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开放经济下政策目标与工具-教学
南开金融学课件ch11开放经济的均衡

外部状况
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顺差
10
四、汇率变动的经济影响
(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 本币贬值:刺激出口、抑制进口; – 本币升值:抑制出口、有利进口。
(二)对物价的影响
– 本币贬值: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 下降,并进而影响国内物价总水平;
– 本币升值: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出口商品价格 上升,并进而影响国内物价总水平。
11
(三)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部平衡与外部 平衡冲突问题。 • 他指出: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运 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平衡。 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区间就会出 现内外平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37
固定汇率制下内部均衡与 外部均衡的搭配与矛盾
内部状况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5
(二)汇率的分类 • 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 • 基本汇率和套算汇率 • 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和现钞汇率 • 单一汇率和复汇率 • 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
6
三、汇率理论
(一)国际借贷说 • 国际借贷说又称为国际收支说,是由英国
经济学家葛逊(G.L.Goschen)在1860 年代提出。 •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商品劳务进出口、 资本输出入以及其他形式的国际收支活动 会引起国际借贷的发生,国际借贷又引起 外汇供求的变动,进而引起外汇汇率的变 动。
9
(四)利率平价理论(Interest Rate Parity Theory)
• 利率平价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 在1923年提出,并经西方经济学家的发展而 成为一种远期汇率决定理论。
第十七章内外平衡理论

IB
国内支出
IB曲线代表国内支出和汇率 的各种组合下的内部平衡曲 线。其斜率为负,因为本币 升值会导致出口减少、进口 增加,为维持内部平衡,必 须增加国内支出。
三、米德冲突
在宏观经济运行的某些特定区间(如繁荣-顺 差、萧条-逆差),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货币 政策和财政政策)追求内、外部均衡,将会导致一 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情况: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 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 货币政策
情况:失业;国际收支逆差 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 货币政策
外部平衡
情况: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 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 货币政策
蒙代尔的政策配合
由此整政策(旨在调节 总需求的水平,如财政、货币政策)和支出转换政 策(旨在调节总需求的方向,如汇率政策) 。
第三节 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论”
蒙代尔(1962):“政策配合论” 财政政策——内部均衡 货币政策——外部均衡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内外平衡的不同影响
紧缩性
本币升值
紧缩性
本币贬值
直
接
标 价 失业 法 顺差
下
的
汇 率
二、斯旺图示
通胀 顺差
E
EB
通胀 逆差
EB曲线代表国内支出和汇率 的各种组合下的外部平衡曲 线。其斜率为正,是因为扩 张性支出调整政策使得国内 支出增加,从而进口增加, 为维持外部平衡,需要本币 贬值以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A
失业 逆差
一、米德的政策搭配理论
❖ 假定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前,物价水平保持不变,同时 贸易收支代表整个国际收支,不考虑资本流动的影响。则 可以运用支出调整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配合来实现内、 外平衡目标。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

2. 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原
则”
• 蒙代尔(R·Mundell)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关 于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弥补了丁伯 根原则的不足。蒙代尔对于政策调控的研究是基于 这样一个出发点:在许多情况下,不同政策工具实 际上掌握在不同的决策者手中,如果决策者并不能 紧密协调这些政策而是独立地进行决策的话,就不 能达到最佳的政策效果。他的结论是,如果每一工 具都被合理地指派给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 其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则仍有可能得到最 佳调控效果。
第一节 开放经济政策的目标
长期目标
1、经济增长
2、充分就业
短
内部平衡
期 目
3、物价稳定
标
4、国际收支平衡
外部平衡
二、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 (一)米德冲突 •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
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提 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他 指出,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运用影 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这将 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 这种情况被称为米德冲突(Meade’s conflict)。见书中的图表的1、4种情况。
(二)主要内容(Main Content)
– 在固定汇率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则 一国不可能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任何扩张或紧 缩货币供给的企图,都将被巨额资本的迅速流动 及央行保持固定汇率的努力而抵消。而财政政策 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PPT课件

O
Y
NM NM
NM2
NM1
O
Y1
Y2
Y
i
BP
i2 E″
E●
i1
●
E′
O Y1
Y2
Y
NM NM=NF
45
O
NF1
NF2
NF
i
NF
O
NF1 NF2
NF
BP曲线的三种形状
i
O
Y
2、BP的移动
价格水平 汇率 外贸政策
(三)内外部均衡
i
LM BP
●E
IS
O
Y
二、宏观政策手段
(一)支出-调整政策 通过直接影响总需求或总支出来调节内
IS
O
Y0 Y1
Y
2、资本相对不流动情形下
i
BP LM′
LM
i2
E2
i1
E1
i0
E0
IS′
IS
O
Y0 Y2 Y1
Y
3、资本相对流动情形下
i
LM
i1
E1
LM′
BP
i2 i0
E2 E0
IS′
IS
O
Y0 Y1 Y2
Y
4、资本完全流动情形下
i
LM
E1
LM′
i1
i0
BP E0
IS′
IS
O
Y0 Y1 Y2
部均衡。 同时,总需求或总支出的变动又通过边
际进口倾向和利率机制来影响外部均衡。
(二)支出-转换政策
在改变总需求方向的基础上,调节 总支出中国内外商品和劳务的消费比例, 即通过调整汇率来调节内外经济。
(2021年整理)国际金融教学大纲

(完整)国际金融教学大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国际金融教学大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国际金融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时: 48课时学分:3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一、课程内容简介国际金融课程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以国际货币关系为研究对象,解释全球范围资金运动的现象与内在规律,探求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内外均衡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门独立学科。
本课程在全面介绍有关国际收支、外汇、汇率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介绍并分析了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系统阐述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特点,国际资本流动规律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内容。
二、本课程的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下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基本能力:1.系统地掌握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外均衡冲突,以及相应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国际储备政策等内容。
2.系统掌握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和变革,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和合作等内容.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国际贸易、宏微观经济学。
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国际收支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际收支账户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掌握国际投资头寸表的概念、基本内容及国际投资头寸的变动与其他国际账户的联系;理解国际收支调节的机制.重点与难点:国际收支账户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第二章外汇与汇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外汇的概念和种类、汇率的标价方法和种类及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掌握外汇市场的含义、特征、构成和有效性;理解外汇交易的种类.重点与难点:外汇的概念和种类;汇率的标价方法和种类;外汇交易的种类.第三章国际收支理论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弹性分析法、乘数分析法、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内容和各自的评价;理解对国际收支理论发展的评论.重点与难点:弹性分析法、乘数分析法、吸收分析法和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内容和各自的评价。
国际金融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

第二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货币政 策——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一、IS-LM-BP模型的建立 BP曲线斜率的形状取决于: 1、 边际进口倾向(m越大,BP越陡); 2、 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资本流动程度 越高,BP曲线越平缓)。 简单模型中,假定m为常数; 本币贬值,BP右移 BP曲线左上方的点为国际收支顺差,右下方的 点为国际收支逆差
2024/10/14
第二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货币政 策——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一、IS-LM-BP模型的建立 ►商品市场均衡——IS曲线:斜率为负,政府支出 增加及汇率贬值都会使其右移; ►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斜率为正,货币供应 量增加,曲线右移; ►外汇市场均衡——均衡条件为: BP=CA+KA=X(e)-M(Y)+KA(i,i*)=0
Y0 Y* Y’
固定汇率制下,扩张的财政政策
i LM(BP)
O
2024/10/14
IS
Y
Y0 Y’ (Y*)
固定汇率制下,扩张的财政政策 (资本流动程度高)
i
LM
BP
O
2024/10/14
IS Y
Y0 Y’ Y*
固定汇率制下,扩张的财政政策
i LM
BP
O
2024/10/14
IS Y
Y0 Y’ Y*
(%) 变动 (%) (亿美 额(亿
(%)
元) 美元)
资本与金 融账户差 额(亿美 元)
1994 12.6 24.1 34.5 75.6 304.2 326.5
1995 10.5 17.1 29.5 16.2 219.6 386.7
1996 9.6 8.3 25.3 72.4 314.5 399.7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053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经济学(实验班)、贸易经济、贸易经济(高水平运动员班)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用国际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经济问题和开放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教育的三个面向培养人才。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主要进行国际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教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在国际间转移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开放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等。
其中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和开放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要求细讲或精讲,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在国际间转移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等要求选讲。
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国际贸易组织和协定等要求学生自学。
由于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故授课时以课上面授为主,课下自学为辅。
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总成绩为10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为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代国际经济及中国对外经济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考核方法是写论文,而期末考核方法是闭卷考试。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目的第二节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第三节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和分析方法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内容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国际经济学2.简述国际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简述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第二章国际贸易的传统理论第一节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绝对利益理论2.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相对利益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绝对成本—绝对利益论和相对成本—相对利益论的图形分析,相对成本—相对利益论的利益分析,均衡国际市场的图形分析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解: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掌握:相对成本论与比较优势思想复习思考题:1.简述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及政策主张2.试述斯密绝对利益论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3.试述李嘉图相对利益论的基本内容并进行评价第三章国际贸易的标准理论第一节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第二节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第三节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与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价格曲线、封闭和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国际贸易利益分解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福利线掌握: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运用:国际贸易利益分解复习思考题:1.画图说明两国贸易价格在2×2模型中的可能区域及贸易利益的分配2.画图说明开放条件下一般均衡第四章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第一节相互需求理论第二节马歇尔的提供曲线教学重点和难点:相互需求模型的扩展,马歇尔的相互供求曲线,国际市场的失衡与均衡,需求变化与贸易效应等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相互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提供曲线的含义与应用复习思考题:1.画图说明两国的提供曲线2.画图说明国际市场上均衡价格的形成第五章要素禀赋、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第一节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供给比例理论第二节 H-O定理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的经验检验与补充第四节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教学重点和难点: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广义和狭义),特定要素理论,里昂惕夫悖论与对悖论的解释等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要素禀赋论的观点掌握:特定要素禀赋理论复习思考题:1.试述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2.试述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3.简述里昂惕夫悖论4.简述要素密集度逆转说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第一节规模经济理与国际贸易第二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规模经济,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课程的考核要求:掌握:新贸易理论的具体观点应用:会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判断贸易类型复习思考题:1. 画图说明规模经济理论2. 简述生命周期理论3. 产业内贸易指数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第一节:雷布津斯基理论第二节: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第三节:贫困化增长与国际贸易教学重点和难点:雷布津斯基理论、技术进步的类型、小国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大国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技术进步类型掌握:雷布金斯基定理、小国的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模型复习参考题:1.简述雷布津斯基定理的内容2.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3.贫困化增长的表现与原因第八章关税第一节小国进口关税第二节大国进口关税第三节名义保护率和实际保护率教学重点:小国进口关税效应、大国进口关税效应、名义关税与实际保护率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关税的概念和作用运用:大国、小国的关税效应、关税保护率复习参考题:1.画图说明小国征收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2.画图说明小国征收进口关税的一般均衡3.画图说明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4.画图说明大国征收进口关税的一般均衡5.推导有效保护率并说明其经济意义第九章非关税壁垒第一节进口配额1.进口配额分析2.进口配额与等额关税第二节补贴与倾销1.出口补贴的经济分析2.倾销第三节新贸易保护主义教学重点和难点:进口配额,出口补贴,进口替代品补贴,倾销,反倾销税新贸易保护主义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倾销、反倾销税掌握:配额管理与关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出口补贴的效应复习参考题:1.画图分析小国实施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2.对实施进口配额和征收等额关税进行比较分析3.画图说明出口补贴的经济分析4.画图说明进口替代品补贴的经济分析5.画图说明倾销和反倾销的理论根据第十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2.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第二节关税同盟理论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2.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教学重点和难点:关税同盟理论(大国和小国)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掌握:关税同盟的创造和转移效应复习参考题:1. 什么情况下贸易创造在关税同盟中占主导地位2. 什么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画图说明小国局部静态关税同盟理论第十二章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第一节资本的国际转移1.资本的国际转移及原因2.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二节劳动的国际转移1.劳动的国际转移及原因2.劳动的国际转移图解3.劳动的国际转移与劳动力市场教学重点和难点:古典模型国际生产折中论资本流动效应模型劳动的国际转移图解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资本流动的原因掌握:资本和劳动国际流动的效应模型复习思考题:1.简述对外间接投资的古典模型2.论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3.画图说明资本流动效应模型4.画图说明劳动的国际转移第十三章国际收支平衡第一节国际收支的概念1.国际收支2.国际收支平衡表3.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内容1.经常账户2.资本(金融)账户3.错误和遗漏账户第三节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1.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核算2.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教学重点和难点: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国际收支的含义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国际收支失衡、自动调节机制复习思考题: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居民非居民2.简述国民收入、国际收入账户余额以及储蓄和投资间的关系3.什么是国际收支失衡,可从哪些角度对国际收支失衡进行分析第十四章外汇与汇率第一节外汇与汇率1.外汇2.汇率3.汇率的决定第二节外汇市场1.外汇市场2.外汇市场的职能3.外汇市场的效率教学重点和难点:浮动和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决定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外汇、汇率的定义掌握:浮动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汇率决定复习思考题:1.外汇外汇汇率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外汇市场套期保值套汇交易套利交易2.简述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决定第十五章汇率的决定第一节购买力平价论第二节货币理论的汇率决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价定律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货币论的汇率决定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一价定理、购买力平价理论掌握: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和货币论的汇率决定复习思考题:1.简述绝对购买力平价2.简述相对购买力平价3.简述货币论的汇率决定第十六章价格调整机制第一节国际收支调节弹性论1.马歇尔—勒纳—罗宾逊条件2.J 曲线效应第二节铸币平价伦教学重点和难点:马歇尔—勒纳条件 J 曲线效应铸币平价论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弹性的基本观点、铸币评价掌握:J曲线效应和马歇尔勒纳条件复习思考题:1.画图说明马歇尔—勒纳条件2.J曲线效应第十七章收入调节和自动调节机制第一节国际收支调节吸收论第二节国际收支调节乘数论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国际收支吸收论、自动调节掌握:外贸乘数及应用复习思考题:1.简述吸收论2.国际收支调节乘数论3.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第十八章开放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和工具第二节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内外均衡第三节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内外均衡教学重点和难点:丁伯根法则米德冲突蒙代尔的政策搭配论斯旺的政策搭配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课程的考核要求:理解:丁伯根法则、米德冲突掌握:蒙代尔政策搭配理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复习思考题:1.画图说明非充分就业时的IS-LM-BP模型在固定汇率制下的一般均衡2.画图说明非充分就业时的IS-LM-BP模型在浮动汇率制下的一般均衡3.画图说明蒙代尔的政策搭配理论六、主要参考书[1]〔美〕多米尼克·索尔韦托瑞著,朱宝宪等译.国际经济学(第8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海闻等译.国际经济学(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以〕埃尔赫南·赫尔曼,〔美〕保罗.R.克鲁格曼著,尹翔硕译.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3 执笔人:王佃凯教研室主任:刘宏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王军。
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圣

第八章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与工具一、重要概念1.内部均衡答:在国际收支进入宏观调控目标后,开放经济下的政策目标就可以分为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部分。
原有的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等反映经济内部运行情况的政策目标可以归入内部均衡目标之中。
在这三个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并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的发达国家都越来越强调应通过市场机制的自身运作来实行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目标从这些国家政府的政策目标中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在此背景下,并且也出于简单起见,先不考虑经济增长问题,将内部均衡定义为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2.外部均衡答:外部均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均衡,它是个含有价值判断的概念,反映了一国所应追求的国际收支状态。
外部均衡的定义可以简单表述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
对于一国来说,确定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的标准最主要有两条:①这一余额应符合经济理性;②这一余额应具有可维持性。
3.经济理性答:经济理性是确定合理的经常账户余额的标准之一。
经常账户可以表示为一国国内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额。
假定一国可以按世界利率无限制地借款或贷款,那么存在着收益率高于这一利率的投资机会而国内储蓄又不能满足时,符合理性的行为就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以使本国投资大于国内储蓄,该国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4.可维持性答:当一国选择的跨时期消费组合为C*(C1,C2)时,该国T期经常账户余额一定有:经济含义是:一国存在的跨时期预算约束要求一定时期内的经常账户赤字必须通过以后的经常账户盈余加以弥补。
因此,在利用国外的资金弥补本国储蓄不足时,必须考虑到今后能否实现相应的经常账户盈余来偿还债务,否则一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就是不可维持的。
5.内外均衡的冲突(广义、狭义)答:针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情况,也不考虑资金流动对内外均衡问题的影响,米德的分析认为,内外均衡的冲突一般是指在固定汇率制下,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或通货膨胀、经常账户盈余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12 固定汇率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
图1.13 固定汇率下,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
三、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财政政策
❖ (一)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货币、财政政策分析
图1.14 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
图1.15 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
I 1 ( b 2 T 1 a 2 T 2 ) / ( a 1 b 2 b 1 a 2 ) I 2 ( a 1 T 2 b 1 T 1 ) /( a 1 b 2 b 1 a 2 )
推广:如果一个经济具有线性结构,决策者有N 个目标,只要至少有N个线性无关的政策工具,就可 以实现这N个目标。
图1.8 固定汇率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 的财政政策分析,且BP的斜率大于LM的斜率
图1.9 固定汇率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 的财政政策分析,且BP的斜率等于LM的斜率
图1.10 固定汇率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 分析,且BP的斜率小于LM的斜率
❖ (三)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财政政策分析
❖ 当我们采取措施努力实现某一均衡目标时,这一措施可能 会同时造成开放经济另一均衡问题的改善,也有可能对另 一均衡问题造成干扰或破坏。一般地,我们将前者称为内 外均衡的一致,后者称为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
❖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 Meade)于1951年在其名 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 突问题。
表1.1 固定汇率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
内部经济状况
外部经济状况
1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国际收支逆差
2
经济衰退/失业增加
国际收支顺差
3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逆差
4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顺差
❖ 三、开放经济下的政策工具
❖ 按照政策工具的不同作用机制分类,开放经济下的政 策工具可分为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工具、调节社会总供 给的工具、提供融资的工具等。
❖ 内部均衡是英国经济学家米德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 是指一国国内经济运行所达到的理想状况。包含着价 值判断,对内部均衡与否的判断标准与人们对于经济 运行的理解有密切的联系。
❖ 外部均衡是指一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交易时所达 到的理想状态,反映了一国所应追求的国际收支状态。
❖ 二、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图1.16 浮动汇率制下,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
❖ (二)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货币、财政政策分析
图1.17 浮动汇率制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
图1.18 浮动汇率制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
图1.19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不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 且BP的斜率大于LM的斜率
图1.3 固定汇率下,资金完全 不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
图1.4 固定汇率下,资金完全 不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
图1.5 固定汇率下,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财政政策分析
❖ (二)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货币、财政政策分析
图1.6 固定汇率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
图1.7 固定汇率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货币政策分析
❖ 四、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
❖ 政策调控又称为政策搭配,指一个国家为了同时 实现内、外部均衡目标对政策工具的综合使用。
❖ (一)丁伯根原则
❖ 詹姆斯·米德在其1951年出版的《国际收支》中首先 提出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就必须采用采用两种独立 的政策,并进行适当的政策搭配,后来,第一个经济 学诺贝尔奖的得主、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了将政 策目标和工具联系起来的正式模型--丁伯根原则
图1.20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不完全流动时的财政政策, 且BP的斜率与LM的斜率相等
图1.21 浮动汇率制下,资本不完全流动时的 财政政策,且BP的斜率与LM的斜率相等
❖ (三)资金完全流动时的货币、财政政策分析
图1.22 浮动汇率制下,资金不完全流动时的经济平衡状态
❖ (二)调节社会总供给的工具
❖ 调节社会总供给的工具指可以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 结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一国产品的供 给能力及竞争能力的政策工具。此类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科 技政策、产业政策、制度创新政策等。
❖ (三)提供融资的工具
❖ 提供资金融通的工具指官方储备的动用和国际信贷便利的 使用,它是在短期内利用资金融通的方式,弥补国际收支 出现的超额赤字以实现经济稳定的一种政策。主要体现为 国际储备政策。
❖ (一)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工具
❖ 第一,主要调节社会需求的总水平,这被称为需求增减型政策,主要 是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第二,主要调节社会需求的内部结构,在开放经济中,这主要是指调 节需求中外国商品和劳务与本国商品和劳务的结构比例,这被称为需 求转换型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补贴政策以及直接管制政策。
图1.1 蒙代尔的政策指派原则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下的财政货币政策
❖ 一、IS-LM-BP模型的建立 外汇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 BP=CA+KA=X(q)-M(Y)+KA(i,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1.2 IS-LM-BP均衡模型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货币、财政政策
❖ (一)资金完全不流动时的货币、财政政策分析
❖ 丁伯根原则的缺陷:
❖ 一、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以供决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通 过各种工具的紧密配合实现政策目标;
❖ 二、没有明确指出每种工具有无必要在调控中侧重于某一 目标的实现。
❖ (二)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 1968年蒙代尔提出了政策指派理论,其结论是:如果每一 工具被合理地指派给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其最佳 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 能得到最佳调控目标。
假定一个经济体只存在两个政策目标T1和T2与 两个政策工具I1和I2可以使用,并且政策目标 与政策工具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
TT21
=a1Il =b1Il
+a2I2 +b2I2
(1.1)
当a1/b1≠a2/b2(即两个政策工具线性无关), 就可以求解出达到最佳的目标水平 和 T 1 时所T 需2 要 的I1和I2的水平,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