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430人教PPT课件

•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
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
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1.《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 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不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4.《宋史》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 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这种现象产 生的最直接后果是
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B.农民的反抗遍及国内,社会矛盾激化 C.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D.民族战争激烈
5.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 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高达 11000多万缗,收支比较却亏1500多万缗。 造成这种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 历史背景。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 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 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 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病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 川陕一军而不足。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
《宋史•范仲淹本传》认为:“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 幸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然更张无渐,规模阔大 。论者以为不可行。”所以导致新政失败。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PPT课件(新人教选修1)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
殿前都点检.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 “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史称宋太祖.
宋太祖(927---976)
北宋时期中国形势示意图
辽
西夏
北 宋
岳 阳 楼
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 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 天下楼”之誉。
阅读以下材料:
• 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 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 ),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 军事进攻。 (2)民族矛盾的激化:
原因: 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表现: 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
阅读以下材料:
•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 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 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 、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 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 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 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 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 路。
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
《高中历史》
选修1
4.1《社会危机四伏 和庆历新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识记 :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主要方 面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庆历新政的 内容 . 理解 :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 ;北 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 ;实施庆历 新政的原因 . 运用 : 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探究庆 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高中历史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优秀课件)

杯酒释兵权
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 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 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使‚富者有弥望之 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 者无力可耕‛。
一.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阅读课本并思考:
土地兼并严重(主要原因) 原因: 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几种? 赋税沉重 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战事连年不断 自然灾害频繁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 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 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 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 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 宗之法不足守。‛
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
两句名言表达了温总理怎样的情感?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一.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 辽和西夏始终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表现: 辽、西夏与北宋战争不断
一.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矛盾激化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朋党之争 实质: 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
守旧派之间的斗争
二.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想一想:
看下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北宋面临着什么样 的问题?
五 代 十 国 图
想一想:
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是如何登上帝位的? 登上帝位后他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他是 如何解决的?由此引出了那些问题?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今河 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 前都点检.960年,发动陈 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 ‚宋‛,定都开封,年号 建隆,史称宋太祖.
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强化训

训练13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一、选择题1.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这使北宋 ( )①中央集权加强②财政收入增加③土地兼并严重④社会矛盾尖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宋太祖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北宋军队人数为三十七万八千,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9年),北宋军队猛增到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
军队的激增( )①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开支②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③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④导致了冗兵局面的形成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3.据史书记载,宋军“终日嬉游廛市间,以鬻技巧、绣画为业。
衣服举措,不类军兵,习以成风,纵为骄情”。
下列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宋朝治军注重兵员的素质B.宋朝军队的作风懒散C.宋代存在严重的冗兵现象D.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4.“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 ( ) A.冗官问题B.冗费问题C.冗兵问题D.边患问题5.范仲淹被收录进《影响中国进程的100位名人》一书中,关于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整顿吏治的改革,百姓赞誉B.先天下之忧而忧展现了其崇高志趣C.触及官僚贵族的利益是其新政失败的根源D.宋神宗的支持是其改革的保障6.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十分尖锐B.北宋王朝十分腐败C.变法内容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D.变法内容不尽合理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
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
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
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使富弼的上疏材料二就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际效果,朱熹指出:“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课件:第4单元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影响 削弱了军队 战斗力,形 成“积弱” 局面
逐渐形成了 “积贫” 局面
[深化认知]
北宋初年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 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其消极作用同样突出,“三 冗”“两积”局面的出现就是其制度弊端的重要体现。
清单三 变法的借鉴性
[深化认知]
范仲淹以其非凡的改革实践影响当时,又以高尚的品德 垂范后世,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留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探究点一 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间(1004~1007) 庆历年间(1041~1048)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的局面比较严重。 (2)范仲淹认为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
2.推行
1043 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进
行改革。
3.措施 (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 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 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2)严格“恩荫 ”制度。 (3)改革贡举制。 (4)慎选地方官吏。 (5)减轻徭役。 (6)重视农桑。 4.结果 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 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而夭折。
“应用·落实体验”见“ 课时跟踪检测(十)”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可不忧?
——《欧阳文忠公全集》
(2)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中找出盗贼日
多的原因。
[答案] 揭竿而起的人民群众。原因:“势官富姓,占田无
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即官僚地主兼并土地。
[结论形成] 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激化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立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 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 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和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_课件1

(2)北宋为解决图中所反映出的矛盾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这 一局面与北宋中期的“三冗”中的哪个问题有关? 提示: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冗兵、冗费。 (3)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战斗力削弱。 (4)以上问题对北宋政治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澶渊之盟:它是1005年北宋政府与辽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 签订的屈辱和约,内容包括:(1)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 萧太后为叔母;(2)宋每年送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3)双 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探究思考: (1)这次新政的核心主张是什么?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 提示:核心:整顿吏治。结果:最终失败。原因:改革损害 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2)这次改革的实施与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有何关系? 提示: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范仲淹的革新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①改革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②要做好充 分的宣传和动员,获取大多数人的支持;③改革者要树立坚 定的改革信心,克服阻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 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 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1. 探究讨论: 材料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 者,招之去为禁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 弱也。则吏方曰:“不收为兵,则:(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 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怀疑改革者,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作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6: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杯酒释兵权
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 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使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 田者无力可耕”。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阅读课本并思考: 积贫局面和积弱局面分别指什么?又各自是怎样形成的?
1.积弱局面的形成 表现: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
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 中心: 整顿吏治
庆历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 a.宋仁宗的不信任 b.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攻击 c.措施“太猛”“更张无渐” d.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 e.农民无获明显好处 关键原因:没有找到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没有涉及真正
的关键问题
课堂小结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下、地方物质基础薄弱 原因:集中军权、更戍法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2.积贫局面的形成 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原因:冗官、冗兵、冗费
北 宋 冗 官
①冗官 原因:A.官僚机构重叠;
B.科举取士越来越多; C.“恩荫”法泛 原因: A.对辽、西夏战争的需要; B.为稳定统治,采取“荒年募兵”政策 C.军队战斗力低下所以扩充军队 影响:军费开支过大
愁啊愁, 愁到白了头。 社会危机何时解, 让我再无心忧…… 财政困难 土地兼并 农民起义 辽和西夏的威胁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景: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严重 2.目的:挽救统治 3.措施 4.结果:夭折(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5.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3.措施
改革文官升迁办法 严格恩荫制度 改革贡举制和考试内容 慎选地方官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高中历史选修1精品课件5: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提示 ①庆历新政是在北宋进入统治中期,制度逐渐成熟,各类 社会矛盾也开始显现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 改革。 ②庆历新政的失败,既有保守派坚决反对的原因,也有改 革措施过于激进,实际操作中遭遇强劲阻力的原因。
[知识图示]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课标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原因 (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导致部分 自耕农沦为佃农。
[重点精讲]
自耕农与佃农的区别
(1)佃农: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备有一定的
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
系。
(2)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
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 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
宋王朝统治。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于一火,天下祸患, 岂不可忧?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 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 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措施
结果
(1)设立不同的机构
集中军权
管辖军队 (2)经常换防各地驻
屯的军队
(1)在与辽和西 夏的战争中败 多胜少 (2)军队数量急 剧增加,军费 开支高涨
集中 行政权
集中 财政权
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 政事以相互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