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专题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高考历史专题汇编 专题二十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二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1.(2016·课标全国Ⅰ,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组成的“蕃兵”“ 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伴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年),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某某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2.(2016·课标全国Ⅱ,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X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某某八怪的代表人物。
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X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X”,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
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X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X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X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X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3.(2016·课标全国Ⅲ,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中考历史总复习 热点专题10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精练试题 含答案

2019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热点精练试题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一、选择题1.“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
”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B )A.李鸿章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毛泽东2.(2018临沂中考)“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己的党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这里的“他”是( B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董必武 D.鲁迅3.“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
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1979年元旦的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评论邓小平的理由是( B ) A.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B.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C.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D.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细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
”人们常用这句话来赞扬一个人“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这个人就是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A )A.袁隆平 B.邓稼先 C.杨振宁 D.侯德榜5.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
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政府( A )A.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B.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C.倡导世界各国避免战争,和平共处D.大力支持弱小国家共同发展6.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反抗美国的侵略。
当时率领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B )A.朱德 B.彭德怀 C.林彪 D.毛泽东7.(2018海南中考)《大国崛起》一书认为:“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
”充分肯定了拿破仑( A )A.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B.占领了欧洲大片领土C.击退了反法联盟多次进攻D.扫荡了欧洲封建势力8.“现代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胜利的人物是( D )A.罗伯斯庇尔 B.克伦威尔C.玻利瓦尔 D.华盛顿9.2017年11月7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纪念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秦统一的原因1.客观条件(1)根本原因: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2)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联系加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3)人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2.主观条件(1)商鞅变法:使秦实力最强(2)赢政个人素质,雄才大略,正确的统一方略秦统一的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2)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促进了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主要措施政治:(1)皇帝制度(2)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3)地方建立郡县制文化:统一文字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重农抑商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疏浚鸿沟,开凿灵渠军事: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征南越暴政主要表现(1)焚书坑儒<1>焚书范围<2>后果: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囹圄成市”“赭衣塞道”(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1>修长城(目的、基础、起止点)<2>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3>北伐匈奴、南征百越暴政的影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反抗,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功过是非评价功:(1)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3)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4)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过:(1)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2)严刑峻法,徭役赋税沉重,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导致秦朝灭亡总评:功大于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一位暴君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观上(1)吸收隋之教育(2)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客观上(1)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2)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贞观之治的内容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影响: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加强中央集权法律:重视法制,颁布《唐律》影响:化重为轻,惩治贪赃枉法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影响:选贤任能扩大统治基础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影响:复苏唐初经济民族: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影响:巩固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结论: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评价贞观之治(1)有利于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为唐朝步入强盛奠定了基础(2)阶级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3)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20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十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检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8黑龙江哈九中四模,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材料墨子是中国第一位集思想与实践于一身的造物设计家,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中包含的是宽广与博大、心系万民忧乐、情牵苍生疾苦的情怀。
张岱年教授曾指出:“墨家的自然科学研究从属于墨子的‘为天下兴除利害’的最高宗旨。
”墨子发明的工具主要集中在几何学、力学以及机械制造等方面,如桔槔这种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相应地促进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
墨子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以造福社会。
在墨子看来,社会消费应以保持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限,主张“去无用之务”,是“天下之大利”。
如出行造车方面,只要能“完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即可。
他的造物思想不是针对某个具体器物或者事件,而是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造物的目的是器物都要恰当地配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
特别重要的是,墨子在将上述制造技术传授给他人的同时,还著书立说,使之传至后世。
——摘编自王凯、唐亚华《工匠精神的境界——从鲁班、墨子、庄子谈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工匠精神的内涵。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墨子工匠精神的影响。
(6分)内涵:体现“兼爱”,心系万民的思想;以人为本,关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对技术精益求精;注重技术实用性;主张节用,反对浪费;关注技术传承。
(2)影响:推动手工业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问,根据材料“‘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中包含的是宽广与博大、心系万民忧乐、情牵苍生疾苦的情怀”可知“兼爱”,心系万民的思想;根据材料“始终保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知以人为本,关注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根据材料“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以造福社会”可知对技术精益求精;根据材料“造物的目的是器物都要恰当地配合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可知注重技术实用性;根据材料“社会消费应以保持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限,主张‘去无用之务’,是‘天下之大利’”可知主张节用,反对浪费;根据材料“墨子在将上述制造技术传授给他人的同时,还著书立说,使之传至后世”可知关注技术传承。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
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不断前进。
)
Ⅱ选修部分
专题四
六、杰出科学家 项目
人物 主要贡献 编写《本草纲 目》,首创按药 物自然属性逐级 分类的纲目体系 主持建成中国第 一条铁路干线—— 京张铁路 评价 《本草纲目》被称为“中 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1951年李时珍被尊为世界 文化名人 为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开创 新方向;是中国人的光荣; “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1)毛泽东 ①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 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 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②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 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探索出一条经过新民主主义 革命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历 史 新 课 标 版
李时珍
( )
詹天佑
Ⅱ选修部分
专题四
项目 人物
主要贡献
评价
李四光
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 家,地质力学的创始 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 人和新中国地质事业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发现石油 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 贡献 发现二项式定理;创 立微积分;发现日光 的组成;出版《自然 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出力学三定律和万 有引力定律 创立力学体系标志近 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 成;是近代自然科学 体系的奠基人;晚年 醉心神学
浙江省高考历史考点突破 专题二十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二十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和东西方的先哲(孔子、亚里士多德)1.(2013年某某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2.(2012年某某文综,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
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3.(2010年某某文综,1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孔子B.墨子C.普罗塔戈拉D.亚里士多德4.(2009年某某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某某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
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X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
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专题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于二世三年而亡。
凡十五年,时亦促矣。
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材料2: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1)材料1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答案】(1)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等旧制;创建以皇帝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弊端出现;秦朝虽统治短暂,但所创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用。
(2)都肯定秦始皇和秦朝的重要历史地位;都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进行评价(都体现了整体史观)。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材料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材料3: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材料4: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请回答:(1)据材料1,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
(2)从材料1到材料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何变化?(3)据材料3,指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措施。
此外,还采取哪些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4)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套课件:古希腊的先哲

探究
Vs
主要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 ①生活时代: ②个人活动: ③教育思想: ④思想的影响: ●不同: ①社会背景: ②思想理念:
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
方面 柏拉图 孔子
不 所处时代 古希腊奴隶制盛行之际 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社 同 会过渡时期 点 政治思想 开创理想国 恢复周礼旧制 思想核心 相 面临政治 同 形势 点 主张 文化教育 历史影响
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死使柏拉图长期厌恶民主政体,他因 此离开雅典,在随后的10到12年之间一直四处漫游。 柏拉图称苏格拉底是“我曾知道的所有的人中最聪明、 最正派、最优秀的人”。
二、柏拉图与《理想国》
1、柏拉图生平事迹: ★少年时代 ★游历生活 ★创办学园
游历欧非国家
1)原因:苏格拉底之死 2)游历经过:雅典——麦加拉——埃及——南 意大利(考察各地的政、经、法、宗教) 3)作用:增长了阅历,为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形 成奠定基础。
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家王
观点和理由: 最有智慧的人就最有资格出任统治者→哲学家最具有智慧 →哲学家应该为王
理想国的实现方法:最早的乌托邦 一、对统治者从小就开始提供严格的完善的教育,直到他们掌握哲学的知识。 二、废除统治者私有财产与家庭,过集体生活,使权力与财产、家庭分离, 从而一心为公。
柏拉图的思想的巨大影响:
Alexander the Great
(BC356-----BC323)
2、探索真知的精神(主要成就)
“要给亚里士多德戴上缰绳。” ——柏拉图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
2、探索真知的精神(主要成就)
……完成了百科全书式的著述 1)学科分类: 2)探求真理: 求知是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