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

合集下载

向着死亡而存在——列夫·托尔斯泰《伊凡·伊利奇之死》读后

向着死亡而存在——列夫·托尔斯泰《伊凡·伊利奇之死》读后

谓 。这种对濒死的人的冷漠 是无法掩饰 的 、 由 自主的 ,就 不 因为死亡体验是不可“ 代理 ” , 的 它只能是最本己的体验。
“ 我们并不在本然的意义上经 历他人的死亡 过程 ,我们
取知识 , 靠明智 的头脑清 晰 明了地思考 问题 。就这 样 , 他们
把“ 知识” 从人类体验 中抽象 出来 , 将其命名 。知识的产生使
越 的 ] 一 。 。 抛 瑚 ——海德格 尔
现在 的“ 是 自己要 死 , 是别 人 。我们 每 天都 在接 触死 死” 不 亡, 但都与己无关 , 最多是同情 、 惋惜 , 不过“ 他死 了 , 还好 , 我
没死” 死 ” 。“ 在此仅 仅被 当作“ ” “ 物 、 事实 ” 来看 待 , 至把 甚

的知识 , “ 把 自己的死” 化 , 其对象化 为医院化 验指标 是 量 将
完全不可思议的 。知道别人 死 , 自己死 是两个完全 不同 的 与
概念 。托尔斯泰在小说 中淋 漓尽致 地展 现了这 种知识论 的 荒谬性 , 伊凡 ・ 伊利 奇病得就要死 了 , 在别人 眼里 , 只是 日程
不开的, 伊凡 ・ 《 伊利奇之死> “ 亡之 思” 向 了一 个 高峰 。小说通 过追 踪一 个 临死的人 的 ・ 历程 来逼 问 把 死 推 理
“ , 生” 坚决的否 定了传统知识论意义上的“ 死亡” 以极 其哲 学的 方式揭示 了“ , 常人” 于死亡的掩盖 , 对 以及本 真性 的向死存在对 于洞见和理解真实生活的根本性 意义。
己发展的东西 , 如几 何 、 学 、 数 物理等学 科。对 知识讲 , 界 世 所有的一切都 可对象化 , 为客观 的“ 去对待 , 作 物” 并且一 切
都 “ 该 如 此 ” 本 。

从黑暗走向光明——《伊凡·伊里奇的死》中的死亡启示

从黑暗走向光明——《伊凡·伊里奇的死》中的死亡启示
中图分 类号 : I 1 0 6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2 0 9 4 ( 2 0 1 4 ) 0 5 - 0 0 5 6 - 0 4
托 尔 斯泰 笔下 伊凡 ・ 伊 里 奇并 不 只是 中产 阶 级
亡, 思考死亡, 并 在 这 其 中探 索 生 命 的 意义 和 人 真
・5 6 ・
岑圆圆
从黑暗走向光明 ——《 伊凡・ 伊里奇的死》 中的死亡启示
子本意, 他只是说 , 不知道如 生” , 怎么知道“ 死” 是什么。梁漱溟在 《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说 , “ 生” 是 儒 家 的核 心 观 念 , 孔子不管死后之 事, 因 为这 不
是设定好的程序一样 , 按部就班地活着 。在法学 院
第2 4 卷 第5 期
V0 L 2 4 No . 5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S i c h u a n V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2 0 1 4年 l O月
0c L 2 0 1 4
从 黑暗走 向光明
— —
《 伊凡 ・ 伊里奇的死》 中的死亡启 示
岑 园 园
( 广 西 民族 大 学文学 院, 广西 南宁 5 3 0 2 2 2 )
摘要: ( 伊凡 ・ 伊里奇 的死》 是探讨 死亡 问题 的经典篇 目, 其 中倾注 了托 尔斯泰对 死亡的思考和探寻 , 作为常人 的伊凡在死 亡呈现 时, 在内 体和精 神痛 苦的双 重考验下 , 通过 回顾过去 的生活, 渐渐 觉知 了死亡存在是人 生 的根本 问题 , 并 意识 到 曾经的 生活是一个 大骗局 , 掩盖 了死亡 问题 。他通过对死亡 问题的思索 , 找 回了 自我 , 也找到 了 自我 与世界 的正确联 系方式 , 即去爱 ; 最终在爱之 中实现 了灵魂升华。 关键词: 伊凡 ・ 伊里奇 ; 死亡 ; 觉悟 ; 去爱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被吞噬的与被感知的——读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作者杨神武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最先感知到死亡的一批人。

世界是这么地没有意义,生活又是这么地无聊透顶。

虚无主义让一切都没了指望,唯一的指向,估计也只剩下死亡了。

可是死亡又无法可指,因为无论指与不指,都是必然要来临的事。

这样,指向又没了意义。

如果没有胆量自杀,估计也只能干坐着等待无头骑士的来临。

那还有比坐着等死更无聊的事么?恐怕没有了。

比起这个,还不如去生活,生活虽然无聊,但至少活动的疲惫感可以掩盖掉这一点。

忙碌是最好的鸦片。

所以也难怪马克思要主张“不劳动者不得食”,因为纯粹的生确实是极其乏味的。

伊凡伊里奇在得病之前,完全是跟我前面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是两样的人。

他是那么地炙热,那么地追求上进,那么地意图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作为一名法官,他尽职尽责,并且热衷于一切的贵族社交活动。

他会为了一份年薪五千卢布的工作在露台上踱步一个通宵,会亲自爬梯子去装饰新居。

那时候的他没有也不会意识到死亡,死亡对他来说,可能只是身为法官,在死刑判决书上盖个章。

以活着为前提的努力是那么地美好,仿佛你现在的所有辛劳,都会得到报偿。

然后他就得了绝症。

命运是在跟他开玩笑么?可能是吧。

尼采在他的作品《悲剧的诞生》中说,“生活只有作为审美对象时才具有价值。

”我大一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都不懂,只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用句俗语就是“不明觉厉”)。

直到后来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之后,才重新认识这句话——就跟我在开始失眠之后才看懂了卡夫卡一样。

我们常常在文学中寻找戏剧性,但生活其实丝毫不缺戏剧性,只是我们不希望发生在我们身上罢了。

然而越是不希望发生的越会发生,正如伊凡伊里奇在愉快地布置新房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会从梯子上摔下一样。

尼采渴求通过酒神稀释痛苦,然而他最后的疯癫似乎在告诉我们“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这篇小说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伊凡伊里奇在临死的时候,好像忽然一下,意识到什么是“活着”了。

托尔斯泰《伊凡

托尔斯泰《伊凡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伊凡·伊里奇的死亡,激起的是妻子、同僚、好友关于各自利益的算计,生活、工作和娱乐还在继续——心中没有爱的滋润,人们汲汲于一己之私利,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也许是因为他病了太久,他的死早已在众人的意料之内,甚至是期待之内——久负重病之人,对于多数人而言都成了累赘。

伊凡·伊里奇多么希望有人像疼爱有病的孩子那样疼爱他,但周围——包括他自己——充满了谎言,明知他将不久于人世,还以病会好转来自欺欺人。

也只有淳朴善良的庄稼汉盖拉西姆怜悯他,不辞辛劳地伺候他,还有他还在上中学的儿子,了解他,同情他——怜悯、同情和爱的能力,最容易为拥有赤子之心的人所拥有。

久病之人是如此的敏感,如此需要爱意温暖,旁人哪怕仅仅一丝真心的同情都会给他们带去些许安慰。

而当种种角色张张面具被层层剥离,赤裸的内心又如婴儿般脆弱,每一次的打击都或许是不可逆损伤——老人亦是如此,平日里对不设防的人亦是如此。

伊凡·伊里奇回顾一生,如此正常而光鲜,正派而体面,但是,舒畅而快乐吗?童年固然有过欢乐的日子,但越往后,美好的时光越少,过得越是死气腾腾——如果病情可以好转,他可以重返健康,一切又会怎么样呢?又能怎么样呢?继续同已经不再相爱的妻子过僵尸般的生活,端起他大法官的架子对待同事,在工作之余玩牌消遣?还是那么正常,却是那么无聊。

最大的区别恐怕还在于那时刻折磨着他的剧痛将不复存在。

肉体上的痛苦可以用鸦片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那终于发现自己一辈子过得不对头的痛苦,又能靠什么来减轻?向神父忏悔过后,他觉得好过些,但很快痛苦又来侵袭——能缓解,不根治。

当伊凡·伊里奇生命的最后时刻来临,当他觉察到他那念中学的儿子哭着吻他的手,当他看到妻子带泪的绝望神情,他可怜他们——不为自己行将就木而悲哀,但为自己和家人即将摆脱痛苦而欣慰。

他请求妻子最后的原谅,说错,已无力纠正,却不再重要。

死亡的阴影笼罩了他那么久,终于降临;生死之谜困扰了他那么久,终于解开。

生死之间——读《伊凡·伊里奇之死》

生死之间——读《伊凡·伊里奇之死》

○百艺学问生死之间——读《伊凡·伊里奇之死》□章紫馨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疾病是一双手,把病人拉出生活的庸常关联,站在清冷的孤岛审视生活的弥天大谎。

疾病是一面镜子,照见病人发黑的面色、佝偻的身体,让他在黑色袋子的挣扎中透过“死”看见“生”。

疾病是另一个自己,在对面凝望着你,于一次又一次的剧痛中和你独处,让你倾听灵魂的声音。

1疾病:退出日常生活的关联当疾病渗入文学,作为一种新质因素进入文学,在这部作品中它能带给文学最独特的东西就在于,它能把每一个病患拉出日常生活的交际网,让他成为一座孤岛。

因为患病的人会因为疾病的痛苦而变得憔悴、变得不堪,而作为一个利益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与他人的关联与其说是亲友关系,不如说是纯粹的利益交换,当从病患卧床不起的那一刻起,利益交换终止了,他除了成为别人的负担以外再也不能提供任何益处,于是,病人就成为没用的垃圾被丢在一旁。

小说中的伊凡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他本拥有着体面的生活、迷人美丽的妻子、富丽堂皇的住所,工作上也官运亨通,他公私分明、聪明睿智,总能节节高升,在休闲时光他也有着一群能打牌娱乐的朋友们。

看起来如此美好的生活是不会被一个小小的病痛打扰,伊凡一开始也这么想,他对别人说只是跌了一跤,有点青肿,总会好的。

可是这看起来的小毛病却一点点拉着生活这驾欢乐马车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他时常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徘徊,一会觉得药在慢慢治疗他的器官,一会疼痛又会把他拖入无边的黑暗,在这种挣扎中他发现自己好像在无形中慢慢退出了自己的关联网。

在家庭生活中,伊凡从患病起就开始独自睡在书房,卧床不起时妻子和女儿却去听音乐会,甚至在临终前女儿还完成了订婚,他像一个孤独的旁观者一样看着一家人的热闹,没有人在意他,他只是家人快乐生活的绊脚石,她们甚至巴不得他早点死。

当他想回归工作找回自信时,却发现连自己得心应手的工作都做不好,在法庭上说话颠三倒四,而他的同事朋友们也没有给予他丝毫关心,甚至早就算计起他的死亡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职务变动。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最先感知到死亡的一批人。

世界是这么地没有意义,生活又是这么地无聊透顶。

虚无主义让一切都没了指望,唯一的指向,估计也只剩下死亡了。

可是死亡又无法可指,因为无论指与不指,都是必然要来临的事。

这样,指向又没了意义。

如果没有胆量自杀,估计也只能干坐着等待无头骑士的来临。

那还有比坐着等死更无聊的事么?恐怕没有了。

比起这个,还不如去生活,生活虽然无聊,但至少活动的疲惫感可以掩盖掉这一点。

忙碌是最好的鸦片。

所以也难怪马克思要主张“不劳动者不得食”,因为纯粹的生确实是极其乏味的。

伊凡伊里奇在得病之前,完全是跟我前面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是两样的人。

他是那么地炙热,那么地追求上进,那么地意图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作为一名法官,他尽职尽责,并且热衷于一切的贵族社交活动。

他会为了一份年薪五千卢布的工作在露台上踱步一个通宵,会亲自爬梯子去装饰新居。

那时候的他没有也不会意识到死亡,死亡对他来说,可能只是身为法官,在死刑判决书上盖个章。

以活着为前提的努力是那么地美好,仿佛你现在的所有辛劳,都会得到报偿。

然后他就得了绝症。

命运是在跟他开玩笑么?可能是吧。

尼采在他的作品《悲剧的诞生》中说,“生活只有作为审美对象时才具有价值。

”我大一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都不懂,只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用句俗语就是“不明觉厉”)。

直到后来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之后,才重新认识这句话——就跟我在开始失眠之后才看懂了卡夫卡一样。

我们常常在文学中寻找戏剧性,但生活其实丝毫不缺戏剧性,只是我们不希望发生在我们身上罢了。

然而越是不希望发生的越会发生,正如伊凡伊里奇在愉快地布置新房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会从梯子上摔下一样。

尼采渴求通过酒神稀释痛苦,然而他最后的疯癫似乎在告诉我们“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读罢,内心像是被什么重物狠狠撞击了一番,久久不能平静。

伊凡伊里奇,一个看似普通却又极其典型的人物,他的一生,他的死亡,让我看到了太多我们生活中似曾相识的影子。

伊凡伊里奇的一生,都在追求所谓的“体面”。

他努力工作,只为了能爬上更高的职位,获得更多的权力和财富。

他按照社会既定的规则生活,从不越雷池一步。

他把家庭当作一种责任,而不是真心的情感寄托。

他的生活看似光鲜亮丽,实则空洞无物。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些人,包括我自己,在某些时刻,不也在盲目地追求着那些所谓的“成功”和“体面”吗?为了一份看起来不错的工作,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为了在别人眼中有个好形象,强颜欢笑,说着言不由衷的话。

伊凡伊里奇生病后,他的世界开始崩塌。

他发现,那些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那些所谓的朋友和同事,在他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时候,却都变得冷漠和疏离。

他的妻子,本应是最亲近的人,却也只是在表面上关心他,更多的是在意家里的秩序和自己的利益。

这时候的伊凡伊里奇,内心该是多么的绝望和孤独啊!我曾经在医院里有过这样一段观察。

那是一个普通的病房区,有一个和伊凡伊里奇处境相似的病人。

他身患重病,面容憔悴。

他的家人一开始还常来探望,嘘寒问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来的次数越来越少。

他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眼神空洞,那种孤独和无助,让人看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记得有一次,我路过他的病房,听到他微弱地呼唤着护士,想要一杯水。

护士当时很忙,过了好一会儿才给他送来。

他接过水杯的手都在颤抖,喝水的时候,水还顺着嘴角流了下来。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当一个人生病、脆弱的时候,如果身边没有真正关心和爱他的人,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伊凡伊里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

他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生活是多么的虚伪和没有意义。

他渴望真正的爱,渴望真实的情感,可一切都太晚了。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在追求物质和表面的东西时,忘记了内心的声音?伊凡伊里奇的死,对我来说,是一个警钟。

兰德的生与死的读后感

兰德的生与死的读后感

兰德的生与死的读后感《生与死》这部小说是俄国作家伊万·亚历山大罗维奇·兰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学生必读的文学作品之一。

作为读者,我对这部小说的读后感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更是一部寓言般的故事,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生与死》的主人公叫伊凡·伊利奇,他是一个普通的法官。

故事的开头,伊凡因为一个小伤势而开始发烧。

随着病情的恶化,他逐渐感受到了生与死的真实存在。

小说通过伊凡的生命最后几天的描写,把主题深入到了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感同身受,思考人生之重要。

在病床上,伊凡不断回顾自己的一生,他看到了自己对待他人的冷漠和残忍,尤其是对待家人的冷淡。

他发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反而让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空虚。

伊凡开始反思他的一生,他追悔过去的种种过错,但已经来不及改变。

在伊凡的妻子和孩子的照料下,他的病情逐渐恶化,体力消耗殆尽。

伊凡的妻子表现出对他的照顾和关怀,并且展现出真正的家庭情感。

而他的儿子则因为对父亲的冷漠和不关心而备受指责。

小说通过反转孩子的角色,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伊凡和家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刻,伊凡开始对死亡进行深入的思考。

他感慨万分,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脆弱。

他害怕死亡的降临,但又渴望逃离痛苦的折磨。

在最后的时刻,他终于明白了生与死的真正意义,他为自己以前的冷漠付出了代价,并且希望能够有机会来弥补过去的过错。

通过伊凡的故事,兰德引发了读者对生与死、真理与幸福之间关系的思考。

这部小说引领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我们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家人和社会。

人生是短暂的,正如伊凡一样,在死神的面前,没有人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珍惜我们的生命,善待他人,并且实现自己的价值。

小说中的伊凡在接近死亡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对于家庭的冷漠和对他人的残忍是多么无意义。

我们不能等到最后一刻才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待他人有真善美的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伊凡·伊里奇之死》有感-----黄少颖0904504009 常言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后一句我不敢苟同,但前一句我却视为真理。

因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生和死都不是不受控制的;生死轮回,乃为定数。

然人们常常为新生命鼓舞欢呼,对死亡却讳口不提。

人们谈“死”色变,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

在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便淋漓尽致的阐述了人们对死亡的看法,文章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伊凡·伊里奇之死》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伊凡·伊里奇这样一个高官显要从生病到死去这一段时间里的所做所思,重点描述了他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折磨下的挣扎和反思,以及与他相关的旁人——伊凡·伊里奇的家人和朋友对死亡的掩盖与漠视。

小说采用了倒叙手法,开门见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因为任何人对死亡都是相当敏感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伊凡·伊里奇是何许人也产生了好奇。

文章语言也非常朴实,生动的描绘了人们在面临死亡时的内心活动。

小说共十二章,采用倒叙手法,布局很精密严谨。

首先由伊凡·伊里奇的同事兼好友彼得·伊凡内奇引出伊凡·伊里奇的死讯,随后描写了他的同事们对其死亡的看法。

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伊凡·伊里奇死后的人事变动以及随之变动的薪水涨幅,可以说各怀心事,钩心斗角,令我想到职场险恶,大家都盘算着如何升迁,怎么赚到更多的钱,这种市侩情节结,可见自古至今都根深蒂固于人心中。

伊凡·伊里奇的死讯没有激起大家对他的同情,反而使得认识他的人都庆幸:“还好,死的是他,不是我”;“嘿,他死了,可我没死”。

人人都这样想,也包括他的知交彼得·伊凡内奇。

这些同僚们在参加丧礼时,也都是怀着一种敷衍应对的心态,表面装作同情惋叹,实际心里却在盘算晚上的娱乐活动---到哪里和谁去打牌。

这让我想到陶渊明的那句“亲戚余可悲,他人亦已歌”。

那么作为伊凡·伊里奇亲人的妻子普拉斯柯菲雅·费多罗夫娜·高洛文娜总该会为丈夫之死伤心不已吧,然读下去令人咋舌,这个女人表面哭哭啼啼,对着彼得·伊凡内奇痛诉丈夫死前的痛苦,表现自己爱莫能助的痛心与悲伤,背地里把彼得·伊凡内奇叫到一旁旁敲侧击打听关于丈夫死后能否多要抚恤金的事情。

试想,丈夫尸骨未寒,她就对抚恤金的事情了解甚详,可见在丈夫生病期间,她就已经开始为自己谋算了,这不禁让我内心一颤:妻子尚且如此,同事们的表现便也在预料之中了。

还有伊凡·伊凡内奇的女儿及未来女婿,他们在丧礼上的神态是“面带愠色,仿佛他有什么过错似的”。

从这些人种种的心理及神色,托尔斯泰把日常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欺骗与伪善展现在我们面前,尽显人情之冷漠,世态之炎凉,以及人处于死亡之外时的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冷漠,逃避。

二,三两章用精练的笔触描写了伊凡·伊里奇的人生哲学和生活经历。

伊凡·伊里奇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官二代和富二代,有着殷实的家境和位居高位的老爸。

虽然是家里的老二,但他却比两个兄弟要优秀的多。

他聪明,活泼,乐观,文雅,深受父母,老师喜爱。

在法学院读书时就尽显了后来终身具备的特点:能干,乐观,厚道,随和,但又能严格履行自认为应尽的责任,而他心目中的责任就是达官贵人所公认的责任。

这也是他仕途平步青云的根本原因。

他由最初的省长特派员到最终声名显赫的检察官便是佐证。

他从小不会巴结拍马,成年后还是不善于拍马奉承,但从青年时代便像飞蛾扑火般追随上层人士,与其结交。

但他的本性又是他保持一定的分寸,不至于过分逾越常规。

他的生活哲学就是一切要维持“权贵的尊严”,即我们常讲的体面,哪怕仅仅是表面层次的体面。

这也是他一直追求事业上的晋升,薪水的增加以及家庭表面的和睦的根本原因。

他和妻子的结合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爱,根据描述,他觉得妻子是他所出入的圈子里最迷人,最伶俐,最出色的姑娘。

他和妻子的结合出于双重考虑:娶这样一位妻子是幸福的,而达官贵人们又都赞成这门亲事。

但他们的婚姻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失去了激情,妻子性情变得越来越坏,动辄火冒三丈,吵闹成了家常便饭。

而伊凡·伊里奇没有过多反应,寻找自己的方法来释放自己,他借口公使繁忙躲开暴戾的妻子,大量时间用在批公文,打牌,宴会上,借消遣来维系表面的和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伊凡·伊里奇不是个坏官,他身居高位,手中掌握大权,虽然他很享受对下属颐指气使,对犯人具有生杀大权的优越感,但却从未滥用职权,以公谋私等腐败行为,他在其位,谋其政,一切都在分寸以内,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但他过于沉迷于自己的权贵身份,追求和维护虚假的权贵尊严。

要知道当一个人越是醉心于自己的临时角色,便越会忽视死亡,会觉得死亡那么遥远,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说,他的这种处事哲学——醉心于权贵的尊严和体面,也是他后来面对死亡时那种痛苦的根源所在。

小说接下来的篇幅全是在描写伊凡伊里奇生病后对疾病和他人心理的体验和分析。

正常人都渴望活着,享受生活。

伊凡·伊里奇也不例外。

在面临疾病时,他始终不能正视死亡的存在,他在逃避,逃避的根源在于害怕,他奋斗了大半辈子拥有了现在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甘心撒手人寰的。

所以他无法理解他怎么可能会死呢?他总想撇开“自己要死了的念头”,努力把它当做假的,不公平的,不健康的,力图召唤别的念头来代替它。

他现在“大部分时间消磨在试图恢复能把死置之脑后的感觉上”,有时候他对自己说:“我将再去办公室,那一定能是我活下去。

”于是他真的去办公了。

但终究无法摆脱疼痛,死亡还是在他面前张牙舞爪,频频示威。

在我们的生活中,死亡甚至作为字眼儿都很少在我们的脑子里闪现,停留过。

因此,当它通过疼痛证明自己的存在时,伊凡·伊里奇感到莫名其妙,不安,恐惧。

生活那么精彩有趣,突然有人告诉你,你还剩多少时间来享受,仿佛背判了死刑一样,试问有多少人会一下子能够坦然接受呢?人常会想,不会是搞错了吧?伊凡·伊里奇也是如此,死亡对他来讲,是假的,虚幻的,甚至是可以通过上班,打牌等来消除和解决的。

对死亡的这种逃避不仅侵蚀了他的生活,而且也使他在临死前精神备受折磨。

他变得令人厌恶,女儿控诉他“为什么这般折磨我们”,医生从不告诉他实情,只是一味的开药给他,妻子也是虚伪的问候几句,其实内心早就恨透了他,唯有家里的仆人盖拉西姆(一个淳朴的庄稼人)对他真诚,为他端盆送水,也不避讳他的老爷是将死之人,所以伊凡·伊里奇打心底喜欢他,还有他那年幼的还在念中学的儿子,成了伊凡伊里奇在世上唯一的眷恋。

其余人在他看来都是伪善,骗子,令他作恶的坏人。

不治之症实际上已经把伊凡从他长期扮演的角色---法官,同事,丈夫等中揪了出来。

但伊凡无法适应这样的境地。

一方面他渴望同情,一方面又在自我欺骗,所以当同事来看他时,他竭力摆出一副严肃庄重的面孔,并打起精神对同事大讲自己最裁决的意见。

结果,他当然得不到任何同情。

他感觉自己就像“掉进了一个黑袋,可是又下不去”。

“黑袋”便是“死亡”,“下不去”是指他对死亡的排斥,怕死。

排斥死亡的理由就是悔恨自己的一生没有按照应有的方式生活下去。

他固执的认为自己的一生是有滋有味,官运亨通,工作上他也恪尽职守,而社会也给了他应有的回馈,这一切都令他舒心。

所以,一切应该继续下去,他才45岁,不应该就这样匆匆结束。

他认为,即使有人死了,也不该是我伊凡·伊里奇呀,我不是个普通人啊,我历来都是个幸运儿呀,而现在又处于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位子,更没理由剥夺我存活的权利啊!诸类心理都是伊凡·伊里奇对死亡的逃避与恐惧的一个反映。

一如他的同事在他死后的反应“还好,死的不是我。

”然而,伊凡伊里奇最终在心灵上还是破除了执迷,随着对自己一生的检讨,在某一天他看到仆人盖拉西姆因服侍病人而略显疲倦的脸庞时,他突然想到:“实际上我那有意思的一生是否都是错了呢”。

就像不久前他认为是不可能的死亡,现在离他如此之近,那么真实,那么明显。

他的一生,他的家庭,他花费毕生心血求来的一切,维系的一切尊严在死亡面前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这一切就是个谎言,隐瞒着生死。

他还从妻子,医生,朋友的言行中领悟到:“错了,你知道现在所过的生活都是虚假的,是欺骗,连生死都不让你看清楚。

”。

到最后一刻,他坦然面对了死亡,两腿一伸,死了。

余秋雨说:死亡是生命的终极归宿。

每个人都会死,但每个人活着不是为了死。

人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想体验各种精彩难忘的际遇,想实现父辈未能实现的梦想,想看遍世界各地的风景。

而当死亡逼近,尤其是正处于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时,人是不愿意说到死的,是躲之不及的。

现实生活中有人戏谑的把自己患绝症称之为中头等大奖,这种轻松的看待死亡或许也是一种无赖的自嘲吧。

的确,死也是具有几率性的,没有人知道死合适来临,死是什么样的感觉,死后会到哪里去,直到死亡真的降临到自己身上。

怕死并不可耻,它源于我们内心对生活的难以舍弃,或是对亲朋,或是对梦想。

这令我想到不久前复旦女博士于娟的故事,我访问了她的微博,这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30出头,被诊断出得了癌症,在与病魔挣扎了一段时间后,离开人世,生病期间她回顾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也悟出了很多人生难得的感悟。

她说,她一生都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她攒钱买房,出国深造,却失去了享受天伦,陪伴孩子,孝敬父母的机会,她警戒我们,珍惜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我想,到最后一刻,她是安然的,因为她已经看透了生命,尽管世间还有她难以割舍的牵挂,但这是命数,她把教训留给了终日为名利奔波的人们,放慢自己奔前程的脚步,在你健康的岁月里,所花一点世间陪伴父母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生和死是无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间的一段时光。

死亡的黑暗背景对托出生命的光彩。

所以说,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珍惜自己健康的体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