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2)

合集下载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人的生长发育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

在体格方面,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出生后半年,生长发育最快,半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增快。

生长发育中,各功能的发育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整个身体的运动功能,按“从头到脚”的顺序发育,先会抬头,其次挺胸、独自坐,然后会站,最后才会行走。

在小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脑子的生长发育先快后慢,7~8岁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

而生殖器发育先慢后快,幼儿时期发育并不明显,青春期时发育明显增快。

皮下脂肪在婴儿时期增加比较快,以后减慢,青春期又稍微快些,这在女孩表现更为明显。

胎儿时期至成人身体各部发育比例标准不是绝对的,个体间存在差异,只要大致在正常标准围就可以了。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地完善,形成了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

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根据小儿年龄阶段的生理解剖特点,一般可将小儿时期划分成七个阶段:胎儿期,指受孕到分娩这一段时间,共280天;新生儿期,指出生到1个月;婴儿期,出生1个月到1周岁;幼儿期,指1~3岁;学龄前期,指3~6岁;学龄期,指6岁到青春期;青春期,约从十三四岁开始到十八九岁。

体重增长规律及测量方法判断一个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体重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同时根据体重还可推测出小儿的营养状态。

正常小儿出生的时候平均体重为3.1~3.3千克,男孩比女孩稍重一点。

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小儿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下降围一般不超过300克,生后3~4天体重就不断增加。

体重增加的速度和年龄有关,生后3个月之生长最快,平均每天增加25~30克,4~5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周岁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

1岁以每个月的体重可按下列公式推算:1~6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600(克);7~12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500(克);1岁以后平均每年大约增加2千克,2~10岁小儿的体重(千克)=年龄×2+8(千克)。

南方医大儿童护理讲义02生长发育

南方医大儿童护理讲义02生长发育

第二章生长发育 学习目标 1 .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2.掌握生长发育的常用指标:体重、身长(上部量与下部量)、 体围(头围、胸围)、骨骼生长与牙齿发育的正常值及其测量方法和 计算方法。

生长发育始于精卵结合,止于青春期结束,是儿童不同于成人 的重要特点。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形态的增长,是量的增加。

发育是 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是质的变化。

两者紧密相关,不能 截然分开,故目前统称为发育。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 (一)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及远、 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育规律。

如出生后运 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 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及远);从全掌抓握到用手指拾取(从粗 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圆线、图形(由简单到复杂);先感性认识后理 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

2#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生长发育在整个小儿时期不 断进行,但其发育速度因年龄阶段而不同。

出生后体重和身高的增 长在婴儿期最快,尤其前两个月最为明显,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 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次生长高峰。

3#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一。

神经系 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 春期前达顶峰,以后逐渐降达成人水平;皮下脂肪在年幼时发育较 快,而肌肉组织要到学龄期才发育加速(图2-1-1 )o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一般规律: 连续性:不平衡;个体差异。

■统发育与年龄的关系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小儿生长发育虽按一定的规律开展, 但由于受到遗传、性别、环境、营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较大 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长“轨道”不会完全相同。

因此所谓正常值 不是绝对的,必须考虑个体不同影响因素,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影响生长发育因素1%遗传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 方遗传因素的影响,如皮肤、头发的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等。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1、小儿生长发育快速的特点就是增长迅速,但它却是一个连
续的投资过程,尤其偏差引人注目的是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的速率差异
很大。

例如婴儿期和青春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就体格发育而言,通常是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2、胸部的小腿各系统器官发育并不平衡:个股表现为各系统
发育的先后、快慢不同,例如生后神经系统发育迟而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发育先快而后回缩。

;3、生长发育的一般基本规律:遵循由上而下,由近到远,由
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例如运动发育的自然
法则是先抬头,后扩胸,再会坐、立、行,而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
活动是按照由近到远的,就象用手拿物品,先由全掌握持,以后发展
到能以指摘取,小儿通常先协会理事画直线,进而能画圈,反映了由
简单到复杂,而先协会理事观看和感觉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
分析、判断则依旧遵循由肤浅到高级的规律。

;4、生殖的个体差异,由于遗传、性别、环境、营养等方面的
因素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导致小儿在外界影响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
个体差异。

请简答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请简答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请简答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是指儿童在出生后,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儿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因此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对于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速度和节奏: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速度会有明显的变化。

在0-1岁这个阶段,小儿的生长速度最快,身高和体重增长迅猛。

在1-2岁期间,生长速度逐渐放缓,但仍然较快。

之后,生长速度进一步减缓,直到青春期的再次加速生长。

儿童的生长速度通常呈现一个“S”型曲线。

2.不同器官的生长:小儿生长发育不仅涉及身高和体重的增长,还包括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发育。

例如,大脑在婴幼儿期迅速发育,特别是在出生后的前3年内。

心脏、肺部等器官的发育也是逐渐完善的。

3.发育里程碑: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发育里程碑,如掌握抬头、翻身、爬行、坐立、行走等。

这些里程碑标志着儿童在身体和运动能力上的发展阶段。

每个儿童的发育里程碑年龄可能略有不同,但一般都会在同一个范围内。

4.遗传和环境因素:小儿生长发育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生长潜力,而环境因素如营养、生活环境和照顾情况等会影响儿童的生长潜力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健康的家庭环境以及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5.性别差异:男女儿童在生长发育方面也存在差异。

男孩通常在身高和体重上优于女孩,但女孩在体脂肪和乳腺发育方面则优于男孩。

性别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性激素的影响。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是多方面的,涵盖了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父母和医生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

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特点

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的规律以及特点一、幼儿身体发育幼儿身体发育是按照一个可以预期的顺序进行的,它比较严格地受到时问的制约。

身体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就是大多数正常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

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幼儿发育从幼稚到成熟是个连续的过程,不是间歇式、跳跃式的过程。

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和保健,又可将其分为若干阶段,这些阶段之间相互联系.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发育的延续,如果前面阶段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后面阶段的发育:如婴儿动作的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民间总结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两个月抬头,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滚,八个月会爬,一周岁会走。

抬头、翻身、坐、滚、爬、走这些动作是婴儿动作发育连续过程所分的几个阶段,如果没有让婴儿在爬的阶段得到锻炼.婴儿就较难掌握走路的方法.走路时容易摔倒。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个是匀速的,也不是加速度的,而是有快有慢。

呈波浪式的。

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

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

第一个突增期在两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在青春期。

胎儿中期(4~6个月)身长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长275厘米,约为出生身长的55%,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时期。

胎儿后期(7~l0个月)体重增长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克、约为出生体重的77%,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

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体重为3000克。

一岁时,身长约75厘米。

体重约9000克。

一年中身长增长约25厘米,体重增长约6000克。

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时期。

出生后第二年,身长增长l0厘米,体重增长 2500~3500克,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比较快。

两岁以后,生长发育的速度下降,每年身高增加4~5厘米,体重增加1500~2000克,直到青春发育期,生长发育再次加快。

儿科基础

儿科基础

第二章儿科基础第一节生长发育1.小儿生长发育规律:(1)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2个高峰);(2)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不平衡,各有先后;(3)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遗传、性别、环境等);(4)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2.小儿生长发育影响因素:遗传、性别、营养、疾病、孕母情况及生活环境等。

3.体格生长(1)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坐高、头围、胸围、上臂围和皮下脂肪。

(2)体格生长规律1)体重定义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特点出生体重约3.2(女婴)~3.3kg(男婴)暂时性体重下降(3%~9%)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7~10天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增长3个月约为出生体重2倍(6kg)12个月约为出生体重3倍(9kg)2岁约为出生体重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年增长2kg公式<6个月龄婴儿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6+月龄×0.25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年龄×2+7(或8)2)身高(长)定义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特点年龄愈小增长愈快,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生长高峰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上部量: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12岁上下部量相等3)坐高定义头顶到坐骨结节高度特点<3岁儿童取仰卧位测量,称为顶臀长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由出生时的0.67降到14岁时的0.534)头围定义眉弓上缘到枕骨结节一圈特点头围测量值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约33~34cm增长1岁时头围为46cm2岁时头围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头围接近成人;约为54~58cm5)胸围特点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cm左右增长1岁左右胸围等于头围,46cm 1岁以后胸围应逐渐超过头围头围与胸围的增长曲线形成交叉6)上臂围特点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期间增长缓慢评价<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4.各系统生长发育(1)骨骼发育颅骨发育前囟门出生时约1.5~2.0cm。

婴幼儿生长发育有哪些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有哪些规律

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解析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营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一系列规律和特点,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入手,探讨其规律和特点。

出生至1岁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婴儿经历了迅速的生长发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身体各器官和系统都在不断成熟和发育。

新生儿的体重主要靠母乳或配方奶来增长,在出生后的头几周内,他们可能会失去初始体重,这被认为是正常的现象。

随着饮食的逐渐稳定,婴儿的体重会迅速增长,通常在出生后6个月体重会翻倍。

此外,出生后的婴儿的头围也会不断增长,这是大脑发育的一个指标。

不同年龄段的头围增长速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头围增长较快的时期集中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

1岁至3岁从1岁到3岁,婴幼儿进入了幼儿期,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变化更为显著。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体重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身高的增长速度却比较快,这也是幼儿期看起来瘦长的原因之一。

除了身体的生长,婴幼儿的大脑发育也在这个阶段得到提升,语言、认知和运动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岁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标志着婴幼儿进入了儿童期。

在这之后,他们的生长速度将进一步减缓,身高和体重的增长较为平稳,但仍然需要继续关注其营养和生活习惯,以确保健康的成长。

总结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了解这些规律对于关爱和照顾孩子至关重要。

家长们应该与儿童保健医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测量婴幼儿的身高、体重和头围,并根据儿童医生的指导,提供合理的营养和关爱,以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育。

同时,家长们也要重视婴幼儿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一个温馨、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一、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来说,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青春期等。

1. 婴儿期婴儿期通常指出生至1岁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身体各部分都会迅速发育,体重和身高会飞速增长。

2. 幼儿期幼儿期是1至3岁之间,这一阶段的生长速度相对缓慢,但依然是一个关键期。

在这期间,儿童开始学会走路、说话等基本技能。

3. 学龄前期学龄前期是3至6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儿童认知和运动发展的关键时期。

儿童将逐渐掌握更复杂的技能,如阅读、写字等。

4. 青春期青春期是从10岁左右到青春期结束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儿童会出现身体上的明显变化,如男孩的声音变低、女孩的乳房发育等。

二、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童的生长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是决定儿童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父母的身高、体型等特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

2. 营养因素充足的营养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缺乏某些营养素会导致儿童身体发育不良。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比如生长环境是否安全、是否受到足够的关爱等。

4. 生活习惯儿童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生长发育。

比如是否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运动习惯等。

5.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如经济条件、家庭氛围等也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综合影响的过程,家长和社会都应该注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综合的关注和促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人的生长发育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

在体格方面,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出生后半年内,生长发育最快,半岁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增快。

?生长发育中,各功能的发育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整个身体的运动功能,按“从头到脚”的顺序发育,先会抬头,其次挺胸、独自坐,然后会站,最后才会行走。

?在小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系统发育不平衡,脑子的生长发育先快后慢,7~8岁大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

而生殖器发育先慢后快,幼儿时期发育并不明显,青春期时发育明显增快。

皮下脂肪在婴儿时期增加比较快,以后减慢,青春期又稍微快些,这在女孩表现更为明显。

?胎儿时期至成人身体各部发育比例标准不是绝对的,个体间存在差异,只要大致在正常标准范围内就可以了。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和形态在不断地完善,形成了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

?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根据小儿年龄阶段的生理解剖特点,一般可将小儿时期划分成七个阶段:?胎儿期,指受孕到分娩这一段时间,共280天;?新生儿期,指出生到1个月;?婴儿期,出生1个月到1周岁;?幼儿期,指1~3岁;?学龄前期,指3~6岁;?学龄期,指6岁到青春期;?青春期,约从十三四岁开始到十八九岁。

? 体重增长规律及测量方法判断一个孩子体格发育是否正常,体重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同时根据体重还可推测出小儿的营养状态。

?正常小儿出生的时候平均体重为3.1~3.3千克,男孩比女孩稍重一点。

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小儿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下降范围一般不超过300克,生后3~4天体重就不断增加。

体重增加的速度和年龄有关,生后3个月之内生长最快,平均每天增加25~30克,4~5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1周岁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

1岁以内每个月的体重可按下列公式推算:?1~6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600(克);?7~12个月小儿的体重(克)=出生体重+月龄?×?500(克);?1岁以后平均每年大约增加2千克,2~10岁小儿的体重(千克)=年龄?×?2+8(千克)。

例如,1个4岁小儿,他的体重为4×2+8=16(千克)。

?一般在10岁以前男孩比女孩重,10~16岁女孩较男孩重,以后男孩又较女孩重。

增长速度也不一定很均匀,受多方因素影响。

?身高增长的因素及测量方法身高可以反映骨骼的发育情况。

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厘米,身高增长的规律和体重一样,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出生后6个月以内,平均每月长2.5厘米左右。

6~12个月,平均每月长1.2厘米左右。

1周岁以后的平均身高可依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年龄×5+80(厘米)。

例如,4岁小儿的大概身高(厘米)=4×5+80=100(厘米)。

青春期身高增长速度加快,12岁以后,就不能按以上公式推算了。

?0~1岁宝宝的年龄特点:0-3个月:婴儿的听觉和视觉开始集中,能短时间的注视彩色的玩具,此时应在婴儿小床上悬挂大彩球,摇铃,红旗等,悬挂高度要在婴儿脑上方40-70厘米处(大玩具挂高些约70厘米处),要经常变换悬挂的位置,吸引婴儿从各个方向注视玩具,听玩具声音,闻声转头,目光追随玩具移动。

经常用眼看、耳听的婴儿到了3个月时还会挥动手臂触摸玩具。

4-6个月:婴儿的视线能追视活动的玩具和走动的人,对声音有定向反应,手的动作由没有目标和方向伸出挥动到学会抓握悬挂的玩具,两手摆弄玩具,翻身取玩具。

整个醒着的时间都在忙着看、听、抓握和伸手挥动。

因此这时期应选择的玩具,不仅要色彩鲜艳、有声响,而且要便于婴儿学习抓握及不易咬坏的无毒玩具(因这时期婴儿无论抓住任何物都往嘴里放,此时又是开始出牙的时期,又喜欢咬)。

可以给婴儿看吊灯,吊着的旋转玩具,带手柄的响铃、无毒的橡塑玩具,布制玩具,供观看的娱乐玩具,如不倒翁、娃娃弹琴、熊猫打鼓等机动玩具等。

7-9个月:婴儿已经能够独坐,并学会爬,能眼手协调地用手抓物、取物、摇晃和敲打玩具,特别喜欢将玩具扔在地上,再拾起来玩。

7个月时由于孩子还不懂玩具的性质,因此拿着不同的玩具都是一种玩法,如给他娃娃、铃鼓或皮球,他都是敲着玩一会儿就扔掉,以后要人拾起再玩。

8个月以后开始能分辨玩具的性质,知道娃娃抱着玩,铃鼓敲着玩,皮球滚着玩。

此时期可让婴儿坐着玩或坐在床上或在铺有垫子(夏天铺席子)的地上爬着玩。

这时期婴儿能玩的玩具很多,如响铃棒、木块、小篮、娃娃、套碗、小鼓、小铃和小钢琴等,可以让他坐在小桌前玩,还可以观看成人开动的机动玩具,如飞蝴蝶、跳蛙、小鸡吃米等。

为了训练婴儿爬行,应选择一些可以移动的玩具,如塑料球、皮球和可握动的玩具小汽车等来吸引婴儿爬去追球或追车。

10-12个月:婴儿已能熟练地爬行自如,会站立及学走路。

手的动作已能用拇指和食指捡小木珠。

此时期为婴儿选择的玩具应该是帮助学走路的学步车、小推车、拖拉玩具、球类、动物和能开动的车等,还应有训练小手指动作的玩具如:积木、套圈卷、套盒、小餐具、空心插木、橡塑动物和娃娃等。

一、触觉孩子的、嘴、手、脚是触觉器官,而嘴和手是最灵敏的部位。

可以对温度、湿度、物体的和疼痛都有感受能力。

所以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包“蜡烛包”、戴手套。

让孩子的手、脚能自由活动,去感觉外界。

在这个时期可以让新生儿去抚触外界事物。

可以用各种质地的玩具刺激孩子的皮肤和手脚。

如毛巾的、绒毛的玩具,木棒或金属棒。

这个时候孩子可能爱吃手,这是孩子探索外界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寻求安慰,这是情感发展的需要,不要制止,但是一定要洗干净手。

二、味觉新生儿有良好的味觉,喜欢甜味,对于咸味、苦味、酸味不喜欢。

适当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不同味道进行刺激,让孩子的味道记忆仓库更加丰富。

在这个阶段不要养成孩子吃甜味的习惯,否则孩子就不爱接受其他的味道了。

三、视觉新生儿喜欢轮廓鲜明、颜色对比强烈的形。

如:环形和有条纹的黑白图形;喜欢看复杂、有丰富内容的图形;喜欢看人的脸;对红颜色有偏爱。

且焦距约20厘米,太近太远都看不清楚。

而且孩子还能记住所看的东西,因此还需要不断地变换新的东西,重新引起他的兴趣。

我们要选择满足以上要求的玩具给予孩子视觉上的刺激。

四、听觉孩子一出生不但能听声音而且对声音有定向力,也就说明出生时就已经完成了视听结合的神经连接。

孩子喜欢听母亲的声音,喜欢听柔和的声音,拒绝噪声。

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多和孩子说话,让孩子听优美的音乐。

五、嗅觉刚出生的孩子能分辨不同气味,经过几天的母乳喂养,孩子就能够分辨自己母亲的气味,对沾有母乳气味的物件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经常让孩子闻闻各种气味有助于提高孩子对气味的分辨能力。

总之,要抓住这段时间给予孩子感官最佳的刺激,促进孩子的感觉器官的发育。

以上的刺激就是我们说的早期教育。

2~3岁宝宝的年龄特点:1)有独立倾向,生活自理行为开始出现。

2岁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倾向。

他们尝试着自己洗手,用小匙进食,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等。

在如厕方面懂得表示需要,并能在成人的帮助下自行如厕。

但由于受动作能力发展的制约,动作仍然迟缓、笨拙,生活自理行为还需要成人帮助。

2)情绪不稳定,有强烈的情感依恋。

2岁儿童情绪发展的明显特征是易感性和易变性,他们的情绪非常外露,极易受环境的影响。

如一个孩子想妈妈哭了,便有一群孩子跟着哭。

他们一吓就哭、一哄就笑,高兴与不高兴、愿意与不愿意都流露在脸上。

2岁儿童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当与亲人分离时,大多数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分离焦虑过程。

他们用啼哭等方式表示分离的痛苦,这种因情感依恋而产生的分离焦虑表明该年龄儿童对依恋对象的存在和消失十分敏感。

3)自我中心倾向明显,出现反抗现象。

2岁儿童由于动作、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逐渐习惯与同龄伙伴及其成人的交往,如在游乐场愿意到小朋友多的地方玩。

但在交往中带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如在与小朋友玩时常常会抢别人的东西,不能满足时甚至会抓咬别人。

此年龄段出现了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4)动作发展速度较快。

2岁儿童已能完成坐、立、行、走、爬、钻等基本动作,并能扶着栏杆上下楼梯。

手眼协调的能力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可以同时一手捧碗一手拿匙,还会进行穿珠等活动。

此年龄儿童动作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但做事动作迟缓,身体的控制力较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成人的帮助。

5)思维存在于动作之中。

2岁儿童的各种心里活动带着明显的自觉行动性,记忆及思维都是在直接与该事物的接触或在活动中进行的。

离开了具体的事务、具体的活动便不能进行,他们往往先做后想、边做边想。

如在捏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什么,而常常在捏出某种形象之后才会说“苹果”、“大饼”等。

6)尝试模仿、喜欢重复。

2岁儿童爱模仿别人,他们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

在家里模仿大人的活动,在幼儿园模仿小朋友、老师的行为。

模仿的大多数是一些具体、简单的外部动作。

2岁儿童的注意及记忆是不随意的、短暂的。

喜欢重复是此年龄段儿童显着的特点。

他们喜欢重复地摆弄物品,喜欢听教师重复讲同一个故事,重复做某个动作,如反复地喂娃娃吃饭。

在往返的重复中逐渐认识物体的属性、发展语言与动作,并由此逐渐认识事物简单的关联、产生简单的想象。

7)词语发展迅速、听说能力基本形成。

2-3岁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的儿童变得特别喜欢说话,词汇量迅速增加,已能用简单的复合句来表达意愿,基本理解常用的简单句型。

2岁后期会用“我”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开始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言语的发展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萌芽。

8)对鲜明的色彩、节奏感的兴趣。

2岁儿童处于新异性的探索阶段,此时的儿童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

因此,色彩鲜艳的、有声响的、会动的物品特别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喜爱,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去认识环境,投入活动。

这个时期幼儿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自制力差,不愿意和小朋友玩,习惯一个人娱乐,自己只顾自己玩。

3~4岁宝宝的年龄特点:3~4岁幼儿的身体结构和器官功能有所加强,骨骼更加坚硬,但骨化过程还为完成,容易变形,能掌握各种大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由,能在成人指导下穿脱衣裤鞋袜,自己吃饭,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喜欢接触外界环境,练习大肌肉运动技能,能自然地走、跑、跳、学骑三轮车、玩球等,但幼儿手腕、手指等小肌肉群的发育较晚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加以随意控制。

3—4岁幼儿逐渐学会正确发音,已掌握一定口语,约有1000—1600个词汇,幼儿不仅掌握了许多与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直接有关的词,也掌握了不少与日常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的词,能用较恰当的词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但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喜欢听故事、学儿歌,能安静地听别人讲述,初步体验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乐趣,并能初步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