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武汉为明实验学校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2.4免疫调节》教案(第2课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2.4《免疫调节(第2课时)》名师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几个方面。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贯彻这些观念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比较能突出学科素养之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培养。
《免疫调节》一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在第一课时,我们已学习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防卫功能的“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对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
本节内容主要围绕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等反面进行展开。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配合多媒体教学,利用一些情境动画、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免疫调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涉及,对于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免疫的功能有了初步了解,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
另外,免疫学的很多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与健康是紧密联系的,使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且对于免疫学方面的案例如:流行性感冒、过敏反应、艾滋病、器官移植等,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也会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通过布置学生课前查找相关资料,观看视频录像,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更科学的认识了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和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师生交流,能够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通过收集、查阅资料,能够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观看图片、资料分析,能够关注艾滋病的流行与预防。
4、通过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能够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艾滋病的流行及预防、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2、基本技能(通过具体事例,指导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知识网络,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及总结归纳的能力);3、基本思想(过对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目前发展的严峻形势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艾滋病患者也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第2课时)示范教案

第2课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免疫调理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先往返想此中的主要内容。
课件展现:1.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它们的功能是如何的?包含哪些?2.人体有哪三道防线?哪些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哪些是特异性免疫?3.特异性免疫包含哪两种方式?任选其一,说明它的作用过程。
生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三部分构成。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散布的场所。
人体的免疫器官有扁桃体、淋奉承、胸腺、脾、骨髓。
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它包含吞噬细胞和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奉承中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又分为在胸腺中成熟的T 细胞和在骨髓中成熟的 B 细胞。
由免疫细胞或其余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就是免疫活性物质。
它包含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
生 2 皮肤和黏膜构成了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
这两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构成的,属于特异性免疫。
生 3 特异性免疫包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
以体液免疫为例,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办理,裸露出抗原决定簇后,将抗体传达给 T 细胞; T 细胞将抗原传达给 B 细胞,少量抗原直接刺激 B 细胞。
B 细胞受刺激后一小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大多半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
抗体和抗原联合形成积淀或细胞公司,从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当机体再次接触这种抗原时,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批抗体。
师前方我们议论的主若是免疫系统的范围功能,我们知道人体经过这种防卫功能,使机体能有效地防守病原体,是机体保持内环境的稳态必不行少的保障。
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否是越强盛越好呢?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保障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一定成立在它能正确找到攻击对象,不影响其余正常细胞、物质的基础之上。
若是免疫系统找错了目标,攻错了对象,就会令人生病。
课件展现: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患处照片。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教案

免疫调节教案教学课题:免疫调节高考考点:考点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II)考点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I)教学内容:1、免疫和免疫系统2、特异性免疫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教学重点:特异性免疫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点目录:1、免疫和免疫系统(1)免疫的概念(2)免疫的类型(3)免疫系统:①物质基础(内容)②功能2、特异性免疫(1)物质基础:免疫系统(2)类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过程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反应的两重性: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2)免疫学应用二、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免疫和免疫系统1、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出“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注意: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唾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等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包括主要是淋巴细胞,抗体,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3、免疫系统:(免疫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免疫的物质基础)(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①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可发育成T细胞,在骨髓中可发育成B细胞。
:能产生胸腺素(是一种多肽),能诱导造血干细胞转变为T细胞,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功能甚微;能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②免疫细胞:-抗体结合体,但其认识作用不具有特异性;能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具有非特异性识别功能)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能识别、传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核记忆细胞;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能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期末复习用)

2.4 免疫调节(期末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
免疫调节作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应引导学生在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作用中去认识免疫,而不是单独的介绍免疫学知识。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材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和过程,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这也是我们的重点。
关于免疫异常,教材有列举相应的实例,学生也可以对比着学习和分析。
免疫系统的组成对学生来说属于回顾的内容。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楚功能相对简单,免疫学的应用比较贴合日常生活,学生较易接受,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主要在知识框架的构建中一带而过,并通过课后的习题加以巩固,不做重点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新授课结束之后的期末复习课。
学生学习完新授课之后,对免疫调节已具备粗浅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在这节课的知识中,对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
鉴于我校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较差,主动性有些欠缺,知识体系往往不够清晰。
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进行复习,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课下做题时仍然不能够熟练运用,甚至会感到厌倦或失去信心。
针对这个情况,在本节复习课的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先做后讲,讲练结合,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特别注重体系构建和技法总结,让学习通过一节复习课,可以形成清晰的学习脉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尝试构建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概念模型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题、图解、比较、概括等方法,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模型,辨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免疫系统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用题目联系现实,在现实生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提升解题能力,倡导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免疫调节》2课时表格式优秀教案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排除,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可分为和。
1、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霉菌)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
前两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专门对付某种病原体,也就是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的两种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抗原:。如、等。
特点:①。应当指出的是,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等。
②。
③。
这种性质取决于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这些物质叫做,它是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抗原分子在的作用下,使其内部的暴露出来,才能发挥的作用。)
2、理解自身免疫病及过敏反应;
3、了解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能力
目标
通过课堂的问题讨论、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目标
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媒体
课件: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照片
SARS的检测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课堂巩固
作业
学案
板书设计:2.4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抗体、抗原
三、人体的三道防线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课后笔记:
课题
2.4免疫调节(2)
教师
上课时间
编号
09
学年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第2课时教案

自学
因为前面对艾滋病的分析较全面,所以此处由学生自学完全可以掌握。
免疫学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疫苗?对什么病起作用?
交流相关资料。
引导学生回顾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用来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科学史: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其中的荧光标记法就是免疫荧光标记法,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与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细胞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
防卫功能过低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
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明确正常的免疫功能是维持内环境稳态所必需的,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有可能引起机体功能的,联系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功能缺失,所以恶习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大升高,理解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第4节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通过新闻报道、师生交流、资料分析,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免疫系统的组成是什么?
2、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有哪些?
3、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哪些?
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崩溃,使人死于各种感染或恶性肿瘤。有的艾滋病患者可能同时得几十种病,肿瘤、溃疡、糜烂、腹泻、高烧等等,此时人体的器官组织像任由病毒进入的自由市场。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
免疫调节(第二课时)说课

一、教材分析
编排特点
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编排 。 全面了解人们对调节机制的认识历程, 能否给学生增加相 主动建构调节网络的概念, 关的生物科学史素 感受到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材? 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
引入科学史素材,建构调节网络概念
一、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免疫学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已有的科学史素 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免疫学技术对 生物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课堂交流、讨论、小结
资料分析 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讨论:为什么器官移植难以成功? 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起什么作 用?
如何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免疫学的发展给需要进 行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不能解决供 体器官短缺的问题。需更多的人奉献爱心。
科目一考试网 / 科目一模拟考试2016
金手指驾校网 / 金手指驾驶员考试2016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免疫学发展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 展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引入科学史素材,让学生看到科学 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板书设计
三、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的发明与应用 征服传染病 2、临床检测与科学研究 抗原和特异 性抗体结合 3、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四、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课后拓展
查找资料:骨髓移植适合哪些病? 骨髓库里保存的是什么? 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有哪些? 你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吗? 设计意图:全面认识骨髓移植,消除因不了 解带来的恐惧,唤起爱心。
1981年,第一种经过FDA许可的血清乙肝疫苗 在美国上市,数以千万人因此而不再被乙肝病 毒所威胁。
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3《2.4免疫调节》学教案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免疫调节一、教学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知识要点免疫的概念: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 ,排除“非己”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
--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2、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胸腺)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骨髓:造血↑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干细胞↓ ↓(骨髓)B细胞浆细胞→抗体【例题1】下列既属于内分泌器官,又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BA.骨髓B.胸腺C.脾D.淋巴结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强调: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例题2】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粘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例题3】(多选)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包括ABCA、免疫器官B、免疫细胞C、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D、唾液中的溶菌酶和胃液中的盐酸2、抗原⑴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包括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中的各种物质。
⑵性质:①异物性。
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
应当指出的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等。
②大分子性。
③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3、抗体⑴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限时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
修改意见:
备课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
D.记忆细胞是由浆细胞分化产生
2.下列物质或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所特有的是()
A抗原B抗体C效应T细胞D效应B细胞
3.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就引起免疫反应
B、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C、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反应
课题名称Hale Waihona Puke 第2.4课《免疫调节》(第2课时)
年级
高二
学科
生物
时间
16.8.30
考纲、大纲描述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Ⅱ
教材内容分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很复杂,又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可是书上的内容和附图过于简化,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应多翻阅一些参考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拓展深度和广度。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人体内很细微的变化过程,学生无法感受也无法观察到,所以学生对于这节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考虑利用动画展示,更加形象具体。
教学目标
1.了解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2.区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重点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难点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复备
导
复习提问人体的三大防线导入新课
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关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被抗原侵入的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效应T细胞与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
核心细胞
杀菌物质
关系
既各自独立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四、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思
一、体液免疫
1、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⑴感应阶段:多数抗原经过吞噬细胞_____________、处理,暴露出_____________,并呈递给______________,进一步呈递给B细胞。
⑵反应阶段: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_____________。
⑶效应阶段:浆细胞产生___________,并与相应抗原_______________,发挥免疫效应。
二、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⑴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抗原,处理、暴露出_________________,并将抗原呈递给_________。
⑵反应阶段: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__________。
⑶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与被____________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使靶细胞通透性__________、渗透压发生变化,靶细胞________。效应T细胞还能释放出可溶性________________,如:白细胞介素、___________等。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T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效应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
细胞
参与二次免疫,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议
“议”环节,上承“导”“思”,下启“展”“评”“检”“用”,位处咽喉之所,可谓关键!在学生讨论之时走到学生中间,听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及困惑。
展
针对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学生分组展示。对不同班级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可以设置小组进行质疑。
评
对学生存在的主要知识性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表现作出评价。
检(堂测)
1.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