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二章 C 力的分解 教案 (2)
沪教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二章 C 力的分解 课件 (2)

课后巩固
• 将小球的 重力G按 作用效果 进行分解
练一练
• 塔吊
练一练
• 支架
“迎刃而解”
练一练
• “劈”
“泥沼拉车”
回家作业
• 讲义“课后巩固”部分 • 练习册“力的分解”部分
谢谢指导!
力的分解 马小草
2015-11-25
课后巩固
• 将小球的重力G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课后巩固
• 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力的分解
“泥沼拉车”
力的合成
分力
等效替代 合力
逆运算
力的分解
力的合成
F1 O
F
F2
力的分解
F1
F1
F1
O
F
F2
F2
F2
电子秤上的物体
G1 G2
G
用DIS验证斜面上力的分解
θ
G
练一练
• 斜拉物体
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 2、根据分力的方向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 3、根据几何关系确定分力大小。
沪教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二章 C 力的分解 课件 _2优质课件

G
练习2.物体重50 N,放在倾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
(1)若动摩擦因数=0.5,FN=______,Ff=______。 (2)若动摩擦因数=0.8,FN=______,Ff=______。
FN=G cos30 =43.3N Ff=G sin30=25N
Ff=FN=2314..66N4N
FN
Ff
,一定是个很棒的挥球手。接着男孩子又对自己喊:“我是世界上最棒的挥球手!”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很多人做不到这看似荒谬的自我鼓励,可是,这故事
励下的执著,而这执著是很多人并不具备的……而许多奇迹往往是执著者造成的。许多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之所以达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因为他们的主
使自己失去动力。如果你的主要目标不能激发你的想象力,目标的实现就会遥遥无期。因此,真正能激励你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的远大目标。实
(1)F=10 N时,FN=______,Ff=__________。 (2)F=20 N时,FN=______,Ff=__________。
G=FN+Fsin30 FN=G-Fsin30
=50-1200sin30
FN Ff
F 30
=4450NN
Ff=Fcos30=81.76.63N2N
Ff=FN=98NN
F1
是两组解吗?
F2
F2
F
F
F1
F2 F1
活动2:根据给出的条件分解下列各力,并说明有几个解。
3.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是唯一的
F1
F
F2
活动2:根据给出的条件分解下列各力,并说明有几个解。
4.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
F1
是两组解吗? F
沪科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二章 C 力的分解 课件

Sin
2
若将斧头磨锋利之后
F1 F
F2 磨刀不误砍柴工
F1
F2
F
作用在三角支架上的力F的作用效 果怎样?如何分解?(动手感验一下)
⊙
F
⊙
θ
F
⊙
θ
θ F
F2=Fcotθ F2
F1=F/sinθ
θ
θ
F1
F
小结
四、当堂检测
【例题2】已知重力G,求在下列两种情况下重力G的两个分力
G1
θ
θ
G
G2
G1 = G· tanθ G2 = G/ cosθ
有关:
F1
θ F2
θ
F1 θ
F2
减小斜面的倾角,从而 减小重力沿斜面向下的 分力。这样,上桥时省 力,下桥时安全
大桥为什么要建 很长的引桥?
三、交流与讨论
泥潭拔车
四两拨千斤
F2
F
F1
劈受力分解分析 已知F a,求F1 F2
F1
F2
a
F 分力的方向由刀刃侧面的实际作用效果决定
F
F1 F2
2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合力F
2、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 F1
F
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
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
F2
我们发现:如果没有限制,
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 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F
也就是说,同一个力F可以 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 同的分力。
C.力的分解
复习导入:
上节知识要点:
1.分力与合力 2.力的合成 3.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物理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二章 C 怎样分解力 课件

M 370
530 N
O G1
G2 370
G
问题:节点O处受到竖直绳给它向下的拉力F可以 如何分解?
F1 F2
F
例5、三段不可伸长的细绳OA、OB、OC能承受的最 大拉力相同,它们共同悬挂一重物,如图12所示,其 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若逐渐增加C端所 挂物体的质量,则最先断的绳( )
A、必定是OA B、必定是OB C、必定是OC 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
F1=Fcos θ F2=Fsin θ
F θ
F2 F
θ F1
例2:挂在墙上的球所受重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θ
G1
G1=Gtanθ
G2=G/cosθ
G2 G
练习:如图所示:球都处于静止状态,且各接触面 均光滑,球质量是m,如何将重力按作用效果进 行分解?分解后,它的两个分力分别是多大?
α
α
例4:把的物体挂在成角度的两根细绳MO,NO 上,如图所示,怎样把物体重力G按其作用效果 分解?它的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如何? (sin370=0.6, cos370=0.8)
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得就有失,有爱就有恨,有快乐就会有苦恼,有生就有死,生活就是这样。 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因为一无所有这才是拼下去的理由。 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受罪。 人一旦觉悟,就会放弃追寻身外之物,而开始追寻内心世界的真正财富。 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一起灭亡了。——伊索 嫉妒他人,表明他人的成功,被人嫉妒,表明自己成功。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物理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二章 C 力的分解-实际力的分解 课件

A
B
O
F
实例4----“劈”的分解
劈背上的力产生的效果是:垂直 于劈的两个侧面向外推练习:解释:越锋利的刀,刀刃越薄
合力一定时,两分力之间的 夹角越大,分力 ?
力的“放大器”的应用: 一个人,如何移动很重的大橱
放大器应用2:拉货车出泥洼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其实失败是一团没经处理的陶泥,只要它敢于在灼热的窑中翻滚,出窑后,便是一件可居一指的陶瓷。 带孩子去旅游,去爬山,去逛公园,去看电影,这都是夸奖孩子最适当的方式。——张石平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爱心和智慧来面对这一切. 儿童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一般做父母的人的责任,也是他们关心的事,而且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洛克 一帆风顺,并不等于行驶的是一条平坦的航线。 假如可以选择时光,我想回到过去。那里有我的怀念,和爱我的你。 ——苏霍姆林斯基 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的气,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才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这世间最可依赖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不要指望他人,一定要坚强自立。 是金子,总会花光的;是镜子,总会反光的。
2、已知合力F和两分力F1、F2的方向 作图的方法:过合力F的箭头分别做F1、F2的 平行线,进而完成整个平行四边形
四、其他附加条件
1、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另一个分力F2的 大小
作图的方法:以F的箭头为圆心,F2的大小为 半径,向F1画圆,进而完成整个平行四边形。 2、已知两分力F1、F2的大小 作图的方法:分别以合力F的箭头和箭尾为圆 心,以F1、F2的大小为半径画弧,进而完成整 个平行四边形。
C 力的分解
教案-第二章 C 力的分解

第二章C 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3)初步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力。
(4)初步学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初步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5)初步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学习,感受实验是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的必由之路。
(2)通过用两个力等效地替代一个力,从而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概念,感受等效替代在力的合成与与分解学习中的重要性。
(3)通过对力按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探究过程,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3)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分工合作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分力和合力的概念,力的分解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分析、建立分力、力的分解概念。
从等效的角度根据实验结论,通过分析、比较,各次的分力的作用效果,归纳总结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析、讨论,归纳出按实际效果分解一个力的思路。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和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方法是: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学生的亲身感受,从等效性的角度,通过分析、推理,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的概念,进而通过DIS学生分组实验得出力的分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方法是:结合简单实例,并通过演示实验,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力作用的实际效果,按实际效果的方向分解力,然后从简单问题中归纳出规律,并推广一般情况。
物理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二章 C 力的分解 课件(2)

小 结:
1、确定该力的实际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应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定则进行分 解。
技巧:一个力分解时,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 确定其分力方向。一种是产生形变的效果,如推、 拉、提、压等;另一种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或
有变化趋势。
自主活动:
小球靠着竖直挡板,应怎样分解小球的重力? (球对档板、斜面的压力分别为多少?)
解
思 不加限制的条件下,一个力可分 考 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
怎样才能在着无穷多的力中,找
出对我们有实际意义的力呢?
案例1
已知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为G,斜 面倾角为θ
θ
G
重力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如何分解?
很明显,物体受到的重力G产生了压紧斜面 与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趋势的作用效果!
下滑力(重力
θ
θ
θ
G1
θ
G2 G
G1 G tan
G2 G / cos
G1 G1 G sin
G2
θ G2 G cos
G
知识应用
★为什么刀刃的夹角越小越锋利? 斧
劈木材时,斧头 要锋利,即θ角 要尽量小。
θ
θ
θ角如果较大,效果就差。
三:实际应用
例3
F1
θ
F
θ
由于θ角很小,向下 的作用力F,分解成 两个较大的分力.
的一个分力)
G1= G sinθ
G1 θ G2
θ G
G2= G cosθ
对斜面的压力(重 力的一个分力)
我们也可以换个思路来理解:
G1与摩擦力f平衡 N
f
f=G1= G sinθ
G1 θ G2
θ G
沪教版(上海)物理高一第一学期(试用版)-第二章C力的分解_2

2.内 在 含 意 是 歌颂 在那个 特定的 时代里 ,先锋 人物们 火一般 的责任 感和使 命感, 突出的 是他们 在平凡 的岗位 上勇于 担当和 付出的 精神。
3.新 中 国 成 立 以来 ,我国 工人阶 级和广 大劳动 群众, 以昂扬 的热情 和冲天 干劲积 极投身 于社会 主义革 命和建 设,为 共和国 的发展 做出了 巨大的 贡献。
( 名 校 课 堂 )沪教 版(上 海)物 理高一 第一学 期(试 用版) -第二章 C力的 分解_2 P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 名 校 课 堂 )沪教 版(上 海)物 理高一 第一学 期(试 用版) -第二章 C力的 分解_2 P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F
两段绳之间的夹角越大,分力 越大,绳上拉力也越大
θ
00
300
450
600
900
F1 F2
3、对比实验测得的数据与前面计算的结果,能 得到什么结论?
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观察分析当θ增大时,下滑分力F1和下压分力 F2怎么变化?
斜面倾角越大,下滑分力越大
( 名 校 课 堂 )沪教 版(上 海)物 理高一 第一学 期(试 用版) -第二章 C力的 分解_2 P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感谢观看,欢迎指导!
( 名 校 课 堂 )沪教 版(上 海)物 理高一 第一学 期(试 用版) -第二章 C力的 分解_2 P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联系生活
( 名 校 课 堂 )沪教 版(上 海)物 理高一 第一学 期(试 用版) -第二章 C力的 分解_2 P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 名 校 课 堂 )沪教 版(上 海)物 理高一 第一学 期(试 用版) -第二章 C力的 分解_2 P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 名 校 课 堂 )沪教 版(上 海)物 理高一 第一学 期(试 用版) -第二章 C力的 分解_2 PPT-优 秀课件 【标准 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力的分解
(第一课时)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核心概念是:力的分解;核心规律是:平行四边形定则;核心思想是:等效替代思想。
体现了矢量运算规则,对学生今后学习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2、学情分析
由于是借班上课,并不了解该班级的具体情况。
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一般在“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存在困难。
3、教学策略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究,从等效的角度启发学生认识合力和分力,建立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
根据学生分组实验的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根据学生对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按力作用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的思想方法,以达到通过简单的个性问题的分析推广到一般的情况,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1/ 9
通过对简单实际问题的研究,使学生知道力的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自觉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实际,激发求知欲望和研究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初步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和求分力(通过直角三角形求法求解)。
2、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问题中建模、分析过程,领悟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关力的分解的实例分析,感悟力的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分解及其方法。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分解力,找出分力的方向。
四、教学资源(第一课时)
1、教学器材
(1)演示实验器材:细绳、一瓶水
(2)学生实验器材:三角板、木夹
2、教学课件
2/ 9
力的分解PPT、几何画板课件
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五、教学设计思路
1、基本思路:继承“力的合成”章节内容,根据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逆运算,将一个合力分解成二个分力。
以绳、劈、拉链等生活常见现象进行演示、实验,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出根据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思路。
2、重难点突破:分解比合成来得复杂,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为无数对力。
需要通过实验演示、例题讲解、练习巩固、联系实际等,逐步引导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从简单问题中归纳出规律,并推广一般情况;通过直角三角形求解分力,有几个特殊情况如菱形、分力与合力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学生不一定能独立悟出,需要作一些铺垫、提供一些提示。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3/ 9
2、教学流程说明
活动Ⅰ演示实验1
用一根细绳对折后系住水瓶,用两手分开细绳拉物体,增大夹角直到细绳断掉。
设置上述演示实验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设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能否用来解释书上图2-25“泥潭拔车”?解释“泥潭拔车”并引入新课。
活动Ⅱ学生分组实验1
用一块三角板,分别将30°、60°、90°的角插入木夹,体验30°最容易插入,90°最难插入。
设置这个学生分组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劈”的分力与接触面
4/ 9
垂直,夹角较小的劈侧向推力较大,从而解释“刀刃劈物”,并为示例1作好铺垫。
问题Ⅰ设问2:力的分解遵循什么规则?
目的是结合上节课力的合成知识点总结出力的分解的规律。
问题Ⅱ设问3:在实际问题中怎样分解力呢?
目的是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活动Ⅲ实例、练习
实例分析:
(1)示例1的讲解。
(2)示例2的讲解。
(3)相关练习。
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几个简单的典型案例,突破难点,得到按作用效果分解一个力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本节课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情景和学生活动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第二环节,通过结合上节课所学内容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第三环节,为通过实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的步骤和方法。
5/ 9
七、教案示例
1、引入
(1)观察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1:用一根细绳对折后系住水瓶,用两手分开细绳拉物体,增大夹角直到细绳断掉。
设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能否用来解释书上图2-25“泥潭拔车”?
(2)导入新课
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摸清他们的内在规律。
2、通过实验建立概念
学生实验:用一个三角板,分别将30°、60°、90°的角插入木夹,体验30°最容易插入,90°最难插入。
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力的分解概念,明确分力方向,重申等效替代思想,用此来解释书上图2-26“刀刃劈物”这一现象。
设问2:力的分解遵循什么规则?
3、逻辑推理
结合“力的合成”所学知识和方法,推理出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6/ 9
通过几何画板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共点力有无数组解,但是在某些限定条件下可以得出唯一解。
设问3:在实际问题中怎样分解力呢?
4、实例分析
1
(1)示例
通过几何画板课件观察夹角、合力大小、分力大小三者的关系。
(根据学生情况)尝试完成“拓展联想”中的证明。
(2)示例2
7/ 9
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并通过直角三角形方法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
根据结论推理出随着夹角的增大,两个分力大小将如何变化。
通过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结论。
(3)补充实例
如图2-26所示,请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在各图中,作出小球重力的两个分力。
根据学生反馈进行评价。
5、小结
8/ 9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体现等效替代的思想,一个合力分解为两个共点力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2)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确定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平行四边形进行求解。
6、作业:(略)
7、板书
C 力的分解
一、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二、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确定力的实际作用效果
2、确定分力的方向
3、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平行四边形进行求解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