筹备,二○○六年初正式启动。

《山东文献集成》由韩寓群省长任主编,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校长展涛等任副主编。

编纂处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王学典任编纂处主任,杜泽逊任副主任。

《钦定热河志》编纂体例述略

《钦定热河志》编纂体例述略

《钦定热河志》编纂体例述略王颖;杜鹃【摘要】《钦定热河志》是清代乾隆时期官修方志,是记述热河地区自然与历史文化最早的地方志.编纂原则,皆为叙述内容的需要而定,内容丰富,体例完善,突出了地方特色.全书不仅是地方资治、教化和存史的依据,而且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典籍.【期刊名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4)001【总页数】4页(P15-18)【关键词】钦定热河志;编纂体例;史料价值;学术思想【作者】王颖;杜鹃【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承德067000;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承德0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清代是我国方志纂修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方志的编纂体例日趋完备。

《钦定热河志》的编修集中了清代和珅、梁国治、纪昀、钱大昕、汪由敦、裘日修、陆锡熊等一批当时的博学大儒,并由乾隆皇帝亲自审定。

因此《钦定热河志》在清代官修方志中体现的编纂思想,可以说是对当时方志学领域主流观念的反映。

本文试以《钦定热河志》编修背景、体例、史料价值进行分析,以探求清代官修方志的学术思想。

一、编纂旨意与版本《钦定热河志》,一百二十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奉敕撰。

清初,康熙年,热河地区人烟尚少,土地荒芜。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立避暑山庄之后,“聚民至万家”,“闾阎日以富,耕桑日以辟。

至于今将百年,屹为都会”[1]。

乾隆在《钦定热河志·序》中表示:“当今之时,热河之志,不可不成,则以本朝荷天之眷,百有余年,累洽重熙,汉人已数世被覆载生育,其语言风尚,薰陶渐演,不可以辽、金、元之汉臣例之亦理之必然。

况我皇祖建山庄于此地,非为一已之豫游,实贻万世之缔构,而顾可无书以垂永久乎?”[1]此序由浅入深地对编纂《热河志》的宗旨进行了说明。

乾隆四十六年(1781),乾隆“特命廷臣,肇修舆志”。

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户部尚书和珅,经筵讲官户部尚书梁国治,“诚欢诚忭,稽首顿首”上言臣等奉敕编辑《热河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 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范围一】1、赵翼《廿二史札记》【最重要】《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

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

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评价: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

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

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

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

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

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

清史稿-卷一百四十六志一百二十一_国学经典

清史稿-卷一百四十六志一百二十一_国学经典

卷一百四十六志一百二十一◎艺文二史部十六类:一曰正史类,二曰编年类,三曰纪事本末类,四曰别史类,五曰杂史类,六曰诏令奏议类,七曰传记类,八曰史钞类,九曰载记类,十曰时令类,十一曰地理类,十二曰职官类,十三曰政书类,十四曰目录类,十五曰金石类,十六曰史评类。

正史类《明史》三百三十六卷。

康熙十八年敕撰,乾隆四年书成表进。

《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四十六卷。

乾隆四十六年敕撰。

《史记补注》一卷。

方苞撰。

《史记疑问》一卷。

邵泰衢撰。

《史记考证》七卷。

杭世骏撰。

《史记志疑》三十六卷。

梁玉绳撰。

《读史记十表》十卷。

汪越撰,徐克范补。

《史记天官书补目》一卷,《考证》十卷。

孙星衍撰。

《史记律历天官书正譌》三卷。

王元启撰。

《史记三书释疑》三卷。

钱塘撰。

《史记功比说》一卷。

张锡瑜撰。

《史记毛本正误》一卷。

丁晏撰。

《校刊史记札记》五卷。

张文虎撰。

《史汉笺论》十卷。

杨于果撰。

《史汉骈枝》一卷。

成蓉镜撰。

《汉书辨疑》二十二卷。

钱大昭撰。

《汉书拾遗》一卷。

刘台拱撰。

《汉书疏证》三十六卷。

沈钦韩撰。

《汉书注校补》五十六卷。

周寿昌撰。

《汉书管见》四卷。

朱一新撰。

《汉书补注》一百卷。

王先谦撰。

《汉初年月日表》一卷。

姚文田撰。

《汉书律历志正譌》二卷。

王元启撰。

《汉书地理志稽疑》六卷。

全祖望撰。

《汉书地理志补注》一百三卷。

吴卓信撰。

《新斠注汉书地理志》十六卷。

钱坫撰。

《汉书地理志校注》二卷。

王绍兰撰。

《汉书地理志校本》二卷。

汪远孙撰。

《汉志水道疏证》四卷。

洪颐煊撰。

《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七卷。

陈澧撰。

《汉志释地略汉志志疑》一卷。

汪士铎撰。

《汉书地理志集释》十四卷,《西域传补注》二卷。

徐松撰。

《汉西域图考》七卷。

李光廷撰。

《汉书古今人表考》九卷。

梁玉绳撰。

《人表考校补》一卷,《续补》一卷。

蔡云撰。

《汉书正误》四卷。

王峻撰。

《汉书刊误》一卷。

石韫玉撰。

《汉书注考证》一卷。

何若瑶撰。

《两汉朔闰表》二卷,附《汉太初以前朔闰表》一卷。

张其〈曾羽〉撰。

日照县志——精选推荐

日照县志——精选推荐

⽇照县志《⽇照县志》简介[1]光绪《⽇照县志》,⼜题《续修⽇照县志》。

该志⽐较全⾯地记述了⽇照历史沿⾰、⼭川古迹、物产风俗、建置祀典、赋役制度、职官选举、⼈物艺⽂等各种情况,是记录⽇照传统社会最为详实的⼀部志书。

2008—2011年,⽇照市档案局与苏州⼤学历史系专家合作,对⽇照档案馆藏清光绪《⽇照县志》进⾏了校注⼯作,并于2011年9⽉正式刊印。

⽬录[2]前⾔校注凡例《⽇照县志》序⽂《⽇照县志》⽬录《⽇照县志》卷⾸修志凡例图考旧序《⽇照县志》卷⼀疆域志沿⾰县境乡社⼭⽔海⼝古迹附古墓古碑时序风俗《⽇照县志》卷⼆营建志城池公廨学校坛祠附寺观坊表桥梁墩铺《⽇照县志》卷三⾷货志赋役盐法物产附市集海运《⽇照县志》卷四礼乐志《⽇照县志》卷五秩官志《⽇照县志》卷六选举志《⽇照县志》卷七考鉴志祥异兵事海防《⽇照县志》卷⼋⼈物志《⽇照县志》卷九列⼥志《⽇照县志》卷⼗艺⽂志上中《⽇照县志》卷⼗⼀艺⽂志下《⽇照县志》卷⼗⼆掇余志后记关于《⽇照县志》的考证据考证,⽇照历史上可查的县志可追溯到明万历⼗⼋年(1590年),官修的《⽇照县志》从编修成书到刊刻,有康熙志、光绪志⼆种。

据光绪⼗⼀年(1885年)七⽉,时任⽇照知县陈懋所撰之序:“⽇照志,创始于明万历间杜君⼀岸,国朝康熙初杨君⼠雄重监修,皆官督其事,⽽采择于⾢之绅耆。

”“厥后成君永健莅照,取旧志,增艺⽂,⼜⼊⼰作。

”距成永健之后⼜近170年,陈懋赴任⽇照,在光绪九年启动修纂,经过⼆年,到⼗⼀年修竣,⼗⼆年刊⾏。

这期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明代后期万历⼗⼋年(1590年),在政府倡导下,知县杜⼀岸初创,形成草稿本。

杜志“斟酌群采,订以郡志;削其不经,录其可备;起于某卷,终于某卷,共若⼲篇。

⼈物、风俗、⼟地、⼭川,淑慝劝惩,案往警来,展卷在⽬;是⾮久⽽不判者,度其备于斯”。

由于初创,“⽴⼤纲凡⼋”,史实缺乏,收采艰巨,体例难周,有重复,有疏漏,有凌杂,有失当,卷帙不繁,略显粗糙,“其⽂多不雅驯”。

历史学论文-论阮元与《广东通志》的编纂

历史学论文-论阮元与《广东通志》的编纂

历史学论文-论阮元与《广东通志》的编纂清代嘉道年间,阮元主持修纂的《广东通志》(下称《阮通志》),历来为史志专家所尊崇,给予很高的评价,如一代学人梁启超就曾评说:“大约省志中,嘉道间之广西谢志,浙江、广东阮志,其价值久为学界所公认,道光间之畿辅李志、山西曾志、湖南李志……等,率皆踵谢、阮之旧,而忠实于所事,抑其次也。

”(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考明清方志以数千计,《阮通志》为何能位居前列?《阮通志》之价值又体现于何处?这些问题学界似未深究,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以补这方面研究之不足。

一要修纂出一部高质素的省志其实并不容易,它必须具备许多主客观的条件。

对此梁启超也曾作过颇有见地的专论,他说:“昔人极论官修国史之弊。

盖谓领事者皆垂老之显宦,不知学问为何物;分纂人员猥滥,无所专责,虽有一二达识,不能尽其才”。

“方志地位,虽亚于国史,然编纂之形式,率沿唐后官局分修之旧,故得良着甚难,而省志尤甚。

必如谢蕴山、阮芸台之流,以学者而任封圻;又当承平之秋,史事稀简;门生故吏通学者多;对于修志事自身有兴味;手定义例,妙选人才分任而自总其成,故成绩斐然也”(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

从《阮通志》修纂之背景看,它显然是具备了这些成功因素的。

第一,关于“盛世修志”的问题。

清王朝自康熙继位后,战乱渐趋平息,社会经济亦已复苏,为了巩固全国统一大局,促进经济发展高潮的到来,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要地方志修纂的工作。

康熙十一年,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上疏,要求各省纂修通志,以作汇辑《大清一统志》之用。

康熙允其所奏,诏令“直省各督抚聘集夙儒名贤,接古续今,纂辑通志”(注:(康熙)《山西通志·条议》,转引自刘纬毅:《中国地方志》,第104页。

)。

雍正六年,雍正又下令“各省督抚,将本省通志重加修辑,务期考据详明,采摭精当,既无阙略,亦无冒滥,以成完善之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 代 学 术 大 师 阮 元 任 职 山 东 学 政 期 间 所 修 《 山左金石 志 》 二 十 四卷 , 首次 较 为 系 统 地将 山东 古代 的金 石文献 汇辑于一 编 , 并加 以详审考证 。然 而, 后世对 《 山左金 石志 》 的纂 修 者 多存误 解 , 并且 对 其资料 来源 与纂 修过程 鲜有研究 。鉴 于此 , 本文


《 山左 金 石 志》 的纂 修 者
的政 治舞 台上活 跃 了近 半个 世 纪 。阮元 身 为达 官
而 不废 学 问 , 在经 学 、 史学 、 金 石学 、 文学、 历算、 书
关 于《 山左 金石志 》 的纂修 者 , 《 清史 稿 ・ 艺 文
二》 《 清 朝续文献 通考 ・ 经籍考 十二》 与《 书 目答 问

画等领域 造 诣 深厚 , 著述 宏 富 , 编著有《 十 三 经 注
Hale Waihona Puke 史部 》 均称 : “ 《 山左 金石 志 》 二 十 四卷 , 毕沅、 阮
疏 校勘记 》 《 经籍纂 诂》 《 皇清 经解 》 《 两浙金 石 志》 《 集 古斋钟 鼎彝器 款识》 等。
毕沅 与阮元作 为江苏 同乡 , 在金 石学方 面都有 着深厚造 诣 。关 于二 人 与 《 山左 金 石 志》的关 系 ,
官 乾隆 、 嘉庆、 道光 三朝 , 任 职地方学政 、 督抚 , 充 兵
部、 礼部 、 户 部侍 郎 , 拜 体 仁 阁大学 士 , 在清 代 中期
试 对《 山左 金 石 志 》 的纂 修者 、 资料 来 源 以及 编校
与刊刻 等问题加 以探讨 , 以求对 这部著作 有一个全
面认识 。
6 9・

次过 济宁 学, 观戟 门诸碑 及黄 小松 司马 易所得 汉祠 石象, 归而始 有勒 成 一 书之 志。五 十九 年 , 毕 秋 帆
( 1 7 9 6 ) 秋, 书成 。嘉庆 二年 ( 1 7 9 7 ) , 付梓 出版 。细
阶道 道 员 、 安 肃道 道 员 、 陕 西按 察使 、 陕西布 政使 、 陕西巡 抚 、 河南 巡抚 、 湖广总督 、 山东巡 抚等职 。他 精 于经学 、 史学、 金石学 等 , 编著 《 续资 治通 鉴》 《 关 中金 石记》 《 中州金石记 》 等。 阮元 ( 1 7 6 4 —1 8 4 9 ) , 字伯 元, 号芸 台, 江 苏 扬 州人 , 通籍仪征。 … 乾 隆 五十 四年 ( 1 7 8 9 ) 进士, 历
是其重要来源。《 山左金石志》 始纂于乾 隆五十九年, 次年初成 , 嘉庆二年刊刻。
[ 关键词 ] 《山左 金 石 志》 ; 纂修 者 ; 史料 来 源 ; 编校 ; 刊刻
[ 中图分类号]K 2 4 9 . 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9 — 5 1 0 1 ( 2 0 1 5 ) 0 3 — 0 0 6 9 — 0 6
[ 收 稿 日期 ]2 0 1 4 - 1 1 - 2 1 [ 基 金 项 目 ]中 国博 士 后 科 学基 金 第 5 6批 面上 资 助 项 目“ 清代 山东 金 石 学 研 究 ”( 2 0 1 4 M 5 6 1 9 0 6 ) 及 曲阜 师 范大 学博 士 科研 启 动基 金 资助 项 目“ 阮元 ( 山左 金 石 志 ) 研究” (B S Q D 2 0 1 3 0 1 2 5 ) 的 阶段 性 成果 之 一。 [ 作 者 简 介 ]孟凡 港 , 曲阜 师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副 教 授 , 历史 学博士 , 山东 大 学儒 学 高 等 研 究 院 博 士 后, 主 要 从事 中 国古 代 史 、 历 史 文献 学研 究。 ( 曲阜 2 7 3 1 6 5 )
序》 加 以分析 。阮序云 :
元 以乾 隆五 十 八年 秋 , 奉命 视 学 山左 , 首谒 阙
( 一) 毕沅 、 阮元与 《 山左金石 志》 毕沅 ( 1 7 3 0 —1 7 9 7 ) , 字秋帆 , 江苏镇洋 ( 今 江
苏太仓 ) 人 。乾隆二 十五年 ( 1 7 6 0 ) 进士, 先后 任 翰
我们可 以通 过 阮元 与钱 大 昕 的 两篇 《山左 金 石 志
元 同撰 ” ; 更有 者 , 题为“ 清毕 沅 辑 ” ①, 而对 阮 元 只
字不 提 。然而 , 据 笔者 研究 发现 , 该 书 主要 由 阮元
及其 幕友纂 修 完 成 , 并 非 毕 沅 。那 么 , 毕沅与《 山
左金 石志 》 有 何 关 系 ?阮 元 的 哪些 幕 友 参 与 了该 书 的纂 修 ?兹 做一探讨 。
第1 6卷
第 3期
北 华 大 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B E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o 1 .1 6 No . 3
2 0 1 5 年 6月
里, 观乾 隆钦颁 周 器及 鼎、 币、 戈、 尺诸 古金 , 又摩 挲
两汉石 刻 , 移 亭长府 门卒 二石人 于矍相 圃。次登泰
林 院修 撰 、 翰林 院侍读 学士 、 太 子左庶 子 、 甘肃 巩秦
岱, 观唐摩崖碑 , 得 从 臣衔 名及 宋赵 德 甫诸 题 名 。
① 《 石刻史料新编》 第l 9册 的 目录题为: ” 《 山左金石志》 二十 四卷 , 清毕沅 辑” ; 刘 俊文总纂 、 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 究 中心研 制 《 中国基本古籍库》 也标为: “ 清毕沅辑 ” 。
J u n . 2 0 1 5
《 山左金 石 志》 纂 修考
盂 凡 港
[ 摘 要]《山左金石志》 虽题为毕沅、 阮元 同撰 , 实乃 阮元及 其幕友所修。《山左金石 志》 资料丰 富, 阮
元 及 其 幕友 的搜 访 、 毕沅 的收 藏 、 金 石 同好 间 的交 流 、 山东 地 方 官 民 的提 供 以及 对 已有 文献 的援 引 等 , 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