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岳阳楼记》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岳阳楼记》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岳阳楼记》公开课
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岳阳楼记》
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朗读体会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感情。

2崭新设计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培养文言文朗读理解能力。

3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初中语文的学习与积累,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本课尝试以“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读书方法来训练学生进行这篇经典美文的学习与体验。

4重点难点
重点是以朗读体会作者情,难点是以朗读体会迁客骚人的览物情,从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岳阳楼记》第一课时
1、吟哦初学,就是读书的一种方法。

所谓“吟哦初学”就是必须手舞足蹈念,念得恰当、简洁,可以抑扬顿挫,能够沉醉在其中,念出文章的味道去。

(投影)
2、我们今天来读《岳阳楼记》――板书课题作者。

指名读,练习与挑战: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3、而“可以抑扬顿挫,能够沉醉在其中,念出文章的味道去”就是怎样的读法呢?投影有关课文语段――琢磨其读法进击:步入课文,特别就是步入文中人物内心,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努力做到沉醉在其中存有感情朗诵。

活动2【讲授】《岳阳楼记》第一课时
二、吟哦初学而后得之,朗诵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的优秀教案5篇

《岳阳楼记》的优秀教案5篇

《岳阳楼记》的优秀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岳阳楼记》的优秀教案5篇本文将为大家推荐5篇优秀的《岳阳楼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精选4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精选4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精选4篇)《岳阳楼记》教案篇一语文导学案(87—88)年级:初二主备:王继军审核:课题《岳阳楼记》课型:复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时间:、6、8复习目标1、掌握本课重点字词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3、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百废具兴具去国怀乡去把酒临风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朝晖夕阴晖登斯楼也斯则有心旷神怡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连月不开开薄暮冥冥薄谪守巴陵郡谪山岳潜形潜而或长烟一空。

或把酒临风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求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是进亦忧,退亦忧是退予观夫巴陵胜状状:樯倾揖摧摧:浮光跃金金:薄暮冥冥多会于此春和景明不以物喜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樯倾楫摧倾家荡产b.馋谗畏讥乐以忘忧c.去国怀乡触目伤怀d、或异二者之为神情异常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涯:②日薄西山薄:③白头偕老偕:④如临大敌临:二、翻译句子春和景明:长烟一空:宠辱偕忘: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微斯人,吾谁与归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第五段“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二者之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二是: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5篇)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5篇)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5篇)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并积累所引用的经典、格言,体会演讲词语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清观点和材料。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事例和道理来阐明观点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深入领悟“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作者是如何运用事例和道理来证明观点的。

2.引导学生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职业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思考问题。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导语:在一次奥运会中,马拉松比赛庆祝胜利的典礼早已结束,坦桑尼亚的选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进了已经几乎空无一人的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

他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完体育场一周,跑到了终点。

著名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这个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优秀3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优秀3篇

课时篇一一、预习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

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

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

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讨论并归纳:(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

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0课《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某某楼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

5.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1.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本文是X仲淹的传世名篇。

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

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

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

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

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教学设想:努力构架立体式的课堂。

从对文本的解读上,着眼于全篇,按音读、译读、理读、析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顺序展开,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采用冰糖葫芦式,力求做到板块之间的连接自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岳阳楼记》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0课《岳阳楼记》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某某楼记》教案司徒中学【教学目标】1、学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政治抱负【教学难点】学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某某楼记》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文辞优美,结构严谨,而且立意积极,抒写了作者伟大的抱负,其中有句话已经成为不朽的名句,每当人们谈生活、理想,谈伟大志向时常常加以引用,是哪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这个句子。

明确:“天下的人还没有忧,自己先尤,天下的人已经乐了,自己才乐”。

一个封建士大夫怎么具有这样的抱负,又为什么要在这篇散文中表明这样的抱负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X仲淹是怎样一和人?(板书课题、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X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时家境贫寒,刻苦求学,生活的穷困,使他有可能了解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入朝做官后,一再上书朝廷议论国事,主X革除利弊,改良政治。

宋仁宗庆历三年,他做了参政知事之后,提出了十项改革措施,受到守旧派的排挤,被罢免官职,出任地方官。

本文是他贬到邓州后,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的。

滕子京与X仲淹是同榜,很有才学、本领,遭到人无限,一贬再贬,于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文章就是从“谪”字下笔的。

关于“记”——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有两类:2、加点字读音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迁客骚人(sāo)怒号háo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潜形(qián)岸芷汀兰(zhǐtīng)皓月(hào)心旷神怡(yí)宠辱偕忘(xié)浩浩汤汤(shāng)三、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岳阳楼记》教学案1 (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0《岳阳楼记》教学案1 (新版)苏教版

岳阳楼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范仲淹豁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能力目标:掌握字词句的解释。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字词和句子含义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范仲淹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法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一、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日星隐耀.()浩浩汤汤..()霪.雨霏霏()薄雾冥冥..()宠辱偕.忘()樯倾楫.摧()2、作者以及滕子京简介(1)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在朝廷做官时,多次上书议论国政,要求改革时弊,任副宰相时曾针对当时的政治时弊,提出了十条改革意见,但不久,改革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不幸被贬到邓州做太守。

《岳阳楼记》就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而写。

3、预习时发现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教学过程(一)课堂精讲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谪._______ 越.明年________ 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批注记录守._______ 百废具.兴______ 浩浩汤汤.._____________夫._______ 胜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客骚人霪._______ 浊浪排.空______ 日星隐耀._____________薄._____ 山岳潜.形______ 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2、重点语句翻译(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物风采”诵读欣赏之《古诗二首》中的一首,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略人物的风采:高尔基笔下的对世界充满“无私的爱”的外祖母,为普通工人敬仰的文学大师鲁迅,热爱着孩子们的女教师,建筑大师贝聿铭,还有“以天下事为已任”的古代人物赵普……,这一课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杜甫把个人遭遇与家国天下相联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在这种情怀之下形成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训练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景关系和用词之妙。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及作品,理解诗歌的内容,70%的学生能当堂背诵默写诗歌。

2、领悟诗歌韵律,通过“炼字”(“拆”与“浮”)的分析鉴赏,领悟诗歌意境和语言特点。

3、体会杜甫“伤时忧世”的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二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一是指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体会炼字的妙处。

例如“坼”与“浮”;二是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体会诗作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借“古仁人”之口,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心中装着天下、装着百姓疾苦,其实在唐代还有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也有一首写岳阳楼的诗,那是谁的哪一首呢?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人
活动设计一:说说你所知道的杜甫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表述对杜甫的了解,或者对杜甫诗歌的看法。

一个基本要求,最好用自己的话说,不要背书。

[学生表述预设]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作品;后人的评价;杜诗的风格;杜甫的情怀等。

[教师点拨]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适时点拨、评价,引导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上来。

问题1:后人在评价杜甫的时候,常常会用到这样一个词“沉郁顿挫”,这四个字怎么理解?
[学生自由回答]
[屏显“沉郁顿挫”的说法]
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活动设计二:读诗
活动要求:请同学依照刚才的理解来朗诵诗歌,读出诗歌的“意境雄浑,感情深沉”的特点,读出“抑扬跌宕,起伏迭变”的特点。

学生诵读。

结合诵读指导,采用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学生范读、全班齐读多种形式,有诵读全篇,又有品读名句,使学生对诗歌初步领悟。

[点拨]重点强调第一联的语气声调。

这一句应该是怎样的情绪?
[学生回答]
[屏显]杜甫经历
杜甫出身士族,家学渊博,年少优越,漫游各地,志向远大。

后入京求官,仕途失意,困居长安十年,志向难伸,生活贫困。

四十四岁,儿子饿死。

安史之乱,全家避难羌村,只身北上,途中为叛军所俘。

逃出长安,奔凤翔投肃宗,授为左拾遗,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华州,不满时政,痛心疾首,弃职西去秦州,几经辗转,到达成都,得严武之助,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草堂,五、六
年间,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严武去世,离开成都。

飘泊西南,沿江东下,至于夔州(奉节)。

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再漂泊到湖南岳阳,此间寄身于孤舟,生活尤为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点拨]这样的经历,使得上了岳阳楼还有什么高兴可言吗?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闻”“今上”的距离上的空白,正是作者想说而没有说的,“沉郁顿挫”的特点尽在其中。

所以,这两句应该怎么读?
[学生读,强调要舒缓、低沉、悠长]
尾联对句“凭轩涕泗流”中的“涕”“泗”学生不一定能准确把握,可以辨析,以理解杜甫当时的心态和全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品诗
好,我们进行第二个任务,品诗。

活动设计一:品味诗中写景用词之妙
活动要求:第二联写登上岳阳楼所见之景,请同学来描述所见之景吧。

[学生说,师生评价]
一个字概括洞庭湖的特点:大[板书]
四字词概括这两句诗的特点: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最富表现力的词:“坼”“浮”
[屏显]这两个词妙在哪里?
[屏显举例]“坼”是裂开、分裂的意思,写出了洞庭湖把整个江南大地一分为二,表现了洞庭湖之大,同时给人一种气势雄壮的力量感。

请同学们模仿老师给的例子,在你的课堂笔记上下写对“浮”字妙用的赏析吧。

[学生写,请一两个学生读自己写的内容,老师点评]
[点拨]词语妙用赏析的规律:解词+内容+效果
[学生依据老师的点拨,修改自己的赏析]
[示例]“浮”是飘浮的意思,这里写仿佛整个天地都在洞庭湖里飘浮着,表现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显得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四、悟情
活动设计一:
活动要求:请大家读第三联,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此时的心情?理由是什么?
[学生评说,师生点评]
[明确]
“孤”,就是作者的孤独感,“无一字”“有孤舟”。

[板书]
[问题探讨]在这样“境界广阔、气魄宏大”的美景体验之后,突然写自己的孤独来,这就是后人评价这首诗的时候说的“阔狭顿异”,这种“顿异”它有道理吗?
[学生评说]
诗人面对广阔无垠的洞庭湖,放开胸怀,尽情欢乐。

可不可以变得伤感呢?
老师点拨: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面对广阔的天地,往往会产生渺小的孤独感。

如果说第三联作者的情感是孤的话,那么第四联,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又是什么呢?
活动设计二:说一说“悲”从何来?
[学生评说]戎马关山北
资料链接:
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此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可是各地藩王和节度使拥兵自重,国家依然四分五裂,而此时西北的吐蕃,挥师东来,威胁长安。

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点拨]所以悲的原因,既感伤自身,又忧国伤时,那么哪个原因更多一些呢?
[学生评说,师生评价]
[老师点拨]
“有孤舟”,是庆幸还是不满?
“无一字”,是无情还是无奈?
[明确]个人不幸,融入到国家不幸这个大主题里面了,人生境界之高,不言自明。

活动设计三:识境界
[屏显]:请大家讨论一下,既然整首诗歌都是深沉的、悲伤的,那么第二联那广阔的境界、宏伟的气魄、雄壮的气势不是与全诗的情感不合拍了吗?
[学生评说]
[老师点拨]
1.景的境界越广阔,越能反衬出下诗人的孤独感。

2.“乾坤日夜浮”,壮阔深远的意境之中又有一种苍茫深沉的意味,与诗人深沉的情感是一致的。

3.第二联洞庭湖浩渺无垠包容天地,正是诗人心怀天下的心胸和宏伟的精神境界的体现。

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

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

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

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

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

古往今来,有哪一个登上岳阳楼的人抒发了杜甫这样家国天下的情怀?
每课一得:景由情生,艺术作品中的景物,会染上作者的主观色彩;
词因景妙,景物描写中的妙词,能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

五、作业:当堂背诵默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