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 第九章 教学实施

合集下载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授课人:钟雄星所用主要教材:1.王守恒等主编:《教育学新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扈中平编:《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

它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效果(或质量)的评价等几部分内容。

教育学的教学目的在于:第一,使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第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学科教学方法等,了解各学科教学基本规律。

第三,为学生提供了解教育,思考教育的机会,并为有志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打下教育学基础。

大纲编写的基本原则是:(一)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要,总结国内外的教育经验,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

(二)坚持做到学科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的内在统一;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综合素质的统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知识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知发展顺序的统一。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我国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问题,联系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联系学校工作的实际,面向中小学教育,尤其突出中学教育的特点。

(四)从我院学生实际和公共教育学教学实际出发,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深度、广度适中,难点、重点突出。

(五)考虑教育活动的双边性、实践性等突出特点,在内容上增大学校教学工作的比重,并把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这一基本思想贯穿到大纲的各个部分。

教学总课时:一学期共36学时,其中32学时授课,2学时为讨论,2学时考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4学时)教学内容要点: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和学校教育的出现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和本质的探讨2.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难点:1.教育的本质及其特点2.学校教育的产生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作业设置:1.教育与教育学的定义。

现代教育理论第九章 教学实施

现代教育理论第九章 教学实施

三、小结:
◆班级授课制仍然是当今世界实施得
最为广泛的教学组织形式; ◆但是班级授课制的缺点显而易见, 必须在改革中完善; ◆改革中的很多实践很有特色,但又 表现出新的局限性,而无法取代班级授 课制。 你能否接受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节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概念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由教师 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而协调进行的手段。 主要介绍两个问题: ◇当代教学方法的分类和常用的教学 方法 ◇课程改革对教学方法的改革的要求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指教师常规性 的、周期性的教学工作,是教师最基本的 教学工作的程序。主要包括: 备课 →上课 →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指导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测评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备课(基础) ◆上课(中心) ◆作业和◆课 外辅导( 上课的延续和补充) ◆学业成绩 的测评(教学工作的信息反馈)
(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教学:官学、私学,教会学校、宫廷 生产工艺教学:手把手,一对一,师徒相授。
——个别教授形式(个别教学制)
(二)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始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夸美纽斯论证]
当今世界实施得最为广泛的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 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 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现代教育学》
----教育心理教研室 周云祥
第九章 教学实施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 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如何把学生组织起 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 利用教学空间。

第九章 教学实施

第九章  教学实施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给学生一些事例、课 题和问题,指导学生通过独立地阅读、观察、实验、条差、思考、讨论、听 报告等途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行为主义分类 依据在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中的作用,来划分 1、呈现方法 只要求学生注意呈现的学习刺激。 具体包括:讲授、演示图片、指定课题让学生阅 读、做示范、带学生到校外考察以及要求他们进 行观察等。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形态分类 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及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来 划分。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教学活动中主要 的方法) 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 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教学中应用 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优点: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缺点: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语言 素养。 (2)谈话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 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优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缺点:与讲授法相比,完成同样的任务需要较多时间,如果班级规模较大,很 难照顾到每一个不同水平的学生。 (3)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 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优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学生获得和比较分析不同意见, 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能比较普遍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 能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 缺点:比较容易出现形式化或者脱离主题的情况。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各章练习题速记11-7,8,9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各章练习题速记11-7,8,9

201404·LJM·GUANGZHOU1现代教育学各章练习题11-7,8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七、八章 教学理论 一、填空题试题 参考答案记忆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________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____。

2、在我国,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____的认识活动,是____的过程。

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

4、教学工作是以____为中心环节的。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____、____、____、课外辅导、____。

5、备课的内容包括____、____和____。

6、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____、____、讲授新教材、____、____等。

7、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等。

8、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9、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____。

10、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11、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和____。

12、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____、____和____三种形式。

1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辅助形式有____、____等。

14、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上,这三种计划是____、____和____。

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基本途径2、特殊,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3、讲授法4、上课,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5、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6、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7、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8、班级授课制9、京师同文馆10、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11、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12、讲述、讲解和讲演13、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等14、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1、教学是教与学的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活动,身心发展的过程3、口头语言传授是讲授法4、教学工作的中心是上课,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查、评定5、备课,看教材、看学生、做计划6、课的组成,教学、复习、讲新、巩新、作业7、历史上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班级、分组、道尔顿四种形式8、近代教学组织形式,班级9、我国最早班级授课是尾巴驴儿-京师同文馆(惊死同问官) 10、教学策略的特征,综合操作灵活 11、教学策略的类型,内形方综 12、讲授法的三种形式,讲述、讲解、讲演(理解为慢讲、细讲、快讲) 1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辅助形式:个别、分组 14、三种教学计划,学期、课题、课时(一期、一课、一时)二、名词解释201404·LJM·GUANGZHOU2 1、教学 2、讲授法 3、教学组织形式 4、班级授课制 来 1、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现代教育实施方案

现代教育实施方案

现代教育实施方案现代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变。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现代教育实施方案,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首先,现代教育实施方案需要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特长、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其次,现代教育实施方案需要注重跨学科教育。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使学生过于专注于某一领域,而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促进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外,现代教育实施方案需要注重实践教育。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能力同样不可或缺。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游刃有余。

此外,现代教育实施方案需要注重创新教育。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现代教育实施方案需要注重全面素质教育。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全面素质。

总之,现代教育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实施。

只有不断地完善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现代教育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判断题分章节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判断题分章节汇总

教育学判断题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一个6岁的孩子偶然地碰到了电线,被电伤,但他也因此获得电的有关知识,这种过程是一种“教育”。

2.严格的说,“抚养”、“养育”行为也能称其为“教育”。

()3.从本质上讲,机械的灌输也是一种“教育”。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今天的“学习”的含义等同。

()5.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是具有阶级性的。

()6.教育不仅成为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可以成为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是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章学校1.现代学制产生于美国。

()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并不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4.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5.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课程标准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全国课程标准必须统一。

()6.精神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7.马克斯-韦伯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之一。

()8.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9.学校绩效的评价模式有多种,其中的目标评价模式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这种模式注重效率。

()10.学校绩效的评估方式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11.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1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13.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

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14.系统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60年代。

《现代教育学新论》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学新论》教学大纲

《现代教育学新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习目标:本章是认识教育的起点,从整体上鸟瞰式地把握教育要素、结构及发展脉络是本章是本章的重要学习内容。

本章涉及不少教育方向的基本概念,这是构建整体认识的需要。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达到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及构成要素,理清中外教育及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对教育及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有新的认识。

复习思考题:1.辨析“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有阶级性”。

2.辨析“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

”3.简述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4.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问题”的论争中的几种观点?你有何述评。

5.请说出:(1)两本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方面的论著(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后的三本有影响的教育专著。

6.试述西方国家的“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7.简述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

8.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9.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10.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教育目的学习目标:理解教育目的对于确立教育观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完本章后应能清楚表述教育目的的内涵,并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及价值取向。

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变化,正确表述当今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

同时,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科学含义、具备的社会条件以及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1、辨析“教育目的实质表现为教育功能。

”2、判断“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3、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4、简单比较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5、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主要局限性是什么?6、试述国外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各理论流派的观点。

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8、试述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9、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10、结合当代实际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的认识。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实施)

教育学(第九章:教学实施)

二,课堂主要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一)直接教学策略
1,直接教学策略的含义 , 有人称为提示型或呈示型教学策略,是以教师为 有人称为提示型或呈示型教学策略, 中心的教学策略 2,直接教学策略的程序 2, 日常复习和检查 呈现和组织 指导学生练习 日常复习和检查—呈现和组织 指导学生练习— 呈现和组织—指导学生练习 反馈和纠正 3,直接教学的具体形式 , 讲述行为;文字呈示;声像展示;动作示范 讲述行为;文字呈示;声像展示;
递进教学的课堂教学机制
教学目标的选择机制.第一, 教学目标的选择机制.第一,分层教学目标的设 选择机制 置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制定的一般原则, 置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制定的一般原则,特别注意 目标本身的分类,定级和具体化;第二, 目标本身的分类,定级和具体化;第二,目标内 部细目的能级水平递进要平缓, 部细目的能级水平递进要平缓,层间目标难易的 跨度不宜过大,当然目标要求的区别度要清晰; 跨度不宜过大,当然目标要求的区别度要清晰; 第三,目标分为指令性目标与指导性目标. 第三,目标分为指令性目标与指导性目标.低层 目标为高层目标的指令性目标, 目标为高层目标的指令性目标,高层目标为低层 目标的指导性目标.第四, 目标的指导性目标.第四,分层目标的确立还应 体现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体现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是教师给予和学生选 择的统一.第五,实施选择的基本操作机制, 择的统一.第五,实施选择的基本操作机制,可 以用课前明示,课中渗透,课尾追述等方式. 以用课前明示,课中渗透,课尾追述等方式. 课堂问答的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 课堂问答的作用机制.教师要明确问题的对象指 向和目的指向. 向和目的指向. 第三, 结合机制. 第三,"分"与"合"的结合机制.
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 教学组织形式的功能: (1)科学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大面 ) 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科学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学 )科学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3)科学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对 )科学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教学理论的进一步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教学实施第一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涵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教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个性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教与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①在西方则一般是指“进入学校教学活动领域的文化。

”②具体是“指一门学程中包含的特定事实、理念、原理和问题等。

”③实际上,学生的学习就是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发展成果的过程,这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过程,是不会自动完成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内容,是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依据的。

既然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依据的,以学生学习规律为依据选择的教学内容,就自然成了教学方法的依据。

因此,一般而言,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

不过,教学方法不仅是受动的,一旦选定之后,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制约甚至决定作用。

仅仅考虑内容(学科)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是不够的,还需从教学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广阔关系中去考虑教学方法,其中“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教学方法“必须在构成一切教育学现象的基本目标、内容、方法的关系之中加以研究。

”④一切教育现象、教学过程得以形成的基点就是目标,所以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点,不是内容而是目标。

内容仅仅是实现目标的“素材”而已,内容是受目标制约的,方法是受“目标—内容”关系所制约的,教育教学过程是由以目标为基点的“目标—内容—方①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57.②R. Barrow and G. Milburn (1986),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al Concepts, Wheatsheaf Books Ltd., Brighton, pp.70.③T. Husen and T. N.Postlethwaite (ed.)(1985),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 ol.8), Pergamon Press, Oxford and New York, pp.1151.④[日]佐藤正夫.教学原理.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87.法”的教育学范畴体系构成的。

所以在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之间,目标和内容分别地制约着方法,而“目标—内容”关系则决定着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目前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多不胜数。

据有人不完全收集整理,有700余种①。

在如此众多的教学方法面前,使人难免眼花缭乱。

于是便有人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以便教师正确认识和选择应用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方法的分类很多,计有“教法与学法平行的分类”,“从学法到教法的分类”,“依据认识论的分类”,“罗列式的分类”,“依据教学过程的分类”和“依据心理学的分类”。

以下主要介绍流行的教学方法的形态分类、行为主义分类、主体分类和三层次分类。

(一)形态分类有人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及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教学方法分为五类,即“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②,每一类又包含若干种具体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这是一类通过教师应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与人类教育教学活动一起产生,先以口头语言作为主要媒介,文字产生以后又增加了书面语言作为媒介,至今仍然是教学活动中主要的方法。

这类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这是一类教师通过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这类方法,具有形象、直观、具体和真实的特点,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但需要有较多的时间保障,与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结合使用,就既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这类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这是一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练习、实验和实习等实际活动,学习、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这类方法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①参见冯克诚等主编.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大全.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②李秉德主编.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1~217.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这是一类指教师创设一定教学情境,或利用特殊内容和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事物的真善美,陶冶性情和培养正确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的方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又简称为欣赏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欣赏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了所学事物的价值以后产生出积极的情感反应。

在中小学教学中,欣赏主要有三类:一是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欣赏,如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的欣赏;二是道德美的欣赏,如对教学内容中的人物和事件中的美德的欣赏;三是理智美的欣赏,如对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严密论证、发明创造、探索精神等的欣赏。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这是一类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或研究活动而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其主要特点在于,在探索解决学习任务中,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发挥,进而学习和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这类方法主要有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只给学生一些事例、课题和问题,指导学生通过独立地阅读、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讨论、听报告等途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使用时要求正确选定研究课题,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提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行为主义分类美国学者拉斯卡(ska)认为已有教学方法分类不尽人意,他进行细致考察后提出:“我认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

”“运用更合适的标准后,我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教学方法,既不多,也不少。

”①他强调,按照信息论的观点,只有四种基本的或普通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普通方法又由许多特定的方法构成。

例如呈现方法作为一种普通方法,包括的特定方法有讲授、让学生阅读课本,在实验室作示范等。

特定方法可视为普通方法的具体运用。

四种基本教学方法中的任何一种都与不同类型的学习刺激有关。

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

依据在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中的作用,学习刺激可分为四种,可将它们称之为A、B、C、D刺激。

四种基本教学方法为:①Laska, J. A.(1984). The Four Basic Methods of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une, 1984. 又见拉斯卡.四种基本教学方法. 袁桂林译.载瞿葆奎主编、徐勋、施良方选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548~553.呈现方法(presentation method),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包括A种学习刺激的运用。

A种学习刺激是用确定的形式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其中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

运用呈现方法时,尽管学生在感知这些刺激,并在编码、组织、储存信息方面明显地积极活动着,但教师却不要求别的,只要求学生注意呈现的学习刺激。

呈现法依据的基础命题是,学习刺激被学生接受后(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学习就会发生,不需要学生任何特别的学习努力。

教师的作用是选择合适的学习刺激,并用适当的次序呈现给学生。

呈现法具体包括,向学生讲授(谈话)、演示图片、指定课题让学生阅读、做示范、带学生到校外考察以及要求他们进行观察等。

2.实践方法实践方法(practice method),同样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依据B种学习刺激的运用。

与A种学习刺激相比,B种学习刺激要求学生起积极作用。

这种学习刺激用问题解决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通过已知程序的运用,提供可模仿的模式或者可操作的特定学习活动等来进行,其中预期的学习结果已经或可能预先知道了。

预期的学习结果是通过学生努力(实践)逐步实现的。

运用实践方法时,教师的作用是提供目的,组织实践活动,提供适当反馈。

实践方法主要有:指导学生学习某确定课题、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就特定题目让学生准备下一次考试、对学生从事某特定活动的监督管理、要求学生模仿某特定的模式、训练学生、学生朗读等等。

3.发现方法发现方法(discovery method),也是一类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依据C种学习刺激的运用。

这种刺激在要求学生活动方面与B种刺激相似。

然而,B种刺激提供学生一种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希望学生发现预期的学习结果。

通过某个新洞察的构成或重新组织预先要求的学习结果之后,“发现”一旦发生特别突然。

运用发现法时,学生可能知道他们在努力探讨发现,但他们一定不知道预期的学习结果。

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发现中的学生。

发现法没有前述两种方法普及,但这种方法也有如下几种:在提问学生时运用苏格拉底法即“产婆术”,组织学生召开有助于引导新的学习发现的讨论会,要求学生设计实验以引起学生进入对新学习的发现,等等。

强化方法(reinforcement method),是20世纪创生的教学方法,起源于强化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强化法运用的是D种学习刺激。

A、B、C三种学习刺激,可称“反应前”刺激,因为这些刺激是在学生做出任何对预期学习结果的反应前提供给学生的。

相反,D种学习刺激可称为“反应后”刺激,这种刺激是在学生做出预期反应后,由对学生的反应强化(奖励)构成的。

根据强化学习理论,这种刺激的功能是“加强”学习效果。

根本找不出这种刺激在学习动机方面的积极作用比它的强化功能更明显的例子,所以,强化法是独立的一类教学方法。

运用强化法时,教师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生提供强化(D种学习刺激),这些学生一定是已表露出对预期学习结果有获得行为的学生。

强化法在要求学生积极活动方面类似发现法和实践法。

和发现法一样,强化法也不如前两种方法普及,因为具有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学生提供强化(D种学习刺激)能力的教师并不多。

包含强化法的教学技巧主要有“行为矫正”和“程序教学”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