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刘的家后河
正宗彭城堂刘氏族谱24字辈

正宗彭城堂刘氏族谱24字辈1、刘姓辈分排列顺序是:梅、玺、泰、山、守、德、传、正、文、光、振、西、继、世、宏、昌。
2、刘氏宗谱续辈是: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先、名、永、锡、裕、后、德、同、居。
3、淮滨栏杆刘老寨刘氏家谱排字:林、永、华、同、学、桂、金、润、松、焕、均、银、湖、树、炳、城、锦、源、材、煇、增、锋、洁、彬、炜、坪。
据1996年刘继平主修的徐州利国熬严祠《刘氏族谱》记载,本支刘氏主要分布在徐州铜山县利国,现有人口1388人。
郡望为彭城郡,堂号是“青藜堂”,分祠是“熬严祠”。
本族自第5代到第24代使用如下20字五言字派诗:“永保宗祖训,勤忍刚正宏,传家维孝友,为善本忠行。
”铜山柳新镇的刘家村亦是该族分支之一,堂号为“青藜堂”,其先祖刘梅搬迁至此地并开枝散叶。
扩展资料:刘姓的起源:1、来自祁姓。
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为帝喾次子帝尧伊祁氏(陶唐氏)的后裔,帝尧初封于陶地,又封于唐地,故又称陶唐氏。
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
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
史称刘氏正宗,此为祁姓刘氏。
2、来自姬姓。
为周太王的后裔。
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
东周时重封王室成员刘康公为刘国国君。
此为姬姓刘氏。
3、来自他姓改嫁或赐姓刘。
据史书记载:一、项伯助刘季灭楚有功,故赐姓刘。
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
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
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刘姓的人口:刘姓总人口排全国第四位。
刘姓中,除少数成员明确属于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改姓为汉字姓刘氏之外,绝大部分都自称源于汉代皇族,是由2000年前那支曾创造过两汉文明的古老丰沛祁氏(刘氏)一脉发派繁衍而成,都是汉之子孙、刘邦及其兄弟的后裔。
刘姓的分布: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本土地区,此外还广泛地分布世全世界各地。
在中国本土,刘姓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如在北方,刘姓与王、李、张3姓一同为中国北方大姓,约排在第4位。
刘家河的胜古迹故事。

刘家河的胜古迹故事。
刘家河位于临潼区东部,隶属于渭南、临潼区,东与大荔县隔河相望,南与富平县、桐梓县交界,西与渭南市合阳县接壤。
因地势险要,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临潼县志》载明洪武年间(1369-1398)设临潼镇,此后历朝历代均在此设置治所。
刘家河的胜迹众多,至今仍保留有大量文物。
在这些珍贵文物展示区内的名胜古迹中,既有反映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古迹;也有蕴含古代战争文化的战争遗址。
下面请看作者简要介绍刘家河上的八大胜迹吧!一、刘家河大庙刘家河大庙位于临潼东龙镇后寨村东北方向约一公里处的刘家河大庙村北。
大庙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1369)至万历三年(1573),后屡经重修扩建。
其建筑形式为前后两进四合院组成,主殿为庙门,两侧配殿为左右厢房。
因其建筑规模较大,故又被称为“大庙”。
庙内有塑像3尊,还有两幅壁画;庙内石碑3通;以及一组明清石碑10通,碑文记载了当地历史、宗教信仰、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等许多内容。
1、现存建筑刘家河大庙目前仅存主殿及两侧配殿两进院落。
主殿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高7.2米,南北长8.7米,东西宽9.8米,高6.3米;整个建筑面积为660平方米。
东西配殿为硬山式建筑,高3.7米,南北长3.7米,东西宽3.8米。
正门上雕刻有石狮和石虎,其余雕塑为石人、石羊和石虎。
东西配殿左右两侧厢房有两幅壁画。
2、壁画大庙有两幅壁画,分别为大石佛像和大关帝象,皆为明代所绘。
其中大石佛像是由寺庙中喇嘛王三所画。
据有关资料记载,元朝末年,大石佛像街北建寨子,并由大庙庙主王三供奉,刘家河大庙也就随之建立。
此后,王三又将寺中房、前院、后院均画有石佛像(俗称石猴)。
刘家河大庙内两幅壁画内容基本相同,王三也都有参与维护大庙的活动。
其中王三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僧,其形象为高大威猛、一脸肃穆、身穿长袍、手执金箍棒在殿内巡视着院落之中的每一寸土地;而大庙外立有石佛像2尊(一幅在西厢房内,另一幅在东厢房内);其形象则有6尊。
刘氏派文寻宗资料第廿三辑-刘氏家园

刘氏派文寻宗资料第廿三辑纂辑者: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兴,2010-03-18恭贺春禧我们谨以这篇《刘氏派文寻宗资料第廿三辑》,权作跨进庚寅岁仲春的【仲春献礼】吧!让他提供给各地刘氏宗亲寻根问祖参考。
《第廿四辑》正在纂辑,不久即将问世,有意入录《刘氏派文寻宗资料第廿四辑》的各地刘氏家族,请从速把有关资料发到我们的邮箱。
在此,我们诚挚恭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万事如意!广东海丰刘世高、刘志兴2 0 1 0 年3 月 1 8 日411402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河南商丘梁园区刘口乡刘氏派文资料:竟克延其,绪勋华培。
我是河南商丘梁园区人,去年暑假看到新修的家谱发现我们这一支是明初的移民,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由于遭遇战乱家谱中没有移民前的资料,颇为遗憾.我所在的村子叫干河刘村,全村只有两家外姓,人很少且都是外来移民,移民时间也不长.在我们村周围有很多刘姓的村子,其中在刘口乡光刘姓行政村就七八个,由家谱得知这和我们大都同支,但是我发现离我村最近的两个村庄有很多刘姓,其中一个和我们并不同宗.另外还得知我们和山东曹县刘姓也有同宗的,希望宗亲长辈能去我们那看看,把断代连上.派文资料来源:网络BP018(廿三)341525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安徽省霍山县真龙地刘家老屋刘氏派文资料:仁义昭治化,中孝显申明。
我是申字辈。
其他的不是很清楚,要回老家找族谱查看才知道。
派文资料来源:邮箱收信2010022211,(廿三)530381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云南宣威刘氏:汉唯武国荣,清开永大廷,盛德昭广远,兴和启繁丰(英)。
我家籍贯现在云南宣威,古时为贵州乌撒卫管辖,明朝入云南,设刘官屯.老族谱上记载入滇始祖为:刘聚。
近代族谱记载排行为:汉……。
我这一辈属于"德"字辈.我在明史上查得刘聚为明朝武略诸臣之一,封官及宁晋伯,得世袭.<明书>上说他是河南清丰人,但是在濮阳网站名人录里有其名字.当然也在贵州族谱上有说我们是刘广传十四房裔孙.但是其间刘广传---刘聚之间没有记载,根本谈不上正本清源.我所提供情况就是这些,但是我们家谱里记载的刘聚与<明史>上刘聚出入太大.但是我在了解许多情况之后很想了解濮阳刘聚的情况与及与我们这里排行相同的刘姓族人联系了解渊源.达到正本清源,实现修谱目的.派文资料来源:网络BP021,(廿三)522322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贵州省兴仁县刘氏派文资料:应廷广世文,才茂定乾坤。
刘氏祠堂的对联大全

刘氏祠堂的对联大全刘氏新建的祠堂是不是烦恼着有什么合适的对联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氏宗祠对联大全,欢迎大家阅读!门楣题辞禄阁流光彭城世德——“禄阁流光”是出自刘向的故事。
刘向,西汉人,字子政,初为谏议大夫,宣帝招名儒俊材。
元帝时为中垒校尉,博学通经。
据无名氏《三辅黄图?阁》载:“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
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黎杖,叩阁而进见。
向喑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与说开辟前事,出天文地理书授之。
问名,曰:太乙之精,闻卯金之子好学,下观焉。
”刘向著述有《洪范五行传》、《列女传》、《列仙传》、《新序》、《说苑》等。
“彭城世德”出自汉高祖刘邦的事典。
四言宗祠楹联姓启刘国;望出彭城。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刘姓的源流和郡望。
彭城世泽;汉室家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刘姓的望族居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汉高祖刘邦的老家。
下联“汉室”,典指西汉、东汉两朝,都是刘家王朝的天下。
术通象纬;药采天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初大臣刘基,字伯温,浙江省青田人。
元末进士,曾官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后弃官隐居,著《郁离子》,揭露元末暴政。
至正年间到应天,劝说朱元璋脱离韩林儿,独树一帜,并为他筹划用兵,参与机要。
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
博通经史,善写文章,尤其精象纬之术。
著作有《诚意伯文集》等。
下联典指东汉剡溪人刘晨,相传永平年间和阮肇同入山采药,迷路遇两个仙女,邀他们到家中,吃胡麻饭,睡前行夫妇之礼。
半年后回家,子孙已经七代了。
术通乾象,喜入天台。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雕龙名著;殿虎英风。
——佚名撰刘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刘勰,字彦和,莒县人,世代居京口,早年立志好学,家贫不娶妻,跟从沙门僧佑钻研佛教理论。
梁武帝时,历官奉朝请、东宫通舍人等,深为昭明太子萧统倚重。
晚年出家为僧,法名慧地。
南齐末年,写成《文心雕龙》五十篇,论述各体作品的特征和历史演变,探讨创作、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文学和时代的关系等,系统完整,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著作。
东海山后刘氏家族谱

东海山后刘氏家族谱刘氏家族是东海山后的重要世家之一。
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通过世代相传的谱牒,我们可以了解到刘氏家族的兴衰起伏,家族成员的名人事迹以及家族的价值观和传统。
第一代始祖刘珪(公元551年-618年),字子珪,号山后。
他是刘氏家族的创始人,也是家族的第一代始祖。
他在东海山后定居,因此被尊称为东海山后刘氏的始祖。
第二代传人刘崇(公元570年-656年),字元崇,号仲甫。
他继承了刘珪的事业,致力于家族的发展。
刘崇注重家族成员的教育和培养,他制定了严格的家规家训,以提升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力。
第三代传人刘中立(公元603年-688年),字伯立,号季宇。
他是刘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以忠诚和聪明才智而闻名。
他在家族事务上非常有远见,他发展家族的产业,使刘氏家族成为当地最富有和有声望的家族之一。
第四代传人刘绪崇(公元632年-728年),字孝崇,号次如。
他在家族的领导下,致力于慈善事业。
他自行创建了慈善基金会,帮助贫困的人们,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代传人刘孔扬(公元660年-766年),字子扬,号季朝。
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的诗歌和书画作品备受赞誉。
刘孔扬的作品往往融合了山水意境和人文情感,充分展现了东海山后的美丽和刘氏家族的文化底蕴。
第六代传人刘逢敬(公元685年-787年),字伯敬,号季贤。
他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对儒家学说的研究极具影响力。
刘逢敬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的思想为刘氏家族中的成员提供了指导,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第七代传人刘德祖(公元716年-812年),字孝德,号次庆。
他是刘氏家族的领袖人物,也是家族的第七代传人。
他在领导家族的过程中,注重家族的荣誉和家族成员的道德修养。
他提倡勤奋努力、谦逊待人的价值观,为刘氏家族创造了良好的家族形象。
第八代传人刘立言(公元744年-844年),字子言,号季舒。
他在家族事务上具有卓越的才能和领导力,带领家族实现了更加辉煌的发展。
平谷 刘家河

平谷刘家河
平谷的刘家河,曾是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它源于燕辽两省的北部,流经黄河以及黄河三角洲,流入渤海,是富饶的河流。
平谷的刘家河古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前,我国古代历史上的
多个文明文化中都提到了这条河流,比如说古代著名的“九州巡游”中就曾提及刘家河。
从古代到现代,刘家河一直是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人们收获和谋生的地方。
一直以来,人们都爱抚平谷的刘家河,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它为中国华北地区和黄河三角洲地区带来了春天般的恩惠。
平谷的刘家河拥有壮丽的山水,它曾经是渔业资源开发的重要时期,多次实现了沿河的发展。
此外,这里也有许多石棺和古墓,让我们看到了平谷过去的文明。
河里的水流虽不如从前,清澈的河面也不太清澈,但却拥有的绿意依旧。
现在,平谷的刘家河仍然如旧宁静,让人们能够享受安静的景色,以及在这里收获大自然的滋养。
它不仅是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也是一处区域生态保护的珍宝。
如今,平谷的刘家河已经被指定为自然保护区,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也得以生长在这里,河里的水也能恢复原样,鱼苗也繁殖得很好。
平谷的刘家河,在许多人眼中,有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从来没有人能够拒绝这里的美景,留下美好的回忆。
每每来此,人们都会被这种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所吸引,这里的熙攘活力也让许
多游客凝聚在此,与此同时,他们也为保护平谷的刘家河出一份力。
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平谷的刘家河,只要我们珍惜、保护,流淌的刘家河就会一直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清新和美丽。
它也将成为永恒的历史实践教育,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它的宝贵!。
平谷 刘家河

平谷刘家河位于北京市平谷区的刘家河,是北京周边北京环城高速公路上最壮观的一条河流。
这条河流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三乐史中的一部分。
刘家河的水面宽阔,水流缓慢,沿岸的景色非常美丽,以多变的景观和突出的古迹使其成为北京最受游客青睐的景点之一。
从距离北京市中心30公里的平谷镇出发,此路沿河而行,从远处望去,刘家河犹如一条流动的银带,纵横交错,河流宽阔且多面,似乎一股沁入心脾的凉气从河流中溢出,令人心旷神怡。
一路行驶,刘家河两岸南北犹如一条雪山之河,河水清澈见底,河谷两岸白垩灰岩,石灰岩的沉积被风化作用下斑斓多姿。
伴随流淌的水,犹如一支支清晰可辨的抚慰乐曲,在这里放眼望去,古朴的景色一片,河水自然恬静,一条条曲折的水路充满了古朴的自然美。
河谷深处,可以看到许多古物以及在河谷里的老人们友好的笑脸,两岸的树木绿荫,整个河流景象宁静而动人,沿岸的渔船可以看到绿色植物的岸边,看着静水荡漾的绿色植物,平静而宁静。
于是,当晚上的黑夜到来,沿岸的渔灯也随之点亮就会看到海鸥在湖上翩翩起舞,鱼儿漂流在水中,所有的景色就象一幅幅绘画,每一眼都美不胜收。
刘家河既有它独特的自然风光,也有它独具一格的古迹风貌。
沿岸古迹众多,有圣境公园、灵山庙、青春广场、灵芝寺、观音院、玉皇庙等,各种古迹尽收眼底,使游览者在古迹的海洋中游走,更是融合了古代文化与当代文明,使得这条古老河流不断拥有新生机。
这条古老河流,盆景在现实中,每一抹山色碧水,每一片翠柳,都是一副活的山水画,真实而又充满诗意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在碧水之中游玩、垂钓,也可以发现大自然的奇妙,让你感到放松惬意,回归自然,找回内心的宁静。
刘家河保留的古老风貌,因而受到来自各地的游客的青睐,每天都有上千的游客到这里赏景,老少都来此游玩、聚会。
刘家河真是一座绝美的桃源之境,它是平谷最具声望的景点,也是北京最具魅力的旅游胜地之一。
总而言之,刘家河是北京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北京最具风貌的景点,是一座能让游客放松心情、沉醉于美景中的圣洁之地,也是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刘家故事】刘家江淮望族的来历

【刘家故事】刘家江淮望族的来历刘家江淮望族的来历在兰溪市黄店镇刘家村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宝训堂内悬挂着一块“江淮望族”的牌匾,其有何来历呢?江淮地区指的是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大别山以东、黄海以西的广大地区。
主要包括今江苏、安徽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西、湖北、河南的小部分地区。
刘家村有五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据《刘氏宗谱》记载,刘家刘氏始祖为汉高祖刘邦,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后裔。
唐朝唐大中时节度史刘巨容,世居江西上饶弋阳新陂里(曹溪镇刘家村),长子刘汾,唐咸通辛卯进士,居江西;刘孟节,元代时由建德师源(安徽池州东至县)迁居纯孝乡刘店园(今女埠街道虹霓山村),刘士荣明代时迁入刘家。
刘巨容(826~889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十一代孙,字德量,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唐朝后期名将,太原参军刘隆道长子。
大中八年,武科进士及第,选为徐州武宁军将校。
参与庞勋之乱,归顺朝廷,拜埇桥镇遏使,平定浙西王郢叛乱,封明州刺史。
黄巢起义后,迁楚州团练使、襄州行军司马、检校右散骑常侍。
迁检校司空,封彭城县侯。
为政精明,明察秋毫。
乾符六年,迁山南东道节度使,抵御秦宗权作乱。
率军护驾唐僖宗,拜左金吾大将军,迁中书令,位列使相。
龙纪元年腊月,为权宦田令孜所害。
刘汾,汉高祖刘邦第四十二代孙,字伯临,淮北徐州人。
汉高祖40世孙,唐末名将刘巨容长子,为唐末大臣。
生于前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公元848年)正月二十八日子时;卒于后梁龙德元年即后梁末帝贞明七年辛巳(公元921年)三月初十日巳(午)时;葬江西广信府弋阳县新陂里居仁乡旗鼓岭(今江西弋阳县曹溪镇),西官东道,巽山干向。
刘汉彬,刘汾十三子,汉高祖刘邦第四十三代孙,迁安徽池州府建德始祖。
字旭,娶高氏,生六子:义钊、义铦(官名义璜)、义鋐、义询、义嵩、义勇。
仕至宣州安抚使,安徽池州府建德县支派始祖。
(安徽池州府建德县现为池州东至县昭潭镇思源村)刘巨容居江苏徐州市,唐朝后期名将。
刘汾居江西上饶弋阳,唐末大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大刘的家后河
在茌平县杜郎口镇向南2里有一个村庄---大刘村,村的北面有一条美丽的河。
我们叫她家后河。
家后河长约1200米,宽约400米。
传说是古代的一只神龟在黄河绝提时经过这里用它那庞大的身躯拱拥成的。
自从有了这条河,她保佑着大刘村一直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安居乐业。
这条河曾经給我们带来无限的乐趣,留下童年美好的回忆。
她是一条美丽的河!是一条物产丰富的河,是一条伟大的母亲河!
记得我小时候,跟着妈妈去河边洗衣服,母亲洗着衣服河里的小鱼便在附近游来游去,窜上蹿下你追我赶快活的嬉戏着。
突然,母亲用手一撇!就撇上来一只小鱼!我高兴极了!在河边用小手扒个小坑,捧上水,把鱼放在里面。
一边捞着玩一边央求母亲再抓几条。
后来长大点虽然自己不敢下河捉鱼,但是每逢下过大雨后,那鱼儿便有些逆水游到大街的水沟里,我和小伙伴一起便开始“围追堵截”。
既有玩水的欢乐,又有捉住鱼时的喜悦!曾经还用罐头瓶在河里钓鱼!偶尔河里水少时也和大人一起摸鱼!记得在我上三四年级时。
夏天天天泡在家后河里。
常常让老师罚站、“晒太阳”。
总是经不住在水中游泳、嬉戏的诱惑。
捉青蛙、摸田螺喂鸭子、在河边找鸭蛋、去芦苇荡找野鸭蛋;冬天在冰上滑冰即使你滑到摔个“四脚朝天”还是笑眯眯的站起来、抽陀螺、破冰捞鱼....... 她給我带来无限的欢乐,留下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这条河两头窄中间宽,而且成拱形,假如你从天空俯瞰,夏天他
就像一弯明亮的眼睛,而河边的垂柳则是他浓浓的眉毛;冬天则像一轮弯弯的明月。
河水清澈见底,几乎你能看见河底的游鱼!甚至下河时你渴了喝上几口也不会闹肚子。
岸边的垂柳轻轻地用它柔软的枝条抚摸水面,而河水则幸福的哗哗哗轻拍着岸边,唱着他柔柔的歌谣。
河面平如镜子一般,微风吹来微波荡漾,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
成群的鹅、鸭子在河面上时而悠闲的游着时而昂首高歌时而追逐嬉戏。
给平静如镜的水面增添了一片勃勃生机。
她的美丽和内涵无以言表。
我朦胧记得,在河里曾经种过菱角,剥开黑褐色的皮露出雪白的瓤,特别好吃。
后来大队里又养过藕,初冬挖出藕后家家户户都分一些过年用,剩下的则用马大车拉到集市上,记得当时挖出的莲藕堆的像山一样高。
家后河出鱼最多,当你在岸边游玩、洗衣、玩水都能看到成群的小鱼游来游去,下河时小鱼会用嘴啄你的身体,弄得你痒痒的。
如果你想捉鱼静下心来用心摸,一定有收获。
大队里曾经买过一条大网网的两头接上绳子,两岸边每边用5、6个人,从河的一头向另一头拉,当拉到头时,那鱼就成了堆、乱窜乱跳,十几人拽也拽不上岸!队里就派人下去向上拾。
如此要拉三四网,才能网上大部分的大鱼(因为网眼大,出于对小鱼的保护)。
后来有时河里水小,几乎全村大人大孩子,都下河摸鱼,有的用手摸,有的用网捞,有的用端网子端,甚至有的用没底的篮子扣,最后都满载而归。
甚至赶到大旱之年河底龟裂,你用铁锨,或直接用手扒,也能找到不少的泥鳅。
当然平时也吸引了不少钓客,和爱好撒鱼的“打鱼郎子”。
她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美味的鱼虾,而且还是我们的“娱乐场
所”,是蓄水库,是消夏的好地方。
记得那时每到盛夏季节,立刻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场所”,不光东西大刘的孩子下河游泳,而且吸引了周围村庄的孩子。
像我们三四十岁的男孩子,可以说没有一个不会游泳的,那时大人从地里干活回来,都从河里泡一泡,洗去一身的大汗,在河里凉透了在回家吃饭。
无论下多大的雨村里都没淹过,院子里没存过水,房子里没打进过水,这都得益于家后河,下雨时所有村里的水无论大小,都流入了家后河。
到干旱季节,村里就用大拖拉机、大机器从河里向洼里调水浇地,河附近的就直接从河里抽水。
使东大刘的土地成为旱能浇捞能排的高产地。
当然现在使用不到了,地头都有了机井。
无论怎样她曾经为东大刘立下过汗马功劳。
这就是以前的家后河,我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