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
黄柏的功能主治与作用

黄柏的功能主治与作用1. 黄柏的概述黄柏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常被用于中医药中。
它是由黄柏树的干燥树皮制成的,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黄柏通常呈现黄褐色或深褐色的块状,质地坚硬,有一定的苦味。
2. 黄柏的化学成分黄柏含有许多重要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黄柏酸: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作用。
•黄柏碱:具有镇痛、抗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
•黄柏醇: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
•黄柏素: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作用。
3. 黄柏的主要功效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研究,黄柏具有以下主要功效:•清热燥湿:黄柏具有燥湿清热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症状,如湿疹、白带异常、尿路感染等。
•类固醇样作用:黄柏中的黄柏素具有类固醇的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引起的红肿和疼痛。
•抗菌作用:黄柏中的黄柏碱和黄柏酸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抗病毒作用:黄柏中的黄柏醇和黄柏酸具有抗病毒活性,可以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流感等。
•抗肿瘤作用:黄柏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潜力。
4. 黄柏的常见应用黄柏可以作为中药材单味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
常见的应用形式包括:•中药煎剂:将黄柏研磨成粉末,煎煮后用于内服。
•外用药剂:将黄柏制成洗剂、贴剂等形式,用于治疗皮肤病、口腔溃疡等。
•中药配方:黄柏可以与其他中药搭配使用,如与黄连、黄芩等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5. 黄柏的适用人群和禁忌症黄柏适用于以下人群:•湿热症状明显的患者,如湿疹、湿疮等。
•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如感冒、流感等。
•需要清热排毒的患者。
•防治肿瘤的人群。
禁忌症包括:•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使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6. 黄柏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黄柏虽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但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肝肾功能损害,应避免过量使用。
黄柏的中药功能主治是

黄柏的中药功能主治是黄柏的简介黄柏,又称黄檗、黄钟,为常见中药材,为黄檗科黄柏属植物的树皮。
黄柏呈黄色,质坚硬,有香气。
黄柏味苦,性寒,归脾、胃、肺经。
黄柏的化学成分黄柏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甾醇类、苯乙酮类、黄酮苷类、萜类化合物等多种化学成分。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活性。
黄柏的中药功效黄柏具有多种中药功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抗菌作用–黄柏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抗菌作用。
2.抗炎作用–黄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等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对一些炎症性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3.抗氧化作用–黄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细胞损伤,保护细胞健康。
4.止血作用–黄柏有收敛止血作用,可用于出血较多的病症,如咯血、便血等。
5.消炎作用–黄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碱等成分可抑制炎症反应,对一些炎症性疾病有缓解作用。
6.解毒作用–黄柏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辅助治疗。
7.祛痰作用–黄柏可抑制痰液的分泌,有助于治疗咳嗽、哮喘等病症。
8.改善皮肤问题–黄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对皮肤问题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如对痤疮、湿疹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柏的主治范围黄柏的主治范围广泛,常用于以下疾病的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口腔溃疡•阴道炎•肺部感染•肝炎病毒感染•感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皮肤炎症类疾病•黄疸•腹泻•外伤出血黄柏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黄柏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黄柏。
–体虚弱者慎用黄柏。
2.用量–黄柏一般用量为3-10克,可根据具体疾病情况调整。
3.煎服方法–将黄柏用水煎煮,通常煎煮20-30分钟,水煎后去渣饮用。
4.不宜长期使用–黄柏具有一定毒性,不宜长期使用。
参考资料1.杨维,黄檗皮的中药性能主治学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1(50):308。
黄柏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黄柏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黄柏是一种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领域。
黄柏主要由树皮制成,具有苦寒的性味。
它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和有机酸等,这些成分赋予了黄柏许多药理作用和功效。
黄柏具有很多作用和功效,下面是其中一些重要的作用:
1. 抗菌作用:黄柏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和杀灭多种细菌和真菌。
它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并能有效抑制多种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和表皮癣菌等。
2. 抗炎作用:黄柏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过程,减轻炎症症状。
它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血管通透性和组织水肿,缓解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
3. 抗氧化作用:黄柏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它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病。
4. 抗肿瘤作用:黄柏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它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断肿瘤细胞的血供等,对多种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5. 抗过敏作用:黄柏能够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减轻过敏症状。
它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的释放,减少组织中的过敏介质,如组胺
等,从而减轻过敏症状,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此外,黄柏还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收敛皮肤等作用。
它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溃疡性口腔炎、皮肤湿疹等疾病。
另外,黄柏还可以作为化妆品中的活性成分,用于调理皮肤、美白祛斑等。
黄柏有许多药理作用和功效,但使用时仍需谨慎。
在使用黄柏时应遵循医嘱,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使用,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安全风险。
黄柏

黄柏1简介黄柏为芸香科乔木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也称檗皮,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
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河北及四川等地,其味苦、性寒、归肾、膀胱经,属于清热燥湿类药物。
黄柏有抗细菌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降血压,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对消化系统有康消化道溃疡、收缩或舒张肠管、徐进胰腺分泌等作用,并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细胞免疫反应、降血糖等作用。
2主要化学成分生物碱类:小檗碱、药根碱、四氢小檗碱、四氢药根碱、木兰碱、黄柏碱、N-甲基大麦芽碱、巴马汀、四氢掌叶防己碱、蝙蝠葛碱等。
甾醇类:β-谷甾醇、7-脱氢豆甾醇、菜油甾醇等。
柠檬苷素类:黄柏酮、黄柏内酯、黄柏酮酸等。
其他:白鲜交酯。
3药理作用3.1抗菌作用黄柏煎剂、水浸出液或乙醇浸出液对化脓性细菌抑菌作用强,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表皮球菌等阳性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有学者通过测定黄柏的体内最低抑菌浓度发现,黄柏对大肠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伤寒杆菌及痢疾杆菌无明显抑制作用,但对肺炎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都有明显抑菌效果,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最强。
赵鲁青等取健康豚鼠进行化腐生肌研究发现,复方黄柏冷敷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破损皮肤有明显的抗菌、抗感染作用,并经兔眼结膜实验和小鼠肌内注射实验,未发现局部刺激作用,还发现对不同菌种的最低抑菌浓度不同,各样品的抑菌强度对不同菌种无规律性变化。
此外,还有学者发现黄柏对痤疮丙酸丙酸和阴道加德纳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3.2免疫抑制作用黄柏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其活性物质为黄柏碱和木兰花碱,其均可抑制小鼠的局部移植组织宿主反应,也一直苦基氯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小鼠的诱导期,但不抑制其反应期。
所以,黄柏碱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的、有价值的免疫抑制剂,抑制细胞免疫。
3.3对血压的影响黄柏胶囊中的小檗碱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并可持续2h,且不产生快速的耐受现象。
黄柏

黄柏文章目录*一、黄柏的概述*二、黄柏的功效与作用*三、黄柏的分类*四、黄柏的药方选录*五、黄柏的服用方法*六、黄柏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黄柏的概述1、黄柏的概述黄柏,中药名。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
习称“川黄柏”。
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2、黄柏的别名川黄柏、黄檗皮、黄皮树皮、檗皮、黄檗。
3、黄柏的性状形态板片状或浅槽状,长宽不一,厚3~6毫米。
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平坦或具纵沟纹,有的可见皮孔痕及残存的灰褐色粗皮。
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
体轻,质硬,断面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深黄色。
气微,味甚苦,嚼之有黏性。
4、黄柏的性味归经性寒,味苦。
归肾经、膀胱经。
5、黄柏的来源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树皮。
6、黄柏的产地分布黄皮树生于杂木林中,也有栽培。
分布于四川、云南及湖北。
黄柏的功效与作用1、黄柏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含小檗碱,并含木兰碱、黄柏碱等多种生物碱以及内酯、甾醇、黏液质、黄酮类、生物碱、挥发油、固醇、糖类等化学成分。
其中有盐酸小檗碱、黄柏苷、豆固醇、黄柏酮等成分。
2、黄柏的功效作用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3、黄柏的毒副作用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
黄柏的药方选录1、治烫火伤:鸡子壳、黄柏、朴硝、大黄、寒水石各等分,上为细末,白水调搽。
(《世医得效方》黄柏散)。
2、治一切肿毒:黄柏、大黄各等分,为末。
用醋调搽。
如干用水润之。
(《痈疽验方》二黄膏)。
3、治男子阴疮损烂:黄连、黄柏等分,末之,煮肥猪肉汁,渍疮讫,粉之。
(《肘后方》)。
4、治小儿脓疮,遍身不干:黄柏末,入枯矾少许掺之。
(《简便单方》)。
5、治血痢:黄柏、黄连各120克。
苦酒五升,煎二升半,温分服无时,(《卫生易简方》)。
黄柏的服用方法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渍。
黄柏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选购方法: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
保存方法: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黄柏

黄柏概述: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或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 Rupr. 的干燥树皮。
前者习称“川黄柏”,后者习称“关黄柏”。
剥取树皮后,除去粗皮,晒干。
别名:黄皮、黄檗、川黄柏、关黄柏、黄菠罗。
药性类别:清热燥湿药性味与归经:苦,寒。
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盐黄柏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火旺,盗汗骨蒸。
用法与用量:3~12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临床应用:1.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泻心火为君,兼泻中焦之火。
2.白头翁汤(《伤寒论》)主治热毒痢疾。
主治热入营分证。
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
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方中黄柏泻下焦湿热。
3.当归六黄汤(《兰氏秘藏》)主治阴虚有火,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秘结,舌红,脉数。
当归9g,生地15g,熟地12g,黄芩9g,川连8g,黄柏8g,黄芪15g。
上药为粗末,每服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方中川连、黄芩、黄柏泻火坚阴,使火不内扰。
中药材辨别怎样判断黄柏的质量

中药材辨别怎样判断黄柏的质量黄柏,是中药材中常用的一种,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黄柏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药材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中药材黄柏的质量判断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辨别黄柏的质量。
一、外观特征黄柏的外观特征是判断其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
首先,观察黄柏的颜色,质量好的黄柏呈现黄褐色至棕褐色,色泽均匀艳丽;而质量较差的黄柏则色泽暗淡,甚至发黑。
其次,要注意黄柏的形状和质地,质量好的黄柏形状规整,表面光滑,质地坚硬;而质量较差的黄柏则形状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质地松软。
二、气味识别气味也是判断黄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质量好的黄柏具有特殊的香气,带有一种浓郁的松脂味;而质量较差的黄柏则气味较淡,甚至没有香气。
所以在辨别黄柏质量时,可以闻一闻黄柏的气味,判断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气味。
三、质地硬度黄柏的质地硬度是判断其质量的直观指标之一。
用手轻轻压黄柏,质地坚硬、不易变形的黄柏质量较好;相反,质地松软、容易变形的黄柏质量较差。
此外,触摸黄柏时,还要留意其表面是否光滑,有无颗粒感。
质量好的黄柏表面光滑细腻,无颗粒感;质量较差的黄柏则表面较粗糙,有明显的颗粒感。
四、口感辨别品尝黄柏的口感也是判断其质量的一种方法。
质量好的黄柏咀嚼后应有一种特殊的苦味,并伴有一定的涩感;而质量较差的黄柏则口感较平淡,没有明显的苦味或涩感。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尽量别将黄柏直接嚼食,以免发生意外。
五、溶解性测试溶解性测试是一种较为客观的判断黄柏质量的方法。
将一小块黄柏放入适量的温水中,观察黄柏是否能够迅速溶解,并释放出黄褐色的色素;若黄柏能够快速溶解且水变浑浊,释放出的色素均匀分散,则说明黄柏质量较好;反之,若黄柏溶解缓慢,无明显的色素释放,则黄柏质量可能较差。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黄柏的外观特征、气味识别、质地硬度、口感辨别以及溶解性测试等方法,可以初步判断黄柏的质量。
当然,在购买黄柏时,最好选择正规的中药店或药材市场购买,以确保购买到质量较好的黄柏。
医学知识之黄柏

黄柏【药名】:黄柏【拼音】:HUANGBAI【英文名】:Amur Corktree Bark【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L,梦遗,淋浊,痔疮,便血,赤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
【性味归经】: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平。
” ④《珍珠囊》:“苦辛。
”入肾、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足太阳经引经药,足少阴经之剂。
”②《医学入门》:”足少阴、手厥阴本药,足太阳引经药。
”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渍。
【用药忌宜】: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干漆”②《本草经疏》:“阴阳两虚之入,病兼脾胃薄弱,饮食少进及食不消,或兼泄泻,或恶冷物及好热食;肾虚天明作泄;上热下寒,小便不禁;少腹冷痛,子宫寒;血虚不孕,阳虚发热,瘀血停滞,产后血虚发热,金疮发热;痈疽溃后发热,伤食发热,阴虚小水不利,痘后脾虚小水不利,血虚不得眠,血虚烦躁,脾阴不足作泄等证,法咸忌之。
”【别名】:檗木(《本经》)、檗皮(《伤寒论》)、黄檗(《本草经集注》)。
①黄柏,又名:黄波罗、黄伯栗。
②黄皮树.,又名:灰皮柏、华黄柏。
药材:东黄柏又名:关柏、关黄柏。
【处方名】:黄柏、川柏、柏皮、川黄柏、盐黄柏、盐水炒黄柏、酒黄柏、黄柏炭、盐柏、炒黄柏处方中写黄柏、柏皮、川柏指生黄柏。
为原药材刮去粗皮,晒干压平,切丝生用入药者。
盐黄柏为黄柏丝用盐水喷洒拌匀,待吸干,文火微炒入药者。
酒黄柏为黄柏丝用黄酒喷洒拌匀,稍闷,文火微炒入药者。
黄柏炭为黄柏丝用武火炒至外面呈黑色,里面呈黄褐色,存性,取出喷洒清水灭尽火星,晾干入药者。
【商品名】:关黄柏:又名关柏、东黄柏。
为植物黄柏的树皮。
主产于我国东北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柏.txt 为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柏(关黄柏、关柏、东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或黄皮树(川黄柏)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 除去栓皮的树皮。
亦名檗木(《本经》)、檗皮(《伤寒论》)、黄檗(《本草经集注》)等。
味苦,性寒。
入肾、膀胱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主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赤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渍。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黄柏树皮的主要成分是小檗碱(Berberine)。
另含黄柏碱(Phello dendr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掌叶防己碱(巴马亭,Palmatine)、N-甲基大麦芽碱(Candicine)、蝙蝠葛碱(Menisperine)等多种生物碱。
此外,尚含黄柏内酯(Obaculactone)、黄柏酮(Obacunone)、黄柏酮酸(Obacunonic acid)以及7-脱氢豆甾醇(7-Dehydro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青萤光酸(Lumicaeruleic acid)、白鲜交酯(Dictamno- lide)。
黄皮树树皮含小檗碱、木兰花碱、黄柏碱、掌叶防己碱等多种生物碱及内酯、甾醇、黏液质等。
药理作用:1. 抗菌作用黄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
黄柏煎剂或醇浸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霍乱弧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几乎无效。
亦有报道对大肠杆菌有效者。
就生药而言,黄连抗菌作用较黄柏强1倍。
体外试验黄柏对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且对耐链霉素、对氨水杨酸、异烟肼的结核菌株也有效。
在用豚鼠接种人型结核菌作实验治疗时,口服或注射的疗效均很差。
对接种牛型结核菌的豚鼠,从黄柏提取的盐酸结晶物作肌肉注射,有一定疗效。
据称,黄柏对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有好转,且优于黄连。
黄柏的抗菌作用原理与其对细菌呼吸及 RNA 合成的强烈抑制有关。
在试管中,黄柏煎剂或浸剂对多种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如堇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芽孢子菌、许兰毛癣菌、奥杜盎小孢子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其水煎剂还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剂量需较黄连大1倍)。
在体外对阴道滴虫,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药根碱对心肌的作用与小檗碱相似,有正性肌力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
其正性肌力作用与细胞外 Ca++ 内流有关,而不涉及细胞内 Ca++ 的释放。
药根碱 10mg/kg 静脉注射对大鼠心肌缺血和复灌引起的心律失常均有对抗作用,可使心肌缺血和复灌期间心律失常的开始时间推迟、持续时间缩短,并使复灌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动物死亡率降低。
黄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颈动脉注射较静脉注射的作用更强,因此降压可能是中枢性的。
对季铵型的黄柏碱加以改变而合成的叔胺型的化合物昔罗匹林(Xylopinin)也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强度及持续时间随剂量增大而增强。
在1~2颈椎间切断脊髓时,其降压作用消失,因而也证明其降压作用属中枢性的。
当阿托品化、切断双侧迷走神经、给予苯海拉明、六烃季胺或摘除双侧颈动脉窦时,对降压作用无明显影响,但给予妥拉苏林、双苄胺、利血平等则能减弱其降压作用。
此外,昔罗匹林有较强的抗肾上腺素样作用,能拮抗因压迫颈动脉、窒息、电刺激大内脏神经引起的升压反应;亦能使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并能抑制注射肾上腺素或电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引起的瞬膜收缩反应。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黄柏碱或昔罗匹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小鼠的自发活动、各种反射均受到抑制;给予未麻醉家兔昔罗匹林,脑电波可出现高振幅慢波。
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黄柏中小檗碱以外的提取成分皮下注射或灌胃给药对乙醇性溃疡、幽门结扎性溃疡、阿司匹林溃疡、约束水浸应激溃疡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皮下注射或十二指肠给药可明显抑制胃液量、总酸度和胃蛋白酶的活性;而灌胃给药则只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
50%的黄柏甲醇提取物1g/kg 口服对大鼠盐酸-乙醇溃疡有显著抑制作用,作用强度大于小檗碱和黄连碱。
在带有胰瘘的家兔身上,黄柏有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
5. 其他作用黄柏碱有轻度的箭毒样作用,对蛙腹直肌紧张度无影响,但能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反应。
对离体兔肠,黄柏可增强其收缩,使收缩幅度增加。
其所含小檗碱也能增加收缩幅度;黄柏酮可增强其张力及振幅;黄柏内酯则使肠管弛缓。
黄柏内酯在接近致死量(0.05~0.1g/kg)时,可降低兔血糖,黄柏酮无此作用。
黄柏保护血小板之作用尚待证实。
黄柏对孑孓、家蝇有杀灭作用。
黄柏与萱草根同服,可降低后者对小鼠的毒性。
黄柏还能促进小鼠抗体的形成。
【临床运用】临床报道:1.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a. 用黄柏制成流浸膏(每毫升相当于生药黄柏 1g),口服。
3岁以下每次3ml,3岁以上4~6ml,成人6~10ml,每6小时服药1次。
同时给予对症处理。
治疗20例,年龄最大24岁,最小4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8天,全部治愈。
轻症治疗1天即见好转,一般约在用药8天后症状与体征消失,约10天后脑脊液转为正常。
〔中华内科杂志1960;8(1):70〕b. 黄柏30g、甘草12g,水煎成100ml,作保留灌肠,首次50ml,以后每次30ml,每6小时1次。
待呕吐停止后,改为内服。
治疗呕吐剧烈者10余例,其中4例自始至终均采用保留灌肠法,疗效与内服相同。
〔浙江中医杂志1960;(17):30〕2. 治疗肺炎用0.2%黄柏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3ml,每8小时1次,体温降至正常后2~3天,减为每日注射2次。
治疗儿童小病灶性肺炎6 例,大叶性肺炎1例,均于用药后12~72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炎症吸收消散平均为9天。
〔江苏中医杂志1962;(11):22〕3。
治疗肺结核a. 0.2%黄柏碱注射液,每次 3~6ml,每日2次,肌肉注射。
2个月为1疗程。
治疗30例(其中浸润型26例;血行播散型4例;有空洞者占17例),治疗后病灶吸收好转者24例,无变化者6例,8例空洞缩小。
血沉增高的23例,治疗后均见减低。
副作用有轻微泄泻,注射局部的疼痛,经调整注射液的pH 至6.5左右即仅有酸胀感。
〔浙江医学1960;(4):165〕b. 黄柏干浸膏,每日3g,分3次食后服。
3个月为1疗程。
治疗12例,治愈8例,进步和显著进步各2例。
〔中级医刊1959;(1):52〕4. 治疗细菌性痢疾a. 黄柏干浸膏(0.13g=生药1g),每次0.4g,每日3~4次,口服。
治疗 31例,全部治愈。
平均2.8天退热,3~9天大便恢复正常,3.2天大便培养转阴。
〔中医杂志1957;(9):486〕b. 黄柏干浸膏(0.2g=生药 1g),每次0.9g,口服,每日4次,连服2~3日。
治疗25例,治愈24例。
平均2.3天退热,4天腹痛及乙状结肠部压痛消失,3.3天里急后重消失,大便性状恢复正常肉眼为4天,镜检为4.7天,大便培养转阴为4.4天。
〔中华寄生虫病传染病杂志1958;1(4):2 14〕c. 盐酸黄柏小檗碱片(每片含盐酸小檗碱 0.04g,相当于生药1g),首剂服0.24~0.32g,以后每4小时服0.12~0.16g,临床症状好转后,改为每6小时给药1次。
治疗菌痢83例,痊愈82例。
平均1.6天体温降至正常,4天腹痛消失,3.8天里急后重消失,4.8天粪检恢复正常,5.4天大便培养阴性。
多数病例的临床症状、粪检及细菌培养,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
〔中华医学杂志1958;44(8):782〕d. 黄柏研粉过筛,用10%酒精泛丸。
每次4g,每天2次,7天为1疗程。
治疗40例慢性菌痢,经乙状结肠镜检查,结果:3例肠腔黏膜糜烂经2~4疗程治愈2例;16例溃疡经第一疗程愈合者10例,第二疗程愈合者5例,第三疗程愈合者1例;3例重度充血者,经第一疗程治愈者2例,第二疗程治愈者1例;14例一般充血者,第一疗程治愈10例,第二疗程治愈3例,第三疗程治愈1例;仅有出血点者4例,于第一疗程全部治愈。
〔中医杂志1959;(8 ):23〕e. 生黄柏,每次4.5~6g,水煎服。
每日3次。
8~10天为1疗程。
治疗菌痢156例,痊愈90%,基本痊愈4.9%,大便培养转阴率为96%,阴转时间多为2~6天。
其近期疗效似较磺胺为优。
〔人民军医1960;(7):591〕。
5. 治疗肠道慢性炎症a. 黄柏、马齿苋、白头翁各50g,水煎成100ml,加2%普鲁卡因20ml,作保留灌肠。
每天1次,15为1疗程。
治疗慢性结肠炎60例。
近期治愈46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3 ):178〕b. 黄柏6kg,黄连4kg,大黄2kg,粉碎成0.3cm 左右的小块,置容器中,用水均匀湿润,使其膨胀,分次投入渗漉器中,加入60%~70%乙醇,加盖,按渗漉法提取并随时补充乙醇至色淡无味为止,压出残渣的溶媒合并过滤,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添加灭菌蒸馏水至足量,静置4小时后,吸取上清液,与灭菌硅藻土、滑石粉(需经酸碱处理)混合减压过滤即成。
每次25~50ml 直肠给药,每日1~2次,7日为1疗程。
治疗直肠炎44例,治愈42例,无效2例;肛窦炎17例,治愈15例,无效2例;肛裂15例,治愈10例,无效5例;慢性肠炎1例,治愈1例。
合计77例,治愈68例,无效9例。
〔江苏中医杂志1983;(3):29〕6. 治疗感染发热黄柏、黄芩、黄连各10g,水煎,湿敷局部,每次1小时左右,每日3~4次,温度以40℃为宜,用于各类手术切口的早期感染,早期急性乳腺炎、局限性静脉炎及其他各种体表局部炎症共212例。
结果:痊愈118例,显效72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89.6%。
〔湖北中医杂志1985;(1):36〕7. 治疗慢性骨髓炎黄柏1 200g,黄连900g,大黄1 800g,甘草450g。
制成无菌溶液,每毫升含生药0.03g,浓度为3%,灌封备用。
在手术消除病灶死骨死腔基础上,用双管闭式在24小时内持续灌注引流,每日用药3000ml,一般持续1~2周,待引出液清澈后方可拔管。
治疗50例,治愈43例,好转6例,有效1例。
随访3~8年,复发率为4%。
〔中医杂志1986;27(1):23〕8. 治疗脱发黄柏、当归各60g,侧柏叶、桑椹子各12g,焙干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