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与备考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与备考方法高考古典诗歌鉴赏答题模式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
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事物形象:象征义+手法+人格化形象+情感梅花绝句陆游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诗中的梅花意象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说明。
梅花孤独一枝,在形象上高洁、寂寞,无人问津。
诗人采用了托物言志与象征手法。
由物及人,梅花即诗人自己罢官后不得起用的自身写照。
诗人想借梅花形象,表明自己跟梅花一样高洁寂寞、怀才不遇、无人赏识。
3、.诗歌意象: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唐)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
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4、诗歌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有哪些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有哪些方法技巧很多同学在语文科目诗歌鉴赏的部分会有失分,今天整理了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供大家查阅参考。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有哪些方法技巧1诗歌鉴赏答题技巧①强调四看到位:看题目、看诗歌、看注释、看要求②整体把握类别与抒情基调:诗歌类别有山水田园、边塞、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等;抒情基调有哀婉悲伤、激昂愉悦、痛苦、快乐、离恨愁绪等,风格可参照书上的概括。
③注重表达方式和技巧:1.古诗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用典、顶真、通感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3.表现手法有: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多角度描写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事抒情、用典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抑扬变化、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④按照要求分析或归纳:表达要运用术语,答题要谨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结合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考虑,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语言要简炼通顺。
⑤重点复习唐诗、宋词和元曲,弄清相关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
2诗歌鉴赏答题模板1.先观点后理由2.先总后分式3.分点作答式答题的一般格式可简化如下:1.形象:身份+性格(+情感/塑造形象的意义)(先定性分析,再定量组合)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运用什么手法+抓住哪些意象+营造怎样意境(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抒发什么情感5.品味关键词句:释义+还原意境+运用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分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分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塑造了什么形象)+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诗歌鉴赏的答题方法和技巧(一)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点拨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
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
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
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
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
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
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
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
⑨民生类。
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
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
比如说XXX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XXX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XXX喻酒;XXX、XXX指怀才不遇之人;XXX、XXX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必备知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必备知识
想答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就要会用正确的答题技巧和了解诗歌鉴赏用到的常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必备知识,供参考。
1古诗歌鉴赏七题型及答题技巧(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幺?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幺?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幺?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
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
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幺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①“阔”字更好。
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是语文试卷中一道必考题,很多学生都在这道题上栽过跟头,但是诗歌鉴赏也不是特别难的题,应对它,也是有方法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人物形象设问方式: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方法点拨: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1、性格+身份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答题示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答:塑造了一个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请赏析这首诗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诗歌赏析题答题技巧

诗歌赏析题答题技巧(1)“诗眼”或“炼字”型题设问方式: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指出写下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并作某字,你真的: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言之有物上的促进作用就是什么?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
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
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表述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高字抒发了什么感情或衬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请问]①“宽”字更好。
②宽就是原野、宽广之意(这一步有时可以划入一点来说)。
③春潮把江面显得渺远无际,两岸变得格外宽广。
④“宽”字,轻易抒写了诗人视野更加宽广的猛烈体会。
(此题只请问“宽”字不好,不并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后。
卷面提问时,通常可以省却序号,这里分点列举,提示信息不要略去一些步骤或要点。
萨兰勒班县。
)(2)句意型题复述方式: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融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认知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述语表义,有时必须挖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及“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认知。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设问方式:①诗中哪两联写下了什么意象,恳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鉴赏万能公式大全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高考古诗鉴赏万能公
式大全
很多人想知道怎幺去解答高中古诗词鉴赏,往往一些学生在这方面丢分严重,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供参考!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详细答题技巧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幺字?为什幺?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幺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解题技巧】总体要求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
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
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
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
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
直奔鉴赏中心话题。
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答题格式类型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一)形象意境类名词解释: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题目类型: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云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其
好处。
对比。 第三句描写大片旱苗即将枯死,亟需甘霖。 第四句描写云高高在上,悠闲自得,不恤旱情。 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把诗人对云的满腔怨恨 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五种模式
1,提问方式:
比较评价题型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 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 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 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 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 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风格流派
朴素自然(陶渊明)、清新明快(王 维)、沉郁苍凉(边塞诗)、通俗易懂 (白居易)、缠绵细腻(婉约派)、朦 胧晦涩(李商隐)豪放飘逸(李白)、 沉郁顿挫(杜甫)、雄奇悲壮(李贺)、 豪放旷达(苏轼)、刚健豪放(王安 石)、雄健高昂(王昌龄)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
五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潭烟飞溶溶,林 月低向后”两句 描绘的是如画夜 景。试析“飞” 字的妙用。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①。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②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①“偶”即“遇”。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第三联写景运用什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么艺术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依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以动衬静。 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 鸟鸣,反衬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 渲染了静谧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孤独 愁苦的心情。
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问:下阕中山城的“寂寞“更是人的寂寞,
寂寞中抒发了作者情感 ,试作赏析。
1,分析诗歌内容: 密州的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 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 年。 2,抒发的情感: 作者此时感到年老而又寂寞难耐,抒发了 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
第三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 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 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 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 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五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本诗营造了一种 怎样的意境? 诗的结尾两句 表明了作者怎 样的心迹?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①。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②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①“偶”即“遇”。
②生事,指人生世事。
1,诗人借春江、潭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 2, 营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清幽意境。 3,表达了诗人愿持竿垂钓,远离喧嚣尘世, 归隐山野的心迹。
②生事,指人生世事。
飞:飞动,飘逸。潭溪之上雾气蒙蒙,林间的明月慢慢 后行。一个“飞”字,化静为动,把水色的闪耀、雾气 的飘逸、月光的洒泻,写得生动传神。 烘托了一种幽美、 寂静的清幽意境。
第四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
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 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其它常用技巧
1)象征 2)想象、联想 3)用典 4) 前后照应 5)含蓄蕴藉 6)借人喻已 7)借古喻今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
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 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 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 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4.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 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5.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这首诗通过哪些 意象营造 了怎样的意境?
依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 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 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 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 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 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 实于原诗,二要用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 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 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 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 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 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 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
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年仅四十。密
阊门①即事
[唐]张继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 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 楼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温庭筠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
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 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词的下片描写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境况?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描写了作者泛舟江湖,游览吴越,凭吊古人,放声悲歌 以排遣心中郁闷的生活境况。 抒发了作者功名不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同时也表 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处士卢岵山居
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 泉水湍急清澈而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冲露沙石;雨中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山峰幽暗,小径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蜿蜒入云。 表达了作者对景色清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①花。 幽的山居环境和 注:①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 远离尘世的山居 春间开小白花。 问: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活的羡慕之情, 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 这首诗通过对山居环境的描写, 对山居主人古朴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高洁人品的赞美 之情
古典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诗词鉴赏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
表现手法
表达手法有:
叙述、描写、 抒情、议论。 (说明)
结构技巧,修 辞技巧,抒情 技巧,描写技 巧
常用修辞
比喻、通感、夸张、对比、 双关、互文、比兴、拟人、 借代、对偶等。
常见技巧 抒情 描写
直接抒情 托物言志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 渲染、烘托、正衬.反衬、 白描、动静、色彩、远近、 高低、大小、明暗、对比 虚实、叠词、感官(视觉、 听觉、触觉、嗅觉等)
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 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 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 节操、忧国忧民等。
答题格式:这首诗采用了(表现手法) 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 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 用。
意象:作品中寄寓了作者情感的具体的 物、景等。 作用: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 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 等。
1,这两首诗,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作者所描绘的 情景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 同,试加以分析。
1, 张诗:耕夫被征,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 草丛生,城内炊烟稀少,少有人迹。吴诗: 春风徐徐,人们纷纷出城踏青。日暮时分, 游人散去,黄莺重又在杨柳间欢叫。 2, 张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招募百姓” 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抒发了 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吴诗:表现了 对民俗民生的关注,抒发了热爱自然、热 爱生活的美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