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合集下载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张小敏摘要:面对异于古代的新的社会环境,康有为对为学的主观前提(性善、性恶)、为学的基本态度(顺、逆)和为学的最终目标(成人、普遍的善)等观念都做了自己的创造性解释。

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转换,康有为力图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开始进行了自己的独《长[1]。

康有为关于为学必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儒学史上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荀子的性恶论。

康有为认同告子的思想,他说:“告子‘生之谓性’,自是确论,与孔子说合,但发之未透。

使告子书存,当有可观。

”[2]生之谓性,即主张在本体论上对性存而不论;在表征上,认为世间万物就不存在本质差别:“夫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顺者也。

不独人有之,禽兽有之,草木亦有之。

附子性热,大黄性凉是也。

若名之曰人,性必不远,故孔子曰:‘性相近也’。

夫相近,则平等之谓。

故有性无学,人人相等,同是食味别声被色,无所谓小人无所谓大人也。

有性无学,则人与禽兽相等,同是视听运动,无人禽之别也。

”[3]康有为对孟子和荀子分别关于人性的阐述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这一比较研究,康有“天造化施为。

受天之所命不是简单的受造于造物主,更直接意味着人生在世具有的使命感和庄严的存在意义。

因此人生来就背负了责任,生存总是伴随着将天之所命在世内展开和现实化的迫切要求。

通过这一阐述,论证了人与禽兽的区别,人与人的区别都来源于后天的学习。

因而学与不学意义重大,正是居于此,康有为才不遗余力大力开展为学、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以求完善自己,更求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教和学的思想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一书中对“教”与“学”的发生追本溯源,通过这种几乎是社会进化论的还原,对教与学的传统想象作了修改。

他说:“教学不知所自始也?人类之生,其性善辨,其性善思,惟其智也。

禽兽颛颛冥愚,不辨不思。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斯。

民生颛颛顽愚,不辨不思。

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在斯。

惟其善于辨思,人道之始,其必有别矣。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正赴京会试的康有为联络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爱国士子《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迁都、拒和、变法”。

这次运动使维新思想迅速传播,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领袖的地位也从此确立。

康有为与其他维新人士救亡图存的维新活动终于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1898年光绪皇帝下令变法,实施新政。

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

在国外,康有为思想渐趋反动,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坚持改良主义,成为保皇派。

1913年回国,在辛亥革命后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

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著述颇丰,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主要教育著作有:《长兴学记》、《公车上书》、《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试论折》、《请开学校折》等。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 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他说:“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

为此,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

在康有为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的发展。

中国之弱,即弱于教育之不发达,民智之不开,因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2)变科举,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以致于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

为此,他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罢试帖”,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病弓石,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

康有为把变科举比喻为“以吐下而去其宿蚵疴”,是必治之痼疾。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校。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育) 、小 学 院 ( 负 责 儿 童初 等 教 《 大 同 书》 中 的教 育 理想 。 育) 、中 学 院 ( 负 责 少 年 中等 教
育) 五 个 部 分 。这 五 个 阶 段 形成
《 大同书》作为康有为的代表作 育 ) 和大 学院 ( 负 责 青 年 高 等 教
成 部 分 。1 8 9 5年 , 中 日甲午 战争 之 一 , 体现 了康 有 为 教 育 思想 的
动 终 于得 到 了光 绪 皇 帝 的支 持 , 新 政 。变 法失 败后 , 他逃 亡 日本 。 在 国外 , 康? 有 为 思 想渐 趋 反动 ,
民族 危 机 , 康 有 为 主 张创 立 新 式 值 观 , 其初衷 在于纠偏 : 纠 正 中 学校 , 培养新 式人才 , 学 习 西 方 小学 教 育 片 面追 求 升 学 率 之偏 , 纠大 学教 育过 分 专业化 之 偏 。经
出学 习西 方 ,改变 成法 ,
遭受 西方资本 主义侵 略 统 的 思 想 、 学术 , 乃 至 于 挽 救 危 局 的 变 法 革 新 主 和 接受 西 学 最早 的 地 区 , 中 国 封 建 的 政 治 制 度 产 张 。 这是 资产 阶级 改 良派 这 使 他 的 思 想 较 早 地 接 生 怀 疑和 不 满 , 最 后 走 上 第 一次 向清政府 正式 提 受 了西学的影响与熏 陶,
传播 , 康 有 为 作 为 维新 变 法 领 袖 教 育 思 想 , 它 仍 然 具 有 人 口学 和
法” 。这 次 运 动 使 维 新思 想 迅 速 的 视 角 来 看 康 有 为 的 人 口素 质 理 念 素 质 教 育 是 我 国教 育 界 在
的地位 也 从此 确立 。 康 有 为 与其 教 育 学 的意义 。为 了挽救 国家 和 个 本 土化 概念 。作 为一种 教 育价 他 维 新 人 士 救 亡 图 存 的维 新 活

康有为的思想总结

康有为的思想总结

康有为的思想总结康有为(1858年-1927年)是中国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贡献极有影响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康有为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国家改革、民主思想和教育改革。

本文将对他的思想进行总结和概述。

首先,康有为提出了“国家改革”作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火车头。

他认为中国的落后和不强盛是因为历史上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现代化的行政体制。

因此,康有为主张通过改革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政治改革方案,如设立各级行政机构、完善法律制度、推行选举制度等。

他的国家改革思想为后来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康有为的思想包含了民主思想的核心要素。

他主张实行平等、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认为只有在这样的制度下,国家和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

他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主张废除贫富差距、平等分配财富,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他也提出了宪政思想,强调立宪制度、三权分立和宪法保障,以避免专制和腐败。

康有为的民主思想激发了中国民众对自由与民主的追求,为中国的民主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康有为对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提出了“救国教育”的观念,主张改革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强调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他鼓励女性接受教育,提出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提倡男女平等的教育权益。

他也对教育内容进行了批判,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总而言之,康有为的思想包含了国家改革、民主思想和教育改革三个核心要素。

他的国家改革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他的民主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他的教育改革思想为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有为的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总结康有为

总结康有为

总结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字希仲,号初晴,晚清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是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之一。

康有为在社会、政治和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贡献,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康有为的主要贡献进行总结和分析。

1. 康有为的社会改革思想康有为重视社会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思想,包括“实业救国”、“思想改造”和“民主政治”等。

他认为中国需要进行彻底的思想和社会体制变革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富强。

康有为主张兴办实业,发展工商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康有为强调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主张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康有为还积极主张民主政治,提倡宪政和人民代表制度,认为政治体制的改革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稳定至关重要。

2. 康有为的教育理念康有为是一位重视教育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理念。

康有为主张以“立德教育”为中心,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以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康有为还主张注重实用教育,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

他强调教育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康有为的教育理念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康有为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康有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主张君主要放弃专制权力,接受宪政制约,以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实现社会稳定。

康有为还积极参与改革运动,提出了“万民革命党”的主张,主张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政治体制的变革。

康有为对于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政治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康有为的国际影响康有为的思想和贡献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对世界有一定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中国的独立和自主性,提出了中国人民要争取平等和尊严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世界民族主义的思潮。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张小敏摘要:面对异于古代的新的社会环境,康有为对为学的主观前提(性善、性恶)、为学的基本态度(顺、逆)和为学的最终目标(成人、普遍的善)等观念都做了自己的创造性解释。

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转换,康有为力图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开始进行了自己的独特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现代化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康有为摒弃传统的身心体认的学问方式,而提倡经验知识的掌握;强调逆乎常纬以突破传统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提倡开拓心胸以包容他者。

“勉强为学,逆乎常为”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康有为儒学现代化为学康有为关于为学的思想主要反映在《长兴学记》、《教学通义》、《大同书》等书中。

《长兴学记》是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开堂讲学时候的学规。

康有为通过对为学的观念的重塑,试图将学者的旨趣从身心修养和实证考据转移到对对象世界的经验认识之中。

《长兴学记》的主要思想包括:以生之谓性的自然主义态度解释作为学习的主观条件的人性;强调“勉强为学”,将“逆乎常纬以为学”作为学习的基本态度;将学问的归宿放置在抽象的仁善之上,而不是儒家语境的成圣;强调通天人之故以开拓学者的格局。

如果说三世进化论是康有为对静止的世界观的修正,孔子改制思想是对传统的历史观的修正,那么康有为的这些教育思想则是对传统知识论的修改。

其弟子梁启超称康有为为“中国先时之一人物”[1]。

为学必要性的阐释康有为关于为学必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儒学史上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荀子的性恶论。

康有为认同告子的思想,他说:“告子‘生之谓性’,自是确论,与孔子说合,但发之未透。

使告子书存,当有可观。

”[2]生之谓性,即主张在本体论上对性存而不论;在表征上,认为世间万物就不存在本质差别:“夫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顺者也。

总结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

总结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

总结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知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学前教育的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

总结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康有为认为学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幼儿教育应以形成良好的身心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儿童的感官、语言、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素质,以满足儿童个体成长的需求。

他强调,不应仅仅关注儿童的智力发展,而应注重儿童的道德、智慧、体魄、劳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培养,使儿童在身心和社会适应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康有为主张对幼儿教育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实践。

他认为,学前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寻找最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他提倡注重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践性,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逐步总结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再次,康有为强调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他呼吁父母要重视儿童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为儿童的学前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

最后,康有为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培训。

他认为,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关键人员,他们应该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和素养,具备培养幼儿的能力和责任心。

他主张通过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总之,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提倡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培训。

这些思想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今天的学前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教育学考研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考研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考研|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康有为康有为(1858年—1927年),字广厦,号长素。

他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之一,是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 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他说:“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

为此, 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

在康有为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的发展。

中国之弱,即弱于教育之不发达, 民智之不开,因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2.变科举,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以致于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

为此,他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 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 康有为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 “罢试帖”,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病弓石,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

康有为把变科举比喻为“以吐下而去其宿蚵疴”, 是必治之痼疾。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 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校。

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

同时,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

”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学制。

他把办学校比喻为“宜急补养以培养其中气”的治病良方。

4.《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 康有为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 “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他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是有一个前后相衔接的完整的学校体系。

在这个学制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岁。

它包括:▪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本院,接受胎教)▪育婴院(婴儿在人本院到6个月, 断乳后, 进育婴院, 接受学前教育, 至5-6岁)▪小学院(儿童在此接受初等教育, 至10岁)▪中学院(从10岁-15岁,接受中等教育)▪大学院(从16岁- 20岁,接受高等教育)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康有为教育思想浅析张小敏摘要:面对异于古代的新的社会环境,康有为对为学的主观前提(性善、性恶)、为学的基本态度(顺、逆)和为学的最终目标(成人、普遍的善)等观念都做了自己的创造性解释。

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转换,康有为力图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开始进行了自己的独特教育实践活动,为实现现代化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康有为摒弃传统的身心体认的学问方式,而提倡经验知识的掌握;强调逆乎常纬以突破传统的保守性和封闭性;提倡开拓心胸以包容他者。

“勉强为学,逆乎常为”也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康有为儒学现代化为学康有为关于为学的思想主要反映在《长兴学记》、《教学通义》、《大同书》等书中。

《长兴学记》是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开堂讲学时候的学规。

康有为通过对为学的观念的重塑,试图将学者的旨趣从身心修养和实证考据转移到对对象世界的经验认识之中。

《长兴学记》的主要思想包括:以生之谓性的自然主义态度解释作为学习的主观条件的人性;强调“勉强为学”,将“逆乎常纬以为学”作为学习的基本态度;将学问的归宿放置在抽象的仁善之上,而不是儒家语境的成圣;强调通天人之故以开拓学者的格局。

如果说三世进化论是康有为对静止的世界观的修正,孔子改制思想是对传统的历史观的修正,那么康有为的这些教育思想则是对传统知识论的修改。

其弟子梁启超称康有为为“中国先时之一人物”[1]。

为学必要性的阐释康有为关于为学必要性的阐述,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儒学史上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荀子的性恶论。

康有为认同告子的思想,他说:“告子‘生之谓性’,自是确论,与孔子说合,但发之未透。

使告子书存,当有可观。

”[2]生之谓性,即主张在本体论上对性存而不论;在表征上,认为世间万物就不存在本质差别:“夫性者受天命之自然,至顺者也。

不独人有之,禽兽有之,草木亦有之。

附子性热,大黄性凉是也。

若名之曰人,性必不远,故孔子曰:‘性相近也’。

夫相近,则平等之谓。

故有性无学,人人相等,同是食味别声被色,无所谓小人无所谓大人也。

有性无学,则人与禽兽相等,同是视听运动,无人禽之别也。

”[3]康有为对孟子和荀子分别关于人性的阐述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这一比较研究,康有为间接地肯定了告子关于“生之谓性”的论述,他指出:“孟子‘性善’之说有为而言;荀子‘性恶’之说有激而发。

”孟子性善论是为了给后天的道德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奠基;而荀子性恶论是为了强调后天的伦理规范之必要和其隆礼思想奠基。

“生之谓性”意味着拒绝关于人性的先验论解释,而主张从人的可观察的经验表现来理解。

因此,性无善无恶,亦可善可恶。

康有为对告子的肯定,规避了孟子和荀子的先验解释,是在提倡一种认识论转向。

性善还是性恶之争本来是真理判断,康有为通过将诉诸该命题在各自理论体系中的功能而予以还原和解构。

这是对本体论的拒绝,而以经验论的解释代替之。

随着本体论态度之消解,人与人之间,人类与动物之间就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康有为接受告子“生之谓性”的解释,进而主张“无学则人人相等”,甚至不只是人与人之间,人和动物植物本质上也相等。

这个说法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

否定人与人之间贤愚不肖之差别的先天性,甚至否定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差别,就是在挑战儒家思想的基本信念。

康有为将“性”作为‘受天命之自然者’,但是在传统语境中,比如在朱子学中,“天命”恰恰意味着人性中某种超越性的神圣源头和人性本善的根据,而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造化施为。

受天之所命不是简单的受造于造物主,更直接意味着人生在世具有的使命感和庄严的存在意义。

因此人生来就背负了责任,生存总是伴随着将天之所命在世内展开和现实化的迫切要求。

通过这一阐述,论证了人与禽兽的区别,人与人的区别都来源于后天的学习。

因而学与不学意义重大,正是居于此,康有为才不遗余力大力开展为学、讲学等一系列的活动,以求完善自己,更求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教和学的思想康有为在《教学通义》一书中对“教”与“学”的发生追本溯源,通过这种几乎是社会进化论的还原,对教与学的传统想象作了修改。

他说:“教学不知所自始也人类之生,其性善辨,其性善思,惟其智也。

禽兽颛颛冥愚,不辨不思。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斯。

民生颛颛顽愚,不辨不思。

君子所以异于小人者在斯。

惟其善于辨思,人道之始,其必有别矣。

群居五人,则长者异席,此礼义之造端,朝仪庭训之棰轮也。

人道之始,其必有作矣。

冬居橧巢,夏居营窟,此城郭、宫室之发轫也。

思之愈精,辨之愈精。

老者传之幼者,能者告其不能者,此教之始也。

幼者学于长者,不能者学于能者,此学之始也。

”[4]这种自然主义而不是以贯彻道德理想为核心的“教-学”观,直接改变着教与学的内容和功能。

教与学的目的不是领会道的过程,而是将学问作为文明来接受;不是作为穷理尽性的性命之学,而是格物致知的经验知识学习;提倡的不是惟精惟一的“内在超越“,而是鼓励人们在世界面前的主体性。

在《民功篇》一书中,康有为称颂自伏羲以来的英雄人物对文明的开创之功,同样着重于历史人物的开拓精神。

圣人被还原成善思善辨的佼佼者,而不是神圣人物。

圣人的开拓创造了文明。

文明将会永恒。

圣人给我们开创了道路,为我们的生活做好了详尽的准备。

而康有为撰写《教学通义》的目的则在于“推求变坏,知所鉴观,以反其本,则教学有兴”。

[5]康有为并不是简单地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考据学和宋明理学,而是将学术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疏,认为教化的目的在于维护世道人心,而学问则在于博学明辨,二者是可以分别看待的:“夫学患不深详,教患不明浅;学患选之不精,教患推之不广,义皆相反。

以学为教,安能行哉”[6]“周官尚有岁月读法,谏救劝德犹是敷教之余法,不与学校相杂”[7]“选举止于士,敷教下逮于民”[8]。

康有为所说的教不再是以孔子所说的“成人”(像藏武仲一样博学多识,像公绰一样清心无欲,像卞庄子一样孔武有力,像冉求一样多才多艺)为目标,而是指一般的社会成员应该能够接受到的最基本素质教育,前者对于新时代来说,过于想象化,不近实际。

从而在“教化”与“学问”之间形成某种张力结构。

学问意味着专门的以求真知为目的的钻研,而教化则主要是基本道德和知识的贯彻。

学问可以不再考虑社会教化的功能,不需要为了考虑传播效果而在贤愚不肖秉性不同的读者面前进行折中,以防止智者过而愚者不及。

而教化也不用因为过于浅显、简单化而受到来自专业领域的苛责。

“教-学分离”使得一种对待学问的专业态度得以可能。

“析言破律”、“言伪而辩”的政治性指责,就不应该再是对学术思想有意义的批评。

这无疑是在张扬“学术独立”的主张。

普及大众教育的思想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化所需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9]那么毫无疑问康有为关于普及大众教育的思想应该属于这一类的“新的东西”。

日本明治维新这一成功的实践,使得康有为从中思考得出结论,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东亚的强大国家,在于他们致力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不失时机的提出了“开民智”的教育思想主张和提出普及大众教育的思想。

他早年就严正的指出:“今天下之不举,由教学之不修也”[10]他反反复复的强调“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民少则国弱”的道理。

康有为关于普及大众教育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大同书》一书中。

这一书不仅全面完整的表达了康的社会政治思想,而且系统阐释了在“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的思想,要求学校按不同的年龄区分为小、中、大三级,重视实科教学。

在大同社会里,不允许愚昧落后的现象的存在,而代之于文明、科学的赞新局面。

理想的大同社会的教育制度,设有“育婴堂”“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这一前后相互衔接的教育管理机构,逐步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自育婴院到大学,人人都可以学到二十岁。

大学院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并负责把他们培养成专门的人才,让学生能够真正握有一技之长。

康有为关于普及大众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男女平等接受教育。

他尤其赞赏日本的女子教育的发达,认为女子智慧不逊色于男子,女子对人类的贡献也不可忽略。

在维新变法期间,康大倡女学,为中国妇女争受教育的权利。

在当时这些思想确属难能可贵,这也就使得康有为走在他同时代的人前面。

康有为教育思想的实践康有为作为维新运动的领导者,为使其思想得到贯彻,为形成新的社会思想氛围,他从1891年到1898年先后在广州、北京、桂林地区开堂办学,开始了其教学实践活动。

1888年6月,康有为第四次赴京应试,不第,再加所上书未达皇帝,于是决心自己办学以培养栋梁之材,提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11]康有为就自己开办学堂——万木草堂,并且万木草堂也就是其教学实践的园地。

康有为招生不以门第高低、年龄大小、学问深浅为界限,而以是否能接受他的变法理论为依据。

学生入学也不是通过一般的考试,而是通过一简短的对话来挑选可塑之材。

他的教学,宗旨是讲求实学,猛烈抨击训诂考据,怒斥之为千百年来无用的旧学,对追逐功名利禄、漠视国家大事的士子提出了批评。

曾在万木草堂学习的卢湘父忆道:“万木草堂之教法,志在培养有用之人才。

其所讲授,非当时学者之所愿听,亦非读书不多者之所能听,草堂来学者,大都读书颇多,而志趣稍异者,故人才之萃于一门,非偶然也。

”[12]康有为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

在德育方面,主张学习哲学流派、中外政治得失以及礼、乐、书、图、抢的知识;在智育方面,要求学生摆脱物质诱惑、重名节、崇尚信任;在体育方面,对学生进行音乐、舞蹈、体操训练,还鼓励学校进行游历活动。

在康有为的《长兴学记》里,还提出了“耻无志”“耻徇俗”“耻卑鄙”“耻弱懦”的学者四耻作为学生行为戒条。

在教学方法上,康有为也是另辟蹊径,尤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他每讲一事或论一物,都旁征博引,并且对比于欧美各国,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而能返三。

在万木草堂,学生们除听讲外,主要还是靠自学。

康有为帮学生开列出学习书目,要求每个学生都写出读书笔记或者是读书心得,并对学生所记、所悟、所感进行详尽的批阅。

康有为或因赴京应试或因游历讲学曾多次离开万木草堂,学生依旧按照计划看书,日常学习指导则由梁启超、徐勤等负责,疑难问题解决不了则再书信康有为。

康有为还重视对其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发动学生帮他做些编写书籍方面的工作,如《孔子改制考》一书完稿,就是在康有为的指导下和及其特别指定的一、二十个学生的协作下而完成的。

康有为在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确是创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了他的戊戌变法理论,而且还造就了一批有独特见解的有志于维新事业的有识之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