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其矫与余光中乡愁诗的比较

合集下载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都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虽然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不同,一个是在海外的流浪之中写下,一个则是在国内的深夜之中写成,但是两人都以个人的视角,从感官和情感出发,将对故乡的回忆与思考流露出来。

余光中的诗在结构上较为严谨,每一句都写得十分精炼。

他以小溪、村庄、菜园等诸多细节来描绘故乡的万般风情。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则深刻而含蓄,反映了他多年离乡的思念之情。

同时,他通过对故乡的“石头、水泥、钢铁”等现代化建设的反思,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音乐性。

她通过对故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情味道的描摹,营造出极具诗意的氛围。

同时,她的诗歌中还蕴含着对亲情、友情和家庭的热爱和思念。

她用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情,让人们仿佛能够听到诵读者的心声。

总的来说,两首《乡愁》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余光中的诗注重细节、精简而富含思考,而席慕蓉的诗则更加凸显出诗歌语言的美感和音乐美。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两首《乡愁》都是对人类故土情感最为深刻和真挚的赞歌。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一.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

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为“五陵少年”。

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

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二.作品品析: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

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三.拓展阅读:1.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

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完整word版)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完整word版)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这两首诗的相同点: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这两首诗的不同点: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解析: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

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

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

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

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

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

余光中《乡愁》美学分析

余光中《乡愁》美学分析

余光中《乡愁》美学分析
《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首著名诗歌,它描绘了一个乡村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乡愁》以深沉的语言和抒情的语调,把乡村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心
醉神迷。

诗中描写的乡村景象,如“林荫道上,烟火气清淡”,“江山如此多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白鸟报晓声,秋雁叫夕阳”,把乡村的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怀念故乡。

此外,诗中还把乡村的景象与作者的思念情绪联系起来,如“乡愁”、“梦里
相思”、“恨别鸟惊心”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乡愁,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家乡的热爱,是一种深沉的情感。

总之,《乡愁》是一首经典的诗歌,它以深沉的语言和抒情的语调,把乡村的
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把乡愁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

余光中《乡愁》与席慕蓉《乡愁》比较赏析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作为两首代表性的诗歌歌曲,展现了不同的乡愁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深刻地表达了乡村的荒凉与人们的离散,表现出一种沉重的乡愁情感。

席慕蓉的《乡愁》则更多地关注了乡村的美好与历史的传承,表现出一种深情的乡愁情感。

在余光中的《乡愁》中,作者通过描绘家乡的种种痛苦与不幸,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刻怀念,并对人性的沉沦与贪婪进行了批判。

诗中的“发如飞蓬,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表现出对抗战时期的苦难与牺牲的缅怀,同时也反映出战争与贪婪所带来的伤害与破坏。

余光中通过描绘这些情景,表现出一种沉重的乡愁情感,让人感受到家乡的离散与荒凉。

与之不同的是,席慕蓉的《乡愁》更多地关注了乡村的美好与历史的传承。

歌曲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表现出了乡村的美景与春天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情的乡愁情感。

席慕蓉在歌曲中还表达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让人感受到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总之,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蓉的《乡愁》虽然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但却展现出不同的情感与角度。

余光中表现出了一种沉重的乡愁情感,而席慕蓉则更多地关注了乡村的美好与历史的传承,表现出一种深情的乡愁情感。

无论是哪种表现方式,都让人感受到了家乡的深情与厚重。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289)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289)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289)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郭小川的叙事长诗不包括( )。

A.《白雪的赞歌》B.《甘蔗林——青纱帐》C.《-个和八个》D.《将军三部曲》2.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缅怀革命历史的作品不包括( )。

A.《芙蓉镇》B.《古船》C.《白鹿原》D.《红岩》3. 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民间刊物”是( )。

A.《今天》B.《星星》C.《诗刊》D.《明天》4.以北京烤鸭的美食文化为题材,反映商业文化百味俱全的深层结构和人生苍凉无奈的辛酸况味的话剧是( )。

A.《恋爱的犀牛》B.《茶馆》C.《天下第一楼》D.《车站》5.贾平凹以自己的故乡丹凤县小镇棣花街为原型,表现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的作品是( )。

A.《浮躁》B.《废都》C.《秦腔》D.《商州》6.延续了孙犁优美清新的荷花淀风情的作家是沉浸于“运河文学”创作的( )。

A.柯云路B.汪曾祺C.郑义D.刘绍棠7.《玫瑰门》的主人公是( )。

A.竹西B.司猗纹C.苏眉D.庄老太8.文学笔记《虚伪的作品》的作者是( )。

A.余华B.马原C.格非D.残雪9.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于1967年开始创作,没有明确时代背景和真实历史人物,有着极强政治隐喻性的是( )。

A.《碧血剑》B.《笑傲江湖》C.《神雕侠侣》D.《射雕英雄传》10.被华人文学史家夏志清称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的台湾作家是( )。

A.李昂B.张大春C.陈映真D.白先勇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11.《铁木前传》中,作者塑造的最为鲜活的女性形象是小满儿,一个爱打扮、爱漂亮、不安分、不上进的个人主义者。

12.延安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一批针砭革命队伍里某些不正之风的文学作品,如丁玲的《在医院中》和王实味的《野百合花》。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

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台湾诗人余光中及其《乡愁》赏析一、余光中简介1、生平余光中(1928—),男,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等。

2、创作风格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港台文学之二:乡愁文学与余光中共21页文档

港台文学之二:乡愁文学与余光中共21页文档

1
0





寄傲Βιβλιοθήκη ,审容膝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港台文学之二:乡愁文学与余光中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Thank yo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其矫与余光中乡愁诗的比较吴绵绵(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362000)摘要:当代著名诗人蔡其矫、余光中都是泉州籍,都在50年代开始写作乡愁诗。

他们一个在大陆,一个在台湾,他们乡愁诗的情感变化都随年代的变迁而变化;创作技巧也各具特色,产生了不少经典的乡愁诗作,为我国当代乡愁诗的发展树立了经典的范例。

关键词:蔡其矫;余光中;乡愁诗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1)06-0039-06收稿日期:2011-10-20作者简介:吴绵绵,男,福建泉州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和地方文学。

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2011年12月第29卷第6期December 2011Vol.29No.6泉州在中国当代诗坛出了三大杰出诗人———蔡其矫、余光中和舒婷,这种现象即使在中国历代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

这三大诗人虽是泉州人,但父母离乡背井,他们从小出生异地(蔡其矫六岁随父母去印尼泗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舒婷出生于龙海石码)。

特别蔡其矫和余光中青少年离开大陆离开故乡,对故国家园都有一种梦绕魂牵的眷念,这也许是他们写了大量乡愁诗的原因吧。

一、各阶段的情感变化与比较跨入二十一世纪,蔡其矫和余光中都把乡愁诗结成专集,2002年由蔡其矫自己选编,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乡土诗专集《南曲》,诗集辑录了74首,其中乡愁诗占了大半。

2009年由南京大学胡有清教授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乡愁诗专集《乡愁四韵》,辑录近60首。

蔡其矫乡愁诗集中写福建(特别泉州),余光中乡愁诗集中写大陆。

原因笔者估计是蔡其矫客居北京,余光中客居台湾。

同是写乡愁,蔡其矫大都写怀乡念土,余光中大都写恋国思乡。

蔡其矫的乡愁诗大概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6年,第二阶段是1958年后被贬回福建老家至1977年,第三阶段是1978年至逝世。

蔡其矫青少年辗转在印尼泗水、上海、延安和北京,但对故土的思念却久久不忘,1956年诗人38岁时,这种蓄积已久的情感突然爆发出来,连续不断地写了不少抒发乡愁的名篇。

“南曲”对诗人一生来说是一曲牵肠挂肚、无法排遣幽怨的乐曲,诗人有三次专写“南曲”,在《南曲》中诗人听到:“而歌唱者悠长缓慢的歌声,正诉说着无穷的相思和怨恨。

”他从南曲的乐器洞箫中听到了“悲鸣”,从琵琶声中听到了“哀啼”。

故乡给诗人的印象总是痛苦的,同年写的《南曲又一章》描绘南方少女“湿的眼帘”、“低低的叹息”,同样给人忧怨的感觉。

诗人对故乡的榕树情有独钟,他认为榕树的坚韧和包容的性格,“充分表现我故乡的性格”。

1957、1958年诗人发表姐妹篇《雾中汉水》、《川江号子》为苦难的民众呼喊,惹怒了当权者,1958年他被贬回福建老家。

忧国与乡愁的纠结,使诗人欲罢不能,这时诗人写的乡愁诗更多更深沉,最典型的是《红甲吹》(泉州人把“唢呐”叫“红甲吹”),他感觉乡情“这好比是收藏已久的玫瑰,/水分消失了,可香气长存。

”(1964)他认为自己的家乡晋江园坂村太穷困了,“忧郁的黑瓦,/哀伤的红砖,/白日里也只有深沉的感叹!”(《1932年的园坂》,1964)1962年,诗人自由受到限制,心里无比惆怅,他借用九鲤湖瀑布抒发自己的感慨,感叹道:“在荒无人烟的狭窄沟壑里/怅对天空直到今日?”(《九鲤湖瀑布》,1962)蔡其矫具有宽容、洒脱的性格,但对善恶始终爱憎分明;他对邪恶势力历来都毫不妥协,许多诗作都是借抒发乡愁,表达对邪恶势力的不满和反对。

他借用故乡著名的水果“荔枝”表达自己的立场:“相亲雨露,/厌恶风霜。

”(《荔枝》,1962)“在正义得到胜利的背后,/其实是奸雄在横行一时。

”(《梨园戏》,1964)“把悲伤的南曲/唱得多么激昂而又深沉。

/他在表达怎样的心情/是对背信弃义的斥责/还是对邪恶发出彻骨的忿恨?”(《南音清唱》,1962)诗人将乡愁与政治结合在一块,无疑使乡愁诗的思想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到了晚年,诗人的乡愁还绵绵不绝,“穿过竹林疏声/拂动渺茫的树顶/渐渐变成飒飒的凉风/和远浪呜咽的低音/随着萧萧的暮雨凄零/充满乡愁/也充满酸辛//终于雨过风清/升起平静的云……”。

(《洞箫》,1981)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新时期,诗人的心境平静了许多,他每年都经常在北京与福建两地奔波。

他晚年喜忧参半,喜的是“四人帮”倒台,忧的是百废俱兴,文艺复兴道路艰难曲折,在他的鼓励和扶持下,家乡形成了一批批喜爱诗歌的青年群体,但担大梁者惟舒婷一人而已。

晚年诗人急于要实现“为自己找到另一条路,走遍全中国,追寻历史文化的痕迹,反照现实。

”[1]120的宏愿,无意乡愁诗的创作,乡愁诗趋于平淡。

余光中的乡愁诗胡有清教授把它分成四个阶段[2]155:第一阶段———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在美国(其间两次返台,1964年、1966年又去美国),第二阶段———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中期在台湾,第三阶段———1974年至1990年代初在香港,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多次到大陆探亲访友。

1958年余光中远离大陆和台湾去美国,在异国他乡,才感受到“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我之固体化》,1959)“独行于摩天大厦的阴影里,/我顿足复顿足,顿不掉太平洋对岸/带来的尘埃。

”(《尘埃》,1958)“瘦可割风,割不断乡愁”(《四方城》,1961),感觉“我的灵魂冬眠于此,我的怀乡症已告不治”[2]315。

这时期的诗人处于双重放逐的身份,离开大陆去台湾是一重放逐,离开台湾去美国又是一重放逐,他的苦痛不在肉体的折磨,而在于精神的“断奶”。

1971年回到台湾到1974年去香港之前,诗人直接以大陆作为抒情对象。

“凡大诗人,总是用自己的诗作为当代史形象、情感的诠释。

屈原、杜甫、普希金、聂鲁达都是这样的大诗人。

余光中就是当代长江黄河的弄潮儿,他的诗切入到时代的神经,表达了时代的强音。

”[3]他感到“乡愁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1972)这阶段诗人的乡愁最浓烈最醇厚,“酒一样的长江水啊/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乡愁四韵》,1974)引起广泛反响的《白玉苦瓜》(1974)亦是典型一例,这首诗发表后,曾在台湾诗坛引起轰动,被誉为不朽的盛事;“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全诗的精髓,是诗之魂。

这时期诗人写了不少把乡愁和怀古咏史结合在一起的好作品,如《武陵少年》(1960)、《春天,遂想起》(1962)、《大江东去》(1972)。

胡有清教授认为,余光中“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传统主题上做了富有新意的开掘,以整个民族的记忆来坚定自己的民族认同感。

”[4]152已到中年成熟的诗人,这时期乡愁的思绪却像长江、黄河奔泻一样,奏出了他一生乡愁诗的最强音。

1974年,诗人应聘香港中文大学,这是他乡愁诗的第三阶段。

由于香港本身特殊地位以及在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特殊位置,“和大陆的母体似相连又似相隔,和大陆似远阻又似邻近,”[5]444余光中获得了一个新的人生体验的位置,使他的乡愁诗在题材、意境和情绪表现都有新的拓展。

“香港时期,诗人继续写作了不少咏史怀古的作品,诸如《湘逝》、《夜读东坡》等,体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探索,其诗思想内涵更为丰富,中国情结和传统的底蕴融入了更高层次的历史感悟中。

作者自己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这时对中国的执著趋于沉潜,另一方面也是常年身在中文系和过去在英文系任教而文化背景有所变化的缘故。

”[4]1541985年,诗人从香港返回台湾中山大学任教,这时期诗人继续表现乡愁的主题,渗透着对祖国大陆的关切,对台湾前途的担忧,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望,创作基调延续香港后期的风格。

当时台湾与大陆关系渐趋和缓,诗人和大陆亲友间常有书信来往,礼物互赠,这在《蜀人赠扇记》、《还乡》、《宜兴茶壶》都有所表现。

1988年诗人写了两首同题诗《中国结》,以中国传统的工艺品“中国结”表达对祖国深深的眷念。

诗人从大陆亲友的交往中看到了归乡的希望,但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担忧,“一脚踏上去,乡愁,真能够解除?/只怕旧愁未解反添新忧”(《还乡》,1988),“问今日的蜀道啊/行路有多难?”(《蜀人赠扇记》,1987)1992年以后诗人数度游历大陆,归乡梦终于实现了,其间他写下不少返乡诗作,如《登长城》(1992)、《访故宫》(1993)、《成都行》(1996)、《再上中山陵》(2000),这些都洋溢着乡愁解构和返乡的欢乐;同时也隐含着对历史的追思和对现实的关注,乡愁诗由早期的浪漫怀古转入近期的抚今追昔。

蔡其矫三阶段的乡愁诗有着不同的情感变化:第一阶段,1956年诗人离别故乡近二十年,虽客居北京,但生活在和平时代,所以这时的乡愁发自肺腑,诗情平静而深沉;第二阶段1958年以后,诗人屡遭迫害,丧失自由,这时诗人经常借乡愁诗抒发对专制独裁的不满,诗绪忿恨而沉重;第三阶段1978年“文革”之后,诗人重获自由,诗人企图通过乡情对民族文化进行解构,由于诗人无意对乡愁新角度的开掘,加上对福建地方文化的理解趋于表象,因此反而冲淡了诗情;但这时也出现了像《洞箫》这样好的乡愁诗。

余光中四阶段的乡愁诗也有着不同的情感变化:第一阶段,诗人三赴美国,身居异国的孤单,中西文化的冲突,心中对西方文化的抗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祖国的怀想和对家人的挂念,使诗人出现了精神断奶、乡愁焦虑;第二阶段,诗人居住台湾,诗人把抒情对象直接指向大陆,忧国愁乡,乡愁结合民族文化的追思,感情激昂澎湃,是诗人乡愁诗的最强音;第三阶段,诗人十年在香港,1985年回到台湾,诗人已近花甲之年,仍然保留思乡与怀古咏史结合的特点,但感情已变得沉潜了,这时也出现了许多好的乡愁诗;第四阶段1992年之后,诗人数渡海峡到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旅游,抚今代替了怀古,写实代替了浪漫,诗意渐觉平淡无奇。

但由于诗人与大陆人民的情感更加接近,所以他的诗名反而远播四方,成为大陆人们最喜欢的台湾诗人。

蔡其矫出生于1918年,余光中出生于1928年,两人相差十岁,同时在20世纪50年代享誉大陆和台湾诗坛。

两人都是泉州人,一个居住北京,远离家乡;一个居住台湾,远离大陆,这也许是激发他们抒写乡愁诗最直接的动因吧。

蔡其矫1956年(38岁)开始发表乡愁诗,余光中1958年(30岁)开始发表乡愁诗。

余光中早熟,与其在美国那段生活经历有关系。

两人中青年时期的乡愁诗都达到鼎盛阶段,主要原因是他们这时期生活动荡,远离故土,诗情最为激烈。

不同的是蔡其矫此时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乡愁中包含着对邪恶势力的愤恨;而余光中此时三度离台去美国,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不是肌肠的饥饿,而是精神的焦虑,先是离开大陆而后又离开台湾,两次精神的放逐,使他饱受去国离家之苦,情感的折磨是诗人此时乡愁诗的集中回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