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汉代永巷 中国古代专门收监女囚犯的监狱

合集下载

女性监狱在中国古代上的历史,比男性囚犯惨的多

女性监狱在中国古代上的历史,比男性囚犯惨的多

女性监狱在中国古代上的历史,比男性囚犯惨的多我们都知道女性朋友们在古代的时候,一直是一个非常羸弱的角色,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

男人有很多的权力,女性都没有;甚至男人可以娶很多个妻子,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

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般的明显。

现在的女性有了自己的主权地位,可谓是幸福了很多。

至少现在的法律很健全,不会因为无辜的事情把女性牵连进去。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女人,都因为自己丈夫的原因,被判进了监狱。

当时他们本来在社会上就没有地位,到了监狱更是不能好活,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女性,进入监狱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吧!我们都知道最早的监狱雏形,是在我国的西周时期,不过当时他们并没有十分注重这一点,而是把男子和女子同时囚禁在一个监狱里,他们的基本待遇,也并无什么差异。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监狱出现了。

那个时候的人做了些许的变化,因为他们把男女监狱,分开了。

不过他们把男女分开,并不是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而是为了用女囚来安慰官兵们的生理需求。

足以体现当时女性地位是多么的低下。

连个社会最基本的地位都没有,简直比猪狗都不如。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迟,女性监狱演变得越来越暴力,一直到宋朝的时候,一般如果女性被判处死刑之后,官兵们会先拨去她身上的所有衣物,然后把她固定在一个木架子上,有几个壮汉把她抬着到街上去游街示众,用来警示以后想要犯罪的女性们,但是男人犯罪就不用如此对待。

但是我们都知道,女性是多么看重贞操的,尤其是古代的女性,还动不动,为了一点小的侮辱就要撞墙自杀,试想如果把她的衣服扒了来游街示众,那还不如直接一刀把她杀了呢。

我们现在的女性,虽然地位稍微高上了一些,对待女囚也十分开明。

监狱里很少出现这种恶劣暴力的行为。

但是,正因为现在的开明,对比古代的恶劣行径,才真正的能把现在和古代的地位差距体现的淋漓尽致。

也正是因为古代女性受到的屈辱,所以在以后的法律当中,国家都会采取谨慎的态度,避免女性在被囚禁之后受到侮辱。

古代监狱——据王志亮《中国监狱史》整理

古代监狱——据王志亮《中国监狱史》整理

中国古代监狱演变1据北宋时期《广韵》彭氏注:“皋陶作狱,其制为圜,象斗,墙曰圜墙,扉曰圜扉,名曰圜土。

”2《易·坎卦·上六》:“系用徽继,置于丛棘”3《竹书纪年》:“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4《史记·夏本纪》:“召汤而囚之夏台”5《风俗通》:“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殷曰里......”/《史记·殷本纪》:“纣囚伯于里”6张华《博物志》:“夏曰念室,殷曰动止,周曰稽留,三代之异名也”7《山西通志》和《山西太原府志》:“三角城,太原县治西北,一名‘徒人城’”且“旧志云:赵襄所筑,以处徒刑,其城三面,故名三角城”据史籍记载,吴越地区也建有狱城。

8主要有:第一类为囚禁皇族与将相大臣的监狱,主要有太子家令狱、內宫狱、左右都司空狱、若卢狱、郡邸狱;第二类为囚禁后妃和宫内女性的监狱,主要有掖庭狱(永巷)、暴室(宫中监狱薄室)。

以上两座由宦官管理。

第三类为囚禁官署吏卒的监狱,主要有上林狱、都船狱、寺互狱、共工狱、未央厩狱。

9《晋书·高光传》:“是时武帝置黄沙狱,以典诏囚。

以光历世明法,用为黄沙御史,秩与中丞同。

”陈垣《史讳举例》:“晋太始四年,又置黄沙狱持书侍御史一人。

”10京兆、河南府治所的长安、万年、河南、洛阳四县称为京县11参见《宋史·刑法制》12殿前马步军司、左右军巡院和四排岸司的监狱在《宋史·刑法志》中记载了设置在京畿的监狱种类,嘉泰四年,京师各官司的监狱为:在开封,有府司、左右军巡院;在诸司,有殿前、马步军司及四排岸。

上述监狱的设置,大都与一些军国大事有关。

殿前马步军是皇家禁军,宋朝建立了一支庞大的禁卫军体系,“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禁兵者,天子之卫兵也,殿前、侍卫二司总之。

其最亲近扈从者,号诸班直,其次总于御前忠佐军头司、皇城司、骐骥院。

余皆以守京师、备征伐。

其在外者,非屯驻、屯泊,则就粮军也。

中国古代监狱各式代称汉代女子监狱:“永巷"

中国古代监狱各式代称汉代女子监狱:“永巷"

中国古代监狱各式代称汉代女子监狱:“永巷"一、中国古代监狱各式代称监狱为国家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的监狱制度发展相当早。

据宋代文人洪迈(1123-1202年)研究,中国最早的监狱可能源自“丛棘",丛棘为丛生的荆棘,因枝枒上头布满尖刺,适合作为关押犯人的围墙。

以丛棘为狱的记载最早见于《易经.坎卦》:“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系"是指捆缚;“徽纆",皆是绳索名称;“寘",音同至,放置之意,引申为囚禁;“丛棘"即为牢狱。

作为收押囚犯的围篱,丛棘也成为监狱的代名词。

不过之后又创造新的词汇指称监狱,那就是“牢"。

但牢最早的意思其实和监狱无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载:“牢,闲养牛马圈也",意指怕驯养的动物跑掉,才会画个圈关养起来,如成语亡羊补牢的“牢",就是指关羊的圈,而非监狱。

之后“牢"逐渐演变成奴隶主担心圈养的奴隶脱逃,而使用绳索捆绑奴隶并关在牢中,使牢变为监狱的泛称。

随着监狱从篱笆,改为筑土表墙后,出现更多不同的称呼,如囹圄。

春秋战国时期,因多用好诉讼、喜仗义执言又明辨是非的神兽“狴犴"来装饰石室监狱,其也成为监牢的代称。

二、秦汉狱政制度趋于完备秦代开始,逐渐把狱政细分为中央与地方,汉代承此惯例,并更进一步让监狱制度完备。

汉代监狱明目、种类繁多,《汉书.刑法志》载:“今郡国被刑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余所",汉代约有2,000多所监狱,光是长安就有20几种监狱,还有专为不同身份背景囚犯设置不同的监牢,如高级官员、皇室成员犯法,主要关押在若户狱、左右都司空狱、居室狱等。

对于犯人的惩处也有详细的规范:“凡有罪,男髡钳(音昆前,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为城旦。

城旦者,治城(筑城)也。

女为舂。

舂者,治米(舂米)也。

皆作五岁。

"此为秦汉流行的监禁与劳作结合的“城旦舂刑罚",刑罚规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视情况调整。

监狱的规格、体制与管理在汉代得到了发展之外,其治狱策略也逐步成形,如“优礼长吏”,即狱卒不得辱骂、殴打有罪官员;“颂系”,意宽容,即对年老的犯人、年幼的儿童、身有残疾的人与孕妇犯,可享有不戴刑具的待遇;“呼囚”,定时点名,防止有逃跑的情况发生;“录囚”,为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开始的措施,皇帝需将重大案件重新审理,以免有冤错假案的情况发生;“赦宥”,即大赦与特赦;还有“病给医药”、“听妻入狱”、“纵囚归家”、“孕妇缓刑”等,成为后代狱政制度的基础。

汉代监狱制度

汉代监狱制度

汉代监狱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监狱制度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探讨汉代监狱制度的基本情况和重要变革,以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一、汉代监狱制度的基本情况汉代监狱制度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监狱的设立和监狱制度的运作。

根据史书记载,汉代监狱主要设在京城和州县中,用于关押犯人和执行刑罚。

监狱的具体设施和管理规定则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监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犯人被关押在其中,接受官府的审判和执行。

汉代监狱制度的运作主要由监狱官员负责。

监狱官员拥有一定的职权,可以逮捕犯人、审查案件、执行判决等。

他们负责监狱的管理和维护秩序,确保犯人的安全和生活需求。

同时,监狱官员也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报告,以确保监狱的正常运作。

二、汉代监狱制度的重要变革在汉代,监狱制度经历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和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变革之一是司法制度的改革。

汉代以前,中国的司法制度主要采用私刑和宗法制度,执行方式较为残酷和不公平。

而到了汉代,司法制度开始迈向了规范化和公正化的方向。

在汉代,设立了律令制度,制定了具体的刑罚和司法程序。

监狱作为执行判决的重要场所,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加强和规范。

犯人被关押在监狱中,接受由官员负责的审判和刑罚执行。

这种改革使得刑罚更加合理和公正,为后来的司法制度奠定了基础。

此外,汉代监狱制度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变革。

例如,为了提高监狱管理的效率,汉代开始引入了一些新的管理制度和工具。

比如,监狱官员使用记录犯人信息的册籍、提供牢房和食物等生活设施。

这些变革使得监狱管理更加规范和有序。

三、汉代监狱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汉代监狱制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监狱制度的改革使得司法制度更加公正和规范,为后来的法治社会奠定了基础。

这种改革也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的司法人员,提高了判案和执行的质量。

另外,汉代监狱制度的改革也改变了社会的行为规范和法律观念。

人们开始更加重视法律和秩序,对犯罪行为产生了更强烈的抑制力。

汉代监狱制度

汉代监狱制度

汉代的监狱制度监狱,古人称为“囹圄”,顾名思义,是专门囚禁犯人的地方。

作为衙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中央司法机关设立的监狱外,地方各级衙门,尤其是州(包括府、郡)县衙门也都设有监狱。

“监狱”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但是与现代所谓监狱一词的含义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的监狱最早出现在夏朝,古代典籍中就有“皋陶造狱”的传说。

皋陶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大法官,也是监狱的发明者,可见在古人的观念中,监狱与司法产生于同一时代。

古代的监狱,一般被称为“狱”,也有“圜土”、“囹圄”、“犴”等等名称。

根据《说文》的考证,所谓“狱”,是以两条狗——“犭”和“犬”,来看押一人犯而已。

至于“监”与“狱”通用,则是在明代以后的事。

监狱的管理古代监狱一般设在大堂口右角,对整个县衙而言,是西南方位。

这种设计不仅仅方便随时提审犯人,也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有关。

狱门上有龙子“狴犴”之像。

中国古代传说中,龙子狴犴,生性好打抱不平,且能断狱,所以在古代监狱的大门上,都会有狴犴镇守,有勿枉勿纵之意。

明清两季监狱之内分为外监、女监、内监。

纵使是囚犯,礼数也不可废弛,男女必须分别关押。

所以监狱内的构造一般是一入监门,便是外监。

两排相对而设的低矮的监房,关押流刑以下的罪犯;里面的内监则是专门关押死刑重犯。

而女犯则不分罪行,统一关押在独立的女监。

而每到行刑之日,死囚犯身穿赭色囚衣,穿越狭长的甬道,被拉扯出仪门西侧的“鬼门”,在众人的目送中走向死亡。

监狱的管理也有一套完备的制度。

犯人一旦入狱,除了老幼废疾之人,将会根据所犯罪行轻重,佩戴相应刑具。

为防止消息传递与越狱,纸、笔和刀刃、棍棒等物严禁带入监狱。

法律也明确禁止狱政管理者与囚犯私相授受。

如果因管理不善发生问题,则要追究主事者的责任。

这套管理制度从隋唐一直至清末,相沿不改形形色色的监狱汉代的监狱名目、种类繁多。

据《汉书•刑法志》等记载,汉代全国共有二千余所监狱,仅京城长安就有监狱二十几种:有专门关押高级官员和皇室成员的若卢狱、左右都司空狱、居室狱等;有关押女性囚犯的掖庭狱;以及囚禁官署吏卒的上林狱、都船狱、内官狱等。

历史趣谈汉代永巷:揭秘中国最早专门收监女囚犯的监狱

历史趣谈汉代永巷:揭秘中国最早专门收监女囚犯的监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代永巷:揭秘中国最早专门收监女囚犯的监狱导语:追根溯源,中国的监狱起源于夏代的丛棘,亦称“棘丛”。

棘,植物名,亦称“酸枣树”,多生于山中和野外,开绿色小花,叶呈椭圆形,茎上多尖追根溯源,中国的监狱起源于夏代的丛棘,亦称“棘丛”。

棘,植物名,亦称“酸枣树”,多生于山中和野外,开绿色小花,叶呈椭圆形,茎上多尖刺,秋后枝干老化,尖刺更加坚硬锐利。

为了惩罚战俘和奴隶,奴隶主就到山上砍来山枣树,编成围墙,将囚犯困人丝棘之中,“系用徽墨,(置)于丛棘。

”到了商代监狱逐渐发展为“牢”。

《说文解字》译为“牢,闲养牛马圈也”,也就是为了防止奴隶脱身,奴隶主将奴隶用绳索捆绑起来,圈于“牢”内,不使脱逃,后又发展为“画地为牢”。

意为画地为圈,坐圈为牢。

传说周文王会推算八卦,犯人不能越圈。

这只适用普通罪犯,对重要人物,则另行关押。

周文王就是被囚禁于河南汤阴姜里城的,现已成为旅游区。

周代的监狱多称作“圜土”,“筑土表墙,其形圜也”。

也作囹圄,意为令囚犯闭门思过,改恶为善。

春秋战国时代将监狱称之为“狴犴”。

“狴”、“犴”是两种传说中的兽名,因在牢门上常画它们的形状,故将监狱称之为“狴犴”。

其实,“狴犴”是牢狱一种,且多为石室。

越王勾践就是被囚于吴国的狴犴--石室。

秦代的监狱逐步分为中央狱和地方狱,李斯和赵高均囚于成阳狱。

经过风雨的洗涤,岁月的锤炼,历史的演义,监狱到了汉代逐步炼成,也就是说将囚禁罪犯的场所逐渐称之为“狱”,是从汉代开始的;把囚犯细化、分类是从汉代开始的;把监狱的设置、管理,以及对囚犯的惩罚和劳作提到议事日程是从汉代开始的。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郡县普遍设狱,且名目繁多,全国约有两千所监狱,仅京城直属监狱就达26座,主要囚禁将相大臣、郡县主官、宫中嫔妃、无赖、凶犯、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牢房对女囚的潜规则 逼女子失节破身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牢房对女囚的潜规则 逼女子失节破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古代牢房对女囚的潜规则逼女子失节破身导语:贞操又叫贞节,是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封建道德。

它是男权社会迫害女性的精神工具,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却必须严守贞操,甚至以身殉节贞操又叫贞节,是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封建道德。

它是男权社会迫害女性的精神工具,男性可以三妻四妾,女性却必须严守贞操,甚至以身殉节。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贞节观念好似勒在古代妇女脖子上的一条绳索。

它既是对女性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武器,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陋习在观念上的表现。

因此,古代的女人宁愿饿死,也不愿失去贞操。

然而,古代的女人一旦被打入大牢,成为女囚,便等于从此失去了贞操。

在古代社会,女人千万不能沦为女囚,而一旦沦为女囚,轻则在堂上被裸体笞杖,即「杖臀」,或叫打屁股;重则被脱掉裤子游街示众,名曰「卖肉」。

而在大牢里被牢头玩弄、奸淫则更是家常便饭。

笞杖是中国古代使用得最广泛的刑罚。

一些朝代规定笞杖之刑是杖臀,即打屁股。

若是妇女犯罪需用笞杖,也是杖臀。

宋、元两代都有「去衣受杖」的规定。

明代沿袭旧制,规定妇女犯了奸罪需要笞杖者,必须脱了裤子裸体受杖。

这对妇女来说,不仅是残酷的皮肉之苦,也是难堪的精神之辱。

明代的这条规定造成一种社会弊病,民间亲戚邻里若有因小隙而成仇怨者,一方就捕风捉影,寻找事端,指控对方家中妇女有奸情,然后贿赂官府,让官府逮捕妇女裸体受杖。

到执行刑罚那天,原告一方事先选约集亲友,一齐来到公堂,名曰「看打」。

他们又花钱买通行刑衙役,在行刑时对受刑女子百般凌辱。

衙役干这行是很在行的,他们的手段有「掘芋艿」、挖荸荠」、「剖葫芦」、「剥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衙门轶闻

古代衙门轶闻

古代衙门轶闻古代衙门轶闻来源:《文史天地》2010年第12期作者:林仕谋在中国古代,司法审判是官僚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官僚的特性很大程度上是在充当法官时才显示出来的。

古代的官员就是坐在衙门的大堂上,拍惊堂木的况钟、海瑞、包拯……而本文所讲述的,也仅为古代衙门的一些支离破碎的轶闻趣事。

名目繁多的监狱监狱,古人称为“囹圄”,顾名思义,是专门囚禁犯人的地方。

据《竹书纪年》载:“夏后芬(第七代夏王)三十六年作圜土。

”圜土即是夏朝的监狱。

又据《史记·夏本纪》载,传说夏桀曾将商汤“囚之夏台”,则夏台可以说是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

作为衙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中央司法机关设立的监狱外,地方各级衙门,尤其是州(包括府、郡)县衙门也都设有监狱。

汉代的监狱种类繁多。

据《汉书·刑法志》等记载,汉代全国共有2000余所监狱,仅京城长安就有种类不同的监狱20多种:有专门关押高级官员和皇室成员的若卢狱、左右都司空狱、居室狱等;有关押女囚犯的掖庭狱;以及囚禁官署吏卒的上林狱、都船狱、内官狱等。

此外,京城有京兆狱,长安县有长安狱,都属于京城的地方监狱。

自东汉以后,基本上改变了监狱名目繁多的状况,实行地方州县各自设监狱,京城洛阳只设立廷尉狱及洛阳狱两所。

隋唐以大理寺为中央司法机关,设大理狱;明清以刑部为中央司法机关,改设刑部监狱,同时对监狱的管理也作了明确规定。

尽管如此,实际上监狱形式及管理混乱的状况还是普遍存在的。

当时曾有“门留”和“寄收”的做法,这本是一种临时拘留的措施,但衙门官吏常常将那些无辜的证人及有关人员一概收禁,并借机向他们敲诈勒索,不满足这些官吏的要求便不予释放,以至于监狱里常常人满为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代永巷中国古代专门收监女囚犯的监狱
导语:追根溯源,中国的监狱起源于夏代的丛棘,亦称“棘丛”。

棘,植物名,亦称“酸枣树”,多生于山中和野外,开绿色小花,叶呈椭圆形,茎上多尖
追根溯源,中国的监狱起源于夏代的丛棘,亦称“棘丛”。

棘,植物名,亦称“酸枣树”,多生于山中和野外,开绿色小花,叶呈椭圆形,茎上多尖刺,秋后枝干老化,尖刺更加坚硬锐利。

为了惩罚战俘和奴隶,奴隶主就到山上砍来山枣树,编成围墙,将囚犯困人丝棘之中,“系用徽墨,(置)于丛棘。

”到了商代监狱逐渐发展为“牢”。

《说文解字》译为“牢,闲养牛马圈也”,也就是为了防止奴隶脱身,奴隶主将奴隶用绳索捆绑起来,圈于“牢”内,不使脱逃,后又发展为“画地为牢”。

意为画地为圈,坐圈为牢。

传说周文王会推算八卦,犯人不能越圈。

这只适用普通罪犯,对重要人物,则另行关押。

周文王就是被囚禁于河南汤阴姜里城的,现已成为旅游区。

周代的监狱多称作“圜土”,“筑土表墙,其形圜也”。

也作囹圄,意为令囚犯闭门思过,改恶为善。

春秋战国时代将监狱称之为“狴犴”。

“狴”、“犴”是两种传说中的兽名,因在牢门上常画它们的形状,故将监狱称之为“狴犴”。

其实,“狴犴”是牢狱一种,且多为石室。

越王勾践就是被囚于吴国的狴犴--石室。

秦代的监狱逐步分为中央狱和地方狱,李斯和赵高均囚于成阳狱。

经过风雨的洗涤,岁月的锤炼,历史的演义,监狱到了汉代逐步炼成,也就是说将囚禁罪犯的场所逐渐称之为“狱”,是从汉代开始的;把囚犯细化、分类是从汉代开始的;把监狱的设置、管理,以及对囚犯的惩罚和劳作提到议事日程是从汉代开始的。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郡县普遍设狱,且名目繁多,全国约有两千所监狱,仅京城直属监狱就达26座,主要囚禁将相大臣、郡县主官、宫中嫔妃、无赖、凶犯、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