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现代教育学重点知识

现代教育学重点知识

导论1.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2.前教育学阶段:孔子,孟子,荀子,朱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论语》:孔子的弟子对孔子言论的汇集;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1623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教育学学科形成标志,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4.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学校即社会;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第一章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社会现象。

利托尔诺,沛西·能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孟禄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恩格斯4.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5.古代社会教育特征: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进行呆板的知识传授和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6.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docx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docx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口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影响学生达到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第二节、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屮的作用1、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木因素: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和个体活动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口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第三节教育在社会发展屮的作用一、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为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表现为经济活动再生产者和再生产科学技术。

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1、教育能够包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

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

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

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

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二、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出某种需要,二是提供相应的条件。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耍素之间、教育系统与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皴育原则: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等。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点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点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知识点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3、学校教育的特点:① 专门化——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② 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指间的关系、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上,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

4、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所有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5、学校产生的时间和条件时间:奴隶社会条件:生产力发展、政治统治、文化需要(文字出现)特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学校最初是以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为特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渐面向甚至贴近社会生产、生活实践)6、教育史上著名教育家及其代表作、主要观点(P21-32)。

古代教育思想现代社会中教育学发展1、“实验教育学”首创者——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主要观点:①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教育毫无用处;② 倡把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③ 主张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倡导通过科学意义上的观察、实验得出有关教育上的种种认识。

2、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基本观点:① “教育即生活”——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主要内容;② 从做中学——以儿童在活动中形成的经验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从经验中学;(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从做中学,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教学方法论原则)③ 儿童中心——儿童是起点、中心、目的。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

靳玉乐《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学(靳玉乐)导论一、概念解释1.《学记》——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我国儒家学派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它阐明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任务、制度、内容、原则、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等,体系比较严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

在这本著作中,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贯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教育学研究范式----范式这个概念代表了从事某一特殊领域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信念、传统、理论和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了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和主要的方式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不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不是教育学的研究方式,也不仅仅包括教育学的研究取向。

二、问题简答1.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参考答案:自从有了教育活动,就有了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认识,但是在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还没有系统的理性认识,没有成为教育之“学”。

因此,可以把这一教育认识活动阶段称为“前教育学时期”。

这一阶段,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2.教育学形成一门学科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参考答案: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所以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现代教育学全书知识要点00442

现代教育学全书知识要点00442

《现代教育学》全书知识要点梳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教育”这一概念理解多样化的原因:(P2,领会)由于教育活动本身比较复杂,且在历史长河中又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人类社会对教育的认识,也一直在发展变化着。

1、“教育学之父”的夸美纽斯他在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卢梭发展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提出,教育就是要让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

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则从社会的角度看待教育,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F.Herbart)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对教育世界的面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他在书中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按教育者的意图主动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严密的教育学体系。

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他认为教育并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2、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L.Scheffler)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就把这种在教育学科领域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陈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之为“定义性陈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陈述:(P4,领会)第一种是“规定性定义”。

指创造的定义,也就是下定义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有关概念或术语下定义。

第二种是“描述性定义”。

“描述性定义”是非逻辑定义中最常见的一类,在词典中一般见到的大多是描述性定义的罗列,在教育学教科书中可以见到大量这类定义。

第三种是“纲领性定义”。

这类定义主要不是揭示概念内涵的实际状况,而是旨在说明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即“事物应该是什么”。

3、逻辑规则与“教育”概念的科学界定(P5,领会)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对“教育”概念的一些权威性界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1:教育学的含义:广义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义的说凡是有目的的增进的知识技能印象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由组织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活零碎的,都是教育。

侠义: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以影响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述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1教育的突出地位,2重视科教兴国,强化科学教育,3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努力实现教育机构均等,加快民主化,4创新学习,5教育面向未来,建立终身教育的新体系。

)4:人发展的内涵:所谓人的发展,实际包括身体心理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的情况制约着心理活动的及其发展。

同样心理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所以身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即不互相关联,又互相制约的动态过程。

5: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社会环境是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教育: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影响人的社会活动。

4:随着社会意识的提高,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人能够有目的地发展自身。

)6: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启示)1: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

)3: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教育要针对人法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4:相对独立性和互补性。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具有自身的内在的规律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8:什么是教育目的:1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教育是什么?P151.广义: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制度化的、专门性的实践活动。

什么是课程?P159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

教育学中的“讲授法”是什么?P225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学校教育制度?P119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人的现代化(核心观念)?P63人的现代化是‘人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都从比较传统的一端逐渐转变到现代化的一端’,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过程。

教育目的?P97教育目的实质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素质的预期结果。

二、了解知识脉络教育和身心发展的关系课程实施的策略P1831.给予学校课程实施的自主权;2.创设良好的课程实施外部环境;3.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P715.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设定;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6.教育对经济的作用: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主要手段;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发展、创造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

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P647.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8.首先,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系统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了人的劳动能力和其他能力、兴趣和爱好。

9.其次,教育能够促进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形成。

现代教育学复习汇总(复习提纲+要点概括)

现代教育学复习汇总(复习提纲+要点概括)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复习提纲(识记、理解、应用)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广义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是学校教育概念,定义为: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的概念: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客观条件:体脑分工的出现,专职教师的出现。

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与应用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作“教育学之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卢梭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

《爱弥儿》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首创“实验教育学”的是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对“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第二讲人、社会、教育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

(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的含义就是指人认识、适应、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与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性的含义,从总体上看,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上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与练习使用注意事项:1、结合《现代教育学学习指导》,理解、记忆这复习重点,不断重复,熟练掌握,分章节做好练习题;2、使用《现代教育学学习指导》后面附录的三套样卷,进行应考训练,着重记忆其改错题(填空题);3、调整心态,注意方法,做好计划,踏实践行: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卢梭的《爱弥儿》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展,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

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三中心”论)。

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P2,识记)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P9,识记) 在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

传说当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到西周,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分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

西方主要是:斯巴达(国家办学)与雅典教育(私人办学)(P19,识记)3、教育学的概念:教育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从学科归属上属于带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宏观)第二,作为单一学科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中观)第三,作为课程的教育学是一门师范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

(微观)(P15,不用记)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5、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P16)教育产生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归于生物的本能)、心理起源论(归于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归于劳动)。

6.教育产生的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语言的形成是产生的另一个必要的条件.7、学校教育产生于:最早的学校教育萌芽——青年之家(原始社会末期)世界最早的学校教育:奴隶制国家,亚述和古巴比伦;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夏朝的“庠,序,校”。

西方主要是:斯巴达(国家办学)与雅典教育(私人办学)(P19,识记)8、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选择、填空)(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9、教育思想的形成:(1)萌芽时期的,最早的教育著作——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和思孟学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国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P22,填空,识记)(2)孕育时期的,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公元前469,产婆术,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哲学王《理想国》,国家主义,社会本位亚里士多德——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公民,也注意个人的和谐发展教育。

自由教育理论,教育适应自然——人文主义,永恒主义10、“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错误!、突出地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泛智教育: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

一是普及教育,一切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人人均应受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

错误!、对教育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和人接受教育的广泛可能性持有深刻信念并作了深入论证;错误!、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这是西方近代发展自然科学教育的先声;错误!、他推进了学校内部工作制度的发展,首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学年制,提出了系统的学校管理制度及督学制;错误!、他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甚大。

(强记)⑦、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一是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另一是强调教育要依据儿童天性。

(P26,识记)11、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主要是通过他小说体的教育名著《爱弥儿》表达其教育思想的。

卢梭的主要教育思想:(强记)错误!、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错误!、儿童中心观念;错误!、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错误!、实用主义观念;错误!、发现的观念。

12、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主知主义教育思想”。

(1)第一个提出以心理学为基础来建立教育理论(2)建构了比较严密的教育学逻辑体系,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三中心论”即教师、教科书、课堂。

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学生齐勒尔和莱茵发展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凯洛夫将其演变为“复习、引入、讲解、总结、练习”。

(3)强调教学的教育性。

(识记,P29)13、1916年,美国的杜威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学理论,提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

对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提出了批判,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实现教育重心的转移,成为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分野。

(1)“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不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2)从做中学,从经验、活动中学习。

(3)儿童中心,儿童是起点、中心、目的。

(P30~31)14、首创“实验教育学”的是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15、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分化和发展(P32)(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目标,并分为不同的层次。

提出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调控手段,掌握学习理论。

(2)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

主张结构课程理论,注重学科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提出早期学习、发现学习。

(3)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

强调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与全面发展第二章人•社会•教育第一节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35)第二节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个体的先天素质(物质前提)、社会环境(重大影响)、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个体活动(决定性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39-41)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P43-45)错误!、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计划性;组织性;协作性;全面性)错误!、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错误!、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错误!、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的基础性。

案例分析: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这句话正确吗?(教育不是万能P47—48)5、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P47)答: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人第三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教育的经济功能(科教兴国)(P49-51)(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都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较低水平的变为较高的水平,一般性的劳动者变为专门的性的劳动者;单维度的变为多维度。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o\ac(○,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错误!、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7、教育的政治功能(简答、填空)(P54-56)错误!、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错误!、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错误!、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8、教育的文化功能(深度理解P56—59)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传递、保存和活化)错误!、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错误!、教育可以活化文化(教育是活化文化的基本手段)(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

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教育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可以通过创造新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9、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错误!、间接性;错误!、隐含性;错误!、潜在性;错误!、迟效性;错误!、超前性10、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P65—66)错误!、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o\ac(○,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错误!、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错误!、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1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的)错误!、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是教育的首要问题;(P67)○,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错误!、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1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P75)错误!、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教育要循序渐进)错误!、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设不同年龄水平的学校) \o\ac(○,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抓关键期)错误!、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取长补短)错误!、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全面系统)错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相对独立性体现:(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3)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第一节教育规律1、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