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使用

合集下载

初一语文下册:重点课文《木兰诗》常考20问

初一语文下册:重点课文《木兰诗》常考20问

初一语文下册:重点课文《木兰诗》常考20问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不但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氛围。

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呼应,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对比,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没有影响。

因为从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矛盾,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格。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争的频繁持久、战斗的激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侧面描写。

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

一家人忙忙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喜爱,对美的追求。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语言运用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语言运用

《木兰诗》语言运用一、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3分)1.综合性学习:2016年1月,《人民日报》刊文《2016中国文化热点看什么》,畅谈8个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展望2016中国文化。

其中,在2015年渐渐回暖的实体书店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引起广泛关注。

请你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几年,低价便捷的网络购书的缺点开始显现:网络屏幕对图书的展示空间有限,为了经济效应,商家总会把最畅销的几本书放在首页,或者大的出版社出钱打首页广告,使畅销的书籍越畅销、冷门的书籍越冷门。

真正的爱书人难以在网上淘到心仪的好书。

材料二:“书店不仅仅是单一空间,而应勾连起艺术、时尚、设计,让图书最大程度地融入生活美学。

”复合经营模式正在使实体书店突破传统,变得时尚和丰富起来。

文创、服装、鲜花、咖啡店、文化沙龙……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多元。

材料三:政府的态度对于实体书店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些年来,很多地方政府都加强了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力度。

除用专项资金鼓励实体书店的发展外,还通过减免租金、降低实际税费等措施降低实体书店的运营成本。

材料四:2015年5月正式亮相重庆的方所书店,其名来自于梁代文学家萧统的“定是常住,便成方所”,意在要为懂得文化创造生活的人,打造一个内在渴望归属的地方。

在重庆拥有多家分店的西西弗书店,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诸神惩罚绑架死神的西西弗不断地把巨石滚上山顶,石头因自身的重量滚下山,西西弗不得不把它重新滚上山顶。

取其坚忍不拔和牺牲精神,书店理念为“引导大众精品阅读”。

⑴阅读材料一、二、三,请你从中概括出实体书店近年来渐渐回暖的原因。

(3分)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配套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挚.痛(chì)阻抑.(yì) 亘.古(gèng) 回环曲.折(qǔ)B.嗥.鸣(háo) 污秽.(huì ) 默契.(qì) 气冲斗.牛(dǒu)C.祈.祷(qǐ) 迭.起(dié) 仰慕.(mù) 鲜.为人知(xiǎn)D.校.补(jiào)哺.育(fǔ)锋芒毕露.(lù)兀.兀穷年(wù)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慷概淋漓哺育狂澜屏障山巅B.目不窥园深霄元勋懊悔震悚C.沥尽心血机杼斑澜怪诞田垄D.锲而不舍蚱蜢愧作阻抑祈祷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不法分子倒卖国家文物的手段真可谓扑朔迷离。

初中古诗词修辞

初中古诗词修辞
夸张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表现了出征催促之急,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家书抵万金。(《春望》)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雁门太守行》)
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
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
运用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方法。诗人在这里成对使用了两个蕴含感情色彩的地名,又巧妙地将地名转化为心情,在词性、语义和平仄上的对仗十分工整。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情。
设问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引用曹操的话,颂扬孙权的雄才大略,不畏权势,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谴责。
反复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行路难(其一)》)
诗人用三字短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表现出徘徊低沉的心境。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师版与学生版-机构使用

部编版初一语文下册《木兰诗》教师版与学生版-机构使用

木兰诗(一)诗歌知识储备1.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的一种体裁。

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唐代以前的文人诗,以及唐以后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

每首句数不限,押韵、对仗、平仄都比较自由。

按每句的字数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四种。

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如:《观沧海》(曹操)、《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琵琶行》(白居易)、《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近体诗:唐代形成的相对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每首诗的句数、字数、押韵、对仗、平仄均有严格规定。

按每句字数分五言、七言两种;按每首句数分有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①律诗:每首八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等四联;逢偶数句句末的字押韵,首句有时入韵,一般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句中平仄相间,每联两句平仄相对,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平仄相同。

律诗分七律、五律两种。

②绝句:绝句每首四句,分上、下两联,押韵、平仄与律诗要求相同,对仗比较自由。

绝句分七绝、五绝两种。

③排律:每首为不少于十句的偶数句,押韵、平仄与律诗要求相同,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均须对仗。

2.词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别称有:近体乐府、词子、曲词、乐章、琴趣、曲子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按每首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按每首片数(阕数)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如:《如梦令》(小令、单调)、《念奴娇》(长调、双调)。

“慢词”是一种依舒缓的曲调填的词。

如:《雨霖铃》、《扬州慢》。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木兰诗》白板运用典型设计

《木兰诗》白板运用典型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白板运用典型课例)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诵读,感受木兰的魅力。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了解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4.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充分利用视频朗读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找出朗诵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来烘托人物,要教学修辞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5、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6、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美国制作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

这是美国人眼中的花木兰,今天我们就一块去欣赏原汁原味的花木兰。

简介乐府民歌。

检查预习1、乐府民歌的了解2、重点字词的读音3、重点词语的解释学生利用投影展示预习笔记;给学生展示空间。

教师白板检测出示目标,学习新课1.有感情地诵读,感受木兰的魅力。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了解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4.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听读朗读视频,整体感知1、体会总结朗读的方法、规律总结:(1.)注重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就会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2.)抓住文字深处的情感,深入领会诗的语言和意境,使自己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与诗人产生共鸣,朗读起来才会以情带声、生动感人。

2、教师白板范例课文节奏重音批注方法3、学生自由朗读,课本批注。

教师依据学生喜欢的段落缩放内容,将学生朗读段落随时呈现,共同揣摩。

二、内容探究小组讨论,多角度思考问题1、用我读到了“一个()的木兰”,表达出你对木兰的钦佩之情。

木兰诗ppt课件(使用版)

木兰诗ppt课件(使用版)

主题归纳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 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 过,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 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 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 品质。
文章叙述详略分析:
柔 ——详
刚 ——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女儿 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 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2.(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 诗显得简洁紧凑。
省略,而意义思想上则互相补充。)
本诗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一、 (1,2,3)
替父从军 奔赴战场
十年征战
三、 (5-6)
辞官回乡
讴歌木兰
四、 (7)
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 请告诉大家你的理由。
一千多年来, 木兰为何一直深 受人们的喜爱?
不唧 闻唧 机复 杼唧 声唧 ,, 惟木 闻兰 女当 叹户 息织 。。 —勤劳孝顺

征战沙场
奔赴边关 还朝辞官

代父从军
回乡团聚
恢复女装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中外历史上女中 豪杰的故事。
查查她们的故事
女英雄冯婉贞 圣女贞 德 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的居里夫人 秋 瑾 刘胡兰
秋瑾
近代革命家、作家。浙江绍兴人,别 号鉴湖女侠。生于福建,曾随父旅居 台湾、湖南。庚子事变之后思想剧变, 决计献身革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留学,次年 七月,加入同盟会。她经常登坛演讲, 鼓吹革命,又学习射击和制造炸药, 准备日后进行武装斗争,成为激进的 革命活动家。 后参与组织"光复军", 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先期发动,失 败牺牲。13日,秋瑾在绍兴被捕,15 日,从容就义。1913年,孙中山曾到 杭州秋瑾墓致祭,题赠"巾帼英雄"匾 额。

木兰诗上课用

木兰诗上课用

乐府诗的特点
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和完整的故 事情节。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 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 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五 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请读准字音噢——
jī zhù tiě kèhán ān jiān pèi
温习巩固
(1)《木兰诗》中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 烈悲壮的诗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 切而又井然有序的诗句是东市买骏马,西市 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 《木兰诗》中描述木兰矫健的英姿和行军 之快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和恶劣的环境 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 花黄。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回忆。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5.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 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指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排比、互文: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互文、对偶: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指出这首诗使用的修辞手法。
夸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课堂使用课件 木兰诗

课堂使用课件 木兰诗

安徽亳州 木兰像
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 府诗集》,南北朝时北方的一 首乐府民歌,属于叙事诗,叙 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 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
河南虞城花木兰祠
返回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古代乐府双壁”。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答案 机杼 可汗 zhù kè há n 戎机 朔气 ró ng shuò
课 文 词 字 解 析
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⒉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⒐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⒊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⒑磨刀霍霍向猪羊。 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⒒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解析 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⒒⒓
《木兰诗》
•理解课文所表现的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 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理解课文故事情节曲折,叙 事详略得当的特点。
•体会文中的对偶、排比等修 辞手法的作用。
选自南朝郭茂倩 编的《乐府诗集》, 南北朝时北方乐府民 歌的代表作,与《孔 雀东南飞》被誉为乐 府“双璧”,叙述了 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 从军、建功立业的传 奇故事。
解析
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⒒⒓
课 文 词 字 解 析
⒈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⒉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⒐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⒊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⒑磨刀霍霍向猪羊。 著:穿。 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⒒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⒎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解析 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⒒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府规模较大。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 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的特点
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和完整的 故事情节。 2.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 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 描写等。 3. 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 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 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读第五段,思考: 1、哪两句是从侧面写木兰功劳之大?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 刻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木兰?
刻画出了一个不慕荣华富贵,急切想回到 家乡的木兰。
读第六段,思考: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什么样的氛围?
读第四段,思考:
1、第四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描绘了木兰的征战生涯。
2、第四自然段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征战 生涯?
行军之快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边关之苦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战斗之烈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 如果翻 译成“将军经过百战之后都战死了,回来的 都是久经战场的壮士”,可以吗? 不可以。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逻辑上讲不通, 就是因为它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这一句是 说:“将军和壮士经历了很多年征战,有的 战死,有的归来。”
用了排比的 修辞,渲染 了家中的欢 乐气氛。
2、品读“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 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 镜帖花黄”,想象一下当时木兰的心情。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了木兰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和归家及恢复女儿身的喜悦, 突出了木兰的女儿情怀。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2.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美,节奏美。 3.体会诗歌的内容大意,能用自己的语 言复述故事。
二、读准字音
zhù jiān tiě yān kèhán ānjiān pèi
机杼 军帖
可汗
jiū zhuó
鞍鞯
róng tiē
辔头
tuò
shuò bàng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戎机
——侧面体 现出木兰的 机智、谨慎
读第七段,思考:
全诗以兔作喻为结尾, 该怎样理解? 幽默风趣的比喻是对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 从军未被发现奥秘加 以巧妙地解答。表现 了木兰在艰苦的征战 生活中不但巧妙的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 能和男子一样英勇杀敌,体现了她的智慧和才能。 这样的结尾,妙趣横生,令人回味。
唱段中的女英雄是 谁?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 解她的故事吧。
网络资料: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部流传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历 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早已肯定,这首诗内容是 “真实的”。1982年曹熙先生发表《木兰辞新考》,明确花木兰 确有其人,“花”是后人加的姓,木兰本名穆兰,穆是鲜卑人的 姓,约出生在河南地,属今日的伊盟(包头人习称“河西”, 1926年曾隶属包头县)。花木兰替父从军是参加对阴山之北柔然 的战争。 由此可知: (一)《木兰诗》是以391年北魏征调大军出征柔然的史实为 背景而作的。 (二)当时北魏的拓跋珪,是皇帝也称可汗。 (三)当时北魏的都城是盛乐(和林格尔),离黄河很近。当 时调来的军队就集结在黄河边上。 (四)黑山是现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的喀喇和硕山。 (五)燕山即燕然山,是杭爱山的一支
文章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安排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这样安排? 这首诗详写了从军缘由、准备行装、奔赴边关、 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等情节,略写了多年征战的情节。 作者写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取胜, 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子深明大义、代父从 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也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 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渴望远离战争。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3、从哪些诗句可见军情紧急?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解析:“大”突出征兵范围广、数量大;“十 二”表示数量之多。这两个词表示军情紧急, 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
读第三段,思考:
1、如何理解“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请从文中 找出与之类似的句子。 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修辞 手法的一种。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 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如此句直译:到东 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 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 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这四句的 意思是到周边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 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操办军 备物资紧张忙碌而井然有序。
返回
读第二段,思考: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用了什么修辞?
复沓
复沓,又叫复唱,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 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 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 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 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本文中:增强语言节奏感,强调语气和感情。
2、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zhuāng
朔气 金柝
红妆

帖花黄 傍
返回
复述内容大意。
复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复述要求: 复述故事情节要求语言比较精炼, 做到简明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来叙 述,而不必像句子翻译那样字字落实, 同时要注意情节内容的顺序安排。
再读课文
体会诗歌的大意和内容。
读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诗歌以叹息声开 篇,一方面表现出木兰的勤劳,一方面 设置悬念:木兰为何忧愁?引起读者阅 读兴趣,另一方面避免了平铺直叙,使 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 勤劳勇敢、善良质朴的优秀品质。人物形象分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忠孝两全
作为女子:勤劳善良,聪明可爱, 机智谨慎。 作为英雄:热爱国家,不畏艰难, 勇敢善战,不慕名利 。 作为女儿:孝顺父母,深明大义。
——巾帼英雄形象
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吗?
诗歌简介
安 徽 亳 州 木 兰 像
河南虞城花木兰祠
返回
《木兰诗》选自宋朝 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 方的一首民歌。 “乐府双璧”:
南朝:《孔雀东南飞》
北朝:《木兰诗》
简介:乐府诗和乐府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 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 府诗”,它大放异彩,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 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的名称,负 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 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 秦朝及西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 政治得失。
谁说女子不如男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男子打仗到边关 白天去种地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吃和穿 谁说女子享清闲 女子纺织在家园 夜晚来纺棉 将士们才能有这
你要不相信哪 请往这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 还有衣和衫 这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哪 有许多女英雄 为国杀敌 这女子们 也把功劳建 是代代出英贤 哪一点儿不如儿男
课文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巾帼女英雄 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 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 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 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 责任感融合在一起。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 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革命志士:秋瑾
2、思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 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加横线的句子是 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景物描写。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 兰离别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 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 的女儿情怀,生动地刻画了一位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 迈气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