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木兰诗 大赛获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木兰诗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课件
14/21
征途之遥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生活之苦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战斗之多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时间长
战况之烈
—勇敢坚强 英雄气概
15/21
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
里足, 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
热爱和平生活。
16/21
6/21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 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 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 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 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 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 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 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20/21
当堂检测
• 一、默写填空:
• ⑴木兰替父从军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__。
• ⑵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句子是__________ __。
• ⑶概括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句子是____ __。
• ⑷“_______,______。”用夸大修辞 方法描写了木兰矫健雄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市赛课公开课一等奖省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
谁说女子不如男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
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哪
请往这身上看
咱们鞋和袜
还有衣和衫
这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哪
有许多女英雄
也把功劳建
为国杀敌
是代代出英贤
这女子们
哪一点儿不如儿男
你知道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这唱段中女英雄是 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她故事吧。
23/63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鬓发,形容 好看头发。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 花黄,古代妇女一个面部装饰物。
句意:木兰回到了原来房间,打开各个房间门,坐一 会儿各个房间床,脱去打仗时穿战袍,穿上以前旧衣 裙,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头发贴饰物。
句意:早晨告别父母上路,黄昏宿营在黄河边,听不 见父母呼唤女儿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流水声。
17/63
旦辞黄河去,暮至 黑山头。不闻爷娘 唤女声,但闻燕山 胡骑(jì)鸣啾啾。
胡骑(jì):胡人战马。胡,古代对 北方少数民族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声音。
句意:木兰早晨告别黄河上 路,黄昏抵达燕山头,听不 见父母呼唤女儿声音,只能 听到燕山胡马马叫声。
44/63
问题探究:
1、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言写得简略? 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准备
——略写
出征中思亲心理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 凯旋辞官
——详写 ——略写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略写英雄气慨

新教材教学设计《木兰诗》一等奖5篇

新教材教学设计《木兰诗》一等奖5篇

新教材教学设计《木兰诗》一等奖5篇新教材教学设计《木兰诗》一等奖(篇1)教材分析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呈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习重在使同学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维目标1.学问与力量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力量2.过程与方法(1)注意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2)采纳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同学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3)加入情景剧表演,关心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英勇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教学难点熟悉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教学流程一、导入语: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经常用许多美妙的词语来形容女性,信任今日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妙的印象,由于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

这节课我们连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老师先带领同学齐读课文,之后以提问式绽开课堂教学。

)[提问]: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提问]: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爱好。

[提问]: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今替爷征。

”[提问]: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木兰毅然打算代父从军,这体现了她身上的什么优秀品质?[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英勇坚决。

[提问]: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预备?[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

一切预备就绪之后,木兰踏上了征途。

[提问]:是如何呈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公开课教案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公开课教案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公开课教案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案名称:木兰诗公开课教案教案等级:一等奖课程目标:1. 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掌握木兰诗文学特点;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诗歌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木兰诗的文学特点。

教学难点:1. 感受和理解木兰诗的情感和意境;2. 创作与木兰诗相似主题的诗歌。

教学准备:1. 木兰诗的课本或教材;2. 相关参考资料和解读;3. 学生笔记和纸写工具。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出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听写法:让学生听写关键词和句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 解读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讨论,深入了解木兰诗的文学特点;4. 创作法:让学生在理解和感受木兰诗的基础上,创作与之相似主题的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木兰诗?对木兰诗有什么了解?2. 引导讨论: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二、学习(15分钟)1. 听写:让学生听写关键词和句子,加深对木兰诗文本的理解。

2. 解读: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深入了解木兰诗的文学特点。

3. 学生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木兰诗的情感和意境。

三、创作(20分钟)1. 感受:学生个人或小组内以木兰诗为素材进行情感和意境的讨论和感受。

2. 创作:学生按照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与木兰诗相似主题的诗歌。

3. 分享:学生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研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2. 学生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活动,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和分享,提高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创作的诗歌是否能够表达主题情感和意境;2.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是否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3. 学生对于木兰诗的文学特点和背景是否有深入了解。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引言:《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了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以《木兰诗》教学设计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教学设计以其创新性和实用性获得了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 掌握《木兰诗》的基本诗意表达和情感意蕴;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5.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木兰诗》的背景介绍和文化内涵;2. 《木兰诗》的文字分析和诗歌鉴赏;3. 《木兰诗》的情感描写和形象表达;4. 《木兰诗》的口语演绎和写作创作;5. 学生团队合作和展示成果。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师讲述与学生研读结合:教师通过讲述木兰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诗歌的文字和诗意表达。

2. 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对《木兰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理解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辅导。

3. 创新思维与艺术表达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木兰诗》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4. 口语演绎与写作创作相结合:学生通过小组朗读、表演和个人写作等形式,展示对《木兰诗》的真实理解和独特见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 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相结合: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相互合作、协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1. 导入活动:通过查找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导入《木兰诗》的背景介绍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文字分析与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诗歌的文字表达和诗意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3. 情感描写与形象表达:学生通过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感悟和理解,展示个人独特的创意和表达方式。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木兰诗》示范课一等奖教案《木兰诗》教案㈠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㈡教学重点⑴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⑵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㈢教学难点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⑵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㈠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

(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㈡探索新知识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读文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播flash)需要注意的字音: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扶将著扑朔戎机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

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

学生质疑: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例如:当户织:户,军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优秀教案一等奖

《木兰诗》优秀教案一等奖

《木兰诗》优秀教案一等奖《《木兰诗》优秀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木兰诗》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

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

当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确无误,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如果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加快记诵的速度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

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须严格区分学术研究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具体、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讲述要点: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

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

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课文《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课文《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课文《木兰诗》教学设计8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

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

她的名字叫花木兰。

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

(板书课题)1、题解(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

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

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

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

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

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三、研读课文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木兰诗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多角度、立体地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木兰的优秀品质。

3.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本文对偶、互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不过,她现在不仅于国内人尽皆知,于国外也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

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离真实的花木兰仍然有着距离,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

如果大家想认识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那么就和我走进今天的课文,感受北朝民歌中给我们留下的花木兰形象。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品,了解人物让学生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代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

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

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目标导学二:诵读诗歌,疏通文意1.诵读诗歌。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赏赐.(cì)云鬓.(bìn)军帖.(tiě)可汗.(hán)辔.头(pèi)燕.山(yān) 金柝.(tuò) 机杼.(zhù) 鞍鞯.(jiān) 溅.溅(jiān)(2)积累文言词语①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②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a.木兰当户.织(古义:门;今义:人家、门第)b.阿爷.无大儿(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c.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d.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离开)e.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③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一词多义。

a.将将.军百战死(统帅军队的人)出郭相扶将.(扶持)b.市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c.帖昨夜见军帖.(文告)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④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愿为市.鞍马(名词活用作动词,买)⑤解释出自本课的成语。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分析形象1.感知内容。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明确:木兰代父从军、木兰奔赴战场、木兰征战沙场、木兰还朝辞官、木兰会见亲人。

(2)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辞官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2.人物赏析。

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明确: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②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勇敢坚毅,忠孝两全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④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不慕荣华富贵,思念亲人⑤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三、板书设计木兰诗应征从军交代身份,揭示忧虑说明原因,决心应征积极准备,踏上征途出征参战历尽艰辛,转战沙场辞官还乡辞谢高官,功成身退喜归故里,重著旧裳以兔为喻,赞美木兰勇敢、刚毅、机智勤劳、善良、纯朴第2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分析了本诗的内容,分析了木兰的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分析叙事方法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详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概);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女儿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是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其他的就略写。

目标导学二:感受语言特点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练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1.第三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②战事紧迫。

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明确:夸张,对偶,互文、对偶。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

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

3.第五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种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明确:运用夸张。

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第六自然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明确:排比。

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5.“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哪些修辞?有何作用?明确: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的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刻画了一位鲜活的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赴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目标导学三:复述情节,体会情感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明确:这首叙事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2.学生在理解全文基础上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3.试想你就是木兰,请你说说替父从军前后的心理活动。

或者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提示:合理想象,自由发挥。

目标导学四:总结积累,拓展延伸课外探究:①南方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三、板书设计详写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会见亲人女儿性情略写战场生活征战生涯英雄气概可取之处1.紧扣住诗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以朗读和语言赏析为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为避免出现枯燥乏味的说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足之处1.教学过程中,因为诗文赏析能力差的同学很难跟得上,所以课堂学习效果不太好。

2.在课堂表演中,老师没有及时点评,没有对演得不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卖油翁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能使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清故事脉络,抓住关键词复述课文。

3.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4.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及一个人应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句话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

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这类能工巧匠多得无法统计。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样一位老人,在欧阳修笔下,他貌似平常,却身怀绝技,他到底是谁呢?二、教学过程目标导学一:介绍作者,积累字词1.作者作品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

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作家,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

“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大家出自这个时期的这批作家。

《卖油翁》仅133字,可算散文中的小品,节选自《归田录》。

该书是一部记载朝廷轶事和士大夫诙谐之言的书。

2.检查预习。

咨.(zī)矜.(jīn)圃.(pǔ)睨.(nì)矢.(shǐ)颔.(hàn) 忿.(fèn) 酌.(zhuó) 沥.(lì) 杓.(sháo)3.重点实词。

善射:擅长射箭。

善,擅长,善于。

自矜:自夸。

矜,夸耀。

圃:园子。

释担:放下担子。

释,放下。

颔:点头。

忿然:气愤的样子。

精:高明,高超。

覆:盖。

徐:慢慢地。

沥:下滴。

惟:只。

遣之:让他走。

遣,打发。

4.一词多义。

之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油)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以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以.钱覆其口(介词,用)射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尔但手熟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而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目标导学二:诵读文章,整体感悟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