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跟踪检测(九)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训练:第3单元 9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

1.指出下列加点字错误的注音并改正。
窸窣..(xī)(cù)桅.杆(wéi)征戍.(shù)涔.阳(cén) 寒砧.(zhàn) 招徕.(lái)疏.朗(shū) 橘.颂(jú) 亭皋.(ɡǎo)【答案】“窣”读“sū”,“砧”读“zhēn”,“皋”读“gāo”。
2.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一言难尽绵密门拴钟爱丰富多采歧路洗练捣衣落木潇潇黄雀景况奥妙【答案】拴—栓,采—彩,潇潇—萧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颖。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见,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E.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争辩中。
【解析】C项,“得鱼忘筌”比方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不符合语境。
A项,“出类拔萃”指才能、实力、力量等大大高出同类而拔尖。
B项,“可见一斑”比方见到事物的小部分就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D项,“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E项,“改换门庭”转变门第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仆人或势力,以图维持、进展。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改弦易辙”。
【答案】CE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依据心理学家的争辩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地消遣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
B.张教授说,做力气训练时,熬炼者体内的生长激素含量要远高于跑步,而且没有跑步时那种疲惫的感觉。
(人教版必修五)(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9课_说“木叶”(有答案)

第9课 说“木叶”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字音(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寒砧.(zhēn) ②言筌.(quán) ③漂泊..(piāo bó) ④窸窣..(xī sū) ⑤翩翩.(piān) ⑥蛊.惑人心(ɡǔ) ⑦心有余悸.(jì) ⑧接踵.而至(zhǒnɡ) ⑨东皋.(ɡāo) ⑩桅.杆(wéi) ⑪柳恽.(yùn) ⑫灼.灼(zhuó) (2)给多音字注音①泊⎩⎪⎨⎪⎧ 漂泊.(bó)湖泊.(pō) ②熟⎩⎪⎨⎪⎧ 熟.悉(shú)熟.了(shóu ) ③似⎩⎪⎨⎪⎧ 似.乎(sì)似.的(shì) ④创⎩⎪⎨⎪⎧创.伤(chuān ɡ)创.造(chuàn ɡ) 2.辨形组词(1)⎩⎪⎨⎪⎧ 阴(树阴)荫(封妻荫子) (2)⎩⎪⎨⎪⎧ 歧(歧视)岐(岐黄之术) (3)⎩⎪⎨⎪⎧ 锭(万应锭)绽(破绽) (4)⎩⎪⎨⎪⎧砧(铁砧)粘(粘贴) 3.词语释义(1)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2)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3)缠绵:①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②婉转动人。
(4)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
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
(5)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强调不能有一点差错。
差,相差。
毫、厘,都是很小的计量单位,形容微小。
谬,错误。
(6)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筌,捕鱼的竹器。
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4.近义词辨析(1)传诵·传颂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
传颂:辗转传布颂扬。
具有褒扬、称赞的意味。
例句:①唐代大诗人李白和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等,在品尝淮安的美味佳肴后,无不留下传诵千古的名篇佳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讲义:第9课说“木叶”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说“木叶”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他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说。
他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
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
他在园子里种了花草,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在那扇油漆有些脱落的大门里,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看着花丛思索,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
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
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鸣还记得,一次听林庚讲“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讲到“风满袖”的意蕴时,他平静地、引经据典地讲着,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静静地看着学生。
张鸣忽然“感到了先生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虽然那时教室里并没有风。
“从那时起,我才感受到了诗的魅力,那是一种静默中的召唤。
”张鸣说。
林庚给他的学生留下了这样的笑容:“他抬起头,微微含笑,望着屋宇的东方,目光中有坚毅,有安详,有回忆,有思索,有自足,有憧憬。
”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作者连线诗人学者一肩挑的林庚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当时,林庚先生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跟踪检测(九)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跟踪检测(九)说“木叶”(时间:40分钟满分:45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 萧.萧落木(sù)B.涔.阳(cén) 无妨.(fǎnɡ)陇.首(lǒnɡ) 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 桅.杆(wéi)漂泊.(pō) 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 窸.窣(xī)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解析:选D A项,“萧”应读xiāo;B项,“妨”应读fáng;C项,“泊”应读b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耐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谈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迫在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解析:选C A项,垂—唾;B项,奇—其;D项,捍—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解析:选B“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
“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高中人教版高二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二必修5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它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
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3.9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达标训练9 说“木叶”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褒.奖(bāo) 漂泊.(pō) 袅.袅(niǎo ) 不落言筌.(quán) B.亭皋.(ɡāo) 招徕.(lài)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迢.远(tiáo) 征戍.(shù) 蛊.惑人心(ɡǔ) D.寒砧.(z hēn) 桅.杆(wěi)疏.朗(shū) 灼.灼其华(zhuó) 解析:A 项,“泊”应读“bó”;B 项,“徕”应读“lái”;D 项,“桅”应读“wéi”。
答案:C2.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 的诗歌语言。
(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 是一字千里。
A.传诵 精妙 几乎B.传诵 精致 简直C.传颂 精妙 几乎D.传颂 精致 简直解析:“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
“精妙”侧重巧妙;“精致”侧重细致。
“简直”的意思是“接近完全”,近于“等于”;“几乎”只表示“接近”,程度较“简直”稍差些。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对他的学说感兴趣,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登堂..入室..的求教者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B.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
“微”字当选年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C.王刚一直想买一套中华书局八十年代出版的《史记》,这次去上海出差,终于买到了一套,真是妙手..偶得..啊!D.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胜其烦...。
第09课+说“木叶”-试题君之课时同步君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劳徕.赏赉.田莱.明眸善睐.B.橘.颂菊.花焗.油局.促不安C.惊厥.蕨.菜鳜.鱼猖獗.一时D.砧.板苫.布针毡.阽.危若是【答案】B2.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A.明月皎皎红花灼灼细雨蒙蒙风度翩翩B.北风萧萧炊烟袅袅红日冉冉红尘滚滚C.奥妙无穷丰富多彩晴空爽朗游子漂泊D.文意棉密情意缠绵文字洗练诗句精彩【答案】D【解析】“文意棉密”中“棉”应写作“绵”。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B.“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C.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D.“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答案】C【解析】A项,两个括号应分别放到两个后引号后。
B项,问号改为句号。
D项,第二个逗号改为分号。
4.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的诗歌语言?(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是一字千金。
A.传诵精妙几乎B.传诵精致简直C.传颂精妙几乎D.传颂精致简直【答案】A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模拟题的题型和题量与真题相似,多做模拟题,可以培养考生对题目的熟悉度,从而熟能生巧....,在考试中能够快速解题。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高中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单元9说“木叶”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歧.路(qí)无妨.(fǎng)陇.首(lǒng)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ěi)亭皋.(gāo)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干燥传颂诗文钢锭天高地阔B.精采语言洗练绵密随心所欲C.钟爱精巧无比启发精神饱满D.典型无人问津联想淋琅满目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________“落叶”,________常见,________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________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________由此可见。
A.即使因为所以而因而B.就是因为所以但因而C.即使虽然也但也就D.就是虽然也而也就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学者,林庚先生是出类拔萃....的;作为老师,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为人,他用自己的平凡表现出他做人的崇高境界。
B.赵翼在《论诗》中提出了“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主张,其大气与狂放由此可见一斑....。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根据诗中的“一鱗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九)说“木叶”(时间:40分钟满分:45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 萧.萧落木(sù)B.涔.阳(cén) 无妨.(fǎnɡ)陇.首(lǒnɡ) 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 桅.杆(wéi)漂泊.(pō) 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 窸.窣(xī)迢.远(tiáo) 灼.灼其华(zhuó)解析:选D A项,“萧”应读xiāo;B项,“妨”应读fáng;C项,“泊”应读b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耐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谈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迫在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解析:选C A项,垂—唾;B项,奇—其;D项,捍—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解析:选B“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理,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
“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指点,方知大谬不然....。
解析:选B B项,“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浮想联翩”。
A项,“一字千里”,只一字之差,意思相差很大。
C项,“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D项,“大谬不然”,很荒唐,不正确。
5.(课标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解析:选B A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搭配。
C项,成分赘余,应去掉“就”字。
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希望该过程中不仅技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艺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盛唐气象的艺术特征林庚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
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
我们如果以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说法是不全面的,我们只能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人民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以艺术的重要源泉民歌为例,绝大多数的民歌是歌唱爱情的,以《国风》而论,像《硕鼠》一类的篇章究竟是占少数的。
人民要求幸福的生活,当然就形成了与黑暗面敌对的力量,这里为什么没有思想性呢?它的思想性就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生活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有那么多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格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
《楚辞》比起《国风》来要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则反而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个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王维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李白的《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
他的《横江词》:“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在风浪的险恶中,却写出了如此壮观的局面,这与《蜀道难》的惊心动魄,乃同为时代雄伟的歌声。
而这一首民歌似的短诗,它究竟是说“横江恶”,还是在更深入地礼赞“横江好”呢?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歌唱。
在现实生活中矛盾是不可能没有的,然而那压倒一切的辉煌的形象,它说明了一个经得起风浪的时代性格的成长。
李白的诗歌因此是盛唐气象的典型。
这一时代性格事实上无往而不存在。
杜甫的《后出塞》:“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步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这真是“雄浑悲壮”的诗篇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它只能是属于盛唐的。
而王昌龄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暮,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豪。
黄尘足令古,白骨乱蓬蒿。
”其深厚、朗爽、典型、形象,正是最饱满有力的歌声。
至如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
然而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的理解是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相;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性格。
难道长江不比黄河更大些吗?难道一定要用“长江”“大河”才能构成“盛唐气象”吗?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
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植根于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成长的,它带来的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一个诗歌时代总的成就,无数优秀的诗人们都为这一气象平添了春色。
历史上不知有多少诗人们在追求着向往着这个盛唐气象,然而这到底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反映;盛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中国长期陷在封建社会没落阶段的泥淖中,这一个如日中天的美好的成就,也就成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即的赞叹。
(有删改) 6.作者认为《国风》是有思想性的作品吗?为什么?(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文章第1段“它的思想性就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中的“它”指的就是《国风》。
答案:是。
作者认为不一定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只要是属于人民的作品就是有思想性的作品。
人民要求幸福的生活,就形成了与黑暗面敌对的力量,并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
歌唱爱情的《国风》的思想性就源于它的人民性。
7.既然盛唐气象是朝气蓬勃的,那么“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之类的诗句还属于盛唐气象吗?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要理解盛唐气象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内容,即形象的充沛饱满。
答案:属于。
这几句诗不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虽然感情沉重,但气象万千,其形象充沛而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所在。
8.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句中“小小的”和“整个春天的世界”之间是小与大的关系,注意从外形与内蕴的角度入手回答。
答案:“长江”“大河”等外形的巨大并不一定能构成盛唐气象,诸如“玉壶”一类细小的事物,其形象是充沛饱满、浑厚开朗的,细小的形象同样能体现盛唐气象丰富而健康的内蕴。
9.盛唐气象的朝气蓬勃的特征具体包括哪些方面?(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它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实际上指出应从两个大的角度回答,即思想性和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