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论艺术作品的意蕴与气韵

合集下载

书法作品的意境与气韵的表达

书法作品的意境与气韵的表达

书法作品的意境与气韵的表达书法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用笔墨勾勒出的文字,传递出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气韵。

在书法作品中,意境是通过线条、笔画的运用以及整体布局来表达的。

而气韵则是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用笔的力度来展现的。

本文将探讨书法作品的意境与气韵的表达,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意境是指书法作品所要表达的一种情趣或氛围,它通过线条、结构和整体布局来展现。

一幅书法作品如果能够通过笔画的有机结合和布局的合理安排,使人感受到其中的某种情感或思想,那么它就具备了独特的意境。

例如,在一幅山水书法中,通过线条的曲折、疏密的布局以及字体的大小、形态的变化,可以表现出山水的壮丽和宏伟之感,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广阔。

而在一幅草书作品中,通过筆势的厚实火爆和字体的欢快有力,可以传达出作者的豪情壮志。

气韵是指书法作品所要表现的一种生动、有活力的形态,它通过墨色的运用和用笔的力度来展现。

一幅书法作品如果能够通过墨迹的深浅浓淡变化和笔法的运用,使观者感受到其中的生命力和活力,那么它就具有了独特的气韵。

例如,在一幅楷书作品中,通过筆势的铁马河山和墨迹的浓淡变化,可以表现出作者刚毅坚定的性格和内心的丰富。

而在一幅行书作品中,通过筆触的舒展和墨迹的浓淡适度,可以体现出作者的豁达和自由。

意境与气韵在书法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能够使作品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当观者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如果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和气息,那么作品就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意境与气韵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情感。

每个人的书法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而意境与气韵则是表现这些特点的重要途径。

最后,意境与气韵还可以传递出一种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能够传达出深远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

为了准确地表达书法作品的意境与气韵,作品的排版非常重要。

在排版时,要注重文字的整体布局和字体的选择。

例如,对于山水书法作品,可以采用左右分阕的布局来表现山川河流等要素,字体则可以选择大篆或隸書以突出其雄浑厚实之感。

从艺术美学角度浅析“气韵生动”

从艺术美学角度浅析“气韵生动”
了基 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别 强调 对真 山水的观察体验和塑造真 实动人 艺术形 象。其 中提 到“ 真” 和“ 似” 的区别 , “ 似” 是“ 得 其形 而遗
其气” , “ 真” 为 气质俱盛 , 即生动 自然 的艺术形象 。 《 笔
谢赫 , 南朝 齐 、 梁人 , 画家 、 理论 家。他 的《 古画品 录》 写于梁代 , 是 中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 完整 的绘画 品评
论著 , 对魏 晋 以来 2 7 位 画家进行评 论 , 并 首先 阐明 了
法记》 并指 出作 画 中“ 有形 病” 和“ 无形病 ” , 认 为 犯有 “ 花木不 时, 屋 小人大 , 树高于 山, 桥 下登岸” 等错 误 的
有 形病 , 虽不可 改 图但 尚易辨识 , 若 一幅 画 中缺 少气
的 阐述 , 以及 自远古 至唐会 昌元年 3 7 0 名 画家的传 记
期 。这 3 0 0多年 中的大部分 时 间都 处于政 权纷 争 、 战 乱 频繁 中, 社会矛 盾异常激 烈。随着 民族大 融合 以及
人 们 的思 想观 念渐渐挣 脱 旧的束 缚 , 呈现 出活跃的局
史料 , 是现存 中国古代 第一部 较为完整 系统 的绘 画通 史著作 , 其 中“ 论 画六 法” 一节对谢赫 的“ 六 法” 作 了进

“ 气韵 生动 ” 的由来及 其传 承和 发展
顾 恺之 ( 约3 4 8 —4 O 9 ) , 字长康 , 有才 绝 、 画绝 、 痴
阐 明著者 见解 , 他说: “ 唯观 吴道 玄之 迹 , 可谓 六 法俱 全, 万象 必尽 , 神人假手 , 穷极 造化也 。所 以气韵 雄壮 几不容于缣 素; 笔记磊落 , 逐 恣意于墙壁 ” , 进 一步继承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浅谈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中国画,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已然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而在这博大精深的中国画中,“气韵生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理念,它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国艺术的精神灵魂。

一、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岩画和帛画,这些早期的绘画形式虽然简单,却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生动的气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画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如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题材的绘画,以及工笔、写意、泼墨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每一幅中国画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气韵生动的理念“气韵生动”是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评价一幅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这一理念的提出,源于南朝齐梁间的画家谢赫所著的《古画品录》,他提出了绘画“六法”,其中“气韵生动”为第一法,其余五法为: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由此可见,“气韵生动”在绘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何为“气韵生动”?简而言之,就是画面要具有生命力,具有一种灵动的气息,能够打动人的内心。

在中国画中,“气韵”是指画面的气势和韵味,是画家通过笔墨所营造出的氛围和意境;“生动”则是指画面要具有生命力,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跃动。

这种“气韵生动”的画面,往往能够让观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脱于物象之外的美。

三、不同类型的中国画与气韵生动中国画有多种类型,如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中国画,在表现“气韵生动”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工笔画以精细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表现物象,其严谨的构图和细腻的笔触使得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

如《簪花仕女图》等经典作品,通过精细的描绘,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生命力。

写意画则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其洒脱的笔墨和简练的构图,能够营造出一种超脱于物象之外的意境。

论艺术作品中“气韵”的重要性

论艺术作品中“气韵”的重要性

论艺术作品中“气韵”的重要性作者:吴仁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但凡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具备其完美的造型、华丽的色彩表现等要素外,其首要因素是作品中老年“气韵”的具备。

“气韵”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是优秀艺术作品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艺术作品;气韵;古代;现代;评价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33-02但凡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具备其完美的造型、华丽的色彩表现等要素外,其首要因素是作品中“气韵”的具备。

“气韵”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和生命,是优秀艺术作品的价值体现。

一在古代的绘画史中,人们观画、评画特别讲究。

早在齐梁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评价晋代卫协的作品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六法颇为兼善,虽不备该形似,而妙有气韵。

凌跨群雄,旷代绝笔。

”这句话显然指出了艺术作品的“气韵”的重要性,他告诉后人:卫协的画精通古今绘画的奥妙,他的画是“形”不似而“气韵”似,画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富有内涵,给观者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由此可见,一幅优秀艺术作品之所以优秀是因其具有“气韵”这一因素。

为了突出“气韵”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谢赫在画坛中贡献了极其伟大的影响后世的绘画理论——“六法论”。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六法论”在中国艺术史上可谓“长盛不衰”,成为后世画家、批评家、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都把它作为品评一幅艺术作品优劣的最高标准,可以说其“深入人心”,究其原因,是因其符合绘画的实际需要。

在“六法论”中谢赫特别把“气韵”一词放到了所有绘画技法之首,突显其位,说明古人早就注重艺术作品中“气韵”的重要性;“六法”成为了一千多年来影响中国画家的最高法则,所谓“六法精义,万古不移”。

因为有了谢赫的“六法”,才使中华几千年来的艺术作品长盛不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

浅谈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

浅谈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摘要】谢赫六法是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气韵生动”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法则,强调了作品在表现形态的更需注重描绘出作品的气息和生命力。

气韵生动并非简单的形式表现,而是要求画家能够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生动、活泼、有灵性的特质。

实践中,画家需要注重对形态的把握,同时更应该注重内在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

气韵生动不仅能够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和生动性,还能够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绘画实践中,要求画家在创作中不断追求气韵生动的境界,从而使作品更富有个性和魅力。

“气韵生动”不仅是绘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法,更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现和传达。

【关键词】谢赫六法、气韵生动、概念、内涵、作用、实践、要求、总结1. 引言1.1 引言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谢灵运提出的关于文学创作的方法论,其中“气韵生动”作为其中一法,是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气韵生动的概念不仅在文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在其他艺术领域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气韵生动所倡导的作品必须具备生动活泼的气质,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

在文学创作中,气韵生动的内涵体现在作品中的形象生动、语言生动、情感生动等方面。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创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让读者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气韵生动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作品如果缺乏气韵生动,往往会显得平淡乏味,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气韵生动作为谢赫六法之一,在文学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践中,创作者们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使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为读者带来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2. 正文2.1 谢赫六法的概念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谢灵运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气韵生动”、“神韵飘逸”、“意境深远”、“词藻华丽”、“文章气祥”、“文采飞扬”六项原则。

“气韵生动”是谢赫六法中的首要原则,被认为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品印象赏气韵

品印象赏气韵

品印象赏气韵
品鉴好书画的“第一印象”要带有扑面而来“气韵”。

“气韵”在中国画中实质是生气和神韵。

我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怎么判断画面有无“气韵”的印象,因素众多,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以下几点:一是看画面是否呈现出生命的力量,二是要看画面中描写的物象以及整幅布局有无凸显精神、气质与个性,三是要看画面是否有其内韵与外形的节奏和韵律,四是要看画面是否具有雅韵之态。

简单的形容,就是气韵生动的作品必须具有:包含精、气、神、韵。

画面精气十足,神韵悠长,又富含生命力,并能折射出物象的气韵个性,还富有耐人寻味的格调之美。

客观地看待“气韵”,“气韵”就是作品对物象“形神”的表现,如主观地讲,就是画家的艺术修养,画家审美意趣,画家的艺术境界以及其独立的艺术的风格与特点等。

人性的体现与传达是中国画的艺术之基,画面中所有产生的意蕴无不建立在人性之上的。

所以画面有画家之心灵的寄托,也有画家对社会所寄托的希望,以及对世人与社会的警示和引导。

所以画家必是大智慧者,是集才情、智慧的完美统一者。

因而“品印象赏气韵”就是看画家本体与画面主体生命,精神能否完美融合。

浅析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意蕴

浅析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意蕴

理论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一、什么是意蕴意蕴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情感内涵等各种内容,是通过艺术作品画面所展现的创作者深层次的心理情感。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

他在著作《艺术》一书中,从视觉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角度谈到了“有意味的形式”,并将艺术作品中由线条和色彩等因素以特定方法构成的形式称为有意味的形式,认为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就是因为它是有意义的、有意味的。

可见,克莱夫?贝尔把艺术作品的“意义”放在了重要的理论层面。

黑格尔也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要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在中国美学史上,历代美学家、艺术家对“意蕴”这一概念都有过相关论述。

如,晚唐诗论家司空图讲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提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可见,中国古代诗歌和绘画都极为重视艺术意蕴。

如,唐代王维的诗歌作品《鸟鸣涧》描绘了山间春夜幽静而美丽的景色。

全诗紧扣一个“静”字着笔,很像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王维用活动着的景物衬托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画了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进行动景处理,由这种反衬的艺术手法可知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正因此,王维的作品常常被视为意境空灵的典范。

人们从意味的角度鉴赏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组织结构、艺术语言等形式因素,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二、艺术作品中的意蕴可分为四个层次1.体现在各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中艺术作品的意蕴首先体现在各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中。

如,文学作品的意蕴可通过文字语言体现,绘画艺术的意蕴可通过笔墨色彩、黑白关系体现,雕塑作品的意蕴则可通过泥土、木、石等体现。

每一种材料都有自身的属性,而且不同的艺术家对材料有特定的审美感受。

如,普通人平时摸一块石头时会感觉冷冰冰的,没有生命,而罗丹的《达娜尼》是白色大理石雕塑作品,罗丹在创作过程中赋予了这块石头生命,使石头变成了供千千万万人瞻仰和联想的雕塑作品。

“气韵”的内涵及源流-最新文档

“气韵”的内涵及源流-最新文档

“气韵”的内涵及源流气韵是“气”与“韵”两个单纯词的合成。

“气”可以说是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得以统一的基础,是一切生命得以产生的原动力,是一切生命得以维系的基本条件。

“韵”则主要是指审美对象在直接提供给主体的形象和形式之中,是人感受类似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激发起来的不可捉摸的心灵脉动和气质情调。

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且这种生命的波动又具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性,形成美的形象和美的感受,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表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很多联想和回味的余地,使人能从艺术作品中感受人自身的生命的力量,可以从对象中看出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

“气韵”以强调内在的生命节奏而使对象体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但气韵作为审美活动的产物,当创作主体、审美主体后天培养起来的与艺术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的能力、经验、思想以及价值取向不同时,即使面对同一对象所产生的气韵感也不相同。

气韵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由语言、线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形式之上,它是以这些形式为基础,透过这些简单的艺术形象去感受形式之外的韵味,是对这些形式的超越。

而且气韵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其深层韵味在得以体现的过程中,也使得那些简单的感性艺术形式带有了动感。

这种运动、变化的美,是人的生命、情感带领着感性形式的运动、变化,也是构成气韵的必要因素。

气韵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本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念。

而这一形而上本体又是以“韵”的表现方式被呈现和传达的。

“韵”不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追求表现超出形象之外的事物的精神状态或内在特质,它既源自对象自身的丰富性,又依赖于主体的心灵境界,并依靠两者的充分交融而得以生成。

“气韵”范畴显现出中国审美文化的诗性思维特征。

在中国文化史上,“气”“韵”各自内涵的丰富性也为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演变提供多种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艺术作品的意蕴与气韵解析:艺术作品的意蕴,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关于意蕴的理论内容,书中比较详细了。

意蕴具有四个层次和三个显著特点。

(详见尾注或者听我讲课的课件)。

i关于气韵的概念,也是中国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考生需要掌握的。

气韵的理论很复杂,但是有一个脉络。

最早出自谢赫六法之一的气韵生动,一开始本义是人物的精神气质,以后,气韵生动的范围扩大到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而且作为对整个绘画艺术性的衡量标准,笔墨效果也包括在内。

(详见尾注)这一题不仅仅是将两个概念分开论述,而是要论述二者的关联,分析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是本题的难点。

所以这一题不是单单考两个重要的概念(其实每个概念都可以独立成篇进行分析),而是在掌握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就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指出每个概念的特点所在。

回答本题的框架:第一,要给这两个概念下定义。

第二,指出二者的相同指出。

意蕴和气韵都是通过形式表现精神内涵,及意在象外。

第三,分析二者细微的差别。

1意蕴是深刻人生哲理,气韵是万物生命活跃。

2意蕴的评价是隽永、气韵的评价是生动。

3气韵以气质、神情贯穿在艺术作品中,意蕴蕴含在艺术作品的四个层次中。

4艺术欣赏中,意蕴需要心灵体悟,表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气韵靠生命体验,表现出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第四,结尾。

答题:艺术作品的意蕴,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优秀的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

意蕴是感性的、具体的、可以多重理解的。

气韵本义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原意是指表现对象要传神生动,要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及形神兼备、传神,以后范围扩大到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而且作为对整个绘画艺术性的衡量标准,笔墨效果也包括在内,指作品形象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一种力量,同时还指形象所表现出的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意蕴和气韵都是艺术作品评价的至高标准。

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侧重。

首先二者体味都是要通过美的艺术形象来传达。

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任何艺术作品都要通过媒介,如色彩、线条、音响、动作、文字等来表现,通过整体的艺术形象,来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或者气韵。

其次二者都需要欣赏者用心体会、细嚼品味,言有尽而意无穷,是欣赏的深入和升华。

艺术意蕴和气韵是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志,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与精髓,只有艺术形象与其演绎中真正触及欣赏者内心,使欣赏者深受感染,才能体会到形象蕴含的思想和气质。

意蕴和气韵在艺术作品中呈现也有细微的差别。

1意蕴是深刻人生哲理和回味良久的感悟,气韵是形神兼备和万物生命的活跃。

艺术意蕴其实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一种深刻而隽永的哲理、一段深沉和蕴藉的诗情,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即“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只有通过对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的意蕴。

许多情况下,对作品的艺术意蕴的阐释,都只能接近它,而无法穷尽它。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只有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抒情短诗之所以能够千古传诵,除了它语言质朴自然,音乐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更重要的它借助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刻地暗示出另一种摄人心魄、让人咀嚼回味良久的艺术意蕴。

陈子昂在这首诗中完全舍弃了对一切人生遭遇不幸的具体描述,而把人们迅速引入纯粹的宇宙时空的慨叹,这与那些述志抒怀而发出宇宙无限、人生短暂感慨的伤感诗自然不同。

另外,诗人在表达人生感慨时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对比手法,前两句是把人生从人类历史长河中切断、抽离,使人生在猝然之间显示出一种瞬间性,将读者引入另一种霎那与永恒的深思,由此产生“生命何其美丽,人生何其短暂”的苍凉感叹。

后两句,更是进一步把个人的存在放到了广袤无边的宇宙背景下来表现,使孤独的个人更加显得渺小无助。

这种尖锐的时空对比,这种俯仰古今、任心事苍茫、临高台悲风、诉满腹衷肠的悲凉之笔,已远远超出了世道艰险、壮志难酬的个人身世之叹,而是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人生感慨。

气韵及形神兼备,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最高标准。

人物的精神内涵要靠细微的形象刻画呈现出来,跃然纸上。

在《历代帝王图》中,阎立本对各种帝王的描画,通过“以形写神”的形式,表达其对帝王的真正感受。

这件作品中的每个形象都寓有褒贬,而这一褒贬又是寓于每个帝王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之中的。

在表现帝王的形象时,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面容、眼神、眉宇和嘴唇间流露出的神情,来刻画不同的个性、气质,以表达作者对前代帝王的作为和才能评价。

这幅画的“气韵”之所以成功,最妙之处除了作者的功力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对各帝王形象的真实感受,把每一个帝王描画得合理、真实。

2意蕴的评价是隽永,气韵的评价是生动。

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外在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气韵。

而更加值得我们细嚼品味的,是这件作品的深刻隽永的艺术内涵。

大师凡高的绘画作品能够深受现代人的广泛关注和喜爱,有一大部分就是因为他的画布上总是充满了火焰般的热情,渗透着独特的个性,也蕴藏着深刻的意味,《麦田》的压抑,《向日葵》生命的怒放与凋零的痛惜统一,《星空》的沉静扭曲,让人难以名状、回味无穷。

名作《泼墨仙人图》,是梁楷创作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这幅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梁楷在创作中抛开了“写实”作画的常规,在画面中直接的用泼墨的形式表达其“气韵”,那浑重而清秀、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可谓笔简气韵具、自然潇洒,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气韵状态和性格特征。

3气韵以气质、神情贯穿在艺术作品中,意蕴蕴含在艺术作品的各个层次中并在整体性中得以确定。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先生的名作,徐悲鸿先生在作画中对“气韵”掌握较为成功,这幅画立意在于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将抗日进行到底,并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

“民族的艰辛、对胜利的渴望、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气韵”通过画面强烈地表现了出来,有一种锐不可挡的气势,更能让人看后为之振奋,热血沸腾。

徐悲鸿先生在创作中充分的发挥了“气韵”的作用,使《愚公移山》一画更具价值。

艺术意蕴是可以多重理解的,寓于艺术的物质材料中、寓于作品的形式结构中、寓于作品的物象、时间、情节等指称意义和表现意义中、寓于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中。

各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在整体中得以确定。

例如,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的《风雨鸡鸣》,画中的公鸡是画家着力刻画的艺术形象。

为了画好这一只公鸡的形象,画家在笔墨、笔法等艺术语言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在笔法上,以线造型和大笔渲染两种方法并用,在笔墨功夫上,对于鸡的冠、爪、眼、嘴等处细心描绘,一丝不苟,对于该虚的地方则施以淡墨,做到有实有虚、虚实对比。

除此之外,这幅画还有着深刻的艺术意蕴,当时正值日寇铁蹄践踏神州大地,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贯热爱祖国的徐悲鸿,从《诗经·风雨篇》中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诗句中受到启发,用中国的笔墨,用传统意象公鸡、磐石、竹子等形象进行表现,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来激发人们奋起抗日、还我河山的勇气和决心。

4艺术欣赏中,意蕴需要心灵体悟,启发情感的共鸣,气韵靠生命体验,表现出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作品的意蕴,绝不仅仅是轻松的赏心悦目,而是起兴动情,激发内心深处冲动的“东西”,能使读者反复玩味,得到某种启发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写实主义画家米勒的《拾穗》,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手法通过农妇纯朴形象的描绘,传达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意蕴: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促成了大都会的形成,农业劳动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小镇和农村逐渐衰落,只有回到小镇和农村,才能找回“最亲切的情感”。

气韵一开始是评价人物画,后来延伸到山水花鸟画和笔墨的评价中,指作品形象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一种力量,“气”是文艺评论的核心,是一种高爽出众的精神气概,贯穿于艺术作品中,是隐性的、纲领性的。

《细雨漓江》是著名艺术大师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描绘的是漓江的美丽景色:画面灰蒙蒙的一片,细雨如烟,水平如镜,碧色山峰愈远愈淡,暗色林木愈近愈浓,万籁俱寂静,唯有轻巧的渔舟在灰蒙迷离的江面上穿行。

画面的意境,极易使人想到诗的境界,因此,作品中的“气韵” 也就清晰地表露出来。

结尾:总之,意蕴和气韵都是艺术作品的至高境界,意蕴的概念在黑格尔美学中进行了强调,认为“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艺术作品应该有意蕴。

”而气韵是比较“东方”的概念,魏晋南北朝形神兼备和谢赫六法对构成了气韵审美的基础。

虽然东西方艺术无论在观念和艺术语言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对作品诉诸理性的审美需要是一致的。

对于中国艺术工作者来说,应该以“扬弃”的观点继承和发展意蕴与气韵的理论,以真实丰富的创意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品位和视觉表现。

i我们看艺术作品的相关属性。

第一个,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意蕴,意蕴是指艺术作品的含义、意义和意味。

我们从从意义、意味或者意蕴角度考察艺术品。

不仅可以从新的视角,新的层面理解作品的主题题材的内容。

而且可以在更宽广的意义上把握作品的,组织结构艺术语言等形式。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

意蕴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蕴含在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的,比如说文学的材料是语言、舞蹈的材料是动作,音乐的材料是音响,意蕴就在这个材料中。

材料能给人以特定的美感。

大家看下面的两副两,一副是罗丹的《老妓》,一副是《爱神维纳斯》,大家知道《老妓》为什么用青铜?维纳斯雕像为什么用大理石?大理石是天然形成的,大理石往往会形容形容一个物体的天然性自然美和纯洁无瑕,甚至带有神性。

青铜是经过人类加工的铸炼的磨练的,所以用青铜这样一个材质去表现《老妓》那真是太棒了,对吧,因为老妓的悲惨命运,是社会去磨练出来的。

第二个层次包含的作品形式结构之中。

比如说电影作品的分镜头和蒙太奇、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形式构成方式。

美术作品中的点线面和形体的组织关系。

第三层次是艺术作品中的物象事件情节所指称的含义和表现意义。

也就是自然的意义。

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比如说人、山、树、道路等具体的对象,以及劳动、离别、爱情战争等情节事件。

所以象征意义是指这些对象和情节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情感和情绪等方面的特征。

比如说愤怒热烈忧郁欢乐悲怆等等。

第四个层面是文化意义。

也就是说他所表现出来一个东西以后他的文化背景是什么对吧?文化意义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作品中物象形象和情节自身的文化意义。

比如说蛇与苹果,中国仙鹤。

第二个方面要看,作品中所包含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当时社会生活中各种观念的总和。

比如说命运交响曲与当时社会的巨大变迁。

比如说马拉之死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时代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