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文主义及其视阈下的文学研究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迷失与重构——以《典仪》和《北迁季》为例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迷失与重构——以《典仪》和《北迁季》为例于美娜;冷慧【摘要】文化冲突及其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影响是后殖民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对《典仪》和《北迁季》的文本解读,不仅客观地揭示了印第安和阿拉伯少数族裔的历史、文化及生存状况,展示了世界少数族裔构建自身文化身份的艰辛历程和策略,更突显了种族及殖民关系下的文化身份迷失与重建并非只属于某一个民族,而是整个人类需要面对的重大议题,这对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族裔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7页(P15-21)【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少数族裔;身份迷失;身份重构【作者】于美娜;冷慧【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外语教研部,大连116044;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4;I106.4一、引言《典仪》(Ceremony,1977)是“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军人物——莱斯利·马蒙·西尔科 (Lesilie Marmon Silko,1948-)的代表作。
作为印第安拉古纳人和美洲白人的混血儿,拉古纳部落的环境和传统不仅是西尔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她文学作品的主要文化背景。
直面白人主流社会的独特生活经历不仅为她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更使她能够站在两种文化交融的边缘,不断建构自己作为美国印第安人的独特双重身份。
在写给詹姆斯·怀特 (James Wright)的信中,西尔科说:“创作《典仪》时,远离家乡拉古纳的恐惧感几乎要将我吞噬,我不得不用写作来为自己重现拉古纳。
”[1](P57)遵循印第安传统和价值取向,将独特的拉古纳思想和英语逻辑思维相互交杂渗透,西尔科试图通过《典仪》向我们提供一种异质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典范模式。
《典仪》中拉古纳部落青年塔尤在接触了白人文化、参加了白人战争后迷失了自我,患上了战争综合症,白人医生无法医治,塔尤只有在回归部落文化的过程中才寻找到了自我,治愈了精神创伤,重构大地之子、部落之子的文化身份。
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后人类时代:以《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为例[1]
![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后人类时代:以《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为例[1]](https://img.taocdn.com/s3/m/fa93d1b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1.png)
文学伦理学视阈下的后人类时代:以《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为例[1]摘要:赛博空间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相互交织,导致人类与赛博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
本研究将辩证解读《仿生人》中人、特障人、仿生人三类代表人物的身份认同及关系,以便预测后人类时代背景下人机多元共生的寓言性。
关键词:文学伦理;后人类时代;人机多元共生一、人、特障人和仿生人的伦理身份《仿生人》中有两类人,一是以施雷为代表的人性异化后的人类,二是以里克为代表的产生移情现象的人类。
“把人同兽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就是人具有理性,而理性的核心是伦理意识。
”(聂珍钊 2010:17-18)赏金猎人施雷对仿生人完全不掺杂个人情感,他可以瞬间向他的上司加兰德开火,也不会因为仿生人鲁芭能够欣赏高雅艺术而心生怜悯。
除了养了只小松鼠,他似乎缺失了人类独有的共情能力,是小说中人类自我本性丧失的典型代表。
在里克犹豫是否要捕杀仿生人鲁芭时,施雷始终牢记其作为赏金猎人的任务是追回八名非法移民的仿生人,维护地球的安全秩序。
对比分析两位赏金猎人追捕仿生人时的态度,可以说里克的仁慈是对仿生人产生了共情,而共情仅仅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而施雷的冷漠则是由于巨大的社会颠覆引起的人性异化,是人性趋于机械化的警示。
美国当代文化批评家凯瑟琳·海勒表示,“在第一波控制论的众多含义中,最让人不安且具有革命性的,恐怕莫过于人类边界是建构的而非给定的这一观点了。
”(Katherine Hayles 1999:84)以约翰·伊西多尔为代表的特障人以维护人类原始遗传基由为由被迫接受绝育,被排挤于人类群体之外。
若仿生人是以没有情感的人造物为由而将其归于非人类,那有着丰富情感的特障人伊西多尔不能被视为人类又该作何解释。
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的边界也随之在“建构-解构”中循环发展。
特障人是被迫滞留地球而遭受尘埃污染的社会边缘人,所以他们的非人类身份恐怕只能界定为小人物在资本横行时代里的悲剧。
《人文主义文学》课件

03
人文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Chapter
对欧洲文学的影响
推动文学发展
人文主义文学的出现,打破了中 世纪神学对文学的束缚,推动了
欧洲文学的独立发展。
塑造民族语言
人文主义文学促进了各民族语言的 形成和发展,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 近人民生活,提高了文学的普及度 。
反映社会现实
人文主义文学关注现实生活,通过 作品反映社会矛盾和问题,推动了 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强调人性和个性
人文主义文学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对现 代社会的人权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倡导理性思考
人文主义文学倡导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对现代社会的科学和哲学 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注人类命运
人文主义文学关注人类的命运和未来,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发展的 关切和思考,对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01
02
03
传播欧洲文化
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 学作品传播了欧洲的思想 、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启发世界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对世界文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世 界各地的作家提供了创作 灵感和借鉴。
促进文化交流
人文主义文学促进了欧洲 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和相互理解。
04
人文主义文学与其他文学流派 的比较
Chapter
与古典文学的比较
01
古典文学强调秩序、平衡和理性,而人文主义文学则更注重个 体情感和人性。
02
古典文学通常以古代神话、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人文主
义文学则更关注现实生活和当代社会问题。
文学理论马工教材练习题

一、文学理论概述1. 文学是什么?2. 文学的本质特征有哪些?3. 文学的社会功能有哪些?4. 文学的发展规律是怎样的?5. 文学批评的意义是什么?二、文学创作1. 文学创作的源泉是什么?2.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谁?3. 文学创作的客体有哪些?4. 文学创作的方法有哪些?5. 文学创作的技巧有哪些?三、文学体裁1. 什么是诗歌?2. 诗歌的构成要素有哪些?3. 诗歌的分类有哪些?4. 什么是散文?5. 散文的分类有哪些?6. 什么是小说?7. 小说的构成要素有哪些?8. 小说的分类有哪些?9. 什么是戏剧?10. 戏剧的构成要素有哪些?11. 戏剧的分类有哪些?四、文学风格1. 什么是文学风格?2. 文学风格的形成因素有哪些?3. 文学风格的类型有哪些?4. 如何鉴赏文学风格?5. 文学风格与文学流派的关系是什么?五、文学流派1. 什么是文学流派?2. 文学流派的形成原因有哪些?3. 文学流派的特点有哪些?4.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有哪些?5. 现代文学流派有哪些?六、文学批评1. 什么是文学批评?2. 文学批评的原则有哪些?3. 文学批评的方法有哪些?4. 文学批评的标准有哪些?5. 如何进行文学批评?七、文学与时代1. 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怎样的?2. 文学如何反映时代?3. 文学如何影响时代?4. 如何分析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5. 文学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八、文学与民族1. 文学与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2. 文学如何体现民族性?3. 民族文学的特点有哪些?4. 如何鉴赏民族文学作品?5. 文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是什么?九、文学与语言1.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是怎样的?2. 文学语言的特点有哪些?3. 文学语言的表达技巧有哪些?4.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5. 文学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什么?十、文学与哲学1.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2. 文学如何体现哲学思想?3. 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哪些?4. 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5.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对文学创作有何启示?十一、文学与美学1. 文学与美学的关系是什么?2. 文学美学的基本概念有哪些?3. 如何运用美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4. 文学美学的流派有哪些?5. 文学美学的当代发展有哪些趋势?十二、文学与心理学1. 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2. 文学如何反映人的心理活动?3. 心理学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有哪些?4. 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有哪些特点?5. 如何通过文学作品研究人类心理?十三、文学与历史1.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怎样的?2. 文学如何记录和反映历史?3. 历史事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4. 如何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历史?5. 文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十四、文学与宗教1.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有哪些?2. 宗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哪些?3. 宗教题材文学的特点是什么?4. 如何分析宗教题材文学作品?5. 文学与宗教文化传承的关系是什么?十五、文学与地理1. 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2. 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哪些?3. 地理题材文学的特点是什么?4. 如何从文学作品解读地理文化?5.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文学创作有何启示?十六、文学与政治1.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2. 文学如何反映政治现实?3. 政治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哪些?4. 如何分析政治题材文学作品?5.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对文学批评有何影响?十七、文学与经济1. 文学与经济的关系有哪些?2. 经济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哪些?3. 经济题材文学的特点是什么?4. 如何从文学作品解读经济现象?5. 文学与经济的关系对文学发展有何作用?十八、文学与科技1. 文学与科技的关系是怎样的?2. 科技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哪些?3. 科技题材文学的特点是什么?4. 如何分析科技题材文学作品?5. 文学与科技的关系对文学创新有何影响?十九、文学与教育1.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2. 文学教育的作用有哪些?3. 如何运用文学作品进行教育?4. 文学教育的方法有哪些?5.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对人才培养有何意义?二十、文学与法律1. 文学与法律的关系是怎样的?2. 文学如何反映法律意识?3. 法律题材文学的特点是什么?4. 如何分析法律题材文学作品?5. 文学与法律的关系对法治建设有何影响?二十一、文学与道德1.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有哪些?2. 文学如何体现道德观念?3. 道德题材文学的特点是什么?4. 如何从文学作品中探讨道德问题?5. 文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是什么?二十二、文学与性别1. 文学与性别的关系是怎样的?2. 性别视角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有哪些?3. 性别题材文学的特点是什么?4. 如何分析性别题材文学作品?5. 文学与性别平等的关系是什么?二十三、文学与战争1. 文学与战争的关系有哪些?2. 战争题材文学的特点是什么?3. 如何从文学作品中理解战争?4. 文学与战争记忆的关系是什么?二十四、文学与环境保护1. 文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怎样的?2. 环保题材文学的特点是什么?3. 如何通过文学作品呼吁环保?4. 文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什么?5. 文学与环境保护运动的关系是什么?二十五、文学与艺术1. 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有哪些?2. 文学如何影响艺术创作?3. 艺术题材文学的特点是什么?4. 如何分析艺术题材文学作品?5. 文学与艺术融合的趋势是什么?二十六、文学与传播1. 文学与传播的关系是怎样的?2. 文学传播的途径有哪些?3. 文学传播的效果有哪些?4.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的传播力?5. 文学与新媒体的关系是什么?二十七、文学与翻译1. 文学与翻译的关系是怎样的?2. 翻译对文学传播的影响有哪些?3. 翻译文学的特点是什么?4. 如何评价翻译文学作���?二十八、文学与语言变异1. 文学与语言变异的关系是怎样的?2. 语言变异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有哪些?3. 语言变异对文学风格的影响有哪些?4. 如何分析语言变异现象?5. 文学与语言变异的关系对语言学研究有何启示?二十九、文学与跨文化研究1. 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关系是怎样的?2. 跨文化视角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3. 跨文化文学的特点是什么?4. 如何进行跨文化文学比较?5. 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关系对文化交流有何作用?三十、文学与未来1. 文学与未来的关系是怎样的?2. 文学对未来社会的预见有哪些?3. 未来题材文学的特点是什么?4. 如何分析未来题材文学作品?5. 文学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三十一、文学与生态批评1. 生态批评的基本理论是什么?2. 生态批评如何分析文学作品?3. 生态文学的特点有哪些?4. 如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5. 生态批评对文学创作的启示是什么?三十二、文学与性别研究1. 性别研究的理论框架有哪些?2. 性别研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有哪些?3. 性别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分析有哪些?4. 如何评价性别研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5. 性别研究对文学创作有何影响?三十三、文学与后殖民主义1.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 后殖民主义如何影响文学创作?3. 后殖民文学的特点是什么?4. 如何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文学作品?5. 后殖民主义对文学研究有何贡献?三十四、文学与记忆研究1. 记忆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哪些?2. 记忆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3. 如何从记忆研究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4. 记忆研究对文学创作有何启示?5. 文学与记忆的关系对历史研究有何意义?三十五、文学与城市研究1. 城市研究的理论框架有哪些?2. 城市文学的特点是什么?3. 如何从城市研究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4. 城市研究对文学创作有何影响?5. 文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三十六、文学与流行文化1. 流行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有哪些?2. 文学与流行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3. 流行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有哪些?4. 如何分析流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5. 文学与流行文化的关系对当代文化研究有何意义?三十七、文学与科幻1. 科幻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有哪些?2. 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3. 如何从科幻文学中探讨科技与人类未来?4. 科幻文学对文学创作有何启示?5. 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的关系是什么?三十八、文学与历史小说1. 历史小说的定义和特点有哪些?2. 历史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3. 如何从历史小说中了解历史?4. 历史小说对历史研究有何贡献?5. 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关系是什么?三十九、文学与传记文学1. 传记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有哪些?2. 传记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3. 如何从传记文学中了解人物生平?4. 传记文学对人物研究有何价值?5. 传记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是什么?四十、文学与儿童文学1. 儿童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有哪些?2. 儿童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3. 如何从儿童文学中培养儿童想象力?4. 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有何影响?5.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关系是什么?答案:一、文学理论概述1. 文学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形象思维和艺术表现,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艺术形式。
概念隐喻视阈下易安词研究

参考文献 (39)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1)致谢 (42)1.1研究意义李清照作为齐鲁大地上耀眼的一颗明珠,在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封建社会,李清照出类拔萃,其创作成就和艺术造诣更显珍贵。
李清照在《词论》中可谓高屋建瓴、恰中肯綮,为词的品评标准与创作原则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
明清学者对李清照的评价很高,尊其为“词之正宗”①。
后人对易安词的追和、模仿是对李清照审美取向和文采的认同,也是其个人魅力所在。
此外,李清照对闺情词的创作为后人提供了典范,对“思妇”形象的塑造作出了重要贡献。
易安词是笔宝贵的财富,值得学者学习与挖掘。
关于易安词的研究成果颇多,多从考证、艺术思想、美学或对比等角度进行分析,而从认知诗学角度对易安词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
认知诗学这一新兴文学理论自西方引入后,成日渐发展之趋势。
治学严谨的学者如蓝纯、高原、赵晓囡、王春霞、唐丽萍等,以求知精神为认知诗学理论与古诗词的完美结合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实现认知诗学的本土化,还需学者们继续努力。
易安词内容丰富且精秀特绝、独辟门径,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笔者希望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科学地解读李清照,把其刚正之气、人格力量、民族意识等进一步弘扬光大。
本课题以易安词作为研究语料,借助概念隐喻这一理论工具,从思想情感、语言特色及与男性词人的认知差异等方面对易安词进行研究。
为更深入地理解易安词、拓展其影响尽绵薄之力。
1.2研究综述关于李清照的研究工作,从宋至今从未停过。
易安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比较成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肯定其词作的艺术价值,举办了全国性的李清照学术研讨会。
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和齐鲁书社等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与李清照有关的书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学初的《李清照集校注》②、黄墨谷的《重辑李清照集》③和诸斌杰等人编著的《李清照资料汇编》④等等。
下面笔者对易安词的研究进行一个大致的综述。
1.2.1传统视阈下易安词研究(1)考证辨伪视角下易安词研究①(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358页。
人文视阈下的人之意蕴——浅析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演变

发展 的 脉络 ,探 寻 教 育 中 “ ” 的 意 蕴 ,有 利 于 人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 源地 ,在其 文化的 发展 过程 中 .逐 渐形 成 以雅 典 和 斯 巴达 为代 表 的 两种教 育 形 式 。 斯 巴 达是 奴 隶 主 专 制 的城 邦 , 实 施 的是 军 国民教 育,教 育的 内容是 以体 育和 军事 训练为主 ,教 育的 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 忠于国家 的 军人 。雅 典 实行 的是 公 民教 育 . 由 于雅 典 自由
图也 非常 重 视教 育 对人 全 面发 展 的作 用 ,他 强 调
二 、人文 主 义教 育思 想形 成 阶
“ 用体操来训练身体 ,用音 乐来陶冶心灵”, 【 p ∞ 认 为教 育 的最终 目的就是 培 养 身心平衡 发展 的
段一 一 文 艺 复兴 时期
公元4 6 ,西 罗马帝国在 日尔曼人 的铁骑 下 7年 “ 哲学王”。亚里士 多德 承前启后较全 面地论述 灭亡 了,昔 日的辉煌 与荣耀在 以后的一千年 的时 了人 的全 面发展 的教 育 思 想 ,第一 次提 出 并论 证 间里销 声匿迹 ,整 个欧洲 文化笼 罩在基督教 的神
= _ 二 =二= = 二 = = === = ===
第2 7卷 第 4 期
20 06
_==== 二 二 ==二 = ==
} — 日嚣舅■ ■ ● ■■ i ! !■ :
V Ol2 N O. _7 4
玉林 师 范学 院学报 ( 学社会 科学 ) 哲
J OURNAL OF YULI N TEACHERS COLLEGE ( hls p y& S ca S in e Pi oh o o il ce c )
教 育提 倡理性和智 慧的作 用,重视 个体对事物的 育 的 实践 中始 终 突 出人 的 主 体 地 位 ,把 人 的 全 面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

试析中世纪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论文摘要:欧洲中世纪有着相当丰富和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资源,它既继承和发扬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些批评传统,又在基督教文化大语境的浸润下产生了新的批评模式,在某些重要方面开启了文艺复兴以后近代批评的先河。
特别是在其比较的批评类型中还可以找到今天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的最原初形态,而当时的语法学批评、修辞学批评等,也可以看做后世影响巨大的形式主义批评的最原初形态。
中世纪对诗歌有四种最重要的定位:语法学的、修辞学的、逻辑学的和哲学的。
其中语法学定位历时最久,并且是中世纪人文主义的载体;修辞学定位在古典主义后期几乎已销声匿迹,其后以语法学论文的形式出现;逻辑学定位与经院哲学密切相关,哲学定位则与柏拉图主义血肉相连,从古典主义后期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代。
论文关键词:中世纪;文论;比较文学;批评模式对欧洲中世纪的文艺理论史,学术界向来关注较少。
这种状况即使在西方的文艺理论史研究领域也非常突出,而相比之下,我国国内关于中世纪文艺理论史的研究则更为薄弱,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不仅资料匮乏,缺乏整体的了解和把握,而且还存在着许多误解。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因素。
所幸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颇有见地的理论家就已充分意识到连接古代与现当代的中世纪文论的重要性。
1974年,纽约城市大学阿利克斯·普瑞明格教授联合他的同事们编撰出版的《古典的和中世纪的文学批评:翻译与解释》在当时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他们对通行的关于中世纪批评的一种经典论述——l952年出版的阿特肯斯的《英国文学批评:中世纪阶段》——提出批评,认为“阿特肯斯的方法不仅带有偏见,而且,简直把该课题推向了绝境”。
十年后的1984年,当人们争相讨论时髦的现代理论时,该书下半部分“中世纪的文学批评”的主要编者、曾执教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专业的小哈迪逊教授,在该书单行本再版序言中指出:“批评史是当前文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人文素质教育视阈下汉语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新变

人文素质教育视阈下汉语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新变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汉语教师首先要自觉地正视传统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明确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更新观念。
学生应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手段,构建新的学习理念。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师生一、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依靠教师的辛勤工作。
汉语教师首先要自觉地正视传统汉语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明确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需更新观念。
教师需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多元化的,因此需要从传统“填鸭式”教学中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主导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担当起知识传授的筛选者,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过程的监控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者等多重角色,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真正把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始终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
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熟悉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渊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敏感的文化洞察力。
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方面精选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内涵的知识信息。
教师要对教材认真研究,充分挖掘其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因家,通过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名人典故、风俗习惯、历史背景、伦理道德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教育。
另外,要满足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渴求,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调动,教师还有必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后进行相当数的阅读,在阅读中吸收并体验。
这也要求教师在精选教学内容上花功夫。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的设计和展开都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培养其自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目的。
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对人类潜能的开发,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因素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的影响,认为在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和气氛,学习者只有在放松和协调的状态下才能最有效地学习和掌握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自由和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 。后 现代 主义的思潮 通常 等同于解 构思想 , 是 因为 它往
往体现 为 中心 的消解 、 基础 的坍塌 、 结 构 的颠覆 和 视角 的多 元等, 而这 种思 想最终 都会 指 向人 类 中心 的解构 . 进 而展 示
代 替人文 主义这种 出现 在具体历史 时期 的现 象。再次 , 从人 文 主义到后 人文 主义 的变 化体 现 出思 维性 质和思 维方式 的
变 化 。后 人 文 主 义 并 非 是 对 人 文 主 义 的 全 盘 否 定 , 人 文 主 义
笛卡 尔的身心二分 法的观 点 ,而重 申梅洛 ・ 庞蒂精 神现象学
出后人文 主义 ( p o s t h u ma n i s m) 的 时 代 的 图景 。
1 . 后 人 文 主 义
论家们对人文 主义何去何从 的问题始终争论 不休 , 但 是人类
的统 治已经和正在被文学 、 政治 、 电影 、 人类学 、 女性 主义和科 技发展而质疑 。这些质 疑的声音有时是彼 此相连 的 。 而连接 点之一就是 后人文 主义。 基 于人文 主义这 种失 当性 而产 生的后 人文 主义思想 强 调 四点 。首先 , 后 人文主义强 调人类和 环境及非人类 他者之 间的关 系 ,因此后 人文 主义反 对那些 来 自人文 主义 的身心 分离和独 立 自主的神话 。其 次 , 后人文 主义思想 与利 奥塔对 后 现代 主义悖论 式的表 述 比较 相似 :它 出现在人 文 主义之 前 和之后 。它 出现在人 文主义之 前是因为 , 它指 出人 类体现 和包含在 生物 和技术 的世界 中 , 并 且 与工具 、 语 言和 文化等 共 同进化— —所 有这些都 出现在 福柯 通过 考古学 方式 在具 体 的历史 时期 发掘 出人 类之前 。而 后人文 主义 出现在 人文 主义 之后 是 因为 。 它见 证人 类 在科 技 、 医学 、 信 息 和经 济领
中具身认 知的思想 。 虽然D o n n a Ha r a w a y 和J e a n B a u d r i l l a r d  ̄ 述的方式 和思路不尽 相同 , 但 是他们 著作 中的 中心 概念都是 来 自科幻作 品的意象。Ha r a w a y  ̄过 电子 人( c y b o r g ) 的意象揭
为 人 文 主 义 之 后 的 文 化 或 者 时 期 . 因 为 这 样 的 理 解 会 导 致
但是其形象是通过 科幻小说而深入人 心的。B a u d r i l l a r d  ̄出, 科技 社会 中的生 活将笛 卡尔式 的 自制 主体转 变 为依靠 机器 而生存 的“ 泡 泡里 的男孩” 。如今现实 的发展已经追赶上 曾经 的幻想 : 未来 的历 史就在此时此地 。正 ̄ H B a u d i f l l a r d 另外一篇 文章所 说 , 科幻小 说 旧有 的奇思 妙想 已经死 亡 。 其 他 的东西 正在 逐渐显现 的过程 中( 不但在小说 中 , 而且在理论 中) 。 正如 C s i c s e r y - R o n a y 所预见 的 ,如今 理论和 虚构之 间的界 限 已经 被破坏 地无法 修复 , 他 们互 相入 侵对 方 的空 间 , 并 且带 来风 格和表达 方式 的骤变 。因此 , 我们 正在见证 Ma u r i c e B l a n c h o t
域 去 中心 化 的 时刻 . 因此 需 要 全 新 的 理 论 框 架 和 思 维 方 式
“ 后人 文主 义” 的概念 从2 0 世纪9 0 年代 开始 就逐 渐频 繁 地 出现 在人 文 和 社会 科 学 研究 的批 评 语篇 当 中 , 诸3  ̄ I l N e i l B a d mi n g t o n 和E l a i n e G r a h a m等英 国学者 对 后人 文 主义 感 兴 趣, B a d mi n g t o n 2 0 0 0 年编 辑 的《 后人 文主 义》 汇集 了有关该 论 题 的经 典之 作 。B a d mi n g t o n ¥  ̄ . 同Ha y l e s 的观 点 . 认 为 后人 文 主义 中 “ 后” 这个 前 缀无 法 固定 这 个概 念 的 含义 , 因此 他 书 中收 录 的文 章 从不 同 的视 角 体 现 出后 人文 主义 的不 同 内 涵 。J e a n — F r a n c o i s L y o t a r d 的 《 思 想脱 离身 体后是 否 可 以继 续? 》 对 人类 的身体进行 后人文 主义的剖析和定义 , 认 为人类 学家 和生物学 家得 出结论说 , 即使 是最简 单的生命 形态也 是 科技 装置 , 而人类 的身体 也不例外 。被称 作人类 的物质组 合 被赋 予语 言这种 复杂而精密 的软件 , 但是 软件是完 全取决 于 身体硬件 的状 况的 。人类哲学思 想成 为可能 的原 因就是 身体 硬件 和语 言软件 的存在 。因此 。 L y o t a r d 是 以科技 的 口吻反 对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通常等同于解构思想是因为它往往体现为中心的消解基础的坍塌结构的颠覆和视角的多元等而这种思想最终都会指向人类中心的解构进而展示出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的时代的图景
后 人 文 主 义 及 其 视 阈 下 的 文 学 研 究
孙 巍
( 大连 工业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3 4 ) 摘 要 :本 文提 出, 后 人文 主义 思想是 对人 文主义 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 。 其 核心 内容是在 解构人 类 中心 主 义观念后 对人 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质的探讨 , 能 够为处 于后 时代 的文学理论提 供新 的视 角, 从 而开 阔文 学批评 的思路 。
露 和 阐释 人 文 主 义 的 危 机 ,虽 然 电子 人 是 自然 科 学 的 产 物 .
的很 多观 念和渴 望是值得 推崇 的 ,而后人 文主义 担负 的任 务是 发现 和纠正这 些价值 观念 如何被将 其概 念化 的哲学 和 伦理 框架所 削弱 的 。最 后 , “ 后 人文 主义不 能简单 地被 理解
关 键 词 : 人 文 主 义 反 人 文 主 义 后 人 文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2 0 世纪6 0 年代 , 西 方社 会经 历前所 未有 的危 机 和动 荡 , 后现 代 主义 就在 该种 语 境 中诞 生 , 人 类社 会 也 随 即迈 进 后
所说 的“ 虚构理论 ( i f c t i v e t h e o r y ) ” 。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接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