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热门残雪作品介绍1

合集下载

残雪,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卡夫卡” ,她有哪些作品?

残雪,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卡夫卡” ,她有哪些作品?

残雪,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卡夫卡”,
她有哪些作品?
残雪,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卡夫卡”,她有很多作品,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等。

残雪,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诺贝尔文学奖,我们普通大众,认识她的人,真的不多。

但,在国外,她有非常煊赫的名声,有“中国的卡夫卡”之称,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这个世界的文学界,能冠以“卡夫卡”之称的人不多。

卡夫卡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在西方有崇高的地位,就像武侠小说的金庸,卡夫卡是西方文学界的盟主。

残雪,原名邓小华,女,湖南人。

她的经历很传奇,工人、裁缝,是她曾经的身份,现在,她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家,目前无人不知。

她的作品,很多都翻译成外文,是中国作品翻译成外文最多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甚至成为世界知名高校的教材。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她到目前为止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山上的小屋》。

《山上的小屋》最初发表于1985年的《人民文学》。

这部小说,没有时间没有背景,人物也只是一个符号,里面主要是对话。

这小说跟绝大多数的小说都不同,很有自己的特性。

小说解构了人类的家庭,——在很多人眼中,家庭是美好的——在残雪的笔下,家庭,是人性之恶形成的地方。

在大众挖掘家庭之美是,残雪更加蛀牙挖掘家庭恶的一面,以及其中的根源。

残雪彼得·汉德克

残雪彼得·汉德克

残雪/彼得·汉德克作者:来源:《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9年第12期残雪截至2019年10月10日,在英国博彩公司发布的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湖南女作家残雪排在第13位。

排名最高时,她位列第三位,一度超过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虽然最终和村上春树一样无缘诺奖,但残雪的知名度在国内大幅提升,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她。

有“写作女巫”之称的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长沙,祖籍湖南耒阳。

残雪著有《五香街》《吕芳诗小姐》《赤脚医生》等作品,累计700万余字。

此前,残雪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算高,她的很多作品都较为难懂,有人说当她的书迷“有门槛”。

但在海外,残雪颇有名气,是作品被译介到海外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

四年前,残雪获得国外多项文学獎提名,并斩获美国第八届最佳翻译图书奖,成为唯一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作家。

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称赞残雪是“中国的卡夫卡”“一位很特别的作家”。

残雪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都在湖南度过。

岳麓山下的生活,在她生命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折射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

她曾做过街道工厂的工人、代课老师、个体裁缝……有着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

近些年,残雪住在云南西双版纳,极少公开露面。

66岁的她生活简单宁静,作息规律,每天花一小时写作,热爱哲学,坚持跑步,不喜社交。

她说自己的作品是写给未来的,写给年轻人的,她也会一直坚持写下去。

锐评:虽最终未能获奖,但诺贝尔奖使得残雪为大众知晓,然而一个奖项的作用终究有限,大批量的优质作品也许无缘诺贝尔奖,它们该怎么办?我们并不缺乏好的文学,只是缺乏合适的契机让它们为大众所知。

彼得·汉德克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一直是一个法则的“违抗者”。

1966年4月的某天,一个一身“披头士”打扮的年轻人闯入著名德语文学团体“四七社”的聚会现场,指责当时包括君特·格拉斯在内的文坛写作者“题材守旧,语言陈腐”,一时语惊四座,引发热议。

残雪——也许是国内最好的作家

残雪——也许是国内最好的作家

残雪——也许是国内最好的作家⾬の⽇はワルツを踊って伍伍慧多年以前,我在中国计量⼤学图书馆偶然读到⼀本残雪的《思想汇报》。

我知道我遇见⼤师了!并且是⼀个极为⼩众的⼤师。

嗯,极为不⾜以描述这种⼩众,或者说极端?哪怕最经常读书的读者,都不⼀定知道这个作家。

她⽐获得诺奖之前的莫⾔更⼩众。

残雪也许是国内最好的作家。

有⼈问,也许是国内最好的作家?那莫⾔呢?这当然不好分个⾼下,所以我⽤了“也许是”。

对于这样⼀个极端⼩众的作家,我的推荐怕是没有什么分量,所以接下来,我打算直接引⽤名家的推荐。

2012年,在莫⾔获得诺贝尔⽂学奖颁奖前的⼀个记者招待会上,有⼈要他预测当年诺奖的获奖⼈。

他说:我不预测,但是我希望是中国的⼥作家残雪获奖。

2019年,残雪成为诺贝尔奖热门⼈选,这⼏乎算是她第⼀次进⼊公众视野。

墙内开花墙外⾹,在国外,她其实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中国作家。

她的⼩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亚等⼤学及⽇本东京中央⼤学、国学院⼤学的⽂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本等国多次被⼊选世界优秀⼩说选集。

被美国和⽇本⽂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1953年5⽉30⽇,残雪出⽣于长沙。

她的哥哥是知名哲学家和翻译家邓晓芒。

国内读过哲学著作的⼈应该知道他。

邓晓芒翻译过康德的《实⽤⼈类学》《⾃然科学的形⽽上学基础》《判断⼒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胡塞尔的《经验与判断――逻辑谱系学研究》。

残雪是先锋⽂学的代表作家。

所谓先锋⽂学,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受西⽅现代主⽂影响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现代主义⽂学⽓息的创作流派。

其以⼩说创作为主,在⽂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反叛与消解,在⽂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

重视⽂本的“实验”性,致⼒于探索和创新叙事技巧。

残雪的⼩说描述的并不是他⼈或外部事件,它们⼀律指向⾃我,指向内⼼。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残雪作品介绍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残雪作品介绍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残雪作品介绍我发现我写下的句子,自己都无法预料,不能理解,也不知道是什么在控制我的笔。

——残雪残雪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 年生于长沙。

1970年进入街道工厂工作,先后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后当过赤脚医生,也开过裁缝店。

1985年1月开始发表小说,至今已创作七百多万字的新实验文学作品。

她形容自己的作品为“精神文学”或“生活文学”,其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

残雪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小说成为美国、日本各个大学的文学教材,被美、日文学界认为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早在2015年,残雪凭借作品《黑暗地母的礼物》同时获得过两个国际文学奖的提名:有”美国诺奖之称“的美国纽斯塔特文学奖、英国伦敦的独立外国小说奖。

她还是唯一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

今年3月,2019年国际布克奖公布的13名入围者名单里也有残雪的长篇小说《新世纪爱情故事》。

国际布克奖的官网如此介绍该书:“《新世纪爱情故事》描述了爱的许多伪装:讽刺、悲剧、短暂、持久……而这一切都是在东西方商业与工业、欺诈与剥削、性与浪漫的万花筒式的背景下进行的。

”可见,虽然靠博彩公司的榜单来猜诺奖得主并不靠谱,但残雪确实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中国作家。

1 她说自己是个“异类”“差得远呢,根本得不到的……奖项是预料不到的。

令人高兴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会比以前开放,也开始重视这种高层次的文学了,我挺意外,他们关注我,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这一次(得奖)希望不大,可能多年以后就会有希望了,还是要等读者慢慢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时候,呼声就会越来越高。

”这是残雪近日接受采访时对登上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的部分回应。

今年3月因入围布克奖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残雪曾说:“中国文学的知名度在提高,是因为世界上确实好作品极少,创造力减弱,传统势力仍占上风。

但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学作为文学的知名度就高到哪里去了。

残雪:诺贝尔文学家赔率第一的中国作家,就在今晚开奖,让我们一起见证历史!

残雪:诺贝尔文学家赔率第一的中国作家,就在今晚开奖,让我们一起见证历史!

残雪:诺贝尔文学家赔率第一的中国作家,就在今晚开奖,让我们一起见证历史!202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今晚就要开奖了。

每年诺奖文学奖,开奖的时候,总有一个名字会被记起,那便是残雪,因为她作为中国当代女作家,一直在今年诺奖得主的赔率前几名,今年更是高居榜首。

然而这位女作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却非常陌生,我们不仅要问,残雪是谁?她的作品究竟为何这么受诺奖评委青睐?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简介:残雪(1953年5月30日-),本名邓小华,出生于湖南长沙,湖南耒阳人,作家。

1985年,残雪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黄泥街》。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主要作品有《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

曾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获得“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等奖项。

她的作品不仅写出了人类生存的悲剧,而且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的丑陋特点。

残雪的兄长是哲学家邓晓芒。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残雪及她的作品呢?我们再来读读几篇关于她的时评:1.残雪,一个为理想而写作的女子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出生,1985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她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世界文坛也影响非凡。

仅仅是2015年,她的作品就获得三个国际知名文学奖的提名:誉为美国“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纽斯塔特文学奖、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英国伦敦的独立外国小说奖。

她的作品被编入美国和日本多所大学的文学教材。

可是在当代文学史上如此重要的人物,我国普通读者对其知之甚少,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她的小说一直坚持八十年代中期余华等小说家践行的先锋实验派(有文学评论把“先锋”和“实验”分成两派),从未改变。

先锋实验派小说运用诸多的意象、象征、梦魇等陌生化的手法构建文章,读懂需要一定的文学积淀。

而残雪的作品所创造的文学意象跳跃性又大,所以就影响了人们对其文章内容的理解,造成了文学接受者对其的疏离。

但她没有因为读者少就改变风格,一直坚持为理想而写作。

残雪认为,自己的小说是一种垂直的小说,垂直小说的特点是直接向人的存在发问。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残雪作品介绍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残雪作品介绍

残雪简介残雪,原名邓小华,女,湖南耒阳人。

1970年后历任街道工厂工人,个体裁缝。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锋派文学代表人物。

部分作品在香港和台湾出版,并被译介到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父母是三四十年代的中共党员,解放后在报社工作,父亲曾任新湖南报社社长,1957年父母双双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

残雪从小由外祖母抚养,这位老人心地善良,但有些神经质,有一些怪异的生活习惯(如生编故事、半夜赶鬼、以唾沫代药替孩子们搽伤痛等),对残雪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残雪从小敏感、瘦弱、神经气质,短跑成绩和倔强执拗在学校都很有名。

她小学毕业后恰逢文化大革命爆发,便失学在家。

1970年进一家街道工厂工作,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

当过赤脚医生、工人,开过裁缝店。

1978年结婚,丈夫是回城知青,在乡下自学成木匠。

1980年残雪退出街道工厂,与丈夫一起开起了裁缝店。

残雪自小喜欢文学,追求精神自由。

残雪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突围表演》(有香港、日文版本),小说集《黄泥街》(有日本、台湾版本)、《思想汇报》、《辉煌的日子》、《天堂里的对话》(译有美国版本)、《苍老的浮云》(译有日本、美国版本)、《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译有台湾、日本版本)、《残雪小说集》(译有法、意大利、德国版本)、《布谷鸟叫的那瞬间》(译有日本版本)、《绣花鞋的故事》(译有加拿大、美国版本)等。

残雪的作品有不少被海外文学界翻译和介绍。

残雪是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她着眼于深层的精神世界,不断开拓和挖掘,在中国文学界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

近年来残雪写了不少关于西方经典文学的评论,她以纯粹艺术家的感悟,结合自己的创作观念和体会,独辟蹊径,以创作与评论相融合的文体形式对卡夫卡、博尔赫斯、歌德、莎士比亚、但丁等经典作家做了全新的阐释和描述。

曾经被视为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关注女性内心的状态为特征,以后的林白、陈染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她的影响。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残雪作品介绍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残雪作品介绍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残雪作品介绍
残雪,原名邓小华,女,湖南耒阳人。

1970年后历任街道工厂工人,个体裁缝。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锋派文学代表人物。

部分作品在香港和台湾出版,并被译介到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1953年5月30日,残雪出生于长沙。

2015年,残雪的作品获得美国纽斯达克文学奖提名;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提名;获得英国伦敦独立外国小说奖提名。

残雪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先锋派作家之一。

残雪以其创作面貌及其个人精神气质的独特性,形成了所谓的“残雪之谜”。

残雪颠覆男性传统价值观和审美心理中的女性形象,解构男性英雄主义话语,同时试图建立自己的文学世界。

残雪则是由内向外的先锋文学代表性作家,是从自我经验出发,思考到了与西方现代派相似的主题,她所反映的现代中国人的特殊心理,如焦虑、恐惧、异化等,以及她所采取的心理感觉叙述,不期然地与西方现代派的叙述方式相重叠。

残雪从内心出发应和了现代派的主题,并不容易被人们理解;人们误以为残雪就是从学习卡夫卡和博尔赫斯而走上先锋文学的,于是以卡夫卡和博尔赫斯为标尺来剪裁残雪的创作,这反而掩盖了残雪的独创性;残雪的创作在前后期发生明显变化,后期的小说更加具有理性。

残雪的“内”既包含着她的文化积累,也包含着她的生长环境和文化性格。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残雪作品的突出主题:女性意识的解放。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女作家残雪:说我荒诞是因你未曾彻悟人生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女作家残雪:说我荒诞是因你未曾彻悟人生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女作家残雪:说我荒诞是因你未曾彻悟人生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终有一天人们富裕了,人反而没有生命力,觉得活得太累,这时的人便会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会再回来看我的小说了。

--残雪残雪,一个既有名又无名的中国女作家。

有名是因为2019年她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上榜诺奖赔率榜第三位,比村上春树还要高一名,2020年再度获得提名。

她的作品在国外翻译最多,部分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

无名则是因为她的作品受众窄,看得懂她的作品的人无不为之震撼,看不懂的人则觉得书中不知所云。

做残雪的读者是要有“门槛”的,也因此让她失去了很多粉丝。

可她依旧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

因为她坚信,自己的小说是为未来而写。

作家残雪1想要超越卡夫卡的女人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

残雪本人却说,我可以超越卡夫卡。

从某一方面来讲,残雪确实做到了。

比如卡夫卡的坚强主要表现在对罪恶和痛苦的承担上,就像他的座右铭:每一个障碍都粉碎了我。

而残雪却表现为主动出击,每一个障碍都能使人达到更高的境界。

于是我们就在她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些“神经质”的人:虚汝华即使听到芦杆在自己的肚子里燃烧并发出噼噼叭叭的声音,她也不会惊慌,她会喝下一杯水浇灭它。

皮普准在讽刺、羞辱和百般扭曲的事实面前依旧保持好的心态...这或许与她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

残雪出生于1953年,1957年她的父母被划为右派,此后她由外祖母抚养。

外祖母虽好,但是有些神经质,甚至还有一些怪异的生活习惯,比如生编故事,半夜赶鬼等。

在《残雪文学回忆录》中她说:几次跟随外婆在天井里赶鬼的经验烙在了她的灵魂上。

1993年,残雪在车间成年后,她做过铣工、赤脚医生、代课教师、个体裁缝......就像很多人一样,她也曾是奋斗在底层的小人物。

杨绛说:当你身居高位,看到的都是浮华春梦;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

残雪的胞兄,中国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在《于天上看见深渊》书中提到:残雪后来进了一家街道工厂当铣工,整整八年,那八年时间对她来说恐怕是不堪回首的地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雪,原名邓小华,女,湖南耒阳人。

1970年后历任街道工厂工人,个体裁缝。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锋派文学代表人物。

部分作品在香港和台湾出版,并被译介到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1953年5月30日,残雪出生于长沙。

2015年,残雪的作品获得美国纽斯达克文学奖提名;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提名;获得英国伦敦独立外国小说奖提名,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残雪从小敏感、瘦弱、神经气质,短跑成绩和倔强执拗在学校都很有名。

她小学毕业后恰逢文化大革命爆发,便失学在家。

1970年进一家街道工厂工作,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当过赤脚医生、工人,开过裁缝店。

1978年结婚,丈夫是回城知青,在乡下自学成木匠。

1980年残雪退出街道工厂,与丈夫一起开起了裁缝店。

残雪自小喜欢文学,追求精神自由。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5年,残雪的作品获得美国纽斯达克文学奖提名;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提名;获得英国伦敦独立外国小说奖提名。

2019年她凭借长篇小说《新世纪爱情故事》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

残雪的父亲曾任《新湖南报》社长,母亲也在报社工作。

1957年,父亲作为“新湖南报右派反党集团”头目被打倒。

家庭由此陷入困顿。

残雪从小由外婆带大,她的外婆是一个沾满了楚地巫风习性的人物。

神秘的童年经验一直追随着残雪,成了她长大后无法抹去的童年记忆,她说:“几次跟随外婆在天井里赶鬼的经验烙在了她的‘灵魂’上。

”特殊的成长经历,使残雪沾染了楚巫文化的神秘因子,楚巫文化逐渐内化为她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外婆在她7岁时因饥饿而死亡。

作家残雪作品介绍
残雪的代表作品有《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突围表演》、《黄泥街》等。

1985年—1986年,是残雪创作的第一阶段:
代表作品有《黄泥街》、《山上的小屋》,特点是人间烟火的味道较重,外部世界的干扰削弱了小说在灵魂内部的展开。

残雪早期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表现人性,“表达对人性的看法”,偏重展示人在各种关系——血缘关系、夫妻关系、情人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的纠葛中本色表演,展露连他们自身都无法意识到的最本质的东西。

1987年—1990年,是残雪创作的第二阶段:
代表作有《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苍老的浮云》以及当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突围表演》,作品是从外向里挖掘,像旋风一样层层深入的旋到内部(灵魂最深处)去。

1991年—2001年,是残雪创作的第三阶段:
代表作有《痕》,作品专门集中在一种深层次的东西上,以艺术家本身的创作为题材,拷问艺术的本质,达到“纯文学”最理想的境界。

2002年之后,残雪创作的第四阶段:
跟以前又有不同,主要表现在风格的转换上,《松明老师》等是这个时候的代表作,风格变得明朗朴素,但所探求的东西仍然是一贯的。

残雪后期作品的结构是自由的,它是精神流动的固态形状,犹如火山爆发时岩浆四处崩散后形成的状态,变幻莫测,无规律可寻。

她的作品的所谓深层结构,即作家本人精神流动自然形成的结构,没有出口和入口,所以若想置身其中,必然会感受无法进入的苦恼和它的排斥力量。

残雪后期创作有许多精美的短篇。

《归途》是一个有趣的短篇,文本中的“我”,可将读者带到一座迷宫中,不知道会在这座迷宫里遇到什么,被引发出好奇心。

在“我”“误闯”小黑房后,有关以前房主人的故事每天都会被讲述,而且每天故事都会有改变,最后连“我”也加入了讲述,变得不那么急于找到“归途”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