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6二年级下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1课时1000以内数的认识(1) “双减双设计”精品教案

第1课时1000以内数的认识(1)
课型
新授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年级
二年级
设计者
一、教材分析:
例1是在学生掌握了计数单位“一”“十”“百”及其关系的基础上编排的,重在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学生认数离不开数数的过程。教材在编排上,特别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10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操作数小立方体的活动,经过将一个个的小立方体结构化,借助计数单位 “一”“十”“百”数数,既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又体会十进制。
七、教学反思
3.完成教科书P79“练习十六”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旨在巩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第五步:课堂总结
1.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预习内容。
六、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认识(1)
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第二步: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74页主题图,引导学生估数。
(1)观察主题图,提炼数学信息。
(2)估一估体育馆的座位有多少,明确大数产生的意义。
2.教学例1,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
(1)出示10、100、1000个小棒,引导学生数数,并阐述数数的方法。
(2)总结: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10。用同样的方法总结得出: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100;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引导学生用计数器表示1000,并明确其含义。
(1)引导学生用计数器表示1000,并明确其含义。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生活中几百几十的场景,比如:一本书一共有320页,会场中一共有920个人等,告诉学生几百几十的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百几十的数。
(板书课题:认识几百几十)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1、教学例题(1)直观认识出示4块方板。
提问:这4块方板里有多少个小方块?400里面有几个百?(板:4个百)(出示5根木条)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方块?五十里面有几个十?(板:5个十)现在一共是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2)用计数器表示。
让学生都在计数器上拨珠,并指名演示。
(3)写数、读数让学生对照计数器试着写数,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个位上为什么0?0可以不写吗?谁能把这个数读一读?2、教学“试一试”提问:你能一边拨珠子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九十数到四百三十吗?请把它们写下来。
(要求学生相互给同学看)提问:数到三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那么数到六百九十呢?数到八百九十呢?不拨珠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要求学生数给同桌听)提问:数到九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追问:九百九十后面为什么时一千?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独立看图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怎么想到13个十是130?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填写,共同订正。
提问:360和630各是怎么组成的?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指名读数,共同写数。
要求学生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订正后提问:做过这两道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独自填写得数或算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7单元:7 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版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96页例13。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教学重点】学会用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PPT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复习估数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数卡,现在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游戏:这有7个数,你能找到手中卡片上的数的近似数吗?找到了就请你站在数的旁边,好吗?谁想玩这个游戏?200250300350400450500玩游戏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找近似数的理由:生:我的数是218,218的近似数是200,所以我站在200的旁边。
师:其他同学也和你周围的伙伴或老师说一说你手中卡片上数的近似数吧!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利用前边的知识找到了每个数的近似数,利用这些近似数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板书: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超市看一看!二、探究新知,学习估算播放一位同学和妈妈去超市的视频。
1.师:同学们,看了这个小短片,你们都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已知条件是一部电话机358元,一个电吹风218元,数学问题是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2.师:500元够吗?是什么意思?生:把电话机和电吹风的钱数加一块,然后和500元比一比。
比500元大就够了,否则就不够。
3.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老师给出2个小提示)(1)想确认500元够不够用?(2)实际应该付多少钱。
以上提示,哪种情况利用近似数解决问题更合适一些呢?4.师:用钱数的近似数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判断带500元钱够不够。
我教师批注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估算”,这节课我们就用估算解决问题。
(板书:估算)5.师:5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不够呢,我们要找到每件商品钱数的近似数,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解决方案写在答题纸上。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左右方向的概念,能正确的判断物体的左右位置。
2.能够简单地进行“左”、“右”方向的描述和规定。
3.能够灵活运用“左”、“右”进行简单的解题操作。
二、教学重点1.左右方向的概念。
2.判断和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
3.灵活运用“左”、“右”进行解题。
三、教学内容1.左右方向的认识–通过游戏、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左右方向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左右位置,理解左右的概念。
2.判断和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给出具体图形或物体,让学生判断其左右位置,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相互确认、辨认物体的左右位置。
3.灵活运用“左”、“右”进行解题–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题目中运用左右位置的概念,解答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游戏等呈现左右方向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左右方向,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学习用语言描述左右位置。
3.训练:设计一些小练习让学生判断物体的左右位置,学生之间互相确认、纠正。
4.拓展: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运用左右概念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5.巩固: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左右方向的认识和运用。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左右方向的概念。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工具1.图片:展示左右方向的图片,辅助学生认识左右概念。
2.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合作,加深对左右方向的理解。
七、教学评估1.口头答辩: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
3.练习测验:布置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左右方向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一课时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92页例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两位数加两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小组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算法并熟练地计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夏天,小鸟都回到了小岛,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鸟岛上参观去。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看,二年级各班同学们已经站好了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发现。
集体交流。
我知道了每条船最多只能坐68人。
我知道二年级每个班有多少人。
……(课件出示例1图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师:能直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吗?生: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一班和二班共有多少人,只有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才知道能不能坐下。
师:你们能算出来吗?生:能。
师:怎样列式?生:23+31师:你能试着口算出来吗?不能口算出来的可以用笔算。
小组内试一试。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一)学生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可能出现的算法:1、23+30=53 53+1=542、20+30=50 3+1=4 50+4=543、3+1=4 20+30=50 50+4=544、想竖式……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在这几种解答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学生比较几种算法,找出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
(对于个别不能口算的学生应允许他们笔算解答。
)师:现在你有了结果吗?二(1)班和二(2)班能坐下吗?生:能。
(二)师:小明明想知道二(3)班和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你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独立完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7《利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第七节《利用估算解决问题》。
本节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简单的估算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估算的概念,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估算的意义和应用。
2. 掌握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得出答案,引出估算的概念。
2. 讲解新课:介绍估算的意义和方法,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进行估算。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估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估算的方法和技巧,讨论如何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7《利用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2. 估算的概念和方法3. 估算的步骤4. 估算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习题,巩固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2. 实际应用:运用估算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和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难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理解估算的意义和应用估算的意义:估算是一种快速计算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没有精确计算工具的情况下,对数量或结果进行大致的判断。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7课时 大小比较 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7课时大小比较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大小比较”的第7课时,教学内容为: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物体的大小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物体的大小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
2.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物体的大小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大小不同的物体、图片等。
2. 学具:大小比较卡片、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体,让学生发现物体的大小差异。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教室里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吗?你们知道怎么比较物体的大小吗?二、探究1.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
2.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总结并讲解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物体的大小关系。
三、实践1.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比较,并说出比较结果。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检查并纠正错误。
四、巩固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交换练习册,互相批改并讨论答案。
五、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大小比较题目。
2. 家长协助孩子观察家里的物体,进行大小比较练习。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实践,使学生掌握了比较物体大小的基本方法,并能够正确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表示物体的大小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练习十六-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练习十六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的练习十六,主要内容包括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简单的乘法运算以及相关的应用题。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两位数加减运算的理解,并初步掌握乘法运算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够正确解决相关的应用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难点1. 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
2. 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和运算规则。
3. 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器、多媒体课件、黑板。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两位数加减运算的规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入乘法运算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 练习讲解:针对练习十六中的题目,逐一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运算过程中的进位和退位问题,以及乘法运算的规则。
4. 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则。
2. 乘法运算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3. 练习题目的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十六中的全部题目。
2. 选择两道题目进行深入思考,并写下解题思路。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乘法运算的理解程度。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改进的措施。
3.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进位和退位问题的详细补充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中的进位和退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困难点。
进位是指当一个数位上的数相加超过10时,需要向更高位进1;退位则是指当一个数位上的数不够减时,需要从更高位借1,在本位上加10后再进行减法运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七 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P75、76。 教学目的:1、建立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10个1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千”。 2、认识1000以内的数,并会数1000以内的数。 3、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1、认识计数单位是“千”,知道“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十进制。 2、学会千以内数字的数法。 教学难点:拐弯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1、口算。师: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是多少? 2、请同学们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再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师: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更大的数,认识比100更大的数字。 (2)、数的认识。课件出示主题图: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不同的数字)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大数学习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亲历数数,认识计数单位“千“。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课件演示75页例题1。 师:这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说不不同的数法: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学生回答后课件演示1个1个地数,数出共有10个小方块。 师:这是几个十?几个一?思考:10个一是( ) 2
板书:(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 (2)课件演示10排小方块,每排10个。 师:请你们数一数现在有多少个小木块?说说你们的数法。 生1:100个,从1数到100,一个一个地数。 生2: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同学讨论交流后,课件演示数数的方法:一排一排地数,从10、20、30、、、90,100. 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一百 ) (3)课件演示小方块,10排,每排100个。 师:这么多的小方块,怎么才能数得又快又准?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寻求数数的好方法。 小组:一百一百地数,一共10个一百。 课件演示一排一排地拉出小方块,和学生共同数数,100、200、、、900. 师:九个百再添上一个百是多少?(一千)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从而引出课题,介绍“千”这个全新的计数单位。 (4)通过刚才的数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 师:这就是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生2: 很少数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很多数的时候,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5)生活中的数。说说生活中1000以内的数。 三、计数器数数。 (1)让学生说一说计数器从右往左数每一档表示的数位名称,认清千位从右起是第几位,与哪一位相邻? (2)借助计数器,共同完成第1题,教师拨珠子,学生数数。 (3)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数数,然后轮流上台演示,一个人数数,一个人拨珠子,自主完成2、3两题。 (4)、数数游戏:接龙游戏,猜数游戏 。 教学反思: 3
第二课时 1000以内数的组成及读写 教学内容:教材P76页例2、P77做一做 教学目的:1、学会读写千以内的数,掌握千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及千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认识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3、培养学生读书、写数的能力,并在读写的过程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1、理解数位的意义及数的组成。 2、掌握100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一位数和两位数的读写法. 师生小结:读数、写数都从高位开始,末尾的0不读. 2、 教师出示计数器并进行如下提问: ①从右起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各表示什么数位? ②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③10个一是( )、10个( )是一百、( )个一百是一千. (2)教师分别在计数器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拨上两个珠子. 提问:百位、十位、个位上的2个珠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2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意思也不同. 二、探究新知,学习例2。 1、教学三位数的组成。 (1)师:同学们请看这幅图,数数看有多少个小圆点?比100少还比100多? 师提示:可以数一数,还可以圈一圈。 生1:10个10就是100,这里有10多个10,比100多,这个数大于100. 生2:有235个。先圈出100,一共圈出2个100,就是200,与三十五合起来就是二百三十五。 (2)如果用小棒表示(课件展示)就是100一捆的木棒有2困,10个一捆的木棒有3困,再加上5根小棒。 (3)根据这些小木棒,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 4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板书:这个数是由2个百,3个十,5个一组成的。引导学生读一读。 师:那么怎么在计数器上拨这个数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计算器上拨235. 2、三位数的读、写。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的读写,想一想:这个数应该怎样读、写? (2)请学生板书“235”的读法和写法。师:二百三十呢?又该怎样读写? 学生思考后在练习本上写出。 (3)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203吗?怎样读、写? (4)师生共同总结三位数的读读法: 读书时,一个数的百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位上是几就读几,个位上是几就读几,数位中间的0就读零,末尾的0不读。 写数时,一个数有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哪位上写0。 3、完成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234 520 806 721 910 9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百六十二 四百零四 六百五十 七百 (3)P77“做一做”第1、2题。 4、教学例3(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看这幅图,数一数右面有多少个彩点,这么多彩点要怎么数? 生1:先10个10个地数,数出100,又一百一百地圈,看看有多少个一百。 数一数,圈一圈的过程中,你们又哪些发现呢? 生1:10个10是100, 生2:900和100合起来是1000. 师:那么1000里面有多少个10呢? 生:从刚才圈一圈可以看出,1000里面有10个100,所以1000里面有100个10. 师生共同总结:1000是由10个(100)组成,也可以说由100个(10)组成, 还可以说是由1000个(一)组成。 三、发展练习 (1)最小的三位数是几,最大的三位数呢? (2)一个三位数,它的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个位上最大的一位数, 5
十位上是0,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3)用0、1和3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四、作业。(1)练习十六6-9题。(2)完成三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认识算盘 教学内容:P7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算盘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组成、名称。 2、初步会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一些数,会读写算盘上拨的数。 3、了解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知道计算工具的发展简史,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算盘,学会用算盘拨数,会识数、读书、写数。 难点:理解算盘上上珠和下珠的区别及作用,会选择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后:(出示古代计算工具的发展图片)即使现在计算机在生活当中的用处很大,但是算盘方便、准确的优点,仍旧在很多工作当中发挥它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算盘。 二、探索新知。 1、介绍算盘结构。 课件出示:你们看到的算盘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你们知道它们各自的名称吗? 在学生的汇报中介绍:框、梁、档、上珠、下珠。 2、初步认识算盘的计数法。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计算器表示数吗? 生:在计算器每个数上拨数,有几个数就拨几个珠。 师:算盘和计数器有点相似,都是通过拨珠的方法来表示数,但是计数阿德方法不一样。 师讲解: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比如9,在计算器上要拨9个珠子。在算盘上拨1个上珠表示5,再拨4个下珠。 (2)教师示范在算盘中拨出1-9. 师强调:珠子要往梁上靠。“5”一般不用5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 10一般不用个位上一个上珠和5个下珠 6
(3)那么,10应该怎么拨呢?100呢? 师强调:10一般不用个位上一个上珠和5个下珠表示,而用十位上一个上珠表示。 师:你能说或100怎样拨吗?(让学生试着拨一拨) 3、用算盘练习拨数。 师:如何在算盘上拨出563这样大的数呢?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1)在使用计数器的时候,因为计数器标明了位数,所以只需在相应的位数上拨数就可以了。 (2) 在算盘上没有固定的位数,我们在拨数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位数。选定之后,从它向左各档次依次表示十位、百位、千位、、、、然后再相应的数位上拨数。 (3)我们要拨563,第一步应该做什么?我们看看着两个小朋友是怎么拨的。 师:说说他们拨的563有什么不一样? (4)请同学们在算盘上也拨出563. 4、结合算盘的数位意义和顺序,学会数的读写。 (1)教师拨出563,问: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怎么读,怎样写出这个数呢? (2)学生先尝试写,然后指名汇报读法、写法。 教师小结:从高位起,百位上是5,就表示5个百,就在算盘的百位下面写出数字5;十位是6,表示6个十,对着十位下面写出数字6;个位是3,表示3个一,对着个位下面写出数字3. 思考:如果遇到哪位上没有珠子,那这位上表示什么?写数时应该怎么办? 4、试一试:课本78页“做一做”。 指名上讲台上演示,其余同学分组练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0题。 (1)分组合作,一个人读书,另一位在算盘上把数表示出来。 (2)指名同学上台演示,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六第11题,。 3、完成三题。 四、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10000以内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书82页例5及83页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