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读后感

合集下载

对课堂教学使用史料的一些反思——读《治史三书》有感

对课堂教学使用史料的一些反思——读《治史三书》有感

对课堂教学使用史料的一些反思——读《治史三书》有感范晓岚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17(000)010
【摘要】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师用以呈现历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史料时要格外谨慎。

读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后,我对于书中有关史料原始性和可靠性的论述深有感触。

虽然先生主要是以中古史为例,但事实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讲任何一段历史都要注意这个问题。

下面就以笔者2016年9月底上的一堂公开课“红军长征”为例,对课上所使用的史料做一些反思。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范晓岚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征中学,上海2003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读严耕望《治史三书》有感 [J], 佟颖
2.做学者型教师——读《治史三书》有感 [J], 潘勤芳;
3.《治史三书》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以“无孔不入、有缝必弥”反思“五四运动”教学 [J], 朱幸福;
4.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的反思与对策初探——读朱孝平《职校生需要什么样的
课堂教学》有感 [J], 张屹峰
5.论严耕望的治史精神和方法对初学者的启示——以《治史三书》为中心 [J], 张思嘉[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做学者型教师——读《治史三书》有感

做学者型教师——读《治史三书》有感

做学者型教师——读《治史三书》有感
潘勤芳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最近拜读了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收获很大,尤其对我日后的教学及专业能力的提升帮助很大。

严耕望(1916-1996),号归田,1914年投入钱穆门下,从师问学长达半个世纪,是20世纪中国中古史领域的领军者。

在学术大成的晚年,严先生著有《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与《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1998年,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将上述三本小册子编为《治史三书》。

【总页数】1页(P151-151)
【作者】潘勤芳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珠溪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6
【相关文献】
1.时势与治史-读《王世贞史学研究》有感
2.读严耕望《治史三书》有感
3.对课堂教学使用史料的一些反思——读《治史三书》有感
4.别只做我告诉你的——读《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有感
5.一线教师,如何行走?——关于“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的一组讨论:值得思考的问题——读《做研究者,还是做“教书匠”?》一文有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治史三书、黄河青山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黄河青山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古杨《治史三书》中的两个方法对法律史研究的意义《治史三书》的写法和内容是很“老实”的。

写法上,条理非常清晰,适合速读,正如作者说的,这种写法“跟我的个性有关”。

内容上通俗易懂,给出的方法都是很落地的。

作者在研究方法上虽有自己的主张,但也给其别种选择,可见其全面。

这里面有两个方法我印象尤为深刻:第一“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研究问题之前的积累知识与收集材料尤其重要。

必须“正史以外的基本书籍也要如此看,至于研究中古史,更要尽可能的把所有关涉这个时期的史料书全部从头到尾的看一遍,正史以外的基本书籍也要如此看”。

作者还建议青年读书要读得广泛,打好基础,这样以后的研究才不会至于空洞、缺乏底子。

无论是作专项研究前相关材料的收集,还是年轻时知识的广度积累,说白了就是打基础,避免狭隘。

类似的方法我见过很多学者提。

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细(甚至我听说有的人一辈子研究那一两个问题的,真是佩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没有再出现了,“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也遭到质疑。

现在人们讨论问题不只会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还会说“你是个外行!”,就是说你不是搞这个专业的,你是妄言置评。

先不论你说得话有没有建设性,给你一顿冷嘲热讽再说。

陈丹青说“专业”“专家”这种词代表着权力,我想这个权力就是发言权。

发言权的垄断固然不妥,但某种意义上说对读书人是一个警告和启发。

常有些作者越“界”(专业)评论的,有时候确实能感觉到其说得明显不妥。

人总要说话的,无论是动嘴还是写文章都是说话,我想无论是研究什么问题的人,都应该开阔眼界,说话前多积累一点知识。

做法律史的学习和研究,自然也应当广读书,多涉猎一些知识,作研究之前不能忽视材料的广泛收集。

我自己深有体会,看到一些事不吐不快,编辑一段话往网上一挂,但事后回过头看,不仅觉得幼稚无知无比,甚至还出现逻辑前后矛盾的情况。

对问题的思考不够全面,形成的观点就是不成体系的,实际意义不大。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

治史三书读书笔记
知识点框架:
- 治史三书的主要内容概述
- 书中重要观点和方法的罗列
思维方面:
- 作者论述观点的逻辑思路
- 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推导过程
重难点与易错点:
- 重点强调的治史原则与技巧用特殊颜色标注
- 容易误解或混淆的概念加以突出
补充点:
- 老师对相关史学观点的延伸与解读
- 其他史学家类似观点的对比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对治史三书的整体感悟
- 对自身历史学习的启发与应用思考
- 如何将其中方法运用到实际研究中的想法。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一)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一)

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笔记(一)治史三书严耕望读书书籍概述•治史三书包括《资治通鉴》、《史记》和《汉书》,是中华传统历史文献中的重要部分。

•作者严耕望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历史的演变过程,对启迪和教育后人有重要作用。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编撰时间:公元1084年-公元1101年•内容概述:该书以中国历史为脉络,详细记录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并着重强调人物的作用。

《史记》•作者:司马迁•编撰时间:公元前109年-公元前91年•内容概述:全书共130篇,大致分为夏、商、周、秦、汉五部分,是综合性历史文献,内容包括历史人物传记、政治制度、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等。

《汉书》•作者:班固•编撰时间:公元后52年-公元后90年•内容概述:该书以西汉为脉络,包括30卷,主要记载了西汉至王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文献。

阅读策略•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注意人物的作用和表现•掌握重要事件和文化现象的基本情况•培养历史意识,加深认识本土文化•接受和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总结治史三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教材。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和相关事件,对我们个人的历史认知、文化认同等具有积极意义。

阅读的价值•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培养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学习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品德•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个人的文化自信阅读方法•细读全书,把握大纲•多角度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注意细节,把握细微之处•针对生动活泼的故事,加深印象•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联想讲述的技巧•了解受众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突出重点,进入角色,生动讲述•注重细节,用语清晰规范•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章节和内容,做好精读和泛读的结合•运用多媒体和图片等方式,具体呈现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并分析问题•引用其他文化和故事,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拓宽视野•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反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总结治史三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著作。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

严耕望《治史三书》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内容简介《治史三书》是治史入门最佳读物,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

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体规律、论题选择、论著标准、论文体式、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论文撰写及改订,以及努力途径与生活修养等诸多问题,皆以质朴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原原本本,条分缕析,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金针度人,功在学林。

作者简介严耕望(1916-1996),字归田,安徽桐城人,著名历史学家。

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

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等职,1970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政治制度及历史地理,著有《两汉太守刺史表》、《唐仆尚丞郎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乙部)、《唐史研究丛稿》、《唐代交通图考》等严耕望享誉国际史坛,是钱穆最欣赏的学生,胡适、杨联陞一致称许的史学大家,余英时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精彩书评对初学治史者而言,有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那就是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特别是其中的《治史经验谈》。

严先生文如其人,甚少‚惊人之语‛,亦不弄玄虚,所论处处针对学子所需,实在而具体。

——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这是一本值得向所有有志于中国文史研究的学者推荐的书。

谈论治学经验的书并不少见,但切实周到如本书者则不易多得。

——傅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耕望的特长,在于同所有具备朴实品格的历史学家一样,能够把这个议题通过自身的治学经历以及深厚经验讲述得惟妙惟肖……可让读者感受到‚充实而有光辉‛的魅力,金针度人、沾丐后学自然不在浅显。

这些措施和办法也极为切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勤奋读书而已。

——李洪岩(《历史研究》副主编精彩摘抄序言1.有基本逻辑观念2.仔细研读经典研究著作3.本书概要:‚原则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和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

历史书籍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历史书籍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历史书籍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历史书籍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历史学科是一间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万面的建设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历史书籍的读后感,欢迎查阅!历史书籍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治史三书

治史三书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基本上要工作做得“充实” ,但最高标准则要兼具 “光辉”——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 手,工作才能‘充实’;从大处着眼,成果才有 ‘光辉’ 专精对应“充实”,意味着内容扎实、考证精详、 术业专攻,属于古人所谓“学”的范畴。博通对应 “光辉”,意味着目光锐利、思想深刻、高瞻远瞩, 属于古人所谓“识”的范畴。 今人“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不能“充实”, 则不足以言学术;没有思想,亦不可能有“光辉”
这是因为第一作者是一位不骛声华埋头治学功夫扎实成就卓著的真学者所谈的在在都是切身的甘苦没有装腔作势故作大言的矫情第二作者既在史识上深受钱穆的点拨又在傅斯年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个所谓史料学派的大本营就职多年所以对通识与考据的关系有比较通达的认识没有自骄其所能而轻议其所不能的轻薄第三前两书谈问题后一书谈经历有横有纵既使我们亲切而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治学历程与治学经验也披露了现代学术史上一些重要的史料
大家小书
《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钱穆宾四先生与我》—— 史学入门之径,为学上乘之道 治史经验:研究工作须坚持原则,且要适应灵活,问题从广面 探讨,不作孤立面的研究,功夫自基本处做起,以拙为巧捷, 著作以充实为基础,以光辉为指归。 以个人经验为主干,针对治史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多项实际可 行的具体建议。举例较诸同类书藉详尽,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严耕望一生献身学术,成就卓绝,《治史三书》乃一代学人的 现身说法,实值得青年后辈谦恭受教。 才、学、识、德熔于一冶 词章、义理、考据融于一身 知性、作性、记性化于一书 事实、道德、艺术亦即真善美有机化一
精专与博通
“专不一定能精,能精则一定有相当的专;博 不一定能通,能通就一定有相当的博。” “为要专精,就必须要有相当的博通。” “有学而不能者,未有能而不学者。”严耕 望则说:博未必通,通则必博。“学”尚且 未必“能”,“博”尚且未必“通”,何况 不“学”不“博”呢?《治史三书》就集中 体现在“博学”二字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治史三书读后感
治史三书读后感(一)
这两天认真看完了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这是一本好书,
内容浅显易懂,直接详细,每一个关于治史思路方法的章节都有很好
的指导作用,令人受益匪浅。虽说作者是以自己的研究经历做例子,
讲的多是中国史方面的内容,但是对于从无史学基础的我,却有很大
的扫盲作用。比如,作者提到的考证的两种方式,即述证和辩证,校
勘学的四种校对方式,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都是很好的史学基
础知识。至于其中的经验之谈就更让人收获良多。
然而,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除了具体的经验方
法之外,从这本书中我更体会到了治史的艰辛。要成就一番事业,就
必须要专注执着。就像严耕望先生说的,世界上出过很多年轻的大科
学家,大哲学家,但很少出年轻的大史学家。史学靠的就是日积月累,
孜孜不倦,勤勉不怠,恒久坚持。只有经过多年努力之后,才能有所
得。由此,更增我对于这门学科的敬重之感。
还有就是通读全文之后的产生那种历史感,颇为沧桑浩瀚。其中
三分之一的篇幅写了钱穆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与作者之间的师生之谊,
钱穆在我觉来俨然是一位让人无比敬仰而又非常遥远的大师。而通过
文字我同样能感受到作者本人,一个很有些高傲不太和人的小老头,
可是他在治学上是那么严谨,让人敬佩。然而,读到最后,我才意识
2

到这位作者已经逝世快20年了,而文章是写于三十年前,那是我刚
出生的年代。这一前一后,竟跨了一个世纪。这种绵延之感让我感慨
不已。从文治史,薪火相传,每一代历史学人其实都背负着一定的使
命来承担着历史的续写之责。或许真是让严先生给感动的,我竟隐隐
有了一种责任感。在以前,我还认为历史学是一门与现实很遥远很无
关的冷门专业,然而,现在我却渐渐有了这样的感觉,它对于人类的
教育总是潜移默化,不加彰显的。就如春天万物萌发,看似凭空出芽,
其实乃是风雨气候之浸润的缘故。
同样深有感触的是历史学人的渊博学识。在这一学期上欧美史学
动态研究的过程中,此种感觉日益深刻。每位老师,都外表平凡,可
是谈吐之间,治学之深之广让我赞叹不已。还有朱孝远老师,上他的
课时总以为这是一个留洋归来,外语华丽,更多体现西方特质的颇爱
碎碎念的男方小老头儿。可是,一日读他那本《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
时,不由大为改观。散文的笔触,诗化的语言,将历史研究这样严肃
的学科写的那么唯美和高雅,温文尔雅之态鲜明地跃然于纸上,俨然
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现代诗人。然而,当读到附录一《学史之道;;
兼论史家的“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才知道一开始就看走了眼,
其古文之功力,传统文化之博识,丝毫不亚于前者。由此对史学人才
更增敬佩。
当然,在学习历史的这段日子,也有无奈。特别是在读此书的过
程中,更有一种感觉,就是学术界的整体浮躁。记得一次课上,李剑
鸣老师曾经感叹,这是一个全民平庸化的时代,精英再难出现。听后
3

觉得无比落寞。事实确实如此啊。我深知历史这样一门学问如果没有
像严先生所说的那种“淡泊自甘,寂寞自守”的心态是难以有所收获
的。然而,如今这个时代,中国传统的权钱本位思维,再加上改革开
放至今所附带产生的全民无信仰和极端物质主义,让整个社会变得如
同一锅沸水,难以平静,每个人都在利益的道路上穷命狂奔。在我看
来,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其社会价值的衡量也应该是多元
的。而如今,与人交往,只感觉大多人眼中,除了钱权,再无其他。
就比如我家乡的亲戚,他们对于我读博,总是充满不解。再如我的一
个外甥女,22岁的年纪,除了让她父亲的企业如何做得更大,赚得
更多,除了如何能帮助她父亲砸钱,以便实现官职连任,从而为自家
企业谋利之外,眼中再无其他。她认为,人生一切唯“钱”一字足矣。
更要命的是,她的亲戚和朋友,莫不以此为榜样,无尽艳羡,心心向
往之。我从来都未曾否认过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只是一个社会倘若以
此为核心,就实在太可悲了。这是否就是如今中国再难出大师的根本
原因?以建国为界限,去想一想这之前的五十年和之后的五十年,我
们怎样去理解,在那个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会有那么多大师
接连出现,交相辉映?我们又如何解释,在战乱结束,国家一统之后
的和平年代,学术成就和民族价值反而变得一片荒芜?我早已过了愤
青的年代,但每想到这一点总是感到深深的可悲。
最后一点是外语的学习,特别是此次期末论文撰写过程中发现,
外语学不好搞世界史真的很费力。以前确实低估了外语对于历史研究
的重要性。今后要好好补一补了。另外,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史学
4

史和史学方法论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学期,我的计划是
好好学习一下史实,特别是德国史方面。因为我发现,此前之所以找
不到要研究的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德国历史本身还没有一个
清晰的了解。对于具体历史了解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新疑惑,那
么应该就有可研究的问题了。
治史三书读后感(二)
在很多时候读一本书给我留下最大印象是对某种现象的大谈阔
论,或者作者高深的思想境界,或者以独特的见解,一针见血的批评。
而读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没有涵盖复杂大道理,更没有深不可测的
哲理,以十分朴实又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丰富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咨询十分方便的今天,我对很多所谓的
史学家看法也在变化,如同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说,社会上流行的那些
“失学通论”“史学研究法”这类的著作,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因
为,不管你道理讲的怎么明白,都不能代替自己去读原著。如果说他
的话有些道理,那么我就想什么叫“原著”,如何理解原著的内容,
在原著里“原”的成分又是占几分。曾在很多书本上不少人大谈原始
社会部落生活和集体活动,我当时觉得十分纳闷,除非他是活在几千
年前的怪胎,不然你如何知道那时候部落状况。记得曾在上中学时候
历史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发问,什么是历史?没有人能回答出来,都以
为应该有个比较规范的答案,而老师说“历史就是正在过去的那一刻
就是历史”,其实历史本身的定义一样都是那么简单而老生常谈的东
西,我总喜欢把问题想的复杂化,其结果是弄得是非对错难以分明。
5

而在严更望的《治史三书》里,他以自身的深厚而丰富的经验来
讲述治史方法和技巧,虽然很多针对性的例子和涉及到相关作者研究
唐史及魏晋南北朝史,在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但这并不印象我对此
论著的理解。在此书第一篇开头一节讲“原则性的基本方法”中探讨
“专精”与“博通”的关系,“专不一定能精,能不一定有相当的博;
博不一定能通,能通久不一定有相当的博。”为要专精,就必须要有
相当的博通。各种学问都是如此,尤其是治史。因为历史牵涉到人类
生活的各层面,非有相当的博通,就不可能有专而能精。就如作者所
说因此就很难有青年史学家。这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要博通的重要性,
特别是很多喜欢进牛角尖的学者,就凭看几本书和看个别的现象大胆
推断。这类所谓的学者不仅大大贬低所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更可怕
是误导很多盲从的年轻人。因此在我看来“专精”只是我们所要发展
的方向,要达到此目标必须以“博通”为基础,脱离的“博通”的“专
精”仅仅是一味片面的看法和没有根据的道理。如同宗教学家缪勒所
说“只知其一,实其一无所知。”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自己所研究
的领域局限在很狭小的范围内,自己感觉什么都懂一点,而在实际生
活中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却变得措手不及,我从下手。因而无法走
向“专业”方向。比如我们身为一名研究藏传佛教的学生,对世界其
他宗教没有总体的了解,怎么能证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是值得学习和
研究。()这点上很多人没有走出去看看,总在自己文化范围内评价自
己。虽然在文化相对性上讲,一个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但这些都必须在“博通”的前提下能够看
6

的更加清楚。
在此书第二节上讲“几条具体的规律”里画龙点睛地告诉我们几
条最基本的规律,每几条的内容看似没有任何特殊之处,而此书的最
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在这里。第一点谈到,任何时候“尽量少说否定话”,
那么不显眼一句话如果不是事先没有谈到其学术价值,要我老实交
代,此书在我的眼前停留的时间可能不会超过一分钟。后来细想默默
感叹大师不平凡的智慧。接下来就是“不要忽略反面的证据”这更是
说道我的心里,平时写写东西时总是尽量搜集有利的证据,因此达到
自己所要证明的观点,而反面的证据不仅不屑一顾而且担心更多人能
以此反驳。在接下来第三节里谈到我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论题选择,
带着从能找到一些答案或者帮助的想法去认真阅读。作者讲述了不少
看法,其中“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中作者谈到“我们为研究工作,
最好多做具体的问题,少讲抽象的问题。研究具体问题,用可靠的史
料,下深刻的功夫,一定能获得客观的成绩,而且所获得成绩比较容
易站得住脚。”具体的问题似难实易,而抽象的问题似易实难,因为
具体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点对于我们最大
的指导,至少是在我看来如此。其后谈“自己的能力与材料的情况”,
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选择题目,而要看自己的能力,长处。不能凭自
己的主观想法和一时冲动去选择自己能力以外的题目,这就会使成为
咨询烦恼!
总之,《治史三书》是严耕望毕生经验的总结,若能读懂此书中
看似简单的大道理,对我们以后学习研究生涯少走很多弯路,并能受
7

用一生的。
斑羚飞渡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