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憎恶心灵鸡汤

合集下载

【深度】我们为何讨厌心灵鸡汤

【深度】我们为何讨厌心灵鸡汤

【深度】我们为何讨厌心灵鸡汤小编的话:什么是神逻辑,这就是神逻辑。

谨慎阅读,后果自负。

你有一千个理由去讨厌心灵鸡汤,然而实际上,这一千个理由没有一个是成立的。

比如很多人会说心灵鸡汤不解决实际问题,但心灵鸡汤从来就不是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试想一下,当你遇到某个技术问题无法解决时,难道你是去找一本心灵鸡汤而不是找相关的技术书籍吗?再比如很多人会说读多了心灵鸡汤降低智商,可是喝了毒药还会致命,有人会讨厌毒药吗。

如果心灵鸡汤读多了会降低智商的话,那不去读就好了,为何要讨厌心灵鸡汤呢。

心灵鸡汤,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其实,大多数人讨厌心灵鸡汤只是因为需要讨厌心灵鸡汤而已。

比如说,有人问你:“你对心灵鸡汤怎么看?”你说:“我觉得挺好的啊。

”有人说:“你居然觉得挺好的,你知不知道心灵鸡汤就是精神毒物……(此处省去一千字)”你点点头,叹了口气说:“我知道了,我讨厌心灵鸡汤。

”当然,大多数情况你会直接说“我不喜欢心灵鸡汤”就可以跳转到更为愉快的话题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讨厌心灵鸡汤呢?因为心灵鸡汤与这个号称反对成功学实则信仰成功学的时代互相抵触。

比如前面提到的讨厌心灵鸡汤的理由:不解决问题。

这个时代认为所有不能解决问题的内容都是该被讨厌的。

就像“读书无用论”这种观点,这个观点的潜在逻辑是“如果读书是无用的,我们就不该选择读书。

”在这样的时代下,讨厌心灵鸡汤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正确。

任何心灵鸡汤的作者从未标榜自己的文章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从未暗示过自己的解决方法就是正确的、唯一的答案。

但是,反心灵鸡汤的写手们一次又一次地将心灵鸡汤打翻在地,逼着心灵鸡汤承认“我能解决问题,但我没有解决问题,我错了”。

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只剩下半杯了。

”乐观的人会说:“还有半杯呢。

”一些心灵鸡汤的解读者会将这个段子解释成“我们要乐观,乐观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反心灵鸡汤的人会批判:“火烧眉毛了,乐观有什么用”。

其实,无论有没有这篇心灵鸡汤,乐观都没有实际的用处,但这个段子的基础事实“悲观的人与乐观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本来并没有错。

有多少伪心灵鸡汤你误喝了

有多少伪心灵鸡汤你误喝了

有多少伪心灵鸡汤你误喝了?(转载)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4月20日公布,报告显示,通过手机阅读的成年人中,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

微信阅读一方面使我们的阅读生活更丰富,但另一方面伪科学的、造谣的、抄袭的内容也让人难辨真假。

不是吗?在社交化阅读时代,这些年,我们“喝过”的心灵鸡汤就不少。

一碗碗鸡汤端上桌,大家品得津津有味,可谁会知道很多都是假鸡汤,而“伪名人心灵鸡汤”就更典型。

1 只要是名人,躺着都中枪也许从微信火热的那一天开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家莫言就立刻化身为心灵鸡汤高手了。

“你羡慕我的自由,我羡慕你的约束;你羡慕我的车,我羡慕你的房……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或许,我们都是近视眼,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幸福……”“烟恋上了手指,手指却把香烟给了嘴唇,香烟亲吻着嘴唇,内心却给了肺……”这些署名莫言的鸡汤文是不是很熟悉?不少人更是因为标题上注着“莫言”俩字,才果断地点了进去,并在几秒钟内迅速转发,结果弄出了阅读量惊人的事实——“100000+”。

关于这些流传甚广的文字,莫言自己从未见过,莫言的女儿管笑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她父亲正在创作,不上网,也没有微信。

“我父亲说,‘这些流传甚广的名言警句都非我所作,我向作者的才华表示敬意’。

”很多打着名人旗号的微信都赢得了“100000+”的阅读量,如“愤青派”的王朔、陈丹青,“温婉派”的张爱玲、林徽因、仓央嘉措,走“励志路线”的马云、当“全面选手”的白岩松,还有动不动就说“发呆的美好”的陈道明,以及“把俩儿子全送新疆操练”的硬汉代表姜文,都是心灵鸡汤的红人。

不仅如此,他们术业有专攻,张爱玲、林徽因谈感情谈爱情,马云专发职场商场励志文,陈道明俨然成了小清新代言人,白岩松则教育、信仰、人生一锅端。

但问题是,这些曾以他们为主角的微信大多都是冒牌货。

“怀着学习美国先进科技报效祖国的豪情,我翻山越岭来到了这个‘强大’的国度,可是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大家别去美国!一个愚蠢而落后的国家》一文曾在各大论坛、微博频频露面,如今也成为微信大热门,在微信上署名为“陈丹青”。

我为什么憎恨心灵鸡汤

我为什么憎恨心灵鸡汤

我为什么憎恨心灵鸡汤如果要追溯心灵鸡汤的历史,恐怕要从1993年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心灵鸡汤》这个系列的书讲起。

当时这一系列的书超过200种类别,有许多书籍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

这组书传入中国后,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文体类型,他在我们很多本土的作家配上其自身的故事,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故事和人生感悟。

在我们的市面上,随手可以买到一本《读者》,如今网络普及了,一打开微博、QQ空间、朋友圈也到处充斥着这些内容。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鸡汤文,总体而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试图得出一个人生感悟。

他们的目的,用现在的话说,是由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

表面上看来,你会觉得心灵鸡汤是一种非常棒的文体,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爱这种东西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无论如何,它的结果是好的,带给了人满满的正能量。

首先,我们仔细观察心灵鸡汤所面对的目标群体: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当然,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两性鸡汤、职场鸡汤等,我们会发现,心灵鸡汤所面对的这些人群,都在扮演着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社会角色,人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比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和爱。

然而,他们的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是因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

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

下面让我们看一则实例,原对话简略摘抄如下: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

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

鸡汤文的危害

鸡汤文的危害

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 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 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我在北京的薪 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 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但 如果你仔细思考,便会发现问题所在:大学生阐述自己的问题,诸如买不起房、 没钱请人吃饭、薪水低,实际上问的是物质上的一无所有,他寻求的是怎样解 决这个问题。而于丹巧妙的绕过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个 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有着一 堆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 大学生:“哎,你这么一说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 说完,于丹似乎对她的回答挺满意,露出会心一笑。 我们如果不加以思考,便会像这位大学生一样,满心欢喜地全盘接受于丹的答 案,因为她的答案看起来似乎有理有据了他这个问题,采取诡辩的方式答别人 的问题,答的全部都是精神上的东西。 这个大学生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居然还觉得她回答得很好,这说明,当 一个人情绪失落之时,往往更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而忘记了自己最初要的东 西,对于一些感性的人群尤为如是。
这个道理乍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事实上,他的结论是好的,但是他 的推论是错误的。鸡汤作者为了得出他的结论,刚好写到对他自己有 利的位置就马上停笔了,没有再深入下去,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他得 出的感悟是站在渔夫这个狭隘的角度来看问题。 如果你跳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圈子,站在亿万富翁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 题,又是另外一回事。对于富翁来说,他的享受生活并不只是来海边 晒太阳,而是他们享受着选择生活的权利:今天他可以来晒太阳,明 天他又可以去骑马,后天他还可以去森林里打猎,这些对于渔民、放 牧人、猎人看来说都是他们的职业,他们当然觉得不稀奇。但对于富 翁来说是新奇的,关键在于,他玩腻了就可以去选择其他,他有这种 权力。但是渔人并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渔夫为了生计,只能终日守 在沙滩上,每天重复着他的生活,终老至死,这正是他生命的悲剧所 在。

我对心灵鸡汤 议论文800字_初二作文.doc

我对心灵鸡汤 议论文800字_初二作文.doc

我对心灵鸡汤议论文800字_初二作文说到鸡汤,你一定会发现它很美味。

但是说到心灵鸡汤,你怎么看?你有没有想过有一段时间你受到了伤害,你的朋友突然发了一些鼓舞人心的文章,或者你在网上看到了它们?说两句似乎很有道理,忽略了事情的本质,好像是为了减轻你的痛苦。

无论何时,我总能看到一些心灵鸡汤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被鸡汤搞糊涂了,就像那些话说的那样。

世界如此美丽,我们为什么要如此狂躁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这些鸡汤,也不太喜欢那些所谓的有毒鸡汤。

我讨厌灵魂鸡汤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每个人都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悲伤、恐惧、恐惧,这些都是我们应得的权利。

我们可以失败,我们可以生活在混乱中。

但是请不要在我们沮丧的时候突然来一碗心灵鸡汤。

不要像真理一样,你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生命。

一个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情感,许多事情,许多痛苦,甚至许多幸福和快乐。

但是没有办法预测和控制这些事情。

但是鸡汤给我的感觉是它照顾我们的情绪,但它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解决问题。

情感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因为情感而忽略一些事情。

我们应该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产生的所有负面情绪都是错误的。

不要盲目相信一碗给你带来感情的心灵鸡汤。

不要沉迷于鸡汤,那是当时赋予的力量,然后整天沉溺于它而不采取任何行动。

认识到我们生活中的痛苦和现实有多残酷,然后正确地看待这个世界,根据我们自己的经历去理解、理解、欢笑和哭泣。

也许在你未来的描述中,你会用鸡汤来描述你的悲伤时光。

但是只有你知道真正坚强的人是你自己。

灵魂鸡汤是用来说的,不是用来改变人生轨迹的。

一段文字可以给你力量,但它根本改变不了你的生活。

真正改变生活的是你自己,你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以及你自己真正的改变和实现。

事实上,如果你能描述它,你会发现每个人都能像鸡汤一样活出灵魂。

毕竟,谁没有受到一点伤害,谁没有变得强大?你需要变得非常强壮,而不是每天都吃鸡汤。

你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听到太多的情感,也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安慰,但是你需要给自己一种真正的安全感。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反感心灵鸡汤了?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反感心灵鸡汤了?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反感心灵鸡汤了?
心灵鸡汤最初的诞生是为了唤起读者对生活的追求,用“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来安慰读者,心灵鸡汤是一种安慰剂,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

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

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反感心灵鸡汤呢?
因为越来越多的心灵鸡汤,会让读者觉得审美疲劳,而且现在的心灵鸡汤已经变味了,也就变成了毒鸡汤。

这些鸡汤的充斥,让这些本来是起正能量的文章,变成了人们讨厌的笑柄,这种现象什么时候可以改变呢?那就得看文章的质量了,能起到正能量还是负能量也得看这些文章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

心灵鸡汤多不是坏事,但是变质的心灵鸡汤只会让人反感。

反对心灵鸡汤的作文800字

反对心灵鸡汤的作文800字

反对心灵鸡汤的作文800字
心灵鸡汤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的良师益友,但最近它的人气似乎有了几分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使用心灵鸡汤。

为什么?是什么让人们如此反感?
首先,心灵鸡汤过于简单而不实用。

大多数心灵鸡汤只能安慰我们,而不能激励我们,它们常常是空洞的,没有具体细节,没有真正有效的想法。

因此,它们很难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无助。

其次,心灵鸡汤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

如果只接受它们,而不去理解它们的内涵,我们的认知能力会受到一定的损害,而且不利于我们的智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此外,心灵鸡汤可能让我们陷入思想的困境中。

仔细想想,大多数心灵鸡汤都是一些非常正统的观点,它们可能会使我们丧失思考能力,失去思考的热情,从而无法发现更丰富多彩的层次。

最后,心灵鸡汤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沉沦和抑郁。

对于某些人来说,它们可能会成为一种“躲藏”,使他们在困难的时候停止努力,总是思考自己的困境,而不是去想怎么解决它。

总之,心灵鸡汤并不能解决我们的困境,反而可能让我们陷入困境。

当我们处于苦恼之中时,最好还是努力去思考,而不是依赖心灵鸡汤。

我们应该去拥抱未知,去学习更多新知识,去发现内心深处更丰富的意义。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回自信,重拾生活的力量。

- 1 -。

心灵鸡汤的红与黑

心灵鸡汤的红与黑

“心灵鸡汤”的红与黑昨天我收到了一条关于劝人减肥导致恶果的留言,很受触动:“我觉得让自己瘦下来变美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一个朋友很胖,总是减肥失败,也跟她内分泌不好有关。

但当时我不知道,只是把一些你关于鼓励姑娘瘦身的东西发给她,希望鼓励她瘦下来美起来。

可是后来姑娘因为节食患厌食症现在在接受治疗。

”“我心里一直很自责。

因为我的无知,不知道内分泌失调导致的肥胖并非靠节食和运动就能减肥成功,觉得自己在导致这个不好的结果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为毕竟这个社会确实对女性的审美眼光要求窈窕,而且也是由于我的无知导致给一个女孩子过多的压力。

”“还是想说希望你写东西在鼓励女生努力瘦身的时候,也能照顾一下那些因为病理原因导致的身材不好的孩子。

在以瘦为美的社会中承受别人给的压力,也无法对每个人说自己的苦处,有时候看到这样的文章莫名受到更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好的结果产生。

”刚好,这段留言触发了我最近思考关于“心灵鸡汤”与“心灵耳光”的关系和意义:心灵鸡汤到底有没有用?谁在需要着心灵鸡汤?还记得儿时,我们经常信奉和传播“感激伤害过我们的人”“放下就是获得一切”“关怀内心远比事业成功更重要”“女人爱自己就好了”之类的低质量的鸡汤文章。

这些教科书式的鸡汤鼓吹“无欲无求”“看淡一切”“感恩一切”“与世无争”等等人生态度。

简单说来,就是“回避现实,自欺欺人”。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越来越厌恶心灵鸡汤。

我们从懵懂无知,钦佩慌乱逻辑但是言语对称的空洞蛊惑的少年,成长为追求干货,窥伺社会真实,反省自身问题,勇闯人间百态的青年。

此时,那些浮夸的激励,表扬,安慰,诸如“你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只有你最好”“相信自己就会幸福”之类的鸡汤,对我们毫无价值。

我们渐渐意识到,只有对人生冷酷真相了解,对人性丑陋百态洞悉,对自我硬伤清醒,我们才有机会以冷静心里,成熟的态度,务实的目标,稳妥的路线,最大化的接近我们最有可能成为的样子。

于是,我们唾弃心灵鸡汤,鄙视自欺欺人,感谢心灵耳光,追求实事求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什么憎恶心灵鸡汤?(上)2013-09-17 19:26:13全文共分上、下两个章节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道德败坏,而是无知。

因为道德败坏显而易现,而无知却遁于无形。

一个轮奸犯会因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受到千万人的唾骂,而一个学艺不精的医生却很少因为自己的愚钝而受到惩罚,毕竟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没有专业知识难断真伪。

这让很多人认为:病是自己造成的,只要医生尽心尽力,就足够了,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换作一个心灵鸡汤的簇拥者,他们甚至会为自己被别人误导而兴高采烈起来。

——献给所有的心灵鸡汤作者和热爱心灵鸡汤的人们如果要追溯心灵鸡汤的历史,恐怕要从1993年由杰克·坎菲尔与马克·汉森与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心灵鸡汤》这个系列的书讲起。

当时这一系列的书超过200种类别,有许多书籍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

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

这组书传入中国后,逐渐的成为了一种文体类型,他在我们很多本土的作家配上其自身的故事,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故事和人生感悟。

在我们的市面上,随手可以买到一本《读者》,如今网络普及了,一打开微博、QQ空间、朋友圈也到处充斥着这些内容。

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鸡汤文,总体而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试图通过一个或几个故事试图得出一个人生感悟。

他们的目的,用现在的话说,是由情绪上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

表面上看来,你会觉得心灵鸡汤是一种非常棒的文体,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爱这种东西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无论如何,他的结果是好的,带给了人满满的正能量。

如果单单是这样,鸡汤文似乎并没有好讲的。

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捏着鼻子看了很多鸡汤文,以及批评鸡汤文的文章。

我发现正是因为鸡汤文这样,表面看是在扬善,导致很多批评鸡汤的文章都讲得不到要害,写文的作者其本身逻辑也不是很清楚,其本身也没有将问题的关键理顺,讲问题也没有到本质,很多人都采取了谩骂和讽刺的形式来批评鸡汤文,其结果无疑是受到很多鸡汤爱好者的抨击,这是我写这篇文的主要原因。

首先,我们仔细观察心灵鸡汤所面对的目标群体: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

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当然,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两性鸡汤、职场鸡汤等,我们会发现,心灵鸡汤所面对的这些人群,都在扮演着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社会角色,人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比任何阶段都需要关怀和爱。

然而,他们的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是因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问题。

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需要的是冷静与理性,有了这些他们才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而鸡汤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使人的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这正是鸡汤的荒谬所在。

下面让我们看一则实例,该视频由学术界的鸡汤大师于丹提供(看原视频请点击这里)(从2分20秒开始,到4分48)原对话简略摘抄如下:一个大学生问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们毕业留在北京,我们俩真没什么钱。

我买不起房子,就租一个房子住着,我们的朋友挺多,老叫我们出去吃饭,后来我们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饭,我俩没钱请人家吃饭。

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无所有,你说我现在该如何是好?”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学想要留京没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

第二,你有了一个能与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请你吃饭,说明你人缘挺好有着一堆朋友,你拥有这么多,凭什么说你一无所有呢?”大学生:“哎,你这么一说我突然间还觉得自己挺高兴的。

”说完,于丹似乎对她的回答挺满意,露出会心一笑。

我们如果不加以思考,便会像这位大学生一样,满心欢喜地全盘接受于丹的答案,因为她的答案看起来似乎有理有据。

但如果你仔细思考,便会发现问题所在:大学生阐述自己的问题,诸如买不起房、没钱请人吃饭、薪水低,实际上问的是物质上的一无所有,他寻求的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而于丹巧妙的绕过了他这个问题,采取诡辩的方式答别人的问题,答的全部都是精神上的东西。

这个大学生没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居然还觉得她回答得很好,这说明,当一个人情绪失落之时,往往更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而忘记了自己最初要的东西,对于一些感性的人群尤为如是。

一个本来逻辑不清的人,如果总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只会让他的逻辑越来越不清楚,这时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烦恼依旧在。

这是为什么当一个人在看完鸡汤文之后,感觉浑身解气,而过一段时间后,又感到烦恼起来——因为当他们打完一针鸡汤后,他们还是得面对真真实实的问题,他们不是宗教信徒,不可能永远活在鸡汤的世界中。

一个人如果在其职场刚开始的时候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件事情,耽误的可能只是一年两年,如果一直持续下去,耽误的将会是一辈子。

在这个问题上,显然应该告诉这名大学生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财方案、人生规划等等,用这些方法帮助他攫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解决他目前所处的财务困境(当然这绝不是一两分钟能解决的问题)。

当然,很多人会说:“于丹又不是就业办事处主任,她怎么会回答这些问题呢,她当然只能回答自己擅长的领域呀!”是的,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问题,回答当然应该是:不知道。

而不是装作一副人生导师的模样,对别人进行错误的指导,何况于丹还是个学者,是一个大学教师。

作为一个学者,最起码应该有严谨的态度,作为一个老师,最起码对学生应该有种责任心。

而我在于丹的这段对话中,这两种最基本的素质我都没看见。

最后,于丹来了一句神总结:“你说读书修行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让我们这个当下心,怎么样能够去转境,看见自己拥有的这些东西,让未来更好一点。

”我们读书学知识为的是认识问题,并且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不是去逃避问题,更不是装疯卖傻、答非所问。

如果学了知识不去面对问题,而是天天像于丹这样,遇到问题就打一针鸡汤,那么请问,学知识和没学知识有什么两样呢?如果我们遇到问题不去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讲究改变心境,那完全没有必要跑到大学来学习知识了,你只用去信仰宗教就行了,比鸡汤管用得多。

很多鸡汤文,也不是完全是对问题避而不谈,他们常常会先跟你讲个故事(网上的鸡汤文经常会将人物以朋友、亲戚、同事等等各种身边的人物身份出现,描绘得惟妙惟肖),然后再向你阐述他的道理,虽然都是些歪道理。

下面让我们来看另一则例子: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

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

渔夫说,洗耳恭听。

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

那之后呢?渔夫问。

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

再之后呢?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

然后呢?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

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

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噢,原来如此。

渔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这个故事在各大报刊杂志广为流传,可以说是心灵鸡汤文中的典范。

那些写心灵鸡汤者和信仰心灵鸡汤的人也自认为找到了事情的本质:很多时候别人孜孜以求的,正是我们现在拥有的,只是我们自己浑然不觉而已。

所以,比起追求我们追求不到的,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

这个道理乍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事实上,他的结论是好的,但是他的推论是错误的。

鸡汤作者为了得出他的结论,刚好写到对他自己有利的位置就马上停笔了,没有再深入下去,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他得出的感悟是站在渔夫这个狭隘的角度来看问题。

如果你跳出作者思考问题的圈子,站在亿万富翁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又是另外一回事。

对于富翁来说,他的享受生活并不只是来海边晒太阳,而是他们享受着选择生活的权利:今天他可以来晒太阳,明天他又可以去骑马,后天他还可以去森林里打猎,这些对于渔民、放牧人、猎人看来说都是他们的职业,他们当然觉得不稀奇。

但对于富翁来说是新奇的,关键在于,他玩腻了就可以去选择其他,他有这种权力。

但是渔人并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渔夫为了生计,只能终日守在沙滩上,每天重复着他的生活,终老至死,这正是他生命的悲剧所在。

我们如果这样看心灵鸡汤,就会看清楚,他们实际上讲究的不是客观、严谨、方法正确,而是讲究的怎样将自己的道理看起来正面很阳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很多逻辑已经被他隐去避而不谈,而是选择一些对他自己有利的角度来阐述问题。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很多人对这个故事信以为真?很显然,这个渔夫的身份隐喻了我们当代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大多数人为了生计,为了家庭,都像渔夫一样,不得不每天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朝九晚五,就此了了一生。

现在突然来一个这样的故事,真是让人解气啊!然而,现实我们还是要面对,这个故事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使得很多人逻辑混乱。

在看这个关于渔夫和富翁的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发现,他还有好几个版本,同样一个故事,他还想阐述不同的人生感悟,然而这些感悟跟我之前谈论的人生感悟一样,都是歪道理。

即便是讲述同一个道理时,渔夫和富翁的对话都不同,讲述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鸡汤作家为了说明一个他自认为很正确的道理,经常是不惜编出来一个故事来。

心灵鸡汤如果只是以上几种,那么还不算够坏,虽然他不讲逻辑,毕竟还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给了很多人暂时上的心理安慰。

然而,时下有很多人似乎已经看到“心灵鸡汤”没有刚进来时那样受人追捧,随着民智的提高,他在受着欢迎之时,也在受到更多人的猛烈抨击。

于是很多人开始转变自己的社会角色,声称自己是“情感专家”、“两性专家”、“专栏作家”,实际上写的都是鸡汤文,比如我们受众多女性追捧的情感专家陆琪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下面请让我们以一种同情的眼光来欣赏下陆琪老师写下的这一则鸡汤:这样的人,在网上受到如此多人的追捧,说明我们身边的很多人,讲究的不是一个东西讲得有没有道理,而是这个世界是不是够顺从我,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所在。

不单只是陆琪,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上面,也有很多这样的文。

他们在写文的时候,往往以过来人、或是专家的身份提醒你:《姑娘啊!可长点心眼啊》、《人生不得不提的30个忠告》、《遇到这种女人,请格外珍惜》……看似有理有据,实则逻辑混乱,在此我以豆瓣上最近很火的一篇文为例:《最想结婚的那个人不一定是最爱你的那个人,还可能是能在婚姻中获利最大的人》。

(点击此处可看原文):首先,我们注意作者的这个标题,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他这是在辩证地看问题,实际上这句话说了跟没说差不多,同样的还有:《最爱你的人,最后还可能不跟你在一起》、《有钱的人,生活未必就一定幸福》等等,他首先引导出一个错误的绝对的概念,然后再否定这个本身就错误的概念,让很多人以为他是在辩证的看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属于问题,你不是情感专家你也会知道,最想结婚的那个人不一定是最爱你的那个人,结婚是结婚,爱情是爱情,两者虽然有一定联系,但不是有了爱情就有婚姻,有了婚姻同时还有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