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

关注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
关注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

班主任应关注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

学生为什么上课发呆?学生为什么不肯完成作业?学生为什么上自习说话、做小动作?学生为什么逃学?学生为什么对老师不肯讲真话?学生为什么总是与老师作对?学生为什么打架甚至打群架?学生为什么痴迷网络?学生为什么小小年纪谈恋爱?学生为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由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与需要缺失的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慢慢形成一种自我系统。自我系统的功能就在于寻求满足和获得安全,以降低身心张力和焦虑状态。满足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及自尊的需要,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反之,当外界事物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系统不相符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是遭到拒绝的儿童通常都是高危童。”“这些高危儿童更有可能辍学、有违法乱纪行为,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希瑞尔指出:“在人类个体发展的阶段中,再没有比自我功能脆弱的青少年时期更容易因公共羞辱和同伴诋毁而疯狂的了。导致羞耻和侮辱感产生的原因,有可能因为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有可能因为不断在家中重复体验因暴力和虐待所带来的耻辱,有可能因为被当作圈外人遭到同伴的排斥,……”我常常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

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人是一个自主的动物,人在一生中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寻找归属感。在寻找的过程中,个体选择并运用自己觉得可以得到他人或群体重视的信念、感觉和行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几乎所有的青少年都有想得到他人注意的欲望。许多青少年认为唯有得到他人注意才有归属感,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负向的也比被忽视要好。

为什么青少年学生会表现出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呢?研究发现,表现出问题行为的青少年往往觉得灰心、沮丧、他们不相信自己可以用良好的行为方式得到“归属感”,但是又希望获得师长和同伴的关注、认同和接纳,为了争取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他们只有以不适当的行动来追求自己的“归属”之感。因此,应反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权力的操纵与控制,强调民主合作的氛围和团体氛围,因为这对学生的人格塑造、自尊获得有着深刻的影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方面的愿望;自尊来自他人的尊重。

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当他缺乏自尊时,他就感到自卑、无望,从而可能导致绝望和神经症行为。尊重是教育理念,更是教育行为。教师必须检点与学生相处中一言一行,不可恣意妄为。

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具有安全感,能否得到教师、团体的接纳,能否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和尊重,决定着这个学生的人格能否健全地发展。如果一个学生满足自身基本的心理需要被漠视、被压抑,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行动不断遭到挫折失败,那么这个学生的行为便可能出现异常,甚至会产生极端化的破坏性或反社会的行为,走上犯罪的道路。我认为从事班主任工作,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怎样看待他们各种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理念不同,看法和判断就不同,采取的处置办法也不同,当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

⑴怎么看待学生?(是无可药救的,还是本性向善的?是一碗清水看到底,还是动态地看发展、看变化、看过程?)⑵怎么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品质问题、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所致?心理问题中,是发展性问题、适应性问题,还是障碍性问题?)

⑶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是厌恶、嫌弃、疏远、急躁、压制、体罚,还是尊重、理解、关爱、亲近、平等交流?)⑷用什么态度对待家长?(是把家长当作出气筒、告状对象、变相体罚的工具,还是当作转变学生的工作对象和关键要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环境和教育带来的问题,是与整个教育体制和社会价值观念紧密相联的,因此是有基本脉络可循的。从事中学班主任工作,要能从宏观上把握这一代青少年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同时又能精细地了解每一个来访学生具体的成长小环境,以及他们情感世界中曾经走过的曲折心路,方可察微知著,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要害。

“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心为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需要,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如果只考虑教师的内心感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教师的

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且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位教师从早到晚都是忙于教学工作,乃至于抽不出一点时间、或者舍不得抽出一点时间来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那么,“以人为本”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任何与“心”有关的教育,其成功与否的关键都在于双方之间是否建立了信任和安全的人际关系。所以,辅导的前提和第一要务就是“建立信任关系”;同理,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

建议:

1、对师生之间“信任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因此,建议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才有可能为“以心为本”的教育创造基本的前提。

2、在此前提下,还要帮助全体教师学习师生沟通的艺术,努力克服过去在管理教育学生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命令、控制、指挥、警告、威胁、训诫、说教、讽刺、挖苦、揶揄、随意的批评指责、不愿意积极聆听等有伤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错误做法,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的真诚、接纳、尊重、同感、倾听等理念、方法与技巧,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

3、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说到底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必须要通过系统的整体干预方能奏效。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心理学家”,他生活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并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路同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