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韩市长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表彰2012年度全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报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表彰2012年度全市政府系
统优秀调研成果的通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潍坊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3.01.05
•【字号】潍政办字[2013]3号
•【施行日期】2013.01.0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表彰2012年度全市政府系统优秀
调研成果的通报
(潍政办字[2013]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省属驻潍各单位:
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鲁研发〔2010〕54号),市政府研究室组织开展了2012年度全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
经过各县市区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及省属驻潍各单位申报,专家评选,共推荐全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15篇,评出全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10篇、二等奖15篇、三等奖20篇。
经市政府同意,现对全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全市政府系统调研机构和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抓住事关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
1.2012年度全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获奖名单
2.推荐全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名单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1月5日附件1
2012年度全市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获奖名单
附件2
推荐全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名单。
2012年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

菏泽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9日在菏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孙爱军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的工作回顾2008年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更好更快发展”总体思路,牢牢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工作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全力加快“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地区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6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75亿元,年均增长14.6%。
地方财政收入由42.1亿元增加到111.5亿元,年均增长27.6%,总量在全省前移2个位次,列周边9市第2位。
各项存款余额由570亿元增加到1326亿元,贷款余额由444亿元增加到87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3.5%和18.5%。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省内及周边9市前列。
——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明显进展。
三次产业比由26.2∶47.7∶26.1调整到15.5∶53.7∶30.8,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0.7个百分点。
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日益凸显。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5.6个百分点。
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快速推进,承载功能大幅提升。
城镇化率达到37.5%,提高7.9个百分点。
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
济菏高速、德商高速南段建成通车,东明至巨野、曹县至鄄城一级公路完成升级改造,改建国省干线公路640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490公里。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收到明显成效。
——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较快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张家口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张家口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日在张家口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张家口市人民政府代市长侯亮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和挑战的一年。
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致力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主题,在应对挑战中开拓奋进,在攻坚克难中创新突破,在加速发展中跨越赶超,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过去一年,我们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目标,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度和调控,着力推进各个领域赶超进位,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00元,跨上4000美元台阶。
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79.3亿元,增长23.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2.99亿元,增长32.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62.4亿元,增长16.6%。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7.1亿元,增长2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2亿元,增长17.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4元,分别增长12%和17.9%。
——过去一年,我们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主导产业加速壮大,“4+3”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9.7%,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旅游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5亿元,分别增长44.5%和47%,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事项进行分解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事项
进行分解立项督查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潍政办字[2012]12号
【发布部门】潍坊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2.26
【实施日期】2012.03.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事项进行分解立项督查的通知
(潍政办字〔2012〕12号)
市属有关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为完成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今年政府工作的各项任务目标,市政府确定对2012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事项进行立项督查。
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事项立项督查表》所列任务、目标、具体工作、完成时限的要求,切实抓好工作推进和任务落实。
市政府督查室将从2012年3月起,对分解任务落实情况进行一月一调度。
同时,适时组织对《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为民办好的10件实事进展情况进行现场督查。
各承办单位于每月25日前向市政府督查室书面报送一次所承办事项的落实进展情况(包括纸质件和电子版)。
联系人:黄海峰,电话:8789920。
二Ο一二年二月二十六日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事项立项督查表。
鸡西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鸡西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5日在鸡西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鸡西市市长 朱德义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鸡西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过去五年,是鸡西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按照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凝心聚力谋发展,心无旁骛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增势强劲,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2007年以来,全市经济稳中求进,后程发力,增长迅速。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新跨越,2011年突破500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
全口径财政收入连创新高,2011年突破80亿元,是2006年的3.6倍。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再创佳绩,2011年突破35亿元,是2006年的3.7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2011年突破200亿元,是2006年的4倍。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分别是2006年的1.8倍和2.5倍。
在2010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核中,我市首次进入优秀行列。
——项目建设突飞猛进,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产业项目加快发展,五年来,共实施千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92个,完成投资196亿元。
特别是2010年以来,实施了大项目建设“双百工程”,精心谋划、紧逼加压、强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呈现数量多、规模大、结构优的态势。
共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25个,完成投资118亿元。
投资29亿元的大唐鸡西第二热电煤矸石热电联产、投资11亿元的天源公司100万吨焦化和2万吨镁合金综合利用、投资10亿元的中国宝安集团贝特瑞石墨深加工、投资5.5亿元的中广核密山风电、投资5.4亿元的沈煤集团隆丰公司煤机制造、投资3亿元的中粮集团30万吨稻米深加工等一大批项目开工建设。
榆林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榆林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榆林市代市长陆治原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五推三上”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民生十件实事”,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210亿元,增长15%。
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为历年来最高,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3亿元,增长22.4%。
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15亿元、增长2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增长31.4%;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30元,5905元,分别增长14.2%,15.5%。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增长18.4%。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各市前列。
(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重点能化项目基本按计划推进,完成投资373亿元。
重大转化项目取得突破,榆炼18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技改工程建成投用,北元100万吨聚氯乙烯和靖边、定边天然气液化项目建成投产,榆天化140万吨甲醇一期工程、省有色60万吨铝镁合金等项目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甲醇、聚氯乙烯、合成氨等化工产品新增产能均创近年来新高。
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榆林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均突破百亿元,榆神工业区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总投资210亿元、年产2.4万吨的多晶硅项目落户榆佳工业园,米脂鄂尔多斯盐化工项目稳步推进。
主要工业品产量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原煤产量达到2.8亿吨,增长8.8%;原油1092万吨,增长11.2%;原油加工量309万吨,增长18.3%;兰炭1500万吨,增长56.2%;天然气123亿立方米,增长11.8%;发电量400亿度,增长15.4%。
2012年桥西区政府工作报告

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5日在桥西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政府代区长周立新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5日在桥西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桥西区人民政府代区长周立新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2007年以来,本届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区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启了建设现代化主城区的新征程。
一、突出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再上新台阶五年来,以强化服务意识为基础,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抓税源、促项目、引投资、调结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实施财税强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1总值完成249.4亿元,是2006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9%,在增速连续六年位居市内区首位的基础上,当年总量居市内区第一,增速列全市第一;全部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24.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1亿元,是2006年的2.7倍,年均增长25.9%,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连续六年位居市内区第一。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高速增长,增速均列市内区第一,经济实力跃居全市前列。
强化投资拉动,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五年安排亿元项目120个,总投资851亿元。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0.1亿元,是2006年的3倍,年均增长24.3%,增速列全市第一。
其中:投资超百亿元的祥云国际项目加紧施工建设、华润项目正在前期谋划;恒大城一期、联邦名都、春江花月等重点房地产项目相继建成;中烟宾馆、省烟草物流中心、中银广场、工行客户服务中心等立区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金世界、万象天成、中华商务广场等20余个重点商贸项目建成投用,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繁荣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日趋明晰。
2012莱芜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莱芜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3日在莱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杨宜新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政府工作回顾第十六届政府履职以来的四年,是极不平凡的四年。
在中共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紧密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危中求进,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着力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市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2011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62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9.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1%和10.8%。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钢产量达到1600万吨,优特钢等高端产品比例达到30%以上,非钢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
大力培植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5%。
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银座、馨百等一批商业设施竣工开业,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8%。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省以上科技项目157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我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605亿元和49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5%和11.8%,城乡居民储蓄达到323亿元,年均增长17%。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1.9%,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减少14.2%和11.5%,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城乡统筹稳步推进。
制定规划并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行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托管合作。
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两新”工程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网络基本实现,自来水普及率9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16日在齐齐哈尔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韩冬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目标及2012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 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五年。2011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实现1080亿元,比2006年增长847%,年均增长131%。完成财政总收入1413亿元,比2006年增长29倍,年均增长313%;地方财政收入1045亿元,比2006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亿元,比2006年增长3倍,年均增长318%。 ——这五年,是传统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实力和后劲明显增强的五年。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15亿元、利税103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21倍、18倍和24倍。五年来,实施重点工业项目398项,超亿 2
元项目153项,超10亿元项目11项,完成投资207亿元。一重、北钢、齐轨道交通装备、齐重数控、齐二机床、昊华、飞鹤、博天、博城等老企业的技改、扩能项目顺利实施,一拖东方红大农机、龙华新能源汽车、蒙牛乳业、中粮玉米深加工、中恒药业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大项目成功引进建设。园区建设“15211”工程进展顺利,在建项目31项,总投资612亿元,完成投资61亿元。齐齐哈尔高新区、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园、蒙西建材工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各县园区初具规模。加强与企业总部联系,有力支持了企业发展。争取批次用地指标832公顷,其中后两年争取725公顷,保障了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实施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培育成长工程,促进了民营企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显著,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82项。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80亿元,比2006年增长3倍。我市被命名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稳定超过340天。 ——这五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民顺心、农村祥和,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五年。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植业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的就医、子女就学、进城务工条件明显改善,农民的心更顺了、收入更多了、生活更好了。2011年粮豆薯总产215亿斤,比2006 3
年增长613%,创历史新高;实现农业总产值2716亿元,比2006年增长407%。畜牧业实现产值173亿元,比2006年增长387%;奶牛存栏622万头,鲜奶总产量1453万吨,比2006年增长649%和772%。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7万人,人均劳务收入2994元,比2006年增长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91元,比2006年增长28倍。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比2006年下降55%。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70处,解决了农村85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改造农村泥草房14165万平方米,农村砖瓦化率达到706%,比2006年提高18个百分点。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玉米、水稻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618万亩、339万亩和207万亩,牧草、杂粮和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10万亩,绿色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5%。制定了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新建千吨以上标准马铃薯贮藏库(窖)78个,贮藏能力增加32万吨,开通了马铃薯营销专列,促进了农民与市场有效对接。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省级标准,县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到37个。投资163亿元推进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81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9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6年的523个发展到现在的3610个。组建千万元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60个,占全省的293%,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92%。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村集体耕地总面积的415%。五年来 4
投资279亿元,加固堤防51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7座,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3处,新建灌区渠首1座;新增高效节水灌溉173万亩、水田17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955万亩。土地整理完成投资136亿元,新增耕地119万亩,耕地保护工作连续五年获全省先进。 ——这五年,是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旅游业加快发展,金融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第三产业不断升级的五年。2011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7亿元,进出口总额103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13倍和6倍。绿博会、小交会和关东文化旅游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快速增长。以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谋划建设了综合物流产业园区。在扎龙景区建设了生态放飞广场、木栈道、观光水路等项目,在齐扎公路沿线规划了文化旅游节点项目,增强了扎龙景区对旅游业发展的带动力。罗西亚大街、劳动湖、明月岛等重点景区建设扎实推进。与大庆、黑河建立城际旅游联盟,提升了“情系黑土地”旅游线路吸引力。金融业健康发展,居民储蓄存款稳定增长,各类贷款发放全省领先。积极引进浦发银行、辰能风险投资、中国平安投资、中兆广信担保等金融机构,龙江银行县域网点布局全面铺开。成立了26家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城投公司为大项目建设融投资45亿元,中小企业、畜牧业和马铃薯产业融资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5
——这五年,是城市功能日趋完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五年来,新开发住宅小区64个,建设商品房730万平方米,市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6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4平方米。从2008年起拆迁城市棚户区518万平方米,占总量的76%;建设回迁房514万平方米,83万户居民迁入新居,棚改工作在全国介绍了经验。市区建设廉租房10328套、公租房2300套。改造城市旧小区10个、低温楼57万平方米,启动实施9个城中村改造。以政企共建方式启动了齐齐哈尔新城(中汇城)建设,完成拆迁41万平方米,已有7个项目开工建设。劳动湖南扩、中华路总体风貌改造等重点工程有序推进。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4条高速公路、3座跨江大桥以及中断10年的齐富公路建成通车。改造城区主次干道29条,人均道路占有面积达到8平方米。建设农村公路17万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和98%。投资205亿元开工建设“三供两治”项目35项,供气、供热、供水能力有了新提高。出租汽车行业实行公司化经营初显成效。列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如期投入使用。新增城区绿地2413公顷,新建公园游园14个,绿化覆盖率提升到40%,达到了国家园林城绿化标准。植树造林1603万亩,造林绿化三年会战任务如期完成。乌裕尔河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高标准推进24个省市级试点镇规划建设,实现12个 6
整乡(镇)和127个整村推进,省级示范村达到120个。大力创建“三优两提升”文明城市,集中开展城市重点部位环境综合整治会战,形成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荣获省级卫生城称号。出台了城市规划控制规定,新编和完善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汇新城、扎龙景区等各类规划567项,为今后城市建设提供了刚性保障。 ——这五年,是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五年。累计完成教育投入1278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1所,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86所,改造危房校舍100万平方米。扩大了普通高中公费生招生比例,促进了教育公平。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培养了55万名专业技能型人才。齐齐哈尔大学通过国家验收,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挂牌成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化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31个乡镇卫生院、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药品价格平均下降388%。投资37亿元新建9家县医院、4家中医院,基层医疗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市精神卫生中心、第一医院门急诊病房楼、结核病医院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区域医疗救治服务中心地位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计划,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我市荣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级先进单位。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作了以《风刮卜奎》、《神鹤丹丹》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地方 7
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以龙沙公园、嫩江公园内群众合唱团和以兴趣为中心的社区协会组织为代表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平广场、江桥抗战纪念馆等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村文化惠民五项工程进展较快,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稳步推进。建设全民健身工程634处,70%的社区配备了全民健身器材,环劳动湖全民健身长廊、沿江大道成为群众健身运动的集中场所。速度滑冰竞赛项目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 ——这五年,是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万元,比2006年增长872%。为45376人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88亿元,被列为省级创业型城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8万人和171万人,新农保试点和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1%和996%。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五七工”、“家属工”和农林牧渔场职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解决了政策性和依法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保、“老工伤”人员旧伤复发医疗费以及国有企业职工历史工资拖欠问题。职工和居民住院报销比例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和233个百分点,切实减轻了参保人员就医负担。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