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王家庄、十八盘和吴家沟村的民情日记

合集下载

村官民情日记4篇

村官民情日记4篇

村官民情日记4篇村官民情日记篇120某某年x月x日星期三天气晴前两天一位大妈和我提到她儿子在外打工,和用人单位发生了冲突,大妈对我说:“小李啊,听说你是学法律的,你给我们讲讲,让我们也多点了解,行吗?”我一听,这正是好事啊,我的专业知识派上用场了。

这两天,我忙活着把婚姻法、劳动法、民法等法律条文设计、装订成册,散发给村民群众阅读。

在书记、主任的帮助下,今天下午我在村部又开了法律讲座,好多村民群众来听讲,他们听得很认真,有些村民甚至还做了笔记。

我觉得自己讲得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很包容我,一直在鼓励我:“小李,讲得不错!”……这次的讲座让我有了更多的想法。

这么长时间的接触,我发现农民们的思想非常保守,严重地制约了他们的发展。

要想发展,就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宣讲法律知识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为他们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能,帮助他们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

一分知识一分才,一分本事一分“钱”。

我村主要是粮食作物,产业结构单一,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官”,应该引导村民群众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新上致富项目,例如设施栽培、畜禽养殖……在这里,我要从小事做起,为他们多做实事。

村官民情日记篇2今天我在村委会值班,一个人先打扫完值班室、会议室和村委会大院,我坐在值班室里看书学习起来......将近十二点有位阿姨居然给我端来了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对于突如其来的这份热情与温馨我内心感动不已。

回想起来自从春节值班以来,村里干部和村民时不时给我送来的种种关心和热情,让我真的感觉很温馨和骄傲。

虽然有些人认为我们大学生村官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没有可以骄傲的资本和成绩,可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村主任从家里拿着热腾腾的菠菜肉饼开车来村委会给我送饭、感受到监委会主任和她的家人经常跑到村委会热情相邀我去他们家吃饭、感受到村委会周围村民的嘘寒问暖以及送来热腾腾的米饭我真的很感动,感动而又幸福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了。

这七年的村官生涯里我虽然做了一些平凡而又不起眼的工作,帮助了几户贫困人家,参与了村里村外的各项工作,现在能得到干部和村民的高度认可和信任,能得到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是我的骄傲和成绩,也是我今后更加努力奉献基层、服务柏林的坚强后盾。

民情日记300篇简短版 3篇

民情日记300篇简短版 3篇

民情日记300篇简短版 3篇年初,张文培在修建房屋下基脚时损毁了寨上一村民的田埂,引起了矛盾,两家互不让步,矛盾不断升级。

经吴支书和我的调节和劝说,最终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一场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妥善解决。

晚上,张文沛热情的邀请我们吃晚饭。

张文培很朴实、也很开朗,他欣慰的说:现在国家政策真的很好,母亲医病的钱也得到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还被评为了二类低保,到是减轻了一些家庭负担,很是感谢党和政协的帮助。

夜深了,小雨还在淅沥沥的下着,路虽然很滑,但是我们为村民成功的化解了一场邻里纠纷,我的心里感觉满满的,很高兴!民情日记300篇简短版2地点:村室今天是群众说事日,我和大学生村干部张凯及村委成员吴胜、吴子亭、来到村室。

首先听取村民所反映的问题,老党员吴富强说:杜书记刚来吴庄村,是吴庄村民之大幸,你们能为村民办好事,村民是不会忘记的。

我说:我还得向你们这些老党员学习呢。

村民吴银安说吴庄村东头电路老化,经常的连线。

根据吴银安所反映的情况,再加上吴胜领、吴子亭的确定。

我和村两委班子讨论后,一定要解决这一问题,下午我给电工反映了这一情况,要求马上解决。

20XX年7月17号对于7月15号所反映的电路老化一事,以于今天中午解决。

老化线路全部得到更换。

2012年7月21号地点:吴寨今天我和大学生村干部张凯到吴庄走访,村两委人员刘丕科反映说吴寨和小吴庄两村共用一个变压器。

由于最近几年村民生活的提高,家用电器功率加大导致村电压变低,大多数村民一致请求更换变压器以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通过刘丕科的反映及许多群众的证实,我们又听取了村两委班子人员吴子亭、刘丕科、吴胜领的一件,决定更换小吴庄南头的变压器。

随后我和村官张凯找到电网站的工作人员,并向他们反映了这一情况。

他们表示一定在最近一两天之内解决问题。

民情日记300篇简短版3昨晚7点左右,亚鱼乡也应节气地出现了雷雨天气。

叮,叮,叮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干群连心室内的寂静,我立马接起电话。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六篇

民情日记走访记录范文六篇

【导语】民情日记必须要跳出纸上谈兵的怪圈,不但要记,更要去做,对群众所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尽快帮助解决。

对暂时不具备条件和能力解决的问题,也要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近期多次接访都有石槽集乡龚寨行政村群众反映该村村干部的问题,为彻底摸清情况、解决问题,今天我到该村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群众呼声。

村民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村党支部书记勾结黑恶势力打人;二是村干部垄断工程;三是公用用地补偿款发放不及时、不透明;四是行政村账目混乱,公开不到位;五是村干部未经选举产生。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方案后经集体研究形成如下意见:一是成立工作组进驻该村协调工作。

二是石槽集乡党委立即召开会议研究派驻该村第一书记人选,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暂停工作,配合调查。

三是工作组必须办结,并按法定程序移交公安、检察院等相关部门办理。

群众的事无小事,解决群众问题需要各级干部沉下身子、下到基层才能了解事情*,只有群众满意才是我们做领导干部的工作目的。

篇二这几天,对村里部分贫困人群进行了走访。

通过走访,看到农村贫困人口生活之窘迫,日子之艰难,用触目惊心不为过。

反思其贫困原因,有的是受灾致贫,有的是因病致贫,还有意外致贫等诸多因素。

虽然贫困人口不能完全代表农村的现状,但他们是农村的一个部分,是最需要党和政府关怀的群体,同时也是应该我们花更多力气去思考如何改变他们的群体。

xxx一家原五口人,自己及爱人均年过四十,三位小孩尚未成年,其中爱人与长女智障,次女现八岁上小学,儿子四岁。

故谭家生计全落在xxx一人肩上,而xxx数年前劳动时摔跤致使右腿骨折,因无钱上医院,在床上躺了数月自愈,但骨头生长错位,已部分丧失劳动力。

20xx年4月份,xxx的爱人因病逝世,加剧了其劳动负担,虽家有二亩土地,但维持生计亦比较艰辛。

xxx目前享受农村低保政策,农忙时村干部也时常帮助,属于开发难度较大的贫困户。

与农村有关的民情日记范文精选

与农村有关的民情日记范文精选

导语:下面是与农村有关的民情日记范文精选,欢迎阅读和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各位!篇一:农村产业发展民情日记今天是农历年二十七,再过两天就是大年三十。

家家都忙碌着准备过年,村里热闹起来。

我站在村委会门囗,看着匆匆而过的村民和不时传来的打趣声、嬉笑声,为村民能过个祥和、快乐的春节而高兴,尤其是返乡务工人员的归来使这个僻远、沉寂的山村充满活力,真让人兴奋。

我兴奋着同时也思考着:农业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选择适当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

如何帮助**村找出一个符合**村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道路,是我所焦虑的问题。

经过40余天对192户村民走访了解,**村基本情况为:**村属石芫乡较僻山村,全村共10个村民小组,散落在前后相距6公里的狭长山谷中,全村共有农户246户,人口1150人,其中劳力461人,常年在县域外务工人员276人,占总劳力59%,在村外县域内务工人员118人,占总劳力25%,外出务工人员合计394人,占劳力总数461人的85%,村里常住人口基本为留守老人和儿童。

村现有农田555亩,山地11800亩,全年人均收入1400元左右,主要为外出务工人员寄回收入。

村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少量甜叶菊,山地主要为工业林业及少量油茶、毛竹,农产品主要为自产自用,商品活动较少。

**村主要矛盾在于留村劳力太少,劳力缺乏成为**产业发展和结构...篇二: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民情日记今天天气格外睛朗,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小组相约前往敢岩村委会色仁屯落实2014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相关事宜。

在办理2014年新农合参保手续过程中,我与村民交谈了起来,得知该村参保积极性很高。

但也听出了他们的顾虑:一是参(更多请搜索:)保后如果不生病住院,又不能退款,不划算;再有就是费用报销手续不能在本村办理,办理不方便。

在了解情况后,我向有疑惑的群众作了相关政策解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国家惠农政策的一项具体措施,目的是帮助咱们农民朋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民情日记1200字5篇

民情日记1200字5篇

民情日记1200字5篇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人类是如此的进步,一切的一切无不来自于我们的艰苦劳动平凡的劳动,劳动是那样的默默无语。

每日一记,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带来:民情日记。

民情日记1对于民情走访,我们中很多人开始都有些不以为然的想法,认为自己不过一普通干部,无职无权,捐个区区两三百元,对那些深陷贫困的农家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然而,两个月来,或是与市县部门的领导“二对一”帮扶,或是个人走访,先后进了龙吟、金鱼、泥塘、乔桂四村九户人家。

当我走进乡亲们的家门时,内心却不能不被他们的遭遇、他们的坚韧、他们的善良深深震动。

第一次找到乔桂村樟树组王福保家时,还是春寒料峭的三月,这个70岁的老汉正在屋下面的田里掌犁耙。

看到有人来,王福保拖着泥腿上了岸。

他的老伴佝偻着腰,用手使劲揩揩碗,颤颤巍巍的泡茶端出来。

两层楼的红砖屋没有粉刷,屋内地面坑坑洼洼,厅屋的神台上摆着一张年轻的遗象。

那是他们的儿子,2009年患尿毒症去了。

儿媳从此再无音沓。

两个孙子,就跟着老人过活,15岁的孙女王倩在宝农学校读初二,8岁的孙子王可在神冲完小读三年级。

为了供孙女孙子读书,给老伴看病,维持一家人生活,老人作了十多亩双季稻。

王福保说:“我们老了,又有病,这倒也没什么,人总是要死的;就是两件事放不下啊,一是欠的帐还冇还清,二是两个细伢子造孽啊!好在政府、村上对我们都还关心!你们做好事,我们记住了!”我和县旅游局副局长廖国辉走进金鱼村高峰组葛枚芳老人家时,80岁的老人正坐在特制的椅子上逗着4岁的小孙女。

自从20_年在山上干活不慎摔断股骨,老人就不能再独立行走了。

廖局长和老人聊起家常,得知老人三个儿子,大儿子已于几年前意外去世;二儿子体弱,挣不了多少钱;三儿子又于去年受伤落下脚疾,一直没治好。

说话间,老人在田里插秧的两个儿媳赶了回来,连忙泡茶、端瓜子。

老人对子媳们的照顾还是满意的,她的愿望就是能医好自己的腿,为家里帮上点忙。

接过廖局长双手递上的红包和民情卡,老人家的眼里明显有泪光闪烁。

村支书民情日记三篇

村支书民情日记三篇

村支书民情日记三篇篇一一大早我在驻点村搭伙农户家吃了一碗面条,便和村书记一起入户走访。

正值秋天,乡村略显萧索,下乡走访倒是好时节,到农户家主人不用生火取暖,也不用扇风纳凉,从村委会出发,十多分钟翻过一座小山,便来到小地名叫李四弯的4组,在入口处向前一望,全组有五六十户人家,房屋全坐落在如倒“U”形的山弯中,姓李的大约有四十多户,故称“李四弯”。

正是做早饭时间,山弯中炊烟袅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邓丽君演唱的《又见炊烟》:“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那场面有诗情,也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但让我想到这里的村民都还是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瞬间有些心思重重和沉甸甸的感觉,也想起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的诗句,但愿扶贫干部都能以此诗共勉。

又见油灯。

篇二上午九点多钟,我和村干部在养殖大户陈三山的放养场了解养殖情况,该户放养了20多头牛,200多只羊,1000多只鸡,在当地是个致富带头人,自己买有一辆三轮车,可给牲口拉些草料,山场比较大,完全可以满足牲口的喂养,正在与养殖户交谈时,有村民打来电话:“ 请干部迅速到岳家坪院子来,不搞快点儿有可能要出人命”。

接到电话我与村干部就从山上往出事地点跑,十几分钟赶到事发地,发现院子大岸边砍倒了一棵碗口粗的树,一老人坐在即将要掉向岸下的树上,岸有十几米高,有一村民还蹬着一棵树全力拉住坐在树上的人。

问明缘由,乃是坐在树上的人认为,砍树的人没有经过他同意就砍自家树,不给说法就与树一同掉下石岸相威胁,僵持不下,有村民怕出事报告给村干部。

救人要紧,保证给他个满意解决,树上的人才下来,因为是个老人,我便送他回家,顺便到他家看看,走进屋里,房顶破了个洞,能从堂屋直接看到天空,地上有个破盆,估计是下雨接漏水用的,用一贫如洗形容毫不为过,走进里屋,有一个破灶,被烟熏的四周黢黑,还有一个板凳支着几块木板子一头,另一头用土坯垫着,算是个床,墙上挂着两个煤油灯,通过了解老人长期独自在家,有一个孩子因家里穷,多年没回过家了,当时村里通电因交不上入户费,就没能用上电,每年家里除开吃盐要用钱,买两斤柴油照明外就没其它开销,我不禁问道:“两斤柴油够用吗”?回答是:“还用不完,天黑就睡了,天亮就起床下地了”。

村两委干部民情日记_日记作文

村两委干部民情日记_日记作文

村两委干部民情日记民情,是村民们生活的真实状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村两委干部民情日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村两委干部民情日记【篇一】今天小黄羊洼村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一大早就有党员及村民代表陆续从赶过来,党员和代表们的热情都很高。

上午9点,会议如期举行,主要议题是低保评审,镇干部和扶贫工作队也都到场参会,会议进展的十分顺利。

期间有一个老太太始终在村委会门口徘徊,表情很焦急。

直到中午会议结束,她始终在门口等待着,我就到门口询问她有什么事情,老太太忙说:“领导,帮帮我吧!”我说:“有什么困难说一说,大家一起想办法”。

我把她领进屋,通过交谈及村支书的介绍得知,老太太名叫冯连荣,是贫困户,身患癌症,在医院治疗花费十多万元了,东拼西凑也远远攒不够住院治疗的费用,前些年儿子因车祸不幸去世了……我听完后,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老人真不容易,只要条件允许,政策允许,一定要全力帮助她!我问她有什么需求,老太太说想申报低保,同时也咨询一下国家有什么好的医疗救助政策。

我记录下了交谈内容,并对她说:“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申请低保救助,像她们家这种情况应该是符合条件的!医疗救助政策目前也有,具体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我来帮你办理。

一番交流后老太太带着满意的笑容回家了。

村两委干部民情日记【篇二】今天的任务,本是完成本村最远5个村民组的扶贫户精准识别。

晚上7点,正准备进行询问登记最后一户人家时,同行的村支书李林荣接到了街道党政办公室值班人员打来的电话,电话称有村民反映,之前裸底组重晶石矿场作业期间留下的污泥形成了一个泥潭,由于连续几日的大雨,泥水已经溢出,且水位不断上涨,不但淹没了道路,还对下游居住的村民造成安全威胁。

情况紧急,来不及想多,我立马收放登记表,迅速拨通了裸底组村民组长陈顺友的电话,请他尽快就近组织人员到现场处理,尽快疏导转移存在安全隐患的村民。

接着借了两根手电筒,和支书、主任、包村干部一起马不停蹄地赶回裸底,边走边打电话了解受灾点的灾情情况。

民情日记怎么写

民情日记怎么写

民情日记怎么写民情怎么写?民情日记是察民情、听民意,办实事、解民忧的重要载体。

下面为大家提供民情日记范文,欢迎阅读!民情日记范文一20xx年5月12日星期二晴转小雨午休后,走进办公室,一切照旧,打开电脑,取消电话转接......“走,我领你下新山看大象去”,龚副镇长激动的说。

但是,他着急的表情告诉我,这次下乡不是“看大象”那么简单。

带上笔记本和相机,拿起草帽,龚副镇长、林业服务中心苏同志和驾驶员我们四人驱车出发了。

原来,接下新山村民小组长张建华汇报,在下新山发现野象出没,我们这次下乡是进行野象防范知识宣传,龚副镇长着急的是野象伤人。

下新山和上新山是老挝旁边的边境村瑶族村民小组,路窄坡陡、山高箐深。

当越野车行过座座水中桥时,伴随着溅起的水花,让我不是感到阵阵惊悚......,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水中桥。

越野车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距离下新山村民小组只有3公里了,天空下起了小雨,村民小组长张建华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我们共同寻找着野象的足迹,听组长讲述着野象活动区域,查看野象留下的足迹,甘蔗受损的情况等情况。

“我骑着摩托到前面团包,突然发现远处有两根白色的东西,亮亮的,走进发现有几个庞然大物。

哦,原来是大象,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大象......”,张组长用带着浓重瑶族口音的汉话向我们叙说着发现大象时的情形。

本次进入下新山的野象共5头,其中1头为幼象,遗憾的是,似乎越野车发动机声惊扰了它们,这群小伙伴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越野车继续在泥泞的陡坡艰难行驶,我们来到了下新山张组长家中。

雨后,经张组长的召集,村民已陆陆续续聚集在我们周围。

我们向每位村民发放了野象防范及保护宣传资料,详细讲解了野象生活习性、日常生产生活中野象防范、遇野象如何逃生、野象保护法律法规等知识,提醒村民做好防范工作。

最后,为实时掌握野象动态,我们从村民年轻的村民中聘用了两位野象观察员,并对两位观察员进行了详细培训。

青菜、腊肉、豇豆,组长家中简单用餐后,我们来到了上新山村民小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月11日星期一晴转阴
郧西上津镇的王家庄、十八盘和吴家沟三个村是市广电局的“三万”活动联系点。

3月下旬,我已经去十八盘和吴家沟村进行过一天的调研,今天,我们去王家庄村。

工作队的同志去过王家庄多次了,从上津出发时他们开玩笑问我有没有恐高症,我不知何意,他们说路上你就知道了。

在到湖北口和六郎的公路分岔处不远,我们拐上了去王家庄的通村路,路是水泥的,但很窄,仅一车宽,迎面便开始上山,我坐在车的右边,走着走着便觉得在半空中了。

王家庄的路真险。

到村委会四公里的路,全在悬崖峭壁上,一边是突兀的岩石,一边是数十米的深渊,由于路窄,坐在车里看不到外边的路,车就像在半空中,有恐高症的人,还真会有不适反应。

王家庄221户人家,759口人,5个组,这些年,修了8公里路,投资110万元,其中上级拨款70万元,自筹15万元。

路通了,商贩进来了,黄姜卖出去了,但王家庄人也为路背上了25万元的沉重包袱。

王家庄的遭遇让我联想到十八盘和吴家沟村。

这两个村也在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这些年,为了生存,十八盘村1110人,修了25公里路,总投资393万元,上级拨款296万元,自筹48万元,目前还负债45万元。

吴家沟1017口人,修了64公里路,总投资552万元,上级拨款270万元,自筹125万元,目前还负债15万元。

路是老百姓的希望,也是老百姓的痛。

在村委会下车,改为步行。

王家庄5个组的200多户人家分布在5条沟里。

村支书杜林原来在镇上当过招聘干部,后来到王家庄当村书记。

在路上说到村里的情况,杜林说得最多的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事,村上只有1080亩薄坡地,人均不到一亩半,山上无树,地下没矿,土里榨不出油,农民增收难。

这两年,黄姜价格涨到了一块四,地里才见了点收入。

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130元,离脱贫还差一大截。

山大人稀,我们去三组,步行进沟要走好几里路。

今天进村,我们有一个任务是抽样调查,计划在三组调查8个农户,杜林说可能不行,找不到人。

果然,走了五六里路,在第一个住了四户人家的院落,我们只见到一个户主。

户主叫胡
贤林,59岁,全家三口人,老两口,一个儿子,儿子三十岁了,还没找媳妇,在河北打工。

胡贤林家有六亩地,主要种粮食和黄姜,老两口在这山旮旯里还能安身。

问其它人家去哪儿了?回答都在山外头找事做。

胡贤林没读过书,天天在家干农活,除了粮食,去年黄姜卖了三千多块钱,再就是儿子打工收入。

问他生活怎么样,他说肯定比原来好。

同行的同事问他调查问卷上的问题,他只憨笑着说听不懂。

大家便变着法问,例如问村民自治搞的怎么样,就问他地里种啥干部管不管。

勉强把一份问卷填完了也快中午十二点了。

看看这样不行,如果大家一起行动,今天根本找不够8户人家,我们决定分头行动,分四组,每组负责两户去找人。

站在胡贤林家的院子四望,别的人家还在几里外的山坡上,家里有没有人还不知道。

我们问杜林,村里有没有集体收入,杜林摇头,搞种植业没土地,搞养殖业没规模,发展庭院经济没劳力,这两年,黄姜价格又涨起来了,地里还有点收入,如果黄姜价跌了,除了打工,就没有挣钱的路子。

挣钱,增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是像山一样沉重的课题。

中午就近在当过村干部的农户老李家吃饭。

工作队从上津镇走时就带了豆腐豆芽等一些菜,老李煮了腊肉,炒了笋干和椿芽,老两口为家里一下来了这么多客人高兴得忙前忙后,但我们却明显地感到老李有些郁闷和忧伤。

私下问杜林,杜林告诉我们,老李原来是公办教师,因超生,回家务农,他有两儿一女,本来是一个大家庭,但两个儿子外出打工一死一伤。

我们听了心一沉。

打工,是我们在王家庄,十八盘,吴家沟三个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

吴家沟的刘和炳等“刘氏三兄弟”可称得上是十堰的“打工王”,正是因为家乡的贫瘠,他们加倍奋斗,在外面的世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吴家沟村民70%的收入来自打工,年收入过十万的农户大有人在。

但在上津,有不少像老李儿子一样的打工者,为了挣钱,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他乡。

打工,几家欢喜几家愁。

傍晚,天下起小雨,我们下山。

(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党委书记、局长向长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