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上册《4.4群落的演替》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4.4《群落的演替》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4.4《群落的演替》教案

第4节群落的演替【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以及对相应的资料进行分析,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观看图像、图片,小组讨论,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交流,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材分析】“群落演替”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是学完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后,以时间为轴线,描述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

让学生能够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区别并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内部结构动态变化过程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做铺垫,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展示一条河岸边近几十年的变化情况图片,从现在的工地回顾过去的小森林,以及十几年前的稻田,倒叙式形式引起学生的心灵共振,再把视野扩大到我国的其他地区,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让学生看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在2003年1月20日颁发《退耕还林》条例,设疑:退耕就能还林吗?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2.[改变顺序,帮助理解]结合学校地理位置,辨析学生是对于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比较熟悉,还是对裸岩上的演替比较熟悉。

在处理两个知识点时依据从熟悉到陌生,从浅入深的原则调整了课本教学顺序(本节设计从弃耕农田开始)。

3.[结合表格,问题教学]弃耕农田上演替是学生熟悉的现象因此教师先从弃耕农田上演替讲起。

教师提供弃耕农田上演替过程中的植物变化种类表1;阳光充足下,不同植物的生长速率表2(见文末),为了让学生理解演替过程中,群落内部的变化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弃耕农田上的演替:(1)如果人们不再种植庄稼,这块农田先长出草,为什么?种子是哪里来的?(2)草生长出来后,会长出什么呢?(3)既然草本植物最先占了优势,为什么会给灌木、乔木可乘之机呢?(4)乔木出现之后,还有草本和灌木吗?乔木又怎么在竞争中占了优势呢?(5)从上面可以看出农田弃耕后,植物的种类不断增加,那么动物的种类呢?这个地区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构成什么?(6)弃耕农田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吗?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裸岩上的演替:(1)为什么裸岩阶段地衣先于苔藓出现?(2)地衣的这一特性有何实际意义呢?(3)后来苔藓植物就出现了,那么苔藓植物为什么能取代地衣?(4)裸岩上演替形成森林影响因素是什么?4.[视频比较,过渡自然]由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渡到裸岩上演替时,通过“被火烧过的草原视频”与“夏威夷岛上基拉韦厄火山爆发”情景的比较,引入裸岩上的演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4.4群落的演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4.4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学习重点、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自主学习】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总结一、演替的概念观察课本78页问题探讨图片,思考:1、群落组成是一成不变的吗?2、什么是演替?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演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演替的类型阅读并观察课本79页图4-14 及80页图4-15,思考:演替的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结论:演替的类型包括和___________;前者是指进行的演替;后者是指发生的演替。

三、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观察课本81页图4-17、4-18、4-19,思考: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什么影响?结论: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__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四、退耕还林、阅读课本82页内容,思考:我国为什么颁结论: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__、______、【合作探究】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个体、种群、群落的相互联系?(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xkb1(3)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2.群落的物种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观察课本72页图4-8和图4-9,思考: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别?由此可得出何种结论?结论:3.种间关系阅读课本72-73页剩余内容,回答:(1)一个群落的物种是否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2)种间关系包括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

3.群落的空间结构观察课本中的图4-11图4-12图4-13,思考:(1)什么是群落的空间结构?(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课堂检测】●基础题1.以下哪一项不可能是群落演替的结果()A.提高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B.提高生产力C.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D.逐渐减少有机物的贮存2.下列的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地衣—苔藓3.先锋植物在裸地上出现时,其空间格局常是()A.均匀型 B.随机型 C.集群型 D.分散型4.下列哪种生物群落中的顶极植被与生长在秃石上的先锋植物最相似()A.大松树 B.温带落叶林 C.草原 D.苔原●拓展题6.同样处于热带地区,但在不同的地方却可能形成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等不同类型的群落,对上述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模板一一、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必修三第4章第4节的内容,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

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

本节对前后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群落的演替》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及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能力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②举例说出群落的演替。

③举例说出顶级群落的概念。

④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

2.能力目标:①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②运用演替理论,为退耕还林工作提出合理建议。

③通过观察地衣、苔藓实物及生活环境等活动,说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先于苔藓出现的机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初生和次生演替以及顶级群落。

2.教学难点:阐明演替机制与初生演替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四章的前三节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对种群和群落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生对农田、地衣、苔藓及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的视频资料并组织学生观察讨论:1、什么原因使黄土高原从6000年前的伊甸园变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荒山秃岭?2、这样的荒山秃岭千百年后会形成茂密郁葱的森林吗?观看视频,思考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4.4群落的演替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4.4群落的演替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教案结构。

后讲解初生演替的概念。

展现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逐步层层分析:思索争论: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2、苔藓消失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4、消失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阳光有优势?5、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本、灌木?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演替类型比拟:在老师的引导下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供应了怎样的根底?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小组争论过渡:1.你能解释小路四周杂草的这种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吗?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2.假如小路废弃后,会消失“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小组合作“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破坏水域生物群落〞等图片,请问1.结合图片和现实生活例子,总结人类活动对演替有何影响?2.通过资料阅读,了解相关信息和条例,学会应用群落演替相关学问解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实际问题。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B.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C.物种多样性的削减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培育同学构建学问框架图的力量。

渗透生物学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培育同学猎取信息和应用学问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力量。

渗透生物学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表达了生物学科同学命观念的核心素养。

通过习题训练,稳固学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优秀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优秀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2.尝试运用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来解释演替的实质,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3.在小组合作利用“希沃”电子白板建构初级演替各阶段的模型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表达展示的能力。

4.认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对群落有了一定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简单性和生活环境的限制,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还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间的联系。

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希沃”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图形移动功能、微课制作功能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动手操作、成果分享搭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之后学习生态系统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过程解决的策略:课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录制微视频,课上尝试构建初级演替各阶段模型,并利用“希沃”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克隆功能、图形移动功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突破重难点。

何规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实验《水体中群落的变化》通过课前分组调查,学习兴趣,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锻炼学生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能力观看微课,寻同求异建构模型,深化细节自主探究,初窥实质播放微课,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相似点总结群落演替的定义,通过比较差异区分答问题:1.两个演替实例有哪些相似之处?2.两个演替过程速度一样快或者说所经历的时间一样长吗?为什么会有差异?3.对几个演替的实例进行归类连线片,习兴趣,取信息的能力;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起始条件,的区别。

西沃电子白板展示学习结果:直观、自己展示小组调查报告:人类践踏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行为都会影响到群落的演替,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4.4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4.4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4.4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 教学难点: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 1 ”,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 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2. 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3. 生物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4. 生物群落演替的意义和价值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规律。

2. 教学难点:生物群落演替的机理和生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特点。

3. 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群落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其组成。

3. 课堂讲解:讲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类型、特点和规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生物群落演替案例,分析其演替过程和特点。

5. 练习与思考: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思考生物群落演替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表现,评价其对生物群落概念及其组成的掌握情况。

2. 案例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其对生物群落演替类型、特点和规律的理解。

3. 练习与思考评价:通过作业和练习题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生物群落演替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了解其对生物群落演替重要性和应用价值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生物群落调查,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分析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情况。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群落演替的研究和实践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二生物上册《4.4群落的演替》教案新人
教版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

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

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

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

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

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

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

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

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

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

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

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

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

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

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

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

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m3。

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

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

“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

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