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辨证法终极修改版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希腊,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苏联,自然辩证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和发展的统一体,包含着各种矛盾,并以矛盾的解决和发展为动力。

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是自然界运动和变化的源泉。

矛盾的解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限制,即矛盾的双方相互制约,不能无限发展;二是转化,即矛盾的双方通过斗争和调和,达到新的状态和形态。

例如,水的沸腾是由于水和热之间的矛盾,水被热蒸发。

矛盾的解决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和变化。

自然辩证法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通过对自然界的研究和认识,可以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手段。

同时,自然辩证法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人类应该以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方式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整理未删减版.doc

自然辩证法整理未删减版.doc

自然辩证法整理未删减版.doc
自然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是一种解释自然、社会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自然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思维形式,并且是全面认识世界的根
本途径。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框架是:万物既有本质的相对稳定性,又以组织的变化来消除矛盾
提高系统的形式。

这种统一的自然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提出的三大观念的基础:统一性、变
异性和发展性。

即物质总是相统一,但它始终会变化,因此形成新的形态,并彼此发展。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物质存在的矛盾、统一与发展。

物质总是在运动中发生矛盾,如果不能消弭这种矛盾,就不能达到客观全面的发展,而这种对立矛盾,正是物质发展过
程中产生统一性、变异性和发展性的潜在动力。

自然辩证法首先指出自然界是复杂的,总是某种发展动力处于活跃状态,其中发展动
力分为两种:历史内部物质性的矛盾、和引起变化的客观历史形势之外的涌入能量。

物质
的矛盾,是自己发生改变的动力,只有消除自身的矛盾,才能达到发展;而客观历史形势
之外的涌入能量,是推动物质进一步发展的外因,它们共同构成可以推进物质发展的力量。

自然辩证法的独特贡献是,它强调物质的复杂性和演化的历史性,发现物质的矛盾发
展规律,使得我们对自然界不同对象的演变性有更客观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自然辩证法
是引导并应用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框架。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辩证法至关重要,是追求真理的一个宝贵技巧,而且它是深刻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之规律的基础。

”。

自然辩证法详细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详细整理版

1、何为人文,何为科学?(6分) 42、请述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8分) 43、请简述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人文智慧与科学智慧的区别。

(8分) 44、老子《道德经》 55、庄子:齐物论 56、请给出{[(P→Q)∧P]→Q}推理形式的真值表,并指出(P→Q)“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的含义及其应用的例证。

符号说明:“→”表示“如果…那么…”,“∧”表示“并且”。

(10分) 57、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jué,那个)中。

请给出这句话的博弈论解释。

(10分) 58、决策中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分别在决策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5分) 59、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510、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

511、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具体内涵。

512、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的根本区别。

513、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 514、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作用。

615、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16、物质联系的下向因果关系。

617、物质系统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所显示的规律性变化的具体内容。

618、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演化规律。

619、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620、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与内容。

621、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622、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的关系。

623、为什么说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人化的过程? 624、人工自然的进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625、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626、科学认识及其特点。

627、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628、科学观察的本质。

629、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理论思维的关系。

630、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

731、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

732、什么是直觉思维?它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733、数学方法的功能。

734、什么是数学模型方法?如何建立数学模型?735、假说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完整版打印版

绪论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答: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

这种哲学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存在与演化,即自然界万物由什么构成?如何存在?联系方式是什么?如何演化发展?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

一是静态的分析科学,把科学看做事有研究成果组成的知识体系,分析他的性质、组成与结。

二是动态的分析科学,讲科学看做是一个依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探索的过程,考察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怎样对他进行检验与评价。

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主要的研究内容:1,技术的定义核技术的本体论地位;2,技术认识的程序论;3,技术知识结构论;4,常规技术与技术革命;5,技术与文化;6,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

科学技术与社会,国外与这个领域相对应的是STS,这是一个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科学技术史是以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历史演进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以什么方式存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或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1. 系统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答:系统较为全面的定义应该具有如下涵义:(1)一切系统均由多个元素(至少是两个元素)组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2)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且联系具有某种确定行,形成一定的结构,人们能够据以认识该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区别。

自然辩证法第2编修改版

自然辩证法第2编修改版

雷英国莎士比亚。
&与人文科学蓬勃发展,自然科学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也
有了重大发展,可以说真正意义的自然科学从这时才真正开 始。
(一)文艺复兴的巨人——达· 芬奇
◇达· 芬奇不仅是绘画史上巨人中的巨人,还是文艺理 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科学巨匠、工程师 和发明家,是一位“旷世奇才”。
●在天文学上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只是绕 太阳运转的行星,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他幻想利用 太阳能。 ●在物理学方面,发现惯性原理,指出“永动机”的 不可能性。 ●在医学上发现血液的新陈代谢作用和心脏的构成。 ●在军事上,设计了飞机机械,降落伞、机关枪。 ●在数学和水利工程也有重大贡献。
★奇迹之源——
●民主制度 ●欧亚非文化交汇 ●小城邦大思想群 ●爱琴海景美人更美
第二章
第一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
一、古希腊的朴素自然观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万物起源于火 *阿那克西米尼:气是万物本原 *阿萨克萨戈拉:种子是万物本原
以上均为万物本原的“单数的具体形态说”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火、气、水、土四根(或元
☻牛顿学说的科学之光不可阻挡,它逐步照亮了自然科学各个 领域。使它的同时代人惊异不止的,不仅在于它的体系的优 美,更在于他对月球摄动、慧星运动、行星和地球形状(扁 率是1/230),潮汐和岁差等等问题的解释。
☻哈雷运用牛顿力学预言哈雷慧星的回归。
☻亚当斯用牛顿引力定律预言海王星的存在,使牛顿力学成了 当时科学的圣经。
●阳代表 积极、进 取、刚强、 阳性等特 性及具有 这些特征 的事物;
阴代表消 极、退守、 柔弱、阴 性等特性 及具有这 些特性的 事物.
◆ 西 “周 阴 末 阳 年 二 产 气 生 说 ”的

自然辩证法缩印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缩印完整版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1.他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组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他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鱼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塔门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互相联系,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生态自然观的生态系统三大规律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1.闭路循环规律①.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②.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即能量流。

能量流是单向的。

③.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

信息流是双向的循环。

2.反馈调控规律①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

②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3.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

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

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辩证法结课作业(附答案)

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辩证法结课作业(附答案)

中国矿业大学2014~2015学年第2学期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考试试卷专业年级姓名学号任课教师成绩一、请根据自然观相关知识,通过事例或现象分别说明古代自然观、近代自然观和现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并结合对自然观演变的学习,简单阐述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

(满分25分)答:古代自然观(以老子学说为例):古代自然观立足于对自然的观察,总体上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

其基本特征如下:一、以对自然的整体考察为基础——古人通过观察发现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老子的学说中的“道”便是此种规律,万物因“道”而生,循“道”发展,万物通过“道”普遍联系;二、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由于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古人无法对自然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更多的是进行思考与总结,即“道可道,非常道”;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结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学说认为万物都是基于“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物。

近代自然观:近代自然观产生于科学技术的大变革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说是机械自然观。

其基本特征如下:机械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发展规律都是机械运动所产生的,试图用经典力学理论解释自然界的所有现象——简单粗暴的解释并改造自然,其部分逆自然规律的行为最终会被自然所报复,如《摩登时代》中人性的泯灭,雾霾、水污染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但它也弥补了古代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开始尝试科学的方法解释自然规律。

现代自然观:现代自然观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用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思维看待自然;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便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故二者需统一看待,人类活动需遵循自然规律;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诸多学科的发展(天文学,生物学,物理学等)使人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人类能够更加深入的参与到自然的发展中去;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能动性和生动性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应用自然规律,这对人类本身及自然界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2024版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2024版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03 解决社会问题
科学技术为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增长 等社会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01
科学技术发展引发 社会变革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往往引发社 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社 会制度的变革。
02
社会变革推动科学 技术发展
社会变革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 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优越的条件,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生物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疗、农业、环保等领域 的突破与应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 大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智能制造与工业自动化
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改变了传统 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
04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
科技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 新活动,推动科技知识的产生、传播 和应用,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
展的过程。
创造性
科技创新需要打破常规,提出新的理 论、方法和技术,具有创造性。
探索性
科技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实践性
科技创新需要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 应用,具有实践性。
人才培养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人才培养是科技创新的基 础和前提,是科技事业持 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具 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 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智 力支持。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人才培养,提高科技 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市场意 识,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和应用。
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
通过人才培养,加强国际 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 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 和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态自然观与传统自然观之间有何区别,内容不同,形式上的区别。

生态自然观,价值论题,价值观。

(阎国华老师说:传统自然观主要是的古代和近代的自然观,系统和生态自然观都属于现代自然观的范畴)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社会运行模式的特点(题目咨询阎国华老师后校正)。

(P273-279)答: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与机制是和科学技术的下列特点分不开的: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

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科学,又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科学研究的成果。

) 2、“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其一体化表明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不断缩短,技术更新不断加快,提出了对研发投入的更高要求,对三位一体复合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适应三位一体整体发展的形式和场所。

)二、科学技术社会化:1、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大科学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及其经济、社会之间的传统界限日趋模糊)2、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三、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1、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带头产业)2、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是为了保障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发挥国家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应运而生)从现代科学技术的上述三个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国家的休戚相关)产生了现代科学社会运行的新特点与新机制,这就是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

运行模式: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两种模式:现代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使得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的简单劳动组织形式,演变为一种企业化的组织形式。

以奖励为核心的模式∙近代的科研主要是业余科学家为主的研究活动,社会运行机制以奖励为核心。

研究-成果-奖励-研究研发为核心的运行模式:∙现代科研主要是体制化的职业行为占主导的研究活动,社会运行机制以研发(R&D)投入为核心。

∙科学技术研究成为一种投入-产出式的经济活动。

项目考评-投入-研究-成果-评价简答题:5选3,30分1.技术崇拜上帝,技术乐观论,技术悲观论。

答: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人类在用它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伤害到了自己。

由于技术应用的两重效应,人们对技术产生了两种不同观点和看法,即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

这两种观点自产生以来,不断交锋、争论,也在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技术悲观主义又称反技术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

它怀疑、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主张技术必须停止乃至向后退。

技术悲观主义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老庄学派和近代西方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学派。

自此以后,随着技术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人们对技术的批判和指责声就再也没有停止过,而且越来越强烈。

技术悲观主义是一种否定的技术观,它用一种否定的情感意识、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去认识和看待技术的发展。

技术乐观主义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就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技术乐观主义源远流长,远在上古时代亚里土多德就相信技术会使人类生活变得更美好。

1 6世纪作为技术乐观主义的主要倡言人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技术乐观主义直到l9世纪才最终形成。

技术乐观主义片面夸大了科学技术的作用,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简单化,认为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虽然技术乐观主义存在着局限性,但是其中也不乏合理因素,因为科学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人类对世界仍知之甚少。

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的区别:(1)思维方式不同技术悲观主义者总是用一种消极的、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技术,对技术采取排斥态度,认为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只不过是不断加深了对人的奴役和社会的混乱。

而技术乐观主义者总是用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甚至是赞扬的目光注视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认为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程,才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关注的对象不同技术乐观主义更多倡导以人为本,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和作用,为了人类,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或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

有了科学技术这把神奇之斧,人类就可以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自由地“雕刻”,改造自然。

而技术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应该以自然为本,不能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工具,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技术悲观主义与技术乐观主义的联系: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撇开任何一方来讨论另外一方,是不全面的,是不完整的。

这两种思想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不断完善,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为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大科学,小科学(P274)答:大科学:“大科学”是相对“小科学”而言的。

所谓“大科学”就是指规模大,研究目标明朗,拥有先进的实验技术装备,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对社会生产、生活、政治等起着主导作用的现代科学。

(1)大科学的基本特征是:一、大科学是大规模社会建制化的科学,是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的产物。

二、大科学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科学,是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产物。

三、大科学是系统化整体化的科学,是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群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大科学还是科技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2)大科学观的基本内容:要建立大科学的系统观念,要建立大科学的经济观念,要建立大科学的人才观念,要建立大科学的战略观念,要建立大科学的协调观念。

小科学:所谓小科学,是指历史上那种传统的,以增长人类知识为目的的、以个人的自由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科学。

“小科学”的特点是:研究问题的选择往往依赖于科学家的个人兴趣;研究方式是以科学家的个人自由研究为主,研究的规模比较小;研究成本较低,不需要人力、物力上的巨大投入。

大科学与小科学比较:(1)大科学与小科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大科学项目与小科学项目具有不同特点:首先表现在研究规模的迥异,经费是界定两者的首要标准。

研究经费决定了对资源和仪器的使用,大科学项目花费巨大,资源利用率高,需要大量的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小科学项目花费较少,资源使用率低,参与的科学家较少;大科学项目需要由大型的、高性能的仪器作为支撑平台,小科学项目对仪器的要求不高。

(2)两者研究的目的和范围不同:大科学项目追求的是解决交叉学科的问题,选择大科学项目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科学项目对相近科学领域是有益的,小科学项目一般集中在单个科学学科上进行研究。

(3)两者的运行方式不同:在管理结构方面,大科学项目有更大和更为复杂的管理结构,以层级制为特点,小科学项目管理以简单的、线性的管理为特点;在资助程序方面,大科学项目一般是通过议会来进行直接资助的,它们使用新的资助程序,小科学项目一般由机构或基金会来资助,有规范和固定的资助程序;在执行过程方面,大科学项目委员会,需要界人大科学项目的整个过程,包括立项、考核、评审等,而外界对小科学项目资助后,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是由科学家独立进行;在对项目评价方式方面,小科学项目需要同行评议来进行评审,大科学项目却最终是由高层政治家来决定。

从“小科学”转变为“大科学”,既是科技社会化的形成背景和原因,又是科技社会化的首要表现。

3.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P302)答: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产物。

对于经济全球化本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

首先,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生产关系的联系中去把握,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是因为:第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

第二,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三,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

其次,就现状而言,经济全球化进程又是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进行的,因此,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它具有一种不断扩张的本能——追逐剩余价值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

这个本能,就是经济全球化之最深刻的历史动因。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既然是发达资本主义主导下出现的,那么,从根本上说全球化意味着就是当代资本主义亦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综合结果和外在表现“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的本质:∙全球化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

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

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迅速扩张和复制到全世界,从而达到现代化的最高境界。

∙全球化的力量来源于知识。

它不同于以往的统治力量,它对人类的控制是全方位的:价值观、制度和物质文明。

人类无一幸免地服从于知识的权威。

⑴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①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②它推动先进生产力在全球范围扩张,从而推动了世界生产力水平的向前发展、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及文化的向前发展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⑵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①经济方面:首先,它扩大了南北贫富的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