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接受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效果。
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内选择48例,根据训练形式分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4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实验组接受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结果显示,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手功能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实施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镜像视觉反馈疗法;任务导向性训练;手功能障碍;康复护理人体上肢承担着多种精细的工作,在人们日常生活内存在十分重要的作用[1]。
当患者脑卒中发病后,患者的手功能恢复缓慢,不仅对患者的生理产生影响,还影响正常的生活,加大家庭负担[2]。
因此,本文针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接受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效果展开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内选择48例,根据训练形式分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4例。
实验组年龄在20-65周岁,平均为(43.91±1.23)周岁,男12,女12。
对照组年龄在20-65周岁,平均为(43.92±1.21)周岁,男13,女11。
对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后,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且积极参与。
(2)因脑卒中偏瘫所致手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1)存在血液疾病。
(2)存在传染病变。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实验组接受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训练时,患者需位于安静的环境内,将双手放入简易“镜箱”内,目光注视自己的双手影响,观察同时活动双手,根据影像反馈,让患者的大脑认为自己在控制双手,以此欺骗大脑。
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
短篇论 著・
下肢任务导 向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张 大威 叶祥 明 林 坚 谭 同才 孙德 标 , 。
1 资料 与 方 法
准 经颅 脑 C 或 MR 确诊 初次发 病 的脑 卒 中患 者 ; 1 , T I ②年 龄
3—6 岁 , 7 5 无严重 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 ③病程 6 4 ~2 个月 ;
④ 神志清楚 , 无高级脑功能 障碍 , 能按指令完成任务 ; 下肢 ⑤ 运动功能在 Bu nt ml期 以上 ; 自愿 签署知情 同意书。 rn s o l r I ⑥ 排除标准 : 活动性肝病 、 ① 肝功能不全 ; 严重心血管系统疾 ② 病; ③恶性肿瘤 患者 ; ④其他神经 系统疾病 , 尤其是前庭和小 脑功能障碍 ; ⑤单侧忽 略 、 严重本体感觉减退等并发症 ; ⑥既
步行 功能 障碍 是影 响脑 卒 中患者 E常生 活活动能力 的 t 20 年 3 08 月一 2 1 年 4 00 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 复科参与 此研究项 目的脑卒中患者 3 例 ; 2 其中男性 2 例 , 0 女性 1 例 。 2 入选标准 : ①符合 19 年全 国第 四届脑 血管病的诊断标 95
保持双脚平行 站立 1s 站立 位下 , 0; 用手去碰超过 自己手臂 长 度 范 围 的不 同方 向上 的物 体 ; 持 前 后 脚成 一 直 线 站立 保
1s 0。②下肢 负重能 力减弱 的训练项 目: 从椅子上 完成坐 到
每次练 习的时 间持续 4 mi。为避免过高 的下肢肌 张力对步 5 n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资料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TOT的训练模式
分析整个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任务并给予 适当帮助 指导家长辅助患儿每天进行多次训练 脑瘫患儿应进行有趣和有效的运动训练 任务的设计应符合患儿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脑性瘫痪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 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 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 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交 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 题
摘自《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案例介绍
• 姓名:刘xx
• •
年龄 6 男孩 Ⅱ级:孩子可以在双手玩东西的时候在椅 子上坐稳,可以从地板上或者椅子上站起来,但是经常需要一个稳定 的平面供他们的双手拉着或者推着。可以在室内没有任何助行器的帮 助下行走,在室外的水平地面上也可以走上一小段距离。他可以扶着 扶手爬楼梯,但是不能跑和跳
• 运动障碍的类型 痉挛型 双瘫
体现“全人”的康复理念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 粗大运动评级
案例介绍
• 过去的治疗及疗效 • 2岁时诊断为脑性瘫痪(痉挛型 双瘫),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电 疗、水疗、普通针刺等康复治疗8个月后,患儿目前会爬,能扶住物 品从四点位转换到站立位,能独立行走,但行走距离很短,速度慢, 姿势异常,容易摔跤。 • • 2014年2月做了“FPSR”手术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是一种针对身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任务训练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主功能。
本文将从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定义、原理、应用领域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定义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任务,让患者进行特定的运动动作和功能训练,以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与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相比,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更加贴近患者的实际生活需求,使训练效果更加明显和实用。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任务,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促进其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进行各种动作和动作组合,如坐下、站立、走路、抓握、抬举物品等,这些动作和动作组合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任务。
通过反复训练,患者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能够逐渐适应和改善,提高其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三、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应用领域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适用于各种身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特别适用于中风、脑损伤、脊髓损伤、关节置换术后等患者。
在中风康复中,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平衡和步态功能;在脑损伤康复中,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在脊髓损伤康复中,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在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运动范围和功能。
四、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效果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任务,训练患者的肌肉协调性、平衡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提高患者的动作质量和运动效率。
研究表明,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态功能、手部功能、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促进其康复效果。
此外,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增强其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任务,让患者进行特定的运动动作和功能训练,以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站位平衡 、 步行训 练等 。 1 . 3 . 2 治疗组 采用 任务导 向性 训练 和肌力训 练相结合 的运 动治疗。上肢功能训练 : ①患者卧位 , 治疗师辅助患者上肢 , 要求 患者用患手摸对侧肩 、 口、 前 额等 , 上肢伸直 上举 向各个
脑卒 中是常 见病 、 多发病 , 存 活者 致残 率约 8 0 % 。脑卒
中可引起 多种功能 障碍 , 常见且对患者影响最大 的是运动功 能障碍 , 尤以偏瘫最常见 。目前提倡脑卒 中后康复治疗早期
介入 , 但因为各种原 因仍有很多偏瘫患 者未 能接受早期康 复
者入选标 准如下 : ①脑卒 中后遗症 期患者 , 病程 6 —2 4 个月 ; ②既往 主要病 灶为颈内动脉系统血管供血部位卒 中, 无加重 运动功能 障碍 的新 发病灶 ; ③ 年龄 3 5 —6 5 岁; ④一侧肢 体运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Me d i c i n e ,J u 1 . 2 0 1 3 ,V o 1 . 2 8 , N o . 7
.
临床 研 究 ・
任务 导向性训练结合肌 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 瘫患者 运动功能 的影响
血压 者 ; ⑥不能坚持治疗者。 1 . 2 病例分组
将4 2 例 患者 随机 分为治疗 组 ( 2 1 例) 和对照组 ( 2 1 例) 。
两组患 者在性别 、 年龄 、 病变性 质 、 偏 瘫侧 、 病程等一 般临床
选择 2 0 0 9 年1 月一2 O 1 1 年6 月, 在长治 医学院附属和平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阶段康复护理进展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阶段康复护理进展摘要脑卒中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康复护理技术在脑卒中肢体运动康复中的新应用及进展,旨在为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障碍;康复;护理;研究进展脑卒中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其每年新增病例在全球范围内超过1300万[1]。
中国是世界上脑卒中病例最多的国家,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以及年轻化趋势[2]。
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运动功能障碍,约80%的患者会发生偏瘫或单侧偏瘫,其半数症状会伴随患者一生。
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满意度,加速卒中康复进程[3]。
然而,只有15%~20%的患者能够恢复其正常活动功能,其余在不同程度上仍然残疾,需要医疗服务和社会支持[4]。
传统的康复疗法,如肢体功能训练、推拿、针灸、Rood技术、Bobath技术、PNF技术、电刺激治疗等在临床已经获得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种有潜力的神经康复新技术陆续被开发用来恢复神经相关运动缺陷患者的运动功能,本文对国内外在脑卒中康复中有潜力的新方法和新应用作一综述,旨在为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参考。
1 小组循环训练法小组循环治疗(circuit class therapy,CCT)是一种基于活动的康复治疗过程,旨在设置小组集中为患者提供密集的康复运动练习[5]。
大量研究表明,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其目标是实现基于运动学习理论的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恢复,强调功能任务的目的性、重复性以及强化活动。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以探讨基于任务为导向的循环训练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外多项研究也表明,CCT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转移、步态、步态相关活动(如爬楼梯)和上肢功能方面是有效的,尤其是在脑卒中后的前6个月内应用。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偏瘫等后遗症。
针对这些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肌力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旨在帮助他们实现有效康复。
一、目标设定康复训练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一定程度的运动功能。
具体目标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展情况而定,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恢复平衡能力:通过训练,使患者能够在站立和行走时保持姿势稳定。
2. 改善肢体活动能力:通过特定运动以及物理疗法,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3.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4. 促进神经再生:通过康复训练,刺激患者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恢复。
二、训练计划1. 基础训练a. 平衡训练:患者坐在平稳的座椅上,尽量保持坐姿平衡,逐渐延长训练时间。
b. 肢体运动训练:包括肌肉拉伸、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以增强患者肢体的力量和柔韧性。
c. 康复器械训练:利用康复器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例如步态训练机、肌肉力量训练仪等。
2. 日常功能训练a. 空间定向训练:使用视觉和听觉刺激帮助患者提高空间定向能力,如指向物体、找东西等。
b. 日常动作训练: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场景,训练患者完成自理、进食、穿衣等基本动作。
c. 手部功能训练:针对上肢功能障碍,进行手部灵活性和力量的训练。
3. 社交参与训练a. 患者之间互动:组织患者参与小组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b. 社会参与:鼓励患者参与社区活动或志愿者工作,增加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参与感。
三、训练注意事项1. 个性化定制:针对每个患者的症状和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确保个性化康复效果。
2. 渐进式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渐进式地进行训练,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3. 专业指导:由专业康复医师或理疗师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训练动作正确、安全。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训练(1)

软组织牵伸种类
短暂牵伸:在训练之前进行短暂的被动牵伸 可以降低肌肉张力,每次保持20秒,然后放 松,重复4-5次
持续牵伸:持续维持至少20—30分钟
肱骨内旋、内收肌、屈肘肌牵伸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任务导向训练:练习特异运动任务,并接受 某种形式的反馈
侧重于功能,而非损伤 任务导向训练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变化,这
联合反应发生在不同肢体,而共同运动发生 在一侧肢体
联合反应是不随意的,而共同运动是半随意 的
目前沿用的神经发育技术有
Bobath疗法 Brunnstrom疗法
PNF疗法 Rood疗法 以前三种应用较多
神经发育技术(NDT)
一级A类证据表明神经发育技术并不优于其 它治疗技术
一级B类证据表明运动再学习技术在短期内 运动功能恢复较Bobath治疗疗效好,但长期 疗效无差异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脑卒中后前几周的恢复主要是自然恢复,而 不是康复训练的效果
发病3个月之内的康复疗效与自然恢复相混 杂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在发病数小时至数天,大脑阻止可逆性半暗 带脑组织损伤,通过上调一些蛋白质来促进 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带的神经可塑性
远隔机能障碍恢复也是皮层功能重组的机制 之一
运动障碍原因:肌肉无力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Reinforce:强化 任务导向训练需要定时进行正向强化 但是反馈应该逐渐减少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Repetitive:重复性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用于轻度上肢瘫痪的患者 以任务或作业为导向:如够物和抓握(不同
方向、不同大小物体) 重复训练 任务要有一定难度 要有操作的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或目标
低功能患者的入选标准
能满足上述标准的患者只占慢性CVA患者的 20-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2-24T14:48:29.283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蒋为1陈勇2[导读] 江苏省荣军医院神经康复科江苏省荣军医院康复治疗中心脑卒中是临床当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者坏死。
蒋为1陈勇21.江苏省荣军医院神经康复科江苏214035;2.江苏省荣军医院康复治疗中心江苏214035【摘
要】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37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身体移动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BI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任务导向性训练; 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02-01脑卒中是临床当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者坏死,导致患者出现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1].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易复发,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一直以来,脑卒中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备受关注.临床研究证实[2],给予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功能,促进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本研究中,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笔者将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到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脑卒中偏瘫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并经MRI或头颅CT确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1.2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锻炼,处于恢复期后给予体位摆放,肢体主动、被动训练,肌力练习,站立、坐、站、行走以及站立重心转移训练拧毛巾、刷牙、如厕、进餐、穿脱衣服等照日常生活能力练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治疗师协助下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上肢训练:患者取卧位,治疗师指导患者用患侧手去触摸前额部、口部及健侧肩部,嘱患者尽量伸直上肢上举,然后去触摸治疗师的手;患者取坐位,将患侧上肢放在桌面上,指导患者用拇指、前臂、手背等部位将积木推至提前设定的位置,然后用手抓住积木放在另一个提前设定的位置,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增加移动距离、抓握力度及物品重量,以患者能耐受为主.(2)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动态桥式运动、单桥运动及双桥运动,患病下肢进行俯卧屈膝、侧卧屈膝、骨盆运动、直腿抬高、下肢内收及下肢外展等运动.根据患者病情设定运动的目标点,指导患者尽量达到所设定的目标点.(3)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坐位平衡练习:患者取坐位,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坐位触摸、拾物、接球等活动;进行蹲起训练、低凳起坐、坐下训练、站起训练、双足交替踏板、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练习;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手部可触摸到的距离、物体重量,并指导患者病肢与健肢同时进行训练.2组患者康复治疗每天进行1-2次,每次30-45min,每周训练5d,练习训练8周. 1.3评价标准日常生活能力采用采用Barthel指数法(BI)进行评价[4],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5],FMA 由17个项目组成,采取3级(0~2分)评分法,总分为3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身体移动能力采用老年人移动量表(EMS)进行评价[6],满分为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身体移动能力越好. 1.4观察指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2组患者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干预8周后,2组患者患侧上肢、下肢FMA 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上肢、下肢FMA 评分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比较干预8周后,2组患者BI、EM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BI、EMS评分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2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X±s,分)
3讨论
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造成极大制约.尽管目前在脑卒中临床治疗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神经细胞再生等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治疗难度较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临床效果欠佳,严重者日常生活能力几乎完全丧失,无法行走站立,大小便失禁,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既往研究显示[7],脑卒中偏瘫患者受损的脑部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8],反复多次的强化主动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大鼠脑皮质重组,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因此,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要尽快使其脑部神经组织改善或恢复,而恰当的康复治疗手段则是关键环节.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发现,虽然下肢肌力对偏瘫患者移动动作能力有明显影响,但对偏瘫患者移动动作能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机体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越好,其移动动作能力越高[9].因此,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坐位及站位平衡功能的任务导向性训练,首先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等训练, 随着患者恢复逐渐开展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训练,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重点训练.同时,随着患者恢复并通过弹力带、沙袋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阻力运动,增加患者小腿胫前肌、屈膝肌、伸髋肌、伸膝肌、屈髋肌等肌群肌力,在增强肌力的过程中,改善了肌群之间整体协调控制力,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8周后,观察组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BI 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 参考文献[1] 巩天玲,于红燕,吴树辉,等.三级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C):12-14. [2] DeguchiI,HoriuchiY,HayashiT,etal.EffectsofrosuvastatinonserumlipidsandarteriosclerosisindyslipidemicpatientswithcerebralinG[ farction[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4,23(8):2007-2011.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任惠明,袁海,王小同,等.脑的可塑性与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相关研究的[ 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2):182-184.5] 王灵芝,符雅屏,田瑛.分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97-299. [6] 李瑞,王翔,顾则娟,等.基于功能状态的护理方案在恢复期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3):72-75. [7] 朱美红,顾旭东,时美芳,等.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7):[ 525-527.8] 王艳,唐强,朱路文,等.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19-323. [9] 陈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5):7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