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申论热点:《虎妈猫爸》折射出的学区房高价问题

合集下载

公务员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44)

公务员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44)

公务员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多选题(共计4题,每题1分)1.材料1近年来,全国各地住房租赁市场快速发展,但这一过程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

2022年6月,G市日报记者对本地住房租赁市场展开了专项调查。

市民王先生名下有三套房,其中的两套房常年出租。

“我平时工作很忙,所以更倾向找‘长租客’,这样就不用老浪费时间找下一任租客。

可有些人,租房的时候答应长租,合同也签了,结果没租几个月,说都不说一声,直接跑了。

这种事发生好几回了,虽然可以扣押金,但一次次重新找房客非常麻烦。

”王先生无奈地说道,“租房市场如果没有普遍稳定的租赁关系,对租赁双方都是不利的。

”无独有偶,已经毕业四年的小许也有类似的感受。

“现在租的这个房子,我已经住了两年多了,我还挺想一直租下去的,但房东每年都要涨租——刚搬进来还是三千块一个月,现在已经变成四千了。

要是每年只涨个一两百,我倒还能接受。

不管怎么样,我反正要重新找房子了。

”“中介说房子离地铁十分钟,事实上最起码得半小时”“中介告诉我小区商业配套不错,实际上小区周围就一个小超市和两三家小吃店”“中介发的图片上的房子可好了,实地一看,漏水、掉漆是常有的事儿”……G市的租客们不仅要面对每年都涨的房租,还要和中介们“斗智斗勇”。

中介服务不规范还体现在押金问题上。

对此,已经毕业一年的小李深有感触。

今年6月,小李住满一年准备退房时,中介以地板有刮花、厨房灶台有缝隙等各种莫须有的问题为由,不退还押金。

因为急于换工作,小李不想跟中介耗下去,最后不要押金就搬走了。

“如今,中介机构遍布大街小巷,而且都是不大的店面,只要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电话,就轻易说自己是中介公司,为何?现在成立一家中介公司只需要申请个体营业执照。

这种情况下,大量黑中介、无证从业人员充斥房屋中介市场自然不足为奇。

”G市资深中介王飞面对记者如此说道。

近年来,群租房的负面新闻时常见诸报端:2020年11月,G市B区一群租房发生火灾,造成19人受伤,事后查明房间内设置大量的家用电器和拖线板,租客在插线板上使用大功率电器;2021年8月,G市某小区一50多平方米的群租房内私拉电线,最终发生火灾,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G市群租乱象丛生,住房租赁市场亟需大力整治。

事业单位考试案例分析题解析 (1)

事业单位考试案例分析题解析 (1)

二、给定资料1.今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Z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X前又印发通知,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尽快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下称“就近入学”)工作方案,到2015年。

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XX。

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Z实现划片入学。

“就近入学”成为今年教育X城最热的话题。

在教育部的微访谈上,有网友提问。

“如何保证学区公平划分,就近入学会不会X发‘学区房现象’?”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专项工作处处长陈档升表示,为贯彻制度设计关于促进公平的初衷,学区划分都充分考虑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等因素。

客观公正地划片,确保每个片区都有优质学校,每个片区总体办学水平大体相当。

关于“学区房”,根据制度设计,每个片区都应有优质学校,每个学生无论住在哪,都拥有基本平等的通过派位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

知名学者A先生认为:教育部这个通知并无新意,不过是把多年前的政策重申一下而已,从根本上来说,高考[微博]模式和应试教育制度没有发生改变,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和措施,都只是在原地打转,难以真正落实。

网友轩宇说:划片入学是我小学入学就在做的事,而现如今我已经33岁了,这政策竟然还没彻底落实?2.为了解“就近入学”政策在基层Z的落实情况、研究者对G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三十五期全G地市教育局长研修班的全体学员进行相关调研。

调研显示:地市教育局长对就近入学政策总体上持认同、支持的态度,87.1%的局长认同就近入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难的问题,63.5%的局长认为就近入学能有效推进教育公平,82.8%的局长表示就近入学政策整体上利大于弊。

与此同时,67.3%的局长表示自己所在地市就近入学政策在实践Z的落实情况并不好。

在落实不好的地区Z,87.1%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

局长们普遍认为,相关配套政策缺乏,是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高、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难的重要原因。

《申论材料》——阅读理解能力训练材料

《申论材料》——阅读理解能力训练材料

1.给定材料房价居高不下,老百姓住房难,问题纠结,难以解决。

寻根究源,只有认清了我国房地产的真相,找到了症结,我们才好下药,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

否则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一些宏观调控措施只能起治标不治本之效,无益于解决普通老百姓的住房难问题。

最近,有两个人的观点值得我们重视。

一个就是经济学家茅于轼,另一个是饱受民众口诛笔伐的地产商任志强。

茅于轼认为,造成房地产业暴利的根源,其实是在房地产业之外。

房地产业之所以能长期保持高利润,是因为一级土地市场被垄断;另一个导致房价高的原因在于少数人手里握有大量财富,而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再高的房价也能消费得起。

因此,一是要打破对土地的垄断,二是要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

地产商任志强说出了房地产真相的另一面,他认为“1998年23号房改文件从来都说得很清楚:我们国家的三种供应体系,第一种高收入者购买或租赁市场商品房,第二种中低收入家庭买经济适用房,第三种最低收入家庭住廉租房”。

因此,商品房是卖给富人的,而政府应该负责穷人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

仔细听听茅与任两人的话,人们还是大有启发的。

中国房价居高不下,老百姓买房难的原因他们已经说明。

由于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供给的不足,在住房实现商品化以后,大量不具备购买能力或勉强能够购买商品房的中低收入者被推入了商品房市场,这放大了民众对商品房的需求。

因此,一方面是地产商不愁房子没人买,在巨大需求面前,房子可以索要高价;另一方面,少数人通过对房源的瓜分与把持,掌握商品房的定价权。

显然,富人对商品房的追逐的同时也推高了房价。

那么,该如何解决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很显然,首先是要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而这虽是一项长期工作,但也需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其次,对于这样一个垄断行业,需要进行反垄断或者说限制垄断。

也就是说,如何限制地产商凭借垄断索要高价以及政府如何将垄断收益与民众分享。

另外,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之责,否则商品房市场永远是多数人在追逐少量的商品,房价难以真正下来。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房价.doc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房价.doc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房价近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了由市国土房管局、市建委和市规划局联合制定的《广州市关于加快住房和土地供应,加强住房管理,稳定住房价格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七大措施抑制广州房价的过快增长。

《意见》就努力增加住房供给、增加住宅建设用地储备和供给、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破房改造、加强市场调控和管理、简化审批流程等方面提出了七大具体措施。

审视这些举措,虽不能现在断言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较大的作用,但让人相当期待。

笔者认为,《意见》抓住了矛盾的关键,这就是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

为了缓解供求关系,广州市一方面力求盘活存量土地,简化办事流程,加快保障型住房和其他住房建设,从根本缓解供求矛盾,另一方面强调治理房地产市场,规范秩序,打击恶意炒作、囤积房源和哄抬房价等不良行为,尽可能地消除需求假象。

这样双管齐下,认认真真地抓落实,营造一个规范有序的房地产市场,为进一步较好地解决住房问题打下基础。

居者有其屋是古老的梦想,住房属于基本的生活保障,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帮助纳税人解决好住房问题,使绝大多数人满意。

一个社会,如果公民连住房都成问题,板子多半要打到政府身上。

不可否认,在房地产市场中,一些地方政府或其少数工作人员,与房地产商合穿一条裤子,大搞权钱交易。

一些官员的亲属,在其庇护下,本身就是呼风唤雨的房地产商,比如前南京市委书记王武龙。

也有的官员如前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与房地产商有着行贿与受贿的密切联系。

还有某些地方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卖地和房地产行业的收入,政府及其主要官员要么成为房地产商的代言人,要么官商一体大吹房地产泡沫。

有人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定程度上沦为权钱交易的载体,成为有权有势与财大气粗者合谋牟取暴利的天地。

虽有片面之嫌,但不妨听来自省。

因此,房地产市场检验着各级政府是否真正执政为民,能否与贪污腐败划清界限,也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到底如何。

2021年安徽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B卷)【完整版】

2021年安徽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B卷)【完整版】

2021年安徽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B卷)【完整版】材料一新春伊始,《新农村》记者小梁到基层调研,以下是他在两个村庄采访的片段。

“村子真干净”,这是外来人对东各村的第一印象。

村道上见不到一张纸片,家家院里院外也清清爽爽。

79岁的高大妈笑着把小梁往屋里迎。

冬季取暖煤改电以后,高大妈家装了地暖,外面再冷屋里也舒服。

高大妈自己收拾得利索,家里拾掇得干净,屋里屋外的花儿都修剪得齐齐整整。

她言语间透着喜悦,“儿子孝顺,春节前辞了城里的工作回来,专门照顾我们老两口。

”“爸妈上了年纪,身体都不大好,有个头疼脑热,身边没个人照顾那肯定不成。

”高大妈的儿子小曾买完菜刚一进门就接过了话头。

东各村是太行山脉的一个小山村。

村子不大,一共250多口人,但老龄化程度不低,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0多位。

平时,村里就是这些老人“守着”。

村委会一周放两次公益电影,捧场的也都是这些老人。

“村里的大爷大妈都是居家养老,儿女负责赡养。

子女外出打工的,只能是老两口互相照顾。

村里打算建个‘托老所’,解决老人的日间吃饭和活动、照料问题。

”村党支部委员李大姐介绍说,她时常会到高大妈家来看看,帮衬帮衬。

听说要建“托老所”,高大妈觉得不错,“老姊妹能时常见上一面,唠唠嗑。

”“老爸腿脚不好,出不了门,我们在跟前伺候着才放心。

”小曾说。

儿子能在身边尽孝,高大妈心里满意,可也着急。

她跟李大姐商量:“咱村里能不能办个产业,让我儿子也能有点收入,不然他光照顾我们了,以后咋办?”李大姐说,东各村边有条远近闻名的宋代古道,村内还保留着古道上唯一的一座三孔拱桥,来的游客不少。

村里已经有10多户拿到了农家乐的经营执照,她说:“要是乡村旅游搞起来,不愁您儿子没事儿干!”坐落在太湖之滨的水乡小村开弓村,则是另外一种景象。

弯弯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如箭在弦,村名由此而来。

甜茶、昆曲、桥文化……在开弓村文化纪念馆,或图文,或影像,或模型,地方风土人情跃然眼前。

陈列厅里,一件件旧物什,散发着浓浓的年代感。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甄选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甄选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甄选【导语】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甄选,是备战考试的重要内容。

申论作为公共科目之一,是考察考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了解申论热点,掌握申论写作技巧,是备战公务员考试的必备条件。

为广大考生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申论热点资讯和写作技巧,帮助考生顺利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1.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甄选篇一【热点背景】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具有随机属性,里面通常装的是动漫、影视作品的周边,或者设计师单独设计出来的玩偶,且盒子上没有标注,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

【公考角度解读】【积极影响】1、丰富产品的种类。

因为本身没有限制、没有定位,所以产品从中性笔、种植植物、蛋糕、玩偶、动漫角色等渗入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打破产品边界,促进多种产品融合销售。

2、刺激消费渴望。

盲盒是随机的,能不能抽到自己喜欢的款式完全依靠运气,但正是运气的这种奇妙的东西对消费者有莫大的吸引力,购买为了收集、或是验证运气等,进而带来潜在的消费量。

3、开启新型消费方式。

现在流行的线下买盲盒,线上看别人拆盲盒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方式,开启运气之旅备受年轻人欢迎,迎来新型消费方式。

【现存问题】1、诱导未成年过度消费。

盲盒以未成年人喜欢的形式出现,激发好奇心,让其买上瘾,进而过度消费,甚至出现违法行为。

2、法律空白难以监管。

盲盒的售卖属于运气成分的交易,带有一定的交易风险,目前法律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规范,难以对其进行监管。

3、产品质量存在问题。

有的盲盒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三无产品、有的价格虚高、有的质量差.......市面产品良萎不齐,扰乱市场秩序。

4、非法商家的炒盒行为。

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投机的人对盲盒进行囤货、溢价炒作、饥饿营销,扰乱市场秩序。

【解决办法】1、引导经营者合法经营。

申论真题2023年辽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及答案解析B卷

申论真题2023年辽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及答案解析B卷

【申论真题】2023年辽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及答案解析(B卷)材料一新春伊始,《新农村》记者小梁到基层调研,以下是他在南北两个乡村采访的片段。

〃村子真干净〃,这是外来人对东各村的第一印象。

村道上见不到一点儿垃圾,家家院里院外清清爽爽,79岁的高大妈笑着把小梁往屋里迎。

冬季取暖,煤改电以后,高大妈家装了地热,外面再冷,屋里也温暖。

高大妈自己收拾得利索,家里拾掇得干净,言语间也透着喜悦,“儿子孝顺,春节前,辞了城里的工作回来,专门照顾我们老两口。

〃〃爸妈上了年纪,身体都不大好,有个头疼脑热,身边没个人照顾那肯定不成。

〃高大妈的儿子小曾买完菜刚一进门就接过了话头。

东各村是太行山脉的一个小山村。

村子不大,一共250多口人,但老龄化程度较高,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0多位。

平时,村里就是这些老人〃守着“,村委会一周放两次公益电影,捧场的也都是这些老人。

〃村里的大爷大妈都是居家养老,儿女负责赡养。

子女外出打工的,只能是老两口互相照顾。

村里打算建个‘托老所‘,解决老人的日间吃饭和活动.照料问题。

〃村党支部委员李大姐介绍说。

听说要建〃托老所〃,高大妈觉得不错,〃老姊妹能时常见上一面,唠唠嗑。

〃但小曾觉得,老父亲腿脚不好,出不了门,还是儿女在眼前伺候着放心。

村里买东西不太方便,买点油盐酱醋、买点菜得去镇上,单程4公里,走到公交站就得一刻钟,这对老年人是个〃大挑战〃。

儿子能在身边尽孝,高大妈心里高兴,可也着急。

她跟李大姐商量:〃咱村里能不能办个产业,让我儿子也能有点收入,不然他光照顾我们了,以后咋办?”东各村边有条远近闻名的宋代古道,村内还保留着古道上唯一的一座三孔拱桥,来的游客不少。

李大姐对高大妈说:〃村里已经有10多户拿到了农家乐的经营执照,要是乡村旅游搞起来,不愁您儿子没事儿干!〃坐落在太湖之滨的水乡小村开弓村,则是另外一种景象。

弯弯的小清河穿村而过,如箭在弦,村名由此而来。

上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来此调研,写下了著名的经济调研报告。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归纳概括专题(四)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归纳概括专题(四)

事业单位考试申论归纳概括专题(四)房地产市场主题(一)给定材料1.针对今年以来楼市降价潮的四处蔓延,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政府悄然推出刺激楼市回暖的优惠政策:购房入户、减免契税、降低首付款……其中尤以西安市政府新出台的“居民购房、政府补贴”做法所掀波澜最大。

从前几年的房价一路狂飙,到如今楼市的低迷,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高位调整期。

一些地方政府此时出台“暖市”措施时机是否恰当?谁是真正的受益者?围绕这些焦点问题社会各界议论纷纷。

今年26岁的西安市民王新刚,大学毕业后打算按揭购买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因房价太高一直望而却步。

2008年9月份,心灰意冷的他重又燃起了购房的念头:“看报纸上说现在买房,市政府发放补贴,像我购买90平方米的房子能享受政府近6000元的补贴。

虽说仍是杯水车薪,但我想向父母请求一下支援,条件合适就出手买房。

”西安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恢复房地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包括土地、公积金、税收、金融等领域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对市民购买商品住房给予一定比例的政府财政补贴。

补贴政策出台后,一些正打算购房的西安市民表示欢迎。

“虽然划分了不同面积,补贴金额也不算太高,但却是…全覆盖‟式,也就是只要买房的人就能享受补贴,地方政府希望此举激活楼市交易的意愿明显。

”有业内人士这样评价西安的“暖市”政策。

当然,政策也“考虑”到了开发商的意见。

“以财政补贴给购房者,好像是帮了老百姓,其实是替房地产商托市,与其对购房进行补贴,不如让高房价在市场调整中下跌。

”市民的一些反对声音也是不绝于耳。

一些网民则认为,地方政府拿纳税人的钱刺激购房需求,实质是抑止房价下跌,与国家调控政策背道而驰。

对于出台购房补贴等优惠措施引发的争议,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肖争光对记者表示,西安市作为在四川地震中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救市”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市民恐慌心理,恢复受地震影响的房地产行业。

对于一些媒体将类似的“暖市”政策解读为政府出手“救市”的信号,肖争光解释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出现问题,政府有义务帮助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事业单位申论热点:《虎妈猫爸》折射出的学区房高价问题
【背景链接】
随着电视剧《虎妈猫爸》的热映,学区房再度成为关注焦点。剧
中“虎妈”以9万元一平方米的价格买下学区房的桥段,令不少家长
难以淡定。而在现实生活中,学区房“高烧”不退的现象,一直牵动
着社会的神经。
【标准表述】
教育资源均衡化需要一个过程,教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急不
得”;而对许多家长而言,孩子上学需求往往又很迫切,“等不得”。
由于这样一个矛盾的客观存在,导致了学区房水涨船高。
当前一些地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房产交易市场监管不善的情况
之下,一些人抓住了家长的期盼心理和教育体制机制的漏洞,最终形
成了学区房价格水涨船高的局面。
出现天价学区房是不少地方教育资源分配极度失衡的结果,也是
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后果,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思。学区房被热炒,不
仅给一些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有扰乱房产秩序之嫌。就
近入学演变成了就富入学,对收入较低的人群而言,确实被剥夺了享
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具体措施】
首先,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打破一些人对局部资源的垄断。
其次,打破教育体制机制阻隔,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在教
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城区,推行多校划片,将热点小
- 2 -

学、初中纳入其中,缓解“学区房”问题;通过深化均衡发展,提升
就近入学保障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