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累及内听道与听神经瘤的CT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常见颅内肿瘤的CT表现

常见颅内肿瘤的CT表现

(1)鞍内鞍上区
最常见的肿瘤为垂体瘤、颅咽管瘤,其 次为脑膜瘤、动脉瘤、胶质瘤和表皮样囊肿等。 淋巴瘤和生殖细胞瘤少见。
(2) 鞍旁区
神经销瘤和脑膜瘤是鞍旁的最常见肿瘤, 其次为脊索瘤、硬膜外转移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3)桥小脑角区
按肿瘤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神经鞘瘤、 表皮样囊肿、脑膜瘤等。
(4)松果体区
鉴别
平扫见左额颞深部可见一大小约 为5*5厘米片状低密度影,边缘 欠规整
增强无明显强化,左大脑中动脉 轻度移位
平扫见右额叶片状低密度影,边缘 不规整,右侧脑室前角受压变形
增强后无强化
平扫见右额顶叶类圆形低密度灶
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增强扫描见右右额叶类圆形低密度灶(呈水瘤型),边缘环形强化
增强扫描见小脑中线偏左侧半球囊 性病灶伴囊壁瘤结节,瘤结节强化
(六)液化坏死
当肿瘤因生长速度过快而造成局部缺血 坏死时,CT图像上可见肿瘤内部为不规则低 密度影。CT值一般在0一20HU之间。胶质 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和神经鞘瘤等常可见肿 瘤内部的液化坏死区。一般肿瘤体积越大、 生长速度越快则出现液化坏死的机会越多。
(七)脂肪
脂肪类物质在CT影像的密度低于脑脊液, 其CT值一般在一100Hu以上,常见的含有 脂肪类物质肿瘤包括畸胎瘤、皮样囊肿和脂 肪瘤等。
颅内肿瘤的CT定位诊断
脑内和脑外
幕上和幕下
脑室内和脑室外
肿瘤位于脑实质内者称为脑内病变,反之则称为 脑外病变。 肿瘤位于脑内、外的判别 脑内病变 肿瘤边缘 欠清楚或界线不清 脑外病变 清晰、锐利
内板骨质骨改变
罕见
常见
扩大
蛛网膜下腔/脑池 受压变窄或闭塞
脑皮层位置 肿瘤与骨板接触 所呈角度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mri诊断

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ct与mri诊断
侵入颅后窝,常延伸到桥小脑角池处,可使局部 骨质破坏。
• 8、脊索瘤 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颅内脊索瘤更
是少见,多发生在颅底蝶枕部(枕骨斜
坡),它起源于胚胎的脊索残余,占颅内 肿瘤的0.1%~0.67%,好发于30~50岁。 肿瘤呈圆形或不规则状,CT平扫多呈混杂 密度或略高密度。典型的病例具有明显的
饶血管,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周围常无明显水肿,占 位效应轻微。CT平扫多呈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改变, 密度常略高于脑脊液密度CT值常在0~20HU,在T1WI上 呈较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 6、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畸形的一种,可位于脑实质 内或硬脑膜外。桥小脑角区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少 见,多呈类圆形,可分叶,边界清晰,多见出血, 占位效应明显,瘤周无水肿,邻近颅骨可发生破 坏。CT平扫呈稍高密度,MRI平扫T1WI上多呈等 高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 明显强化,强化发生在动脉期后,且持续时间长。
骨质破坏及肿瘤内散在结节状钙化特征 (钙化率高达33.3%~69.6%),增强后强 化较明显较均匀。
• 桥小脑角区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及其他病变如蛛 网膜囊肿、皮样囊肿、脂肪瘤、脑干及小脑星形细胞瘤、 转移瘤等少见,其发生率均不到该区肿瘤的1%。 总之CT、MRI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肿瘤本身的特征和邻近结 构所受影响,故对桥小脑角区肿瘤诊断上有其独到之处。
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等特点,脑膜尾征的出现是肿瘤细胞
浸润了增厚的硬脑膜所致,故其强化程度与肿瘤一致,鉴
别诊断除上述特征外,还有脑膜瘤亦是不以内耳道为中心 生长,故内耳道及听神经大多正常。
• 3、三叉神经瘤 三叉神经瘤为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之一。它发生于其感觉 支的许旺氏细胞鞘,好发年龄为30~40岁,女性较为常见; MR1显示三叉神经瘤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的肿块,具 有跨颅窝生长的趋势,可位于桥小脑角部分经小脑幕切迹 孔伸入颅中窝或大部分位于颅中窝下延至桥小脑角。MRI 示肿瘤T1WI信号强度等低,T2WI信号强度低于脑脊液信 号。三叉神经瘤的影像特征与听神经瘤相似,鉴别时显示 三叉神经十分重要,冠状位扫描可以较为清晰的显示三叉 神经,同时三叉神经瘤的中心偏离内听道,位于其前内上。 较小的三叉神经瘤与其它良性神经病变如神经炎、结节性 硬化等均可表现为桥前段神经增粗,暂时性强化明。因此 桥脑小脑角区肿瘤的三维成像是十分重要的。

脑膜瘤的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膜瘤的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女,37岁,头痛1个月。
三叉神经瘤
• 肿瘤沿三叉神经路径生长,常跨越中、后 颅窝,呈哑铃状,发生于半月节的肿瘤实 性成分较多,发生于颅后窝神经根部肿瘤 体积较大,易发生囊变。可引起病变侧圆 孔或卵圆孔扩大,可伴有同侧咀嚼肌萎缩。
• 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或低等混杂信号, T2WI呈高信号,肿瘤多呈实性,部分囊 变,囊内信号同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实 性肿瘤明显均匀强化,囊性病变呈环形强 化,囊内无强化,常伴桥脑、第四脑室受 压向后移位,Meckel腔扩大。
脑膜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多发生在蛛网膜颗粒比较集中之处,小脑 幕、桥小脑角、海棉窦、筛板、鞍结节、 矢状窦旁等部位。
• 好发于42~56岁中年人群,男女比例为1: (2~3)。与乳腺癌有阳性相关性,妊娠期 间发病率高有关。
• 大部分属良性肿瘤,少数间变后偏向恶性。 • 常见的脑膜瘤有脑膜肉瘤、恶性脑膜瘤、
混合型或移行型、砂粒型、血管型、成纤 维型、内皮型。
MRI
• T1WI常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信号, DWI常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1)白质塌陷征:颅外占位推压脑组织,脑白质受 压内移。常作为鉴别颅内外占位的重要征象之一。 (2)包膜:T1WI肿瘤边缘低信号环,肿瘤被移位 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是脑膜瘤特 征性表现。 (3)宽基底征:以宽基底附着于硬脑膜或颅骨,扁 平型脑膜瘤尤为明显。
(4)瘤周水肿:多认为与肿瘤压迫回流静脉或静脉 窦有关。
(5)脑膜尾征:可能是肿瘤浸润和富血管的脑膜瘤 局部炎症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6)肿瘤脑面重度强化带:可能与脑膜瘤双重供血 有关,即脑动脉在肿瘤包膜下或肿瘤与脑交界处 参与供血,使肿瘤脑面血供比瘤体内更丰富,是 脑膜瘤特有的征象,对不典型脑膜瘤诊断有重要 意义。

小脑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小脑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小脑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年杠床医学研究毒志2003车9一忌弟76期综上所述,疼痛的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整个过程,术前除对预想到的术后疼痛给以必要的处理外,创造舒适的环境,对病人精神的支持,鼓励其进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也12673很重要.术后不只是伤口痛,强迫体位,肢体的制动,留置胃管或尿管,腹胀与尿闭等也能引起疼痛.故应采取协助病人改变体位,防止机械性压迫和肌紧张等措施以减轻疼痛.<’<’<’<’<’(<<’<’(<<<<’<<<’<<’<’’r<<’’(&lt ;<’<’●r<<’【..<<<’<<<<<<<’<<<’<<<<<<<<<&lt ;<’<’(<<<’(<<<’’●r<<..I检查诊断小脑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人民医院CT室(653100)陶培忠马丽岚陈学坤摘要目的:探讨小脑常见肿瘤的cT特征性表现.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98年1月至2003年7月经临床,病理和CT,MRI综合诊断的250例小脑常见肿瘤.全部病例都做增强扫描检查,本组病例均做迭加增强扫描检查.结果:76例在术前经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得到明确诊断,有特征性表现147例.结论:根据患者的年龄,部位及CT表现有助于小脑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关键词小脑肿瘤迭加扫描cT诊断AbstraetObjective:ToinvestigateCTtIlefeaturesbecommoncerebellartumors.MaterialsandMetIlods: 25OC88~8becommoncerebeUaxtumors,whichwereprovenbyclinical,pathology,CTscanandMRI.Inallcas~safterplainenhanced$4311/1.Re. suhs:plainandenhancedCTscanningwereperformedin76c8seswitIldiagnoseddefinitelybeforeoperati on.145c88e8weretIlefeatures.KeywordsSerebellumtumorStackSCanCTDiagnosis小脑的CT解剖简介:小脑位于后颅窝,前面为脑干的背面,上面平坦,被大脑半球遮盖,其间有小脑幕相隔,下部中间凹陷容纳延髓.小脑中间部变细称为小脑蚓,两侧膨大称为小脑半球,下面近枕骨大孔处隆起为小脑扁桃体.髓质内埋藏着许多灰质核团,最大的为齿状核.小脑肿瘤的发生率与年龄有显着的差异,据有关文献报导儿童脑肿瘤发生于小脑的约占65%左右,最常见的包括星形细胞瘤,成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细胞瘤.成人最常见的是转移性肿瘤和血管网状细胞瘤,成人小脑星形细胞瘤和成髓母细胞瘤少见.1材料与方法搜集我院98年1至2003年7月250例,其中男152例,女98例,年龄3~78岁,病灶286个,右侧小脑半球126个病灶,左侧小脑半球116个病灶,在中线38病灶.肿瘤合并出血8例.检查方法:采用日本东芝Astelon螺旋CT机,做轴位横断,冠状位薄层扫描(2-5mm),螺距1.0,大部分病例加扫2~3mm薄层或迭加(smek),全部病例都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电流250~300mA,增强剂采用非离子性(碘帕醇和碘海醇),经外周静脉(肘静脉)注射,剂量2~3ml/kg体重.采用迭加扫描能消除颅底诸骨产生的许多伪影,使小脑解剖结构显示的更为清,同时在横断位上做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如果病变部位在上述检查方法难于确定时,加做MRI检查,MRI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和空间分辨率,加上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成像,能很好地显示病变所在的部位及病变内部结构和周围的关系,对定性诊断有很大的帮助.2结果2.1髓母细胞瘤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3~12岁,左侧6例,右侧8例,小脑蚓部2例,其中13例四脑室有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病灶呈稍高密度,密度均匀,境界清楚清,3例有囊变,2例有小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后实性部分呈均匀性强化,病灶周围有轻度水肿.2.2毛细胞瘤型星形细胞瘤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5—15岁,右侧小脑半球12例,左侧小脑半球14例,小脑蚓部1例,四脑室1例.病灶呈小斑片状或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其中18例有囊变,囊壁较厚,呈结节状突入囊内,增强后有明显强化,病灶周围水肿不明显.2.3室管膜瘤8例,男6例,女2例,在四脑室内呈小结节状稍高密度影,四脑室被充填变形,增强后有轻度或中度强化, 三脑室及两侧侧脑室呈对称性轻度或中度扩大.2.4转移瘤169例,病灶205个,发病年龄在45—76岁,大多数病灶分布小脑边缘区,单发或多发,其中145例同时有两侧大脑半球的多发转性病灶,平扫呈稍低密度或略高密度影,增强后呈结节状明显强化,部分呈环形强化,另外24例均有原发性肺癌病史.2.5血管母细胞瘤21例,男8例,女13例,右侧小脑半球9 例,左侧小脑半球12例,其中呈低密度囊变l8例,囊壁较薄,3例呈实性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囊壁及实性病变有明显强化表现.2.6第四脑室肿瘤8例,脉络膜乳头状瘤6例,室管膜瘤1 例,转移瘤1例.图3,4小脑转移性肿瘤,伴左侧顶枕叶均有转移性病灶.3讨论儿童小脑常见肿瘤3.1髓母细胞瘤本病发生在12岁以下的儿童,占儿童小脑肿瘤的1/3以上,占据儿童小脑肿瘤的第二位,主要起源12674于第四脑室前髓帆的原始神经外胚层细胞,故肿瘤多发生在小脑蚓部,易压迫第四脑室,恶性程度比较高,有1/3以上的病例向脑干蔓延,有2/3左右的病例可出现蛛网膜下种植, 因此应进行脑脊液细胞检查.cT平扫在小脑蚓部为稍高密度影,密度均匀,境界清楚,边缘光滑,少数可出现坏死囊变, 出血或钙化,呈高低不等的混杂密度影.病变周围有轻度水肿.增强后扫描病变一般呈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后病变境界更为清楚,病变前缘有时可见受压向前移位变形的四脑室.呈一新月状类似脑脊液密度影,并出现三脑室以上脑积水.由于本病可随脑脊液种植转移至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 有时增强后转移病灶可以强化.本病对放射治疗比较敏感.3.2毛细胞瘤型星形细胞瘤肿瘤分化程度比较好,相当于星形细胞瘤I级,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在95%以上.多发生于(4—15岁)的儿童,占儿童小脑肿瘤的50%以上,据文献报导高峰发病年龄为出生至9岁,20岁以下的青少年也比较多见,肿瘤发生在小脑半球的占2/3以上,也可发生在小脑蚓部,甚至四脑室内及桥脑.70%的儿童星形细胞瘤有囊变,10~15%为实性,15%为混合性.cT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小斑块状或类圆形稍低或等密度病变,大多数为单房的低密度囊性占位性病变,少数病例有小点片状钙化.增强后扫描病变一般无强化.囊变的病例,囊壁一般较厚,有轻度强化或壁结节强化是其特征.病变周围水肿不明显.3.3室管膜瘤起源于第四脑室底的室管膜细胞,可经Lusehka孔进入桥小脑角池,也可经Magendia孔进入小脑延髓池,还可经枕骨大孔进入颈髓,约一半的病例可直接侵入小脑半球,占小脑肿瘤的第三位.CT平扫描在四脑室内见等密度或高密度占位性肿块,密度不均,其内可见小点片状高密度钙化影或小片状低密度坏死区,病变境界不清,本病发生钙化率较高.增强扫描后病变呈中等度强化.由于肿瘤发生于四脑室内,四脑室以上脑积水发生率较高出现较早是其特点,本病易沿脑脊液循环向周围蔓延.成人小脑肿瘤常见肿瘤3.4转移性脑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小脑肿瘤,年龄比较大,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如肺癌和乳腺癌,还有黑色素瘤,甲状腺癌和肾癌也是小脑转移性肿瘤的原发性肿瘤.小脑转移性肿瘤多为单发,但同时伴有大脑的转移病灶出现,转移性脑瘤多发在小脑皮髓质交界区.CT表现为结节状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病灶,单发多见,偶有多发,病变周围有轻度水肿,有占位效应.增强后扫描病变明显强化,有坏死时可见呈环形高密度强化.3.5血管母细胞瘤又称血管网织细胞瘤,均发生于成人,本病90%发生小脑半球,在病理上和CT诊断上均分为:(1) 囊变型,据文献报到占60—90%.典型的CT表现为小脑半球内的薄壁囊性占位性病灶,边缘清楚,囊内密度偏低,但高于脑嵴液,囊壁有稍高密度结节影,增强扫描囊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及囊内不强化,有时可见供血血管与壁结节相连.(2)实变型,比较少见,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病变中心坏死可呈环形高密度强化.囊变型和实变型均有灶周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变形,出现梗阻性脑积水. 3.6第四脑室肿瘤成人第四脑室肿瘤包括转移瘤,血管中年|l床医学研究毒志2003年9月忌弟76期瘤,脑膜瘤,脉络膜丛乳头状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和室管膜瘤.以脉络膜丛乳头状瘤比较多见,约40—50%起源于侧脑室,40%起源于第四室,10%起源于第三脑室,4鉴别诊断4.1颅内肿瘤囊变型血管母细胞瘤,成人多发于小脑半球,薄壁大囊小结节,囊壁结节明显强化,囊壁无强化.应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鉴别,后者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囊壁较厚,有轻度强化.发生在四脑室的室管膜细胞瘤,发病年龄1—20岁,以可发生坏死囊变突入小脑,应注意病变的部位及四脑室的位置,是诊室管膜细胞瘤的重要依据.脑脓肿多有发热病史,增强后病变周围呈环形月晕样高密度强化. 脑梗发病年龄偏大,有心血管疾病者,病变呈片状低密度影, 无强化及占位表现.4.2脑外肿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发病年龄20—40岁.部位:通常以中线结构附近的脑池为多,如桥小脑角区, 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等.平扫病变一般呈低密度,大多数低于脑脊液密度,cT值为负值.甚至接近脂肪密度,囊壁一般较薄,有时可见呈环形高密度钙化,增强后病变囊壁及囊内容物均不强化.表皮样囊肿应与蛛网膜囊肿鉴别,蛛网膜囊肿类似脑液密度,病变区颅板受压变薄,蛛网膜囊肿总是为球形或椭圆形,而不规则的形态,则提示为表皮样囊肿.畸胎瘤多发于儿童,有其特征性表现,脂肪,骨骼,钙化.发生在桥小脑角区的脑膜瘤和听神经瘤突入小脑应与鉴别,脑膜瘤延岩锥生长,基部较宽长,强化明显是其特点,肿瘤已可破坏内听道或长入内听道,使其内听道扩大.听神经瘤是由内听道长出,基部类似蒂状较窄突入小脑是其特点,增强后扫描病变仍明显强化.5总结5.1临床表现对于小脑肿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鉴别诊断却无明显特征性,只有转移瘤,结合临床查找原发病灶显得十分重要.5.2发病年龄及发病部位和各种肿瘤的生长方式以及组织学在小脑肿瘤定性诊断中有很大的帮助.5.3CT与MRI的检查是小脑肿瘤的定位,定性和鉴别诊断的两种重要检查手段,MR/具有多平面直接成像的优势,尤其是矢状位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全貌,在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文明,张克随,程耀蔡,等.后颅窝肿瘤的CrI’诊断和鉴别(附153例分析).实用l临床放射学杂志.1995;11:2032.关长群,周丽娟,杨本强.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 MRJ诊断?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杂志,2003;1:513.朱杰明,郑英明,林丽萍,等.儿童后颅窝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附例42分析).1临床放射学杂志.1992;11:1234.任建新,郭兴林.小脑肿瘤误诊小脑出血.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 3:4745.徐庆云.小脑肿瘤的cT与MRI鉴别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 2:916.徐燕,湛长江,刘伟平,等.关于髓母细胞瘤典型cT表现的初探?放射学实践,1997;1:1。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放射医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题2真题-无答案(40)70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放射医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题2真题-无答案(40)70

高级卫生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放射医学专业资格(正高副高)模拟题2021年(19)(总分95.XX01,考试时间120分钟)多项选择题1. 脑血管畸形包括A. 动脉瘤B. 静脉瘤C. 海绵状血管瘤D. 动静脉畸形E. 毛细血管扩张症2. 根据脑分裂的程度,前脑无裂畸形主要分为A. 无脑叶型B. 半脑叶型C. 脑叶型D. 脑实质型E. 后脑发育畸形3. 儿童颅内高压的X线表现是()。

A. 颅缝分离B. 颅骨变薄C. 脑回压迹增多D. 头颅增大E. 鞍背疏松脱钙4. 关于脑肿瘤包括()。

A. 烟雾病B. 颅咽管瘤C. 垂体腺瘤D. 松果体瘤E. 神经胶质瘤5. 男,19岁,头痛3个月,CT示鞍区实性病灶。

关于影像学分析,正确的是()。

A. 位于鞍上应首先考虑颅咽管瘤B. 位于鞍上偏前,有明显强化,无钙化应首先考虑脑膜瘤C. 无钙化可除外颅咽管瘤D. 位于鞍旁并明显强化,应考虑动脉瘤的可能E. 位于鞍旁并灶周水肿,无胶质瘤可能6. 脑囊虫死亡后.MRI表现出的征象下列表现中正确的是()。

A. 白靶征B. 黑靶征C. 脑膜尾征D. 灯泡征E. 牛眼征7. 关于脑膜瘤的描述,正确的是A. 肿瘤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大多数居脑内B. 其好发部位与蛛网膜颗粒的分布部位一致C. 肿瘤有包膜,多为结节状或颗粒状D. 肿瘤生长快,血供不丰富E. 肿瘤除恶变者外,一般不浸润至脑实质8. 脑外伤后血管的并发症包括A. 血管痉挛B. 脂肪栓塞C. 外伤性动脉瘤D. 外伤性动脉切割和内膜撕裂E. 外伤性动静脉瘘9. 以下对颅脑MRI检查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层厚4~8mm,层间距取层厚的10%~50%B. 相位编码方向,横断位取前后方向C. 相位编码方向,冠状位取左右方向D. 相位编码方向,矢状位取前后方向E. 线圈用头部正交线圈10. 关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正确的是()。

A.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女发病均等B. 好发部位为视交叉、下丘脑C. 好发部位为小脑半球、小脑蚓部、第四脑室、脑桥、四叠体区D. 常伴有囊变,且一般囊变部分大大超过瘤体本身,将瘤体推向一侧形成壁结节E. 一般囊性部分不强化或呈环形强化F. 以上都不是11. 垂体微腺瘤在CT扫描时的间接征象包括()。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颅内常见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常见肿瘤类型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87例临床资料。

结果:颅内常见肿瘤为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听神经瘤、松果体瘤、、结核瘤、垂体瘤;幕上104例,幕下83例。

颅内肿瘤以星形细胞瘤多见,幕上以颅咽管瘤、松果体瘤最为常见;幕下以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为常见。

结论:ct可以准确定位颅内肿瘤,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通过颅内肿瘤病变部位、病灶的大小、密度高低、形态及与周围的关系可以推测病理诊断,对颅内肿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颅内肿瘤;ct扫描;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110.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73-02现将现将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4月,经检查和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87例肿瘤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87例经临床、手术(活检)、病理证实。

其基本资料见表1。

1.2 临床资料:头痛142例,头晕32例,呕吐74倒,癫痫31例,视力减退22例,听力减退5例,多饮多尿6例;头颅局部凸起7例,头颅增大4例,颅神经障碍20例,眼底水肿56例,肢体感觉障碍l4例,肢体运动障碍25例,引出病理反射22例,共济失调25例。

1.3 方法:用美国ge9000及picker premeir,采用常规水平扫描后, 再加作增强扫描静脉个别病例加做冠状扫描。

2ct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的密度对鉴别诊断很有价值[1-3],肿瘤囊壁的密度对肿瘤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5]。

2.1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多深居大脑半球内,浸润性生长。

良性与恶性星形细胞瘤的鉴别:ct表现:良性星形细胞瘤常呈低密度影,边缘光滑,伴有囊变或钙化,瘤周水肿不明显,增强后常不强化或有轻度的瘤边不整齐的环形增强;恶性星形细胞瘤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影,瘤边呈明显的指痕状水肿,有液化、坏死、囊变及出血的影像,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瘤壁呈厚薄不均 (图1)。

怀疑听神经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怀疑听神经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

怀疑听神经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听神经瘤在诊断上并不是容易的,其必须通过一些非常手段来进行确诊,而这些所谓的非常手段则是对患者进行一些仪器上的检查。

那么,怀疑听神经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怀疑听神经瘤需做那些检查项目?1.以耳鸣为首发症状,进行性一侧听力下降至失聪,2.典型桥小脑角综合征: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和后组颅神经障碍,小脑损害及脑干受压等症状,体征,3.慢性颅内压增高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4.头颅X线摄片内听道相示内听道扩大及岩脊的破坏,头颅电脑体层摄影(CT)见桥小脑角区等密度或低密度病源及梗阻性脑积水,增强扫描病源部分强化,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为桥小脑角区T1加权图像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占位元,增强扫描病源有显著强化,5.脑血管造影属有创检查,定位定性率不及头部计算机体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但能了解肿瘤血供情况及介入栓塞,减少术中出血,6.诊断明确,需手术者,以基本检查为主。

7.岩骨平片:听神经鞘瘤在岩骨平片上的主要表现为内耳道扩大,可通过前后位、汤氏位及斯氏位来显示。

两侧内耳道的宽度相差lmm为可疑;若内耳道的顶或底有骨侵蚀,或内耳孔后唇有骨侵蚀,两侧内耳道的形态不对称,即有诊断意义。

8.CT扫描:大于1.5~2cm的听神经鞘瘤用对比剂强化扫描均能发现,尚能显示脑池和第4脑室的变形与移位,不必再做其他放射学检查。

但小于 1.5~2cm 者则难以发现,可采用大剂量对比剂强化后,用重叠扫描技术,以5mm厚度和半速扫描的方法进行,可发现0.6cm的肿瘤。

9.脑脊液检查:2cm以内者蛋白定量多属正常,大于2cm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听神经瘤临床诊断方法是什么?1.耳鸣或发作性眩晕,一侧听力进行性减退至失聪,2.进食呛咳,声嘶,咽反射消失或减退,同侧角膜反射减退或消失,面瘫等,3.走路不稳,眼球水平震颤,肢体运动共济功能失调,4.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瘤 的相 关鉴别诊断 ] 。笔者通过 分析 1 O 例脑膜 瘤累及 内耳道 的C T 及
MR I 表现并结合文献 ,旨在探讨 其影像 学表现特征。
于脑 膜动脉或脑 内动脉 ,肿块包膜完 整 ,分界清 晰。少数呈扁平状或 盘状 ,质地较软 ,呈薄层沿脑表面蔓延 ,范 围较广 。
桥 小 脑 角 区 的脑 膜瘤 主 要 和 听神 经瘤 鉴 别 ,不 仅 因为桥 小 脑 角肿瘤 中约8 0 %是 听神经瘤 ,还 因为 桥小 脑角 区的脑 膜瘤 和 听神经 瘤在 临 床表 现 和 影像 学 表 现上 很 相似 。通 常 听神 经 瘤 发病 年 龄在 2 O ~ 6 O 岁 ,临床上 以男性 多见 ,多 起源 于 听神经 前庭 支 的神经 鞘膜
符合 。1 O 例 中5 例肿块周 围可见脑脊液样 低密度影围绕 ,1 例伴 有颞骨
岩部 的骨质 增生 、硬化 ,行MR I 检 查 的4 例患者 中均 出现 了 “ 脑 膜尾
中图分 类号 :R 7 3 9 . 4 1 文献标 识 码 :B
文 章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4 )2 7 - 0 2 1 8 - 0 2
桥小脑角 区脑 膜瘤与听神 经瘤是桥小角角 区最常见的肿瘤 ,至今 报道 的病例较多 ,典型者 二者较易鉴别 ,脑 膜瘤向 内累及 内耳道较少
见 ,报道 不多 ,现作者 收集1 O 例累及 内耳道 的病例 ,着重探讨 与听神
上皮 型 、血 管瘤 型 、过渡型 、乳 头型 、透 明细胞 型 、化 生型 、混合 型 、砂砾体 型、合体细胞型 、脊 索型 、分泌型 、富含淋 巴浆细胞型 、 微囊型 、恶性脑膜瘤等 】 。 脑膜瘤 病理 巨检多为球 形或分叶形 ,质 地坚硬 ,血供 丰富 ,来源
引起 内听道 的扩 大。而 脑膜 瘤多 以小脑 、脑干 局部 受压症 状就 诊 , 在C T 表 现 上 多为 均匀 的 高密 度 或略 高密 度及 等 密度 影 ,形 态 多为
圆形 或卵 圆形 ,边界 清楚锐 利 ,1 5 %~ 2 0 %含有 钙化 ,甚至有 的完全 钙化 。囊变 较听神 经瘤 少见 ,增 强扫描 明显 均匀性 强化 ,强化 程度 较昕神 经瘤 显著 ,内听道多 无扩 张 ,以上这 些特点 可作 为与 听神经 瘤鉴 别的一 个重 要依据 ,但 如脑 膜瘤侵 犯 内听道 并引起 内听道 的扩 大 ,则与 听神经 瘤鉴别 困难 ,在 临床表 现上 ,笔者 观察 到对于 侵犯
以及 内听 道扩 张 少 见,程度 较 轻 ,且 多为 管样改 变的影像 学 表现 有助 于与 听神 经瘤 的 “ 冰 淇淋征 ” 、 有 内听道 的扩 张 ,且 扩 张较 明显 ,并
多数 呈喇叭 样 改 变,即 “ 喇 叭征 ” 或 “ 漏斗 征 ”的影像 表现 相 区别 。
【 关 键词 】脑 膜瘤 ;听神 经瘤 ;脑 肿瘤
2 l 8 ・临床研究 ・
S e p t e m b e r 2 0 1 4 , V o 1 . 1 2 , N o . 2 7 围衄
桥 小脑角 区脑膜瘤累及 内听道与听神经瘤 的c T 鉴别诊断
唐 宪明
( 广东省阳春 市第二 人民医院影像科 ,广东 阳春 5 2 9 6 0 0 )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桥 小脑 角池 区脑 膜 瘤 累及 内听道 与听神 经 瘤的 C T鉴别 诊断 。方法 回顾 性 分析 1 O 例 经手 术病理 证 实的脑 膜 瘤 累及 内耳
道的 C T资料 。1 0例 中均 行 C T平 扫 +增 强扫 描 ,4 例 行 MR J 检 查 。结果 1 0例 中均 为单 发病 灶 ,向 内累及 内耳道 ,宽基底 与岩骨 相连 , 典型者 呈 “ 磨 茹征 ” 或 “ 伞 征” 改变 。结 论 脑膜 瘤 宽基 底 与岩骨 相连 ,向 内 累及 内耳 道 ,表现 为肿 瘤周 围的 “ 魔 茹征 、 伞征 、脑膜 尾征
的施万 氏细 胞 ,大多数 患者 肿瘤开 始发 生于 听神经 的远 侧段 ( 内听
道 段 ) ,肿 瘤 由于 周 围骨管 的限 制 ,早 期就对 神经 发生压 迫 ,从而 较早 出现 以听神经损 害症状就 诊 ,在 C T 表现上 ,听神 经瘤 多为均匀 的等 密度 或略低 密度 ,肿瘤 内常见 囊变 ,钙化 罕 见 ,可 见 出血 ,多
2 结 果 1 O 例脑膜 中,呈圆形或半卵 圆形7 例 ,分 叶状 改变2 例 ,形 态不规
则1 例 ,均宽基底 与颞骨岩部 相连 ,呈 现 “ D ”字征 或 “ 钝角征 ” ,9 例位 于后颅 窝 ,1 例跨 中后颅 窝生 长,累及幕上 。 1 0 例 累及 内耳道的 脑膜瘤 中 ,7 N显示 了 “ 磨 茹”征 ,2 例 显示 了 “ 伞征” ,与其 形态相
1材料与方法
搜集2 0 0 8 年 ~2 0 1 0 年 经病理 证实的 1 0 例桥 小脑角池 区脑膜 瘤累及 内耳 道的 患者 的病例 资料 ,其 中男 4 例 ,女6 例 ,年 龄3 0 ~6 O 岁 ,平 均4 5 岁 ,其 中4 例年 龄 <3 5 岁。临 床主要表现 为头痛 、走路不稳 、耳 鸣 、听力下 降、面部麻木 、面瘫 、面肌 痉挛等面神经功能障碍。 检查方法 :1 0 例患者均行C T 平扫及增强扫描 。其中4 例 患者行MR T 检查 ,所有患者均 采用飞利浦1 6 排螺旋C T 扫描 ,患者取 仰卧位 ,头部
固定 ,以O M线为基准线 向上 作轴 位连续扫描 ,层厚 为5 1 T I m,螺 距为
1 . 0 。增强扫描 :注射非 离子型对 比剂碘 海醇8 0 m L,以3 . 0 mL / s 的速 率注 射后3 5 s 行第一 期扫描 ,必 要时6 0 s 后进 行二期 扫描 。辅 以冠状 位 、矢状位多平面重组进行 图像观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