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合集下载

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思考

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思考

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是指高校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与社会用人单位紧密合作,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和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教育已经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下,高校往往独立开展招生和培养工作,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比较薄弱,造成了学生就业和实际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

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整合高校资源和社会用人单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通过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不仅可以促进高校与社会的紧密合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动力,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我们有必要对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1.2 问题意识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提升自身素质和获得优质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人才供需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很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这种现象引发了社会对高校招生培养模式的质疑,强调了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紧迫性。

问题的核心在于,当前高校招生培养和社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

高校过于注重传统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导致了一大批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弱。

与此很多企业反映招聘到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无法胜任工作岗位。

这就需要高校招生培养与社会用人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建立起联动机制,实现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的有机衔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

2. 正文2.1 高校招生培养现状分析高校在招生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质量下降”现象,影响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

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思考

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思考

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就业市场需求矛盾加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许多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找工作难、找不到合适工作、就业质量低等问题。

与此一些企业反映出用人需求与高校毕业生水平存在差距,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对接不畅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势在必行。

这一机制旨在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机制、加强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就业质量等一系列措施,实现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互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提升,为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2 问题意识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不完善,成为制约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当前高校教育与社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脱节。

高校的培养模式过于理论化,缺乏对实际就业市场的深入了解,无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无法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无法有效地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导致就业质量不高。

建立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开展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2. 正文2.1 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机制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机制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

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的工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工科人才,我国高校逐渐建立了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简称工程硕士)培养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招生、培养和就业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环节,共同构成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联动机制。

本文将从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方面,对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进行研究。

首先,招生是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的起点和基础。

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一般通过考试成绩、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来确定,旨在选拔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和学术素养的本科生。

工程硕士招生的特点是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评价学生时也会考虑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

此外,为了提高招生质量,还可以通过引进国外教育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等方式,吸引高质量的学生报考。

其次,培养是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核心环节。

为了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方案应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设置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广泛的课程和项目,如企业实训、科研项目等。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学术交流、参与学术会议、举办学术研讨等活动,增加学生与企业、行业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就业是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的最终目标。

为了增强工程硕士的就业竞争力,需要与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优先向企业推荐工程硕士毕业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同时,为了提高工程硕士的就业能力,可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和企业需求,提升求职能力和自我推销能力。

总之,工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是提高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由此带来了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等问题。

做好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建设是保持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从信息、组织、制度保障等方面,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关键词]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一、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必要性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高校作为主体面对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双重考验。

招生生源的优劣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又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就业率的高低反过来又影响到高校招生生源质量的好坏,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是指建立以就业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机制。

进口畅,出口旺,教育质量是保障。

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是学校各个培养环节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招生、培养与就业是关键所在。

高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应该积极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建设,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提升学校竞争力。

二、建立内部协调、外部统一的联动机制1.内部联动机制内部联动机制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率与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培养模式、教学评估挂钩,并且通过一系列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将这一机制贯彻于从招生到培养,从学校到院系的两级就业管理组织,从校长到教师等各个层面。

具体地说,学校应建立和落实校长、院长、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五个层次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上的考核奖惩制和岗位责任制,使学校各个层面人员全部纳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

2.外部联动机制(1)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建立与企业深度合作,让企业深度介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各环节。

学校要根据各专业培养方向,坚守原有行业性办学的优势,与行业共同建立实践教育体系,积极吸纳行业或企业参与教学大纲修订、课程开发、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编写特色教材、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等工作。

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式管理机制研究①———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陈小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0018)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高校办学质量最直接的体现,但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重视招生源头,培养过程与就业工作之间的联动,即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和出口关,全力打造“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全链条联动闭环式管理体系。

一、招生、培养和就业联动闭环管理的意义理念引领发展。

闭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将其运用于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招生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招生工作,每年的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为的是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

生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又影响学生的就业,良好的就业可以提升学校的口碑和影响力,又对高校的招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招生、培养和就业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联动闭环式的有机体结构。

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

《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高校要建立完善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的有效机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是高校人才结构和培养质量的“晴雨表”,全面反映了招生培养环节的质量,有必要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闭环式管理体系。

二、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联动闭环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招生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办学过程中,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却忽视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由于短视和急功近利,很多高校紧盯热门专业,导致不少新设专业不符合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条件。

尤其是一些文科类专业,其开设成本较低,各大高校“一哄而上”,这就容易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

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

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机制
招生 - 培养 - 就业的联动机制,是指学校在招生的同时,充分
考虑社会各行业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实现毕业生良好就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机结合。

在招生环节,学校要认真分析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制定相应的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确保招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避免
供需失衡。

在培养环节,学校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实践教学和
职业技能培养,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和就业能力。

在就业环节,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
人才培养要求,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和创业机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和职业发展。

同时,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就
业指导机制,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培训,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

通过招生 - 培养 - 就业的联动机制,学校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
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培养,并成功地推动了毕
业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发展。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探索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探索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探索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改革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而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招生、培养和就业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三个环节,这种“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建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探索。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重要性1. 适应社会需求新高考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要求高校招生、培养和就业紧密衔接,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只有建立起招生选拔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机制,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优化教育质量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可以使高校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将就业需求纳入教学目标,学校能更准确地进行招生和培养规划,精确掌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方向。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 促进人才流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可以促进人才流动和合理配置。

通过与企业和社会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学校能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就业的机会。

同时,学生也能更加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的对接情况,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更明确的规划。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的具体探索1. 招生环节的改革新高考改革不仅仅是解决考试的方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扩大高校招生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通过建立更加全面、科学的招生录取机制,能够更好地选拔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优秀学生。

学校可以加大与企业和社会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借助专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进行综合评价。

2. 培养环节的改革新高考改革要求高校将教育目标从传统的“向考试看齐”转变为“向市场看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是指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与相关企业和行业建立联系,共同推动学生就业。

该机制的目的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率,让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匹配,加强高校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招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具体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就业需求调研:高校与企业和行业开展深入沟通与合作,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

2. 学校-企业合作项目: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实践教学项目,
如实习、讲座、创新创业培训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 就业指导与培训:高校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服务,包括职业规划、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4. 实习就业推荐:高校与企业建立起定期的实习就业推荐机制,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并及时将合适的学生推荐给企业进行招聘。

5. 教师行业背景提升: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优先考虑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候选人,提高教师与行业的联系度,增强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通过招生就业联动机制,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科学合理地招生和培养学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同时,该机制也促进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金 项 目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No.20100809)。
作 者 简 介 :万庆生(197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招 生就业指导处副处长、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管理。
冷门的专业,缺乏长远眼光,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然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年一些基础学科、冷门专业几年后 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急需和市场需求旺盛的“朝阳”专业,而 当年的热门专业可能成为市场需求严重不足的“夕阳专 业”。因此,当前高校招生专业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动态 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3 高校内部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相分离 目前, 高校内部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相互分离,处于条块分 割、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当前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工作 机构设置的主要形式为:成立招生就业处,其下设招生办 公室和就业指导中心,分别负责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 人才培养由教务处负责。因此,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是完 全分开的,是两个独立的部门,由两个领导分管,各自为 政、协调沟通困难。教务部门只负责按各专业的教学大纲 和教学计划实施培养,很少考虑和关注社会需求和学生的 就业能力。招生与就业机构虽然处于同一个部门,但是却 由不同的人员分别负责,相互之间的参与和融合程度低, 招生办公室关注如何按招生计划将新生招进来,而很少考 虑招生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教学资源是否充足以及学生的 就业前景如何等问题;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如何将更多的毕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college enrollment, culture, employment, this
paper builds enrollment, training, employment linkage model and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表 1 我国高校历年招生人数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招生人 108 160 221 268 321 382 447 505 540 567 607.7 629 657
数(万)
招生人数从 1998 年 108 万人,增至 2010 年的 630 万 人,增幅达 480%。然而,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并没有充分考 虑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师资力量、配套设施等实际 情况,一味地求大求全,尤其在招生专业设置方面,并没有 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校为 了经济效益和自身的生存发展,专业的设置不是基于对社 会经济发展的科学分析和对未来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而 是集中于当前就业前景好、热门的专业上,减少甚至砍掉 当前看来不重要的一些基础学科、艰苦专业或者当前比较 — —— —— —— —— —— —— —— —— —— —— ——
1.2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一方面,高校专业 设置不合理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 盾,现实表现为:有些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而有些 专业人才却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 存在诸多弊端,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针对性的市场 调研和科学论证;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轻实践教学 环节,注重知识的灌输,轻实践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 养;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践模式陈旧,理论与实际严重脱离 等。该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学习能 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素质较低,因 此缺乏就业竞争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摘要: 招生、培养和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是高校实现可
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关系模型,并提出了招
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实施策略。
Abstract: Recruitm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are three key aspects of the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To build enrollment,
training, employment linkage mechanism and achiev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 aspect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 234 ·
价值工程
高校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研究
Study on a Unified Process of Enrollment, Cultivation and Employ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万庆生 WAN Qing-sheng;王英 WANG Ying;李友善 LI You-shan;宋颖 SONG Ying; 秦晓秋 QIN Xiao-qiu;李巍 LI Wei
关键词: 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Key words: enrollment;personnel training;employment; mechanism
中 图 分 类 号 :G6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4311(2012)36-0234-03
0 引言 招生、培养和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三部曲,三者相 互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招生生源的优劣直接影响人 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 业率,就业率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招生,这已成为教育工 作者的共识。因此,理顺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的内在关 系,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 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 升办学实力,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当前高校招生、培养、就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招生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我国高校自 1999 年 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如表 1 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