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10刘文典

合集下载

民国那些人选读之5——是真名士自风流

民国那些人选读之5——是真名士自风流

1、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刘文典(1889~1958)字叔雅,安徽合肥人,民国大学者。

近来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

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

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

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

”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滁”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教室内,刘文典时有妙语。

他教学生写文章,仅授以“观世音菩萨”五字。

诸生不明所指,他解释说:“观”乃多多观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乃讲究音韵,“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诸生恍然大悟。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

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

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

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刘文典:真名士自狂狷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刘文典:真名士自狂狷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刘⽂典:真名⼠⾃狂狷记叙⽂阅读原⽂和答案 刘⽂典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红学家,持论多有“索隐派”的⾊彩。

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刘⽂典:真名⼠⾃狂狷》记叙⽂阅读原⽂和答案,⼀起来看看吧。

《刘⽂典:真名⼠⾃狂狷》记叙⽂阅读原⽂ 民国学界的狂⼈甚多,但是即使在这么多狂⼈当中,刘⽂典也排得上号。

刘⽂典是国内研究《庄⼦》的权威,在他开设的“《庄⼦》研究”课上,他有⼀句经典的开场⽩:“《庄⼦》我是不太懂的!”那些初来乍到的同学⼀听,都想这位⽼先⽣没传说中那么倨傲啊,这不是挺谦虚的吗?但刘⽂典接下来的话就让⼈⼤跌眼镜了:“那也没有⼈懂!” 刘⽂典⼀⽣引以为豪的学问并不⽌《庄⼦》研究⼀门,在联⼤时,他还讲过元好问、吴梅村的诗,并且放出⼤话:“这两位诗⼈,尤其是梅村的诗,⽐我⾼不了⼏分。

” 当然,刘⽂典最当仁不让的是他在校勘学⽅⾯的成就,他对其⼦刘平章说:“我的名呢,就是在校勘学⽅⾯可以留名五百年,五百年之内可能没有⼈超过我。

”代表刘⽂典校勘最⾼成就的《淮南鸿烈集解》和《庄⼦补正》,⾄今仍然是研究《淮南⼦》和《庄⼦》最重要的参考书之⼀。

不过,刘⽂典能够狂出全国性的名声,最关键还在于1928年他对蒋介⽯的冲冠⼀怒。

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到安庆巡视,为了表⽰对教育的重视,蒋介⽯⼀到安庆就派⼈向刘⽂典传话,准备到安庆⼤学“训话”。

但是这个刘⽂典竟然以⼀句“⼤学不是衙门”拒绝了蒋介⽯到校“训话”的要求。

其实,刘⽂典还有很多不狂的时候。

刘⽂典在国学研究时抱着⼀种⾮常虔诚的⼼态。

刘文典用例补充

刘文典用例补充

刘文典刘文典(公元1889~1958年),字叔雅,原名文聪,笔名刘天民。

安徽合肥人。

祖籍怀宁县。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1938年到昆明,先后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为九三学社成员。

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

他讲授的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刘文典,安徽合肥人。

原名文聪,字叔雅。

1889年12月生。

1906年入芜湖安徽公学学习,因聪明好学,积极上进,为该校教师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并受到他们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

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09年赴日本留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青年时代的他怀着满腔激情,于1912年回国,在上海于佑任、邵力子等主办的《民立报》担任编辑,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1913年再度赴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秘书。

1916年,刘文典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研究诸子著作。

1923年出版专著《淮南鸿烈集解》,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

继《淮南鸿烈集解》之后,刘文典又从事《庄子》、《说苑》等书的校勘,写了《三余札记》。

这段时间是刘文典在学术上最有成就的时期。

“五四”期间,刘文典站在新文化运动的一边,曾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担任英文编辑,翻译了《近世思想中之科学精神》、《叔本华自我意识说》、《佛兰克林自传》、《美国人之自由精神》等外国学术论著。

刘文典1927年任安徽大学校长。

1929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主任,同时在北大兼课。

除从事教学工作外,还陆续校勘古籍。

1939年,完成了《庄子补正》、《说苑斛补》等书的校勘编撰。

著名学者陈寅恪为《庄子补正》作序。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文典没有来得及与清华、北大等校撤离南下,滞留北平。

期间,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请他出来教学并在日伪政府做官,他都断然拒绝,表现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民国奇人刘文典》阅读答案

《民国奇人刘文典》阅读答案

《民国奇人刘文典》阅读答案(2) 《民国奇人刘文典》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民国奇人刘文典鲁先圣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作为当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他的思想学问博大精深。

他“二十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

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

刘文典是研究《庄子》的专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自古以来只有两个半人懂庄子,一个是庄子,另一个他没说,半个则是他本人。

这话可以与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才高八斗”论相媲美。

当年的谢灵运也是心高气傲的人,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

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

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两人的高傲简直如出一辙啊!刘先生最经典的怪诞故事发生在1928年他任安徽大学校长时期。

安大闹学潮,蒋介石来安庆视察。

蒋介石看他外表邋里邋遢,就问:“你就是刘文典吗?”刘文典不高兴地反问:“你就是蒋介石吗?”蒋介石命令他惩办罢课学生。

他说:“我这里只有教师学生,不知道谁是共产党。

你是总司令,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负责。

”蒋介石非常气愤,严厉指责刘文典没有尽到管束学生的责任。

刘文典毫不退让地指着蒋介石的鼻子说:“你是军阀!”奋勇扑上来要打蒋介石。

被拉开以后,蒋介石不得不自下台阶骂道:“真是个疯子!”一直研究古典文学的刘文典最瞧不起新文学运动。

因此,因为新文学白话小说的成就驰名国内被聘任为教授的沈从文,遭到刘文典的公开侮辱和蔑视。

从刘文典事件看民国教育

从刘文典事件看民国教育

从刘文典事件看民国教育摘要:刘文典是“中华民国”史上著名的教育家。

他在教育方面的功绩世人皆知。

尤其是他怒骂蒋介石为此还进了一个星期监狱的事件更让人津津乐道。

以此事件为依托,探究当时知识分子敢于和最高领袖动手在制度方面的原因,可以加深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的了解。

关键词:刘文典;民国教育;教育制度1922年是壬戌年,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变革年份。

这一年,经过各方教育人士、民间知识分子自下而上的实践、讨论、争论,形成了以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为主的三段教育学制。

其七条指导思想拿来指导今天的教育完全契合:适应社会进行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胡适评价:“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它的弹性。

”由此时开始,民国的新式教育拉开了帷幕,中国的现代教育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向民国教育学习是否不符合“历史潮流”,是否是对当代教育的不认同?笔者认为,敢于承认一切优秀的精神遗产,不仅代表着“政治正确”,更代表着大胸襟与大气度,是成熟与自信的表现。

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

回溯这个时代,这批学者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一、刘文典事件刘文典生于1889年,安徽合肥人,字叔雅,原名文聪。

因为父亲以经商为业,所以家境很好,从小就被送到教会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通晓英德日等多种语言。

后在当时民主思想的影响下,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

1913年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1917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因为学问高深,为人狂傲但不失赤子之心而闻名学界。

他曾自我评价说:“我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自大,但是并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骄傲自大。

”1929年,刘文典任安徽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长,恰逢学潮。

刘文典

刘文典

刘文典轶事刘文典,安徽合肥人。

原名文聪,字叔雅。

1889年12月生。

主要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说苑斛补》、《三余札记》、《进化论讲话》、《进化与人生》等。

刘文典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通晓英、德、日多国文字。

他讲授的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他先后讲授过“文选学”、“校勘学”、“先秦诸子研究”、“大唐西游记研究”、“庄子”、“淮南子研究”、“文心雕龙”、“史通”、“文赋”、“今古文研究”、“玄奘传校注”、“温庭筠李商隐诗”、“陶渊明”、“中国化的外国语”等课程,且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他专长校勘学,版本目录学,唐代文化史,是当代我国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是全国著名学者之一。

为人狷狂,极富个性。

有轶事如下: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

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

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

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

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

刘文典上课

刘文典上课

名胜军,从无投降将军!”言词铿锵,气贯长虹,表现了当年巴曼子的气节。

张飞勃然大怒,命军士绑于阶下,推出城门斩首。

严将军仰天大笑,视死如归:“砍头便砍头,何必发怒!”张飞感其忠义豪壮,亲自解其绳缚,拱手为礼,设宴厚待。

秦良玉,生于忠州城西的秦家坝。

其父秦葵,是明末忠州的贡生。

其夫马千乘,曾任石柱县的宣抚使。

秦良玉自幼攻读诗书,练习武艺,文武双全,能征惯战。

她手下的娘子军,一律使用白蜡杆长矛。

长矛前端系铁钩,后端钉铁环,号称“白杆兵”。

冲锋时,铁钩勾岩石,铁环挂树枝,爬山登岩,快如猿猴,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明代天启元年(1621),后金兵大举入侵,明熹宗号召天下勤王,保卫社稷。

秦良玉请缨北上,击败后金兵马,立下赫赫战功。

崇祯三年(1630)又入援京师。

明思宗大排御宴,赐御诗。

封诰命夫人,并委以总兵官的重任。

秦良玉回到石柱家乡,演兵习武,广积粮草,保境安民,广受乡民称颂。

三是建筑设计奇。

石宝寨的十二层彩楼,建筑在四壁如削的悬崖上,确实堪称“神矣绝矣,叹为观止矣!”那别具一格的砖石结构寨门,横看五光十色,近看玲珑雅致。

门顶上琉璃檐下,镶嵌着立书“小蓬莱”和横书“梯云直上”几个大字。

寨门两侧,镂刻着“五龙捧圣”、“双狮戏彩”的精致浮雕。

那五龙双狮的奔驰、飞翔之态,活灵活现,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寨身初建时,是塔形的九重楼阁,凭依绝壁,木石相衔,三方四角,重叠而上。

1956年,又重建三重画阁。

当你脚踏危楼木梯,盘旋步步登高之时,确有“梯云直上”之感。

这神妙奇绝的十二层彩楼,烟飞云绕,如梦如幻,真是危楼“巍然接云汉,气象雄万千”!寨顶一平如砥,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米,色泽如新的绀宇宫,展现出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登上绀宇宫后面的露天敞园,凭栏四望,远山笼烟,近山滴翠。

俯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云帆点点,百舸争流,断岸千尺,江流有声。

这险秀雄奇的壮丽胜景,真不愧璀璨的“川江明珠”!刘文典上课·名人轶事·刘文典有一次在西南联大授课,临下课时,告诉大家下一堂课在下周三晚饭后七点半上。

刘文典

刘文典

刘文典百科名片刘文典(公元1889~1958年),字叔雅,原名文聪,笔名刘天民。

安徽合肥人。

祖籍怀宁县。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1938年到昆明,先后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任教,为九三学社成员。

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

他讲授的课程,从先秦到两汉,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从希腊、印度、德国到日本,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另有同名数学教师。

目录国学大师刘文典个人简介人物生平刘文典与沈从文刘文典与陈寅恪刘文典与吴宓勇斗蒋介石学术成就人物风采狂言妙论治学格言解聘始末人物传记数学教师刘文典国学大师刘文典个人简介人物生平刘文典与沈从文刘文典与陈寅恪刘文典与吴宓勇斗蒋介石学术成就人物风采狂言妙论治学格言解聘始末人物传记数学教师刘文典展开编辑本段国学大师刘文典个人简介国学大师(刘文典)刘文典,安徽合肥人。

原名文聪,字叔雅。

1889年12月生。

1906年入芜湖安徽公学学习,因聪明好学,积极上进,为该校教师陈独秀、刘师培的赏识,并受到他们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

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人物生平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09年赴日本留学。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青年时代的他怀着满腔激情,于1912年回国,在上海于佑任、邵力子等主办的《民立报》担任编辑,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1913年再度赴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任孙中山秘书。

1916年,刘文典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研究诸子著作。

1923年出版专著《淮南鸿烈集解》,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

继《淮南鸿烈集解》之后,刘文典又从事《庄子》、《说苑》等书的校勘,写了《三余札记》。

这段时间是刘文典在学术上最有成就的时期。

“五四”期间,刘文典站在新文化运动的一边,曾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担任英文编辑,翻译了《近世思想中之科学精神》、《叔本华自我意识说》、《佛兰克林自传》、《美国人之自由精神》等外国学术论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之民国大师
纵横语文教研室
10.刘文典
一、人物简介 (3)
人物事件1:恃才自傲 (3)
人物事件2:太上教授 (3)
人物事件3:尊重学问 (4)
人物事件4:“观世音菩萨”理念 (4)
人物事件5: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4)
人物事件6:爱国 (5)
人物事件8:违背承诺,该打 (5)
二、作文文段 (6)
话题1:战火中的宁静 (6)
话题2:狂傲与担当 (6)
三、适用话题 .................................. 7目录
10. 刘文典
一、人物简介
刘文典,生于1889年,卒于1958年,字叔雅,中国文学史家,民国大学者。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1913年赴日求学,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

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著作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余札记》等。

在民国大师中,刘文典的狂生掌故,常被人们奉为佳话。

但是在狂与傲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刘文典对待世事人情的无虚伪、不矫情、不失赤子之真,是对学术的承担,是独立之精神,是自由之思想。

人物事件1:恃才自傲
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但恃才自傲,狷介无比。

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

如此自夸,非信口开河。

他连搞新文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大家躲避日军飞机袭击纷纷奔逃,沈从文经过刘文典时,刘文典大怒,骂道:“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
人物事件2:太上教授
刘文典非常崇拜陈寅恪,却非常看不起沈从文。

他说:“西南联大真正的教授只有陈寅恪,他应该拿四百块,我应该拿四十块,朱自
清应该拿四块钱,沈从文连四毛都不应该给。

现在沈从文都成教授了,那我是什么?太上教授。


人物事件3:尊重学问
刘文典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

他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万分的敬佩。

刘文典对人宣称,西南联大只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算半个。

人物事件4:“观世音菩萨”理念
有学生问刘文典,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他说只要注意“观世音菩萨”就行了。

学生不解,刘文典解释说:“‘观’是要多多观察生活;‘世’是要明白社会上的人情世故;‘音’是文章要讲音韵;‘菩萨’是要有救苦救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菩萨心肠。


人物事件5: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1928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文典拒绝其到校“训话”。

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领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

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

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

蒋介石一介武夫耳,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
席”,扫了蒋的颜面。

蒋介石寒着脸要刘文典交出学生领袖名单,必须对罢课分子严惩不贷。

刘文典根本不买账:“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

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

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

”蒋恼怒不已,当众拍桌,声色俱厉地大骂:“你是学阀!”刘文典戟指回击:“你是新军阀!”蒋介石岂容手握笔杆子的文弱书生挑衅他的戎威?盛怒之下,不仅掴了刘文典两记耳光,还以“治学不严”罪名将刘当场羁押,说要枪毙。

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痛斥蒋介石,刘文典一骂成名,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那种藐视权贵的狂气和坚持人格独立的硬气,这种“狂”其实是一种气节。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对于中国文人而言,贵在“气节”二字。

人物事件6:爱国
1949年末,昆明解放前夕,胡适曾动员他去美国,已替他找妥具体去所,并为他一家办好了入境签证。

在这关键时刻,刘文典谢绝了,他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要离开我的祖国。


人物事件8:违背承诺,该打
抗战前,刘文典在清华任教时,需要查阅某种佛经,闻北京西山香山寺有此佛经,但该寺藏书有严格规定,非佛教人士,不准借阅,借阅必须在寺内念经堂正襟危坐,也不得以手指沾口水翻书页,必须用寺院制作的蔑子翻阅,违者受罚。

老和尚深知刘文典是知名学者,特准他借阅,阅前详细介绍了阅读规则,刘先生当即承诺,严守规约。

和尚去后,刘文典先生静坐读经,有些疲倦,见室内有一空床,室内并无僧人看守,便趁机持书卧床阅读。

不料睡着了,忽然听到骂声,头面受到扑打,睁眼看到老和尚边打边斥责“您言而无信,竟把佛经丢在地上!”
刘文典一面承认错误,一面“抱头鼠窜”,且喊且逃,苦苦求饶。

后来他说:“但这次挨打应该,君子不可失诺!”
二、作文文段
话题1:战火中的宁静
西南联大存于战火纷飞之际,刘文典等学者们身处逆境,然弦歌不断,风雅不减。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观刘文典的月下课堂,便知大师的课堂为何风貌。

不由地想起孔子与弟子的那幅春归图:“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刘文典用他的浪漫情怀,用他对学术的痴情,为他的学生们在那段艰难岁月里营造诗意的课堂,怎能不说是千古绝唱!
话题2:狂傲与担当
时人皆谓刘文典狂,然而没有厚实的成就,再狂也只是无根浮萍。

刘文典的所作所为应了那句“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是其任性啸咏的浑厚底气,也恰恰是他狂的所在。

恰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刘文典的‘狂’是真的,所谓‘狂’无非是把自己这门学科看成‘天下第一’,自己在学科中的地位看得很重:我不在,这门学科就没了!这种‘舍我其谁’的狂傲、气概,其实是显示了学术的使
命感、责任感和自觉的学术承担意识。

是真名士自狂狷,刘文典用狂傲担起了战火中的一片天空。

三、适用话题
狂傲、尊重学问、精神的宁静、爱国、大义、诚信重诺
纵横语文,赢在高考!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