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习题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共26张PPT)

模式。
生产目的
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封闭性)
④长期占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一: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生产模式——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畜养业为辅的特点。
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采用较先进技术
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内容包括: 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
思考: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给我国 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 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小农经济的概念
生产领域
生产单位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
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
农业社会的 基本模式
• 论从史出
材料: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比较简表
时期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
前221-前206 6世纪
中国秦朝 中国《齐民要术》
10倍或十几倍
[来源:]
粟:24 - 200倍
麦:44 - 200倍
前 27年- 476年 13世纪
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 4-5倍 英国《亨利农书》 3倍
2021-2022学年新教材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适宜水田耕作。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时期
原始社 会
1、耕作方式的变化 生产工具 木、石、骨、蚌器
耒耜
商周
青铜农具出现,耒耜为主
春秋 战国
铁器、牛耕出现
西汉
发明犁壁、耦犁,牛耕推广 赵过发明耧车(播种工具)
唐
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阅读教材 请你总结课本水利设施的兴修情况。
上古: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 (王景)
地方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西域)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生产关系变革)
(一)商周时期 集体耕作 (二)春秋时期 个体农耕
自耕农经济出现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也叫自耕农经济,他们拥有部分土地,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业 始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
祖
作,立日历,辨水泉甘苦。
神 农
——《竹书纪年·前篇》
氏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
黄河流域
半炭坡化遗粟址、菜籽 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河姆渡遗址
长江流域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
陶猪 出土于上海崧泽文化遗址, 距今约6000年
「五
谷 丰 登」
稻
(2)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男耕女织,分工简单 ③自给自足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此生产经营方式的形成条件?(4分) (1)春秋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土地私有制形成 (3)明智的统治者为保证财源而采取重农政策 (4)水利事业的兴修
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共25张PPT)

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
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必修二》第7页
材料三: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
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
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
成长。
——岳麓版《必修二》第28页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评价小农经济?
积极:自给自足,生产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消极: 天灾人祸,容易破产;
思考评价类题目可从
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
体验高考
(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 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D、集体耕作
07年济南高一质量检测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 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 分事也”
—《墨子》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 样的生产方式和特点?
方式: “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
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
生
大约在春秋后期,
产
牛耕开始出现。战
工
国中后期,铁犁用
具
于牛耕。
的
变
西汉时期
化
西汉中期,人们 发明了犁壁。犁壁在 使用时,可以把土按 一定方向翻倒,并能 同时完成翻土、灭茬、 开沟、起垄等工序。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 广泛的推广。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
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
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有C财.不封行闭商性,有丁不入军D.。先进性 当具。有者半贾(gǔ)而卖,亡(wú)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 (yù)子孙以偿债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
【理论总结】
商周
春秋战国
经济 基础
生产力: 木器、石器、骨器
决定
(工具落后, 生产力低下)
去年县1百30余斤里。,”桑麻青氛氲(yūn)。 寒冻。四时之间,亡(wú)日休息,
B 机 女材梭汲料声(主札jí要札)反,涧映牛中了驴水中走,国纭男纭采农。山业上发薪展。具有又幼私 在自 其送 中往 。迎 勤来 苦, 如吊 此死 ,问 尚疾 复, 被养 水孤 旱长 之
县A远.官脆事弱少性,山深人俗淳B.。落后性 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
A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C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阅读教材P5中关于白居易的诗,从中分析自耕农经 济(小农经济)有何特点,该如何评价? 特点: ①生产规模小,家庭为单位,分散性②与 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较少商贸交流,封闭 性;③易受天灾、战乱影响,脆弱性。④工具简单 易满足,落后性。 利:①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②是国 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弊:①比较脆弱,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 ; ② 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不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 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的交流。到近代阻碍了社会发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明确一个基本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农业一直占 据着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是重要的组 成部分。
第一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 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 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 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农业起源:黄河、长江流域 生产工具:从耒耜到曲辕犁 灌溉工具:翻车、筒车 水利设施:都江堰、坎儿井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各自的特点:
原始农业阶段 石器,骨器:工具简陋、不便捷、效率低. 中国 农具 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畜力取代人 力使用便捷,效率高。 汉唐时期
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思考1:结合上述中国农具的发展变化总结其 发展变化的特点?其变化体现了什么发展过程?
★材料补充:“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 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被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二、农具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
2021年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岳麓版必修2.ppt

史料二 你耕田③来我织布④,我挑水来你浇园。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解读] ③④合起来即男耕女织。
[思考] (2)史料二中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
本特点及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历史解释)
自主 预习 探新 知
知识点一 农业的起源 1.历程 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 种植经济的发展。 2.出现 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特征 (1)作物结构:北方以旱地的粟麦 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 生 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出现猪、马等 “六畜”。 (3)农业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 水稻的国家之一。
(3)评价 ①优点:一般情况下农民可以自给自足 ,因此生活稳定,也有 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弊端 a. 小 农 经 济 狭 小 的 生 产 规 模 和 简 单 的 性 别 分 工 , 阻 碍 了 社会分工 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使 自耕农容易破产。
“自给自足”并非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 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 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非常艰难。
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 家庭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 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2.经验总结 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 农学知识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
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共23张PPT)

构建知识结构
中 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
国
家畜饲养业为辅
农业的起源
古
代 农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
业
经 济
水利工程
的
特 点
经营方式:“男耕女织” 式的自耕农经济
耕作方式
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 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 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 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 程是
占据了主导地位
铁制农具
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
大约在春秋后期, 牛耕开始出现。战 国中后期,铁犁用 于牛耕。
西汉时期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 犁壁。自此之后,牛耕得到 广泛的推广。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二:精耕细作 的生产模式
唐代时期
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
三国时期:翻车
A、远古时的采集生产方式
B、商周时的协作生产方式
C、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D、古代耕作技术十分的落后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 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A.都江堰 C.灵渠
B.郑国渠 D.芍陂
右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 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 便于拖曳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 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共26张PPT)

农具的进步
说说这些农耕工具改进之处? 材料、动力方面,反映生产力的进步。
()
二 牛 抬 扛 耦 犁
一 牛 挽 犁
曲辕犁:
直
省力的同
辕
时控制耕
犁
地的深浅,
提高耕地
曲
的质量。
辕
犁
灌溉工具: _翻_车__、 _筒_车__
三国时期
曹魏马钧改进了 东汉毕岚发明翻车。
唐代
筒车(水力)
农具发展与进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8、在人生之中的某天,某个时刻,如果还是会想起,那就只不过是一道模糊的风景,是不能追忆的苦痛。向前看,向后看,在那一望无际的忆海之中,又怎么能够有一个参照物,找到
模式。
生产目的
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封闭性)
④长期占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一:产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生产模式——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畜养业为辅的特点。
二、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采用较先进技术
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内容包括: 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
一、话起源—揭秘原始农业
采集渔猎
耕作种植
我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出现的? 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采集经济的出现 B.畜牧经济的出现 C.渔猎经济的出现 D.种植经济的出现 解析:根据材料中“神农……制耒耜,教民农作”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 解析:根据材料中“斫山”“众木尽蹶”“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可知,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材料中没有涉及B、C、D三项的内容。故选A项。 答案:A 3.下面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 C.千耦其耘 D.自然经济 解析: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耕是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集体耕种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4.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这反映了( ) 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解析:由题干关键信息“妇织,登垄课儿锄”可知,这体现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答案:B 5.《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有一段文字:“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称颂的是( ) A.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 B.蜀汉治理四川有成效 C.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D.都江堰的兴修之功 解析:从所给材料看,材料描述的应当是一个水利工程而不是灌溉工具,而且这个水利工程对整个四川平原的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这些条件,故选D项。 答案:D 6.“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
解析: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故A项错误;“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的翻车,故B项正确;筒车是依靠水力,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风车依靠风力,不是人力,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8福建莆田九中月考)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 ) 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 B.没有科学可信性 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D.源于农民的无知 解析:据材料“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和“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B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C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日田园杂兴》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夏日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秋日田园杂兴》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 ——(宋)范成大 注 “钟”:古代以六斛四斗为一钟。“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糠覈”指稻麦舂过后的碎屑,指粗劣的食物。 (1)“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一句反映了农业生产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覈饱儿郎”一句反映了农民怎样的生活? (4)根据你的看法,作者写作《秋日田园杂兴》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很高,采用稻麦轮作。 (2)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3)虽然农民日夜劳作,异常辛苦,但在封建剥削之下,仍不得温饱,生活十分艰难。 (4)反映农业技术水平低,农民生活困苦,希望进行改革等。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种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高下。”材料主要说明( )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 B.农作物品种丰富 C.“播种百谷,相土地宜”就是个体农耕 D.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解析:相传神农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种百谷”,故A项正确。“百谷”是一个概数,B项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起源早,个体农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逐渐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A 2.《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解析:题目中的“豭”“豕”皆为“猪”的意思,故排除与此无关的B、C两项;以农业为主的现象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社会时期,定居的人们以种植业为主,故排除D项。 答案:A 3.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农业收获。生活上已经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并获得土地的所有权。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 ) A.西周 B.战国 C.西汉 D.魏晋 解析:西周时期农业生产中使用有机肥料,也开始走向定居,但是没有使用牲畜,也没有确立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得农民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说明汉代( ) A.农民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 B.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 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 解析:材料中“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具使用的便利,农民就可以节省劳力而得到较多的收获,所以A项的说法明显错误,可以排除;灌钢技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 5.《甲子语溪闵雨四首之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该诗句中提及的生产工具( ) A.利用水力资源提高冶铁质量 B.推动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C.克服地势限制增强灌溉效益 D.使农田灌溉摆脱了对人力的依赖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描述的是一种在福建沿海使用的超大型踏车,这是一种很高大的龙骨车,高达数层,置于塘边汲水,克服了地势等的限制,增强了灌溉效果,故C项正确。A项是指水排,排除;材料与B项无关;材料“青裙箬笠倚车卧”说明这种灌溉工具仍然用人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6.南宋诗人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解析:“下田戽(汲)水”反映的是水利工具,未涉及耕犁,故A项错误;据“田园”“下田戽(汲)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故B项正确;“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翻车,而不是筒车,故C项错误;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与农业灌溉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7.《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井渠 D.灵渠 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蜀守”“冰”“百姓飨其利”,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描述的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故选A项。 答案:A 8.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解析:材料说明家庭农业投资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犁耕等多个环节,符合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答案:D 9.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 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 (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 355 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 750 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 095 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迅速推广 解析:表格反映的信息是人口越来越多,而人均土地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精耕细作才能提高粮食产量,B项正确。A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C项与材料无关;铁犁牛耕技术在东汉时已经推广到全国,D项错误。 答案:B 10.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答案:A 11.“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是( )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 解析:农谣介绍中国古代“各种农具要健全”,改进生产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是古代农业生产的目的;C、D两项是古代农业的组织形式,都与材料无关。 答案:B 12.元代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血。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 ) A.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B.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C.落后性:生产工具没有进步 D.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解析:材料反映了元代农业发展深受水资源制约的现象,这揭示了古代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特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