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题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郊唐钱起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但春的阶段有所不同。
第一首诗的阶段是,第二首诗的阶段是。
(2)借物抒怀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两首诗中的“风”这个物象,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杂诗》唐·无名氏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②有家归未得,杜鹃③休向耳边啼。
【注解】①著:吹入。
②等是:等于。
③杜鹃:鸟名,即子规。
(1)诗中的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节。
(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3.古诗文阅读夜过西湖[宋]陈起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1)品析第二句中的“惊回”二字。
(2)这首诗的题目可否改为“西湖寻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6.古诗词阅读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________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春寒①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②,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
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颔联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体现了“春寒”。
(2)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唐)薛涛水国①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水国:水乡。
②离梦:离人的梦。
(1)诗的首句中的“夜有霜”与下一句中的“________”一词相照应,表现了送别时节的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离梦杳如关塞长”中的“杳”的理解。
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唐]韦庄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晁端友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③。
【注释】①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
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
③刍:喂牲畜的草。
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1)该诗以________为线索,由“残日”、“________”、“卧听”等词可明。
(2)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怎样情感?请简要分析。
2.古诗文阅读夜过西湖[宋]陈起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1)品析第二句中的“惊回”二字。
(2)这首诗的题目可否改为“西湖寻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3.古诗阅读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笙歌”和“涟漪”两个词中任选一个词作解释。
(2)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

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从这首诗的“景语”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情语”?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________”这个成语源自颔联,现表达“要达到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个道理。
颈联“________”字写出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空”字是说潭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殆尽。
(2)诗歌的七,八两句动静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春寒①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②,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
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颔联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体现了“春寒”。
(2)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就体裁而言是,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

八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明】孙蕡①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明】孙蕡①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4.请你参与小雨和小王的学习过程,帮他们完成对话。
夜半闻横管(宋)程俱①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
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1)小雨说:我觉得这是一首律诗,不是很严谨的律诗,从句数、字数、对偶、押韵可看出。
小王说:我来印证你的话:(2)小王问: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很多,说说描写笛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吧。
小雨说:好吧!5.阅读下面这两首陆游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送友人(唐)薛涛水国①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水国:水乡。
②离梦:离人的梦。
(1)诗的首句中的“夜有霜”与下一句中的“________”一词相照应,表现了送别时节的________。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离梦杳如关塞长”中的“杳”的理解。
2.请你参与小雨和小王的学习过程,帮他们完成对话。
夜半闻横管(宋)程俱①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
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1)小雨说:我觉得这是一首律诗,不是很严谨的律诗,从句数、字数、对偶、押韵可看出。
小王说:我来印证你的话:(2)小王问: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很多,说说描写笛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吧。
小雨说:好吧!3.古诗文阅读夜过西湖[宋]陈起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1)品析第二句中的“惊回”二字。
(2)这首诗的题目可否改为“西湖寻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甲】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②?请君暂上凌烟阁③,若个④书生万户侯?【注】①吴钩:刀名,刃弯。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
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为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征、虞世南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建的一座楼阁。
阁内绘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皆出自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意在让后人永远记住他们为唐王朝建立的不朽功勋。
④若个:哪个。
太原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太原市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春寒①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②,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
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颔联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体现了“春寒”。
(2)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3.古诗文阅读夜过西湖[宋]陈起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1)品析第二句中的“惊回”二字。
(2)这首诗的题目可否改为“西湖寻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4.阅读下面这两首陆游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雨渐凉有怀兴元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
(1)试比较这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加横线句)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雨”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有何含义和作用?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为线索,融情于景,抒发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的意境,谈谈诗人最爱湖东白沙堤的理由。
6.尾联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语文初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答案[001]
![语文初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答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a6558c0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1.png)
语文初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检测试卷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独坐[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房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均写了夜景,但季节不同,王维的诗的是1 ,周弼的诗的是2 。
(2)两诗均描绘了诗人独坐,但诗人的心境是不同的:王诗写的是1 的心境。
周诗写的是2 的心境。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从这首诗的“景语”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情语”?3.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解释“初平”、“暖树”两个词语。
(2)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古诗文阅读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郊唐钱起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但春的阶段有所不同。
第一首诗的阶段是,第二首诗的阶段是。
(2)借物抒怀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两首诗中的“风”这个物象,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尾联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题考答案
课内习题参考答案:
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 D 3. C 指黄鸡报晓。
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略
4.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可以从写法、语言、主旨、情感等方面选择一点或多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5.①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
②故乡。
A.√,B×,C×,D×。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6.破深忧国忧民,眷恋家人望山河草木花鸟
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7.C 8. C
课外拓展参考答案:
1.(1).(共2分)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2).(共2分)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2.(1)浩荡离愁(离愁)。
(2)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3. ( l) (2 分)要点:漂泊远方(或“漂泊不定”“澡泊流离”“漂泊”“不幸遭遇”“被贬”等,1分);繁花似锦(或“春色迷人”“春光烂漫”“柳絮弥漫”,烟雾迷蒙”等,l 分). (2 ) ( 3 分) 甲诗:(要点):把“我”的“愁心”当作物一样托付给月亮,(1分),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己。
(1 分);通过晚风传送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1 分)
乙诗:(要点):作者通过目送友人行船的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仍眺望天水相接处的情景,(l 分)寄托(1分)依依不舍的留别(1分)深情。
4.(1)、( l 分)“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2)( 2 分)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每问各1 分,共2分.意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