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念第六章2

合集下载

(完整版)《农学概论》

(完整版)《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0127)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农学概论是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课和学位课程。

自学者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有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农学概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农业推广专业应先修农学概论,后修农村社会调查、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本课程的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

由于农学概论的实践性很强,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重点是农业生产的本质和基本环节。

了解农业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理解农业的组成。

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1-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农业的含义第二节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第三节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三)考核知识点1、农业的含义、组成与地位和作用。

2、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

3、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农学概1

农学概1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学分:2 总学时:36理论学时:27 实验学时:9面向专业:植保、植师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陈雨海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的重要途径。

该课程着重介绍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领域。

内容上力求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普遍性和前瞻性,结构体系上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农学概论》任务就是让植保、植保(师)专业的学生,了解农学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对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宜安排学生在学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六、七学期。

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

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技能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作物生产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要求学生掌握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等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与功能,认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甘薯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长势长相,学会其田间诊断、管理和测产方法。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农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通过采取适合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高产、优质和高效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特点: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长的规律性。

4、出产的连续性。

5、技术的实用性。

6系统的复杂性。

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的重要物质。

4、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了解作物生产发展的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历程:原始农业阶段、古代农业阶段、近代农业阶段、现代农业阶段。

未来发展趋势:1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2、由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

3、由自然式向设施式发展。

4、由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

5、由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

6、由化学式向生物式发展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作物的起源:作物种是由野生植物种演变而来的,野生种变为栽培种的动力,随着人类长期栽培种植不断改进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培育逐步演化驯化为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供人类利用的器官生长更加迅速,生物量成倍提高2、产品器官变大、收获指数和产品产量、品质不断提高;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3、种子休眠性减弱或休眠期缩短4、传播手段退化等。

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作物的地理起源中心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栽培植物的起源》一书中,对栽培植物的起源地进行了划分。

30年代,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瓦维洛夫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有8大起源中心,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

1968年茹可夫斯基提出大基因中心观念,他将瓦维洛夫确立的8个起源中心扩大到12个。

1975年瑞典的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了《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修订了茹可夫斯基的12个基因中心,扩大了地理基因中心起源概念作物的传播:各种作物均有其传播后代的方式,传播动力有自然力、自身力、动物活动和人类活动等。

(完整word版)农学概论

(完整word版)农学概论
动物生产微生物分解
饲料
1。2 人口增长的历史与趋势
人口再生产类型:
(1)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低低)
我国人口的增长过程
解放前: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解放后-1974: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生长分化发育三者关系:生长是量变,是基础;分化是局部的质变;发育则是整体的内在质变,是在生长和分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变化。生长和分化又受发育的制约,某些部分的生长和分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发育质变后才能开始,不同的发育阶段有不同的数量和
分化类型,因此生长和分化是发育的特性。
营养生长:指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不定根:由茎、叶和较老的根上(甘薯块根)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
根系类型
直根系:由明显而发达的主根和大量侧根组成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根而由大小、粗细大体相似的根
(不定根为主)组成的根系。
3。1。2.3 茎的种类、形态和茎的生长
茎的种类: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缠绕茎、变态茎
分蘖节:禾谷类作物中位于地下部或接近地面的能产生分蘖的密集的茎节。
按界、门、纲、目、科、属、种次序分类。种是分类上的最基本单位.
学名由属名、种名及定名人姓氏或缩写组成(如Oryza stativa L。)。
2.2.2按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一)根据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喜温作物:生长发育最低温度一般要求10℃以上的作物。
喜凉作物(耐寒作物):生长发育最低温度一般要求1-3℃以上的作物。
C4作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最先形成的有机物为含四个碳原子(草酰乙酸:OAA)的作物。玉米、高梁、甘蔗、苋菜。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1.1农学的基本概念农业: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没有农业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对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农业生产的本质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

广义的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狭义的农业:种植业农业的主体是种植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人类生活姿料的重要来源。

“民以食为天”【制糖、卷烟、造纸、食品等】2、エ业原料的重要来源40%工业原料、70%轻T工业原料来源于农业生产3、出ロ创汇的重要物资。

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之4、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依赖于种植业的发展。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实现作物生产的现代化、科学化和产业化。

1.2农业的发展历程世界农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等阶段。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世界农业主要发生在中东、中美(玛雅文明)、南美(印加文化)等区域。

撂荒制:刀耕火种后不耕翻,土地板结,杂草丛生,人们不断丢弃原有耕地并重新开垦的耕作制度撂荒土地自然恢复,重新开垦需5-7年,人类年年迁徒。

西方起源于希腊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古代农业的标志: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古代农业,亦称为传统农业古代农业时间跨度:铁器工具大量使用-19世纪中叶时期耕作制度由原始烧垦制一轮作制,精耕细作方法。

近代农业时间跨度: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时间约为100年近代农业可看作现代农业的阶段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各国农业資本主义化方式不同,英国“圈地运动标志近代农业结束,现代农业阶段开始现代农业时间:20世纪中叶-智能化和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

1.3农学的含义农学的定义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

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农学概论》课件

《农学概论》课件
农业法规体系
分析农业法规的特点和作用,包括土地管理法、 种子法、动物防疫法等。
3
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探讨农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效果,以 及如何完善农业政策与法规体系。
05
农业发展与未来
现代农业的特点与趋势
农业科技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越 来越依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如智能农机、无人机、遥感监测等
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介绍常见植物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 律及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比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提出综合防治的策略。
植物检疫与外来物种入侵
阐述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外来物种入 侵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介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和 管理措施。
农业生态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农业机械化
01
农业机械化
介绍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发展 历程和应用领域,以及农业机 械化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02
农业机械种类
阐述各种农业机械的用途和使 用方法,包括拖拉机、收割机
、灌溉机械等。
03
农业机械化管理
介绍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保养方 法,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 农业机械,提高机械的使用效
率和安全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护
重视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 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过度开 发和浪费。
环境保护
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 污染和破坏,如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推广生态农业等。
经济效益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经济 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 展。
社会效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促进 城乡协调发展。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作业答案

《农学概论》作业所属学习中心:衢州专业班级:农业技术推广姓名:汪明德学号:709307388007第一章绪论简答题:1.简述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

答;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中义: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

2.简述农学的特点。

答:农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

3.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

答:(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2)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作物生产具有有序性(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

论述分析题: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

答:(1)提高作物单产一是要增加投入改善作物生活条件,二是培育高产新品种,三是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名词解释1.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简答题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答:一般可分为3部份9个类别。

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2)豆类作物,(3)薯类作物。

二、经济作物,(1)纤维作物,(2)油料作物,(3)糖料作物,(4)嗜好作物,(5)其它作物如:桑、漆、橡胶等。

三、饲料作物。

2、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答: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海拔、地势、地貌影响到光照、温度、降雨等气候条件。

3、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10个一级区域。

答:1、东北大豆春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甘蔗区,7、云南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米薯类柑橘桑区,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移栽技术
1.株行距配置:根据密度和栽培条件决定株行距 和每穴株数。 2.移栽时间:由前作收获期或间套作的共生期决 定。移栽时可带土,也可不带土。 3.移栽深度:3cm左右,高杆作物、大苗可深些; 矮杆作物、小苗可浅些。带土移栽浅些,不带 土深些。 4.栽后灌水
第四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ground covered culture with plastic membrane
一、施肥的意义
1. 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2. 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3.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
二、影响肥效的因素
(一)气候因素:影响养分状态与吸收。
1.温度:温度与肥料分解及作物代谢密切相关。 最适根际温度;小麦25、玉米25-30、棉花28-30、 温度对不同养分吸收的抑制程度不同:小麦低温下 应
4. 耐老化长寿地膜(耐侯性地膜):一膜两用或 一膜多用。
5. 降解地膜:高分子结构降解,防止残膜污染环 境,节省回收用工。也可制作成营养膜。
6. 微孔地膜和有孔地膜: 防止土温急骤升高,防 止CO2积累,改善通透性,接纳雨水,防止早 衰。
7. 有孔专用膜:可不用播种移栽时打孔,利于作 物排列整齐均匀,生长一致。
光膜效果更佳。 病虫害发生规律改变:防治措施相应改变
三、地膜覆盖的效应及增产机理
(二)地膜增产机理 1. 增强了根系生理机能,促进了根系和地上部
器官的生长 2. 增加有效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
用。 3. 提高作物体内酶活性,促进代谢,增强抗逆
性:有待深入研究
四、地膜覆盖栽培管理
(一)整地作畦(起垄):高畦高垄、平畦; 垄高一般10~15cm。垄宽因作物种类和地 膜而异。 (二)施足基肥:增加30%~50%有机肥, 中上等地力可减少10~20%氮素化肥。
二、影响肥效的因素
(三) 作物的营养特性 1. 作物营养吸收的选择性:禾谷类作物需要较多的氮、 磷;糖料和薯类作物需要较多的磷、钾;豆科作物宜补 充施用钼肥。 2. 作物的不同生育时期所需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比 例不同,敏感程度不同。 3. 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具有连续性。 凡能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的因素都能影响肥效。
四、地膜覆盖栽培管理
(四) 田间管理 1. 检查覆膜质量,保持地膜覆盖严密 2. 及时放苗出膜 3. 疏苗、定苗 4. 灌溉、追肥、防早衰:前期蹲苗,促根下扎; 中后期及时灌水施肥
地膜回收:短期覆膜可重复使用。采用残膜回收机,结 合人工拾遗。
第五节 施肥技术
第五节 施肥技术
一、施肥的意义 二、影响肥效的因素 三、养分作用规则(律) 四、推荐施肥技术与施肥量的确定 五、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略)
1. 普通透明地膜:透光增温性好、保水、保肥、 疏松土壤、成本低。约占90%。
2. 有色地膜:黑、半黑、银灰、反光等。通 用 性差,各有独到作用。
3. 除 草 地 膜 ( plastic mulching film with herbicide):除草剂附着于地膜下表,随水滴 落于土表,地膜覆盖栽培管理
(三) 播种与覆盖: 1. 先播种后覆盖:播种覆膜省工,利于机播。
但放苗围土费工,易烧苗。 2. 先覆膜后开孔播种:不用放苗,不易烧苗, 雨后覆膜保墒。但人工打孔播种费工,覆土不 匀,雨后板结。
联合覆膜播种机械作业:整地、碎土、施肥、作畦、喷 除草剂、覆膜、压土、打孔、播种、覆土等作业一次性 完成。提高工效百倍,质量好。
增温育苗
在保温育苗的基础上,采用生物膜或人工增温。 1. 生物能增温育苗:甘薯育苗。 2.温室育苗(greenhouse nursery): 放数层秧
盘。 3. 工厂化育秧(factory nursery):有土育秧、
薄土育秧、无土育秧。从种子处理开始即按规 定的工艺流程和标准机械作业完成。棉花育秧
三、地膜覆盖的效应及增产机理
(一)地膜覆盖效应
1. 增加土壤蓄积太阳能,提高土壤温度,提 早播种,促进作物发育。
2. 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改善 土壤物理性状。
三、地膜覆盖的效应及增产机理
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养分分解加快。 利于防止土壤返盐,提高出苗率,促进幼
苗生长。 改善近地光照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反
露地育苗
(2)方格育苗(square seedling raising ): 用 刀划成6-8cm宽,5-7cm深的方块。 简便省工,具有营养钵育苗的优点。 (3)旱育秧:水稻肥床旱育秧。 培肥床土是旱育秧成败的关键。
保温育苗(protective cover nursery)
在露地育苗的苗床上加盖塑料薄膜进行育秧。 优点:提早播种,培育壮苗,延长生长期。 1.双膜育苗:其增温、保温、保湿效果更好。 2.通气网膜育苗:10-15cm尼龙窗纱。 3.简化育苗。特点:地膜覆盖,短苗床,高支架, 只通风不揭膜。
补充钾、磷肥;水稻为磷、氮肥。 2.光照:光合作用影响呼吸和根系活动,从而直接影响 养分吸收;光照影响蒸腾;光照不足受影响最大的是氮, 其次是磷、钾,对钙、镁影响较小。 3.水分:养分的溶解;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矿化; 土壤氧气状况;根系发达程度及吸收能力。
二、影响肥效的因素
(二) 土壤条件
1.土壤pH: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多 数作物适于中性和微酸性土壤。 2.土壤供肥、保肥性能:黑土、暗栗钙土含氮较多;黑 土、四川紫色土含磷较多;黄、红壤普遍缺钾。 3.土壤有害物质:如水田硫化氢、有机酸、盐分、重金属 等,毒害根系。 措施:(1)改良土壤,减少有害成分;(2)增施有机 肥和磷钾肥。
三、养分作用规则(律)
➢ 最少养分律(law of minimum nutrient) ➢ 报酬递减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 ➢ 养分互作效应
第四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一、地膜覆盖技术的作用 二、地膜的种类与性能 三、地膜覆盖的效应及增产机理 四、地膜覆盖栽培管理
一、地膜覆盖技术的作用
1. 作物种植区域的变化 2. 品种布局的突破 3. 促进了干旱、半干旱及盐碱地区农业的发
展 4. 提高复种指数 5. 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地膜的种类与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