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战争的描写特点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经典之作,被列为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以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为主线,以英雄人物间的斗智斗勇、权谋之争为主要情节,描写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战争环境。

以下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1.看似英勇无敌的英雄形象:小说中塑造了许多英勇无畏、勇猛善战的英雄形象,如关羽、张飞等。

他们在战场上几乎无敌,马术、武艺、兵器使用等方面都非常出众。

通过精彩的战斗描写,体现了英雄人物的英勇与过人之处,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3.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在《三国演义》中,战争是残酷和无情的。

小说中的战争常常伴随着杀戮、血腥和死亡,无数士兵和将领在战场上残忍地丧生。

例如,小说中描述了战争中的百姓遭受军队的掠夺和屠杀,以及士兵们在战斗中的残忍行为。

这些描写凸显了战争对社会的危害和个人的悲剧,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5.忠诚与背叛:《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中,忠诚与背叛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许多人物在战争中表现出忠诚和背叛的行为,例如,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和宋宪背叛刘备等。

这些形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对人们忠诚与背叛观念的冲击。

6.敌我矛盾的对立与较量:《三国演义》中呈现了多个势力之间的敌我矛盾,如刘备与曹操、曹操与孙权等。

小说通过细致的对比描写,展示了各个势力的优劣与强弱,使读者对敌我双方的对立与较量有更加具体的了解。

7.宏大的战场与气势恢宏的场面:《三国演义》中战争描写的场面非常壮观,所展现的战争规模非常宏大。

战场上刀光剑影、箭雨纷飞,各种兵器、战马、军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壮丽的战争画面。

这些场景描写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力量和威严。

总之,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小说中通过英勇的英雄形象、智勇双全的战争策略、残酷无情的战争场面等多方面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混乱时代的战争环境,使读者陷入其中,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战争激烈与紧张。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1、战争的多样化
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2、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
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

3、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
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

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

4、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
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

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

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

试论《三国演义》战争的特点及其成就《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丰富、深刻、生动。

丰富,是指它写出了战争的多姿多彩,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思想启示;生动,是指它的描写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特别是通过战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据统计,《三国演义》全书写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战争,但每次战争不论是大的战役还是规模较小的战斗,作者写来都是各具面貌。

最突出的是三大战役的描写,三大战役是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此三役直接影响到三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打败挥师南下的曹操,结果是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彝陵之战是刘备伐吴而大败,导致蜀汉政权从此走向了衰亡。

这三次战役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攻;结果以弱胜强。

《三国演义》写战争写得很深刻,主要表现在它并不仅停留在两军对垒、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政治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

《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

尤其是对于像官渡、赤壁和彝陵之战这样规模宏大的战役,作者总是将各战役特定的环境、条件,双方的战略布署,战术运用,力量对比,矛盾转化等等都作了具体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战争中矛盾转化的过程和胜败的原因。

因此,不必等到最后的结果,读者就能从小说对战争进程的描写中,判断出胜负。

先看官渡之战。

当时的江东集团,孙策初亡,大权交给了孙权,孙权吸纳鲁肃等谋士的意见,采取顺从曹操的策略,以图发展;而曹操原听从了张紘的建议,奏封孙权为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点
三、战争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人物在战火中展现出了自己的勇猛、聪慧和忠诚。

例如,关羽单刀赴会,一刀三斩华雄;张飞勇猛无畏,单枪匹马击退魏军等都是战争描写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英雄形象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英勇,也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成为读者崇拜和敬仰的对象。

四、战争描写充满情感。

三国时期的战争是悲壮的,是英雄气概的体现。

小说中战争的描写往往伴随着许多悲壮的情节,比如赤壁之战中刘备与张飞告别的场景,吕布被杀的惨烈描写,甚至刘备临终前对刘禅的嘱托等。

这些情节中流露出的悲壮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战争的叙事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不幸。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以其壮丽的气势、丰富的策略性、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情感和准确的历史背景成为小说的精彩之处。

读者通过对这些战争描写的阅读,不仅能在文学艺术上得到享受,更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体验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斗志。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特别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 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 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 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 力雄厚,目空一切,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 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 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 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烧掉袁绍粮草辎重,然后发动奇袭最后以 全面胜利宣告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 十万。
《三国演义》反映了统冶阶级的内部矛盾酿成的军阀混战,给人们 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例如:第四回写道:董卓“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 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 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 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三国演义》于战争描写中体现了谋略的综合应用。因为三国军事 家们个个皆稍通兵学,因此在他们指挥的冬季战役中,兵学理论与 军事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 “心战、 奔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苦肉计等各种军事奇 计纷纷运用,特别是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 军事谋略和战术用法对战争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 战争。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 两岸。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 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 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 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 亡数万人, 《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摘要:《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本文结合专门描写战争的古书《孙子兵法》和《左传》,分别从战争描写的结构、视角、语言特点、叙事节奏、情节描写、描写手法等六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艺术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艺术《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其中的战争是很激烈,很热闹的,但里边也很有一些讲究和门道,值得我们去思索和体会。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文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国的战争描写既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的“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为军事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具有科学价值的材料,又不失优美的文采,刻划了一个系列化的历史人物的艺术长廊。

小说吸收和发展了《左传》描写战争的方法,对战争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决、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注重从宏观和侧面描写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预示战争的结局;同时对战争中精彩的场面,也不乏细致、生动的描写。

特别是在决定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描写上,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那么,它在战争描写方面的主要艺术特点都有哪些呢?一、战争描写符合古代战争规律小说战争描写体现了以“人谋”为成败关键的原则。

作者在第三十八回借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口向刘备点明“三分天下”的大计时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①”人谋即战略战术的正确安排。

在小说数量众多的大大小小战争描写中,最终获胜的一方,必是主将运用了正确的战略与战术,战前戒骄戒躁,审时度势,谨慎用兵的结果。

高明的主帅甚至能预料敌人的动机,两兵虽未相交,却已胜券在握。

反此道而行的一方则必败无疑。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描述了中国三国时期(220-280年)的历史故事,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以描写战争为主题的代表作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罗贯中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们的故事,也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随着小说的推出,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经典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剖析,来探究小说中战争描写的深刻内涵。

一、战争场面的描写在《三国演义》中,描写战争的场面是非常丰富和生动的。

作者通过对每个战场的细致刻画,生动地表现了双方的阵容、兵器、血腥、杀戮甚至死亡、自杀等悲剧场景,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氛围。

在这些场面中,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战争技巧和战争策略。

比如,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水军被火攻击败,而在长坂桥之战中,张飞和关羽联手进行暴击,斩杀了马超。

这些战争场面不仅展现了当时最先进的战争技术,还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果敢勇毅”和“死战不退”的精神。

二、人物塑造与战争描写的结合在《三国演义》中,人物塑造与战争描写是密不可分的。

主要人物如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都具有很高的军事才能,而且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

在“兵法”层面上,主人公刘备的《先主锦囊计》以及唐代李冰所作的《三十六计》等战略文本的引用,更是为小说增添了不少战争策略的花样与深度。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其在战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能力,让读者不仅能领悟战斗策略思想,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

三、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在小说的战争描写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

小说中大量描写诸侯的私人情感、政治角逐和明显的大话、诡计等,这些因素都被巧妙地纳入战争场面的描写之中。

因此,形成的战斗场面不仅表现出了战争本身,也揭示了一些特定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命运的推移。

比如,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军的情绪波动和缺乏沟通导致了最终失败。

《三国演义》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艺术成就1、既尊重历史,又不受史实限制的七三实虚比例关系,开创了历史演义的体式范例,影响了后代所有的同类小说的创作体式。

2、出色的战争描写全景军事文学一部三国时期的战争史,大小40余场战争,三大战役,又濮阳、街亭等战,堪称我国军事文学的典范之作。

其描写战争,有以下特点:(1)以斗智为主展开战争描写战略决策和战术运用、斗智斗勇的结合。

把战争写得变化万千,丰富多彩。

如赤壁战,9回篇幅,头三回集中写战略决策,在曹魏83万大军的威胁下,诸葛亮奔走于夏口、柴桑间,争取与东吴结盟;孙吴内部展开战略决策的激烈辩论,主战、主和各执一端,孙权由狐疑不定到誓死抗战;诸葛亮舌战斗智,激将等法齐用。

决策过程迭宕起伏,变化莫测。

战争进程中,又展开孙、刘之间又联合又斗争;东吴内部主战主和的矛盾;主战派内部瑜、肃对待同盟军不同策略的矛盾。

小说把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结合起来,使战略决策的描写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斗智斗勇相结合,还突出孙刘联军战术运用正确,从而揭示战争胜利的原因。

紧紧抓住北人不习水战的线索,写联军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而曹军又如何设法摆脱不利,终因种种失误而导致失败。

周瑜利用蒋干进行反间计,除掉深谙水战的蔡瑁、张允;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的苦肉计这一切谋略战术的运用,使隔江水战有了靠近的可能性在围绕不习水战线索展开描写的同时,又兼及荆州新附之兵人心不稳,曹操对之心存疑忌,庞统教徐庶脱身计,散布西凉马腾谋反,杀奔许都来的谣言,使曹不得不分散兵力。

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武将披坚执锐,斩将搴旗。

小说史上尚无一部作品能把战争写得如此如火如荼,丰满有力,饶有趣味,发人深思。

(2)全景军事文学A长达百年间的重大战役,著名战斗;战役的全景鸟瞰,战斗场面的特写镜头;既有火攻(博望、赤壁、上方谷、藤甲兵、其百里连营)又有水淹(曹漳河淹冀州、关水淹七军);既有设伏劫营(甘宁百骑劫魏营),又有围城打援;水上交战,陆地交锋;车战、马战、徒手肉搏(许褚裸衣斗马超、张飞夜战葭萌关)写出了古代战争的一切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摘要:本文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各具特色,将政治、外交与战争相交织,重视战略决策,在战争中写人物,在战争中穿插轻松、富有诗意的场面五个方面来论述《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各具特色矛盾交织重视战略《三国演义》全书运用现实主义笔法,采用“七实三虚〞的方法,共写了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再现了当时那纷争动荡的社会现实。

在战争描写中作者善于抓住每场战争的特点,将战争写得各具特色,有声有色,绝少雷同。

作者写这些战争或从大处着眼写全局,或从小处着手些片段;或以寡敌众弱胜强,或以强制弱众对寡;或旷日持久的对垒,或短兵相接的速决;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既有先胜后败转胜为败,也有先败后胜转危为安;既有刀枪相向沙场搏杀,也有运筹帷幄出奇制胜。

作者描写的这些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战争,充分展示了战争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突出交战各方的各类矛盾冲突,为战争的结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三国演义》描写战争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战略决策及战术的运用,多以计谋、兵法定胜负,为战争的结果设悬念、定格局;《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把着眼点放在最富有戏剧冲突的事件和最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上,不使复杂的情节掩盖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性格、思想在复杂的情节中更加鲜明突出;《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的惨烈可怕,而如一首首英雄的史诗,常在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穿插一些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富有诗情画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三国演义》人众亊繁,矛盾复杂,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全书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为主要线索,中间夹杂了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的战役,形成了一个战争体系,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现谨从《三国演义》将大小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写得多姿多彩、各不相同、千变万化;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与战争交织在一起;重视统帅部的战略决策、战术的运用;在复杂的情节中反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思想;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极富节奏感;这五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一、各具特色写战争,战斗场面不雷同。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中,作者善于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把战争写的各具特点、有声有色、绝不雷同。

有时从大处着眼写全局,有时从小处着手写细节;或者以少胜多弱克强,或以多胜少强凌弱;既有旷日持久的对垒,也有短兵相交的速决;不但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而且有千百人出场小打;有先胜后败,也有转败为胜;有刀枪相向的疆场搏杀,更有幕后运筹出奇制胜;这样写充分展示出了各场战争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如其中的三个大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有其共同的特点,即:均为以多胜少、以弱胜强、均都运用了火攻,但作者却将其写得各不相同。

先以交战双方而言:官渡之战是曹操对袁绍,赤壁之战则是孙刘联军对曹操,彝陵之战则是陆逊对刘备;从战场环境而言也不尽相同,官渡之战主战场在黄河边的平原地带,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则在长江上,彝陵之战的主战场则在深山密林中;再从用火的目标来看也各不一样,官渡之战烧的是袁绍的粮草,赤壁之战烧的是曹操的战船,彝陵之战烧的是刘备的军营;最后从决定战一胜负的因素来看,也各不一般,官渡之战曹操胜在能虚心听取谋士的建议、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而袁绍则听不进去别人的忠言和劝告,一意孤行、错失良机导致战场惨败;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在东吴军队善于水上作战和诸葛亮、周瑜等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以及巧借东风等方面,而曹操则输在兵士不习水战、连船练兵及对黄盖诈降的轻信等因素;彝陵之战东吴则胜在陆逊的沉着冷静、对战局的准确洞察及其超凡卓越的军事才能、良好的军事素养;刘备则败在盲目自大、骄傲轻敌、对自己的对手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以及其在率兵打仗方面的才能平庸。

作者能将有很大的共同之处的三场大战役写得各具特色、各不相同、千变万化、且都有声有色,精彩绝伦,可见作者在这方面费了相当的心思,花了不少的气力,更可看出做作者写这些大场面方面的非凡造诣。

二、政治外交相交织,刀兵唇舌俱惊心。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将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与战争交织在一起来写,这样既利于表现与战争相关的复杂形势,有利于突出诸方面的矛盾冲突,使战争局面更加复杂,使战争场面更加宏大,使战争气氛更加风起云涌,使读者觉得扑朔迷离、紧扣心弦,觉得刀兵未动,却已是杀机四伏、争斗激烈。

如第四十四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中:曹操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下江南欲吞并东吴。

此时此刻,东吴内部政治争斗已是非常激烈,以张昭为代表的文官多想投降,以鲁肃为代表的武将主张抵抗,两派之争相当激烈,他们在孙权面前陈述观点,据理力争,各不相让,使孙权不知如何是好,难以决断,进退两难,这就是内部的政治争斗。

而在东吴内部争执不断、孙权左右为难,形势极不明朗的情况下,诸葛亮只身过江,来到东吴,与江南的文臣刚一照面,张昭等人便相继发难、唇枪舌剑、轮番攻击;诸葛亮则不慌不忙、沉着应战、针锋相对、据理力辩、言辞犀利、势孤而理不孤,尽挫江南一班文臣锋芒,或使其无言以对,或使其满面羞愧,还有后面的智激周瑜,这即为外交争斗,唇枪舌战,精彩绝伦。

作者将这些内部政治争斗、外在外交之争,与后面的赤壁大战交织在一起写,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复杂形势,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以及相关集团的矛盾冲突,又生动的反映了结盟、共同拒曹的全过程,还为曹操兵败,孙权、刘备取胜埋了伏笔,下了注脚,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斗争却激烈异常,更扣人心弦。

又如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回”,周瑜请刘备会面,设宴相待,并埋伏刀斧手五十人于衣壁中,抛杯为号,欲除刘备欲为国除去后患。

饮宴之时,周瑜起身把盏,待发现刘备身后一人按剑而立,到弄清此人为斩颜良、诛文丑的关羽时,吓得汗流浃背,因而不敢轻举妄动,刘备安然返回,这在三江口之战前,此后,蒋干向曹操自荐:“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

”周瑜于群英会上设下圈套,使用反间计,让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除了蔡瑁和张允。

这一着妙棋,无异于斩掉了曹操的左右手,既除去了心腹大患,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这也是将各怀心事、暗藏杀机的外交斗争与短兵相接、战场争锋交织在一起来写,使的各方的矛盾冲突更加突出,既反映了孙吴联盟的不坚固,又为曹操连船练兵的原因作了解释。

这足见作者的苦心经营,一番匠心,把战场明争与战场外暗斗结合起来写,使读者的心随之起伏,情随之波动。

三、运筹帷幄重决策,奇谋妙计定成败《三国演义》写战争着重于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着重于战略决策及战术的应用,往往以奇谋妙计定成败,多出奇制胜,突出了统帅部、谋士团在战争的重要作用。

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听取许攸的建议,劫乌巢、烧粮草,以七万军胜袁绍七十余万众;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与诸葛亮不谋而合,决定用火攻,施苦肉计让黄盖诈降,接着又派庞统过江授曹操连环计,最后火烧赤壁,所以孙刘联军以数万之众胜曹操八十余万;在彝陵之战中,陆逊以十万兵敌刘备七十余万精兵,先坚壁不出,后火烧连营,转守为攻,迫使刘备败走白帝城。

这三次重大战役,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都是用了火攻,都体现了统帅部或谋士团的正确决策、运筹帷幄、妙施巧计、连环用计、计中有计、重视战略、战术的应用,才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才得以决胜千里。

就穿插于这几场大战之中的小仗也是如此,不用说诸葛亮火烧博望、白河水淹、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火烧葫芦峪,这些战例无不闪着智慧的光芒。

更有苟攸献计劫粮车、许攸定计诀漳河、郭嘉遗计定辽东、徐庶用计袭樊城、庞统计取涪水关,等多谋善断、长于神机妙算的谋士;还有张辽将计就计战合淝、巧设伏兵逍遥津;黄忠巧计夺取黄天荡、以逸待劳占对山;赵云据汉水以寡胜众;关云长计拔襄阳郡、放水淹七军;姜伯约背水破大敌、弃粮胜魏兵;这些有勇有谋、长于领兵作战的武将;就连勇猛过人、脾气暴躁的张飞也能智取瓦口隘、义释严颜,竟然也粗中有细、偶然用计。

这么多的战例,或设伏、或劫营、或水淹、或火攻;或江上水战、或陆地车攻、或马上对阵;或声东击西、或围城打援、或调虎离山;形式多样、规模不一、见仁见智、各显其能、兵法战策、多在其中,难怪人们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通俗兵略。

四、情节事件显性格,战争之中写人物。

《三国演义》将人物置身于事件冲突之中、战争纷争之内,让人物去表现,以此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形象在复杂的情节中更加鲜明。

且不说于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事件来突显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特点;且不说于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战长沙等事件来表现关羽的神勇无敌、忠肝义胆;且不说于长坂坡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据汉水以寡胜众、凤鸣山力斩五将等事件来塑造赵云英勇盖世、一身是胆;且不说于立马长板桥、义释老严颜、葭萌关下战马超、智取瓦口隘来表现张飞的勇猛过人、粗中有细。

单说以造箭欲除诸葛亮、遣丁奉、徐盛追杀诸葛亮、被三次气死等事件来反映周瑜的妒贤嫉能、心胸狭窄;单说以不听诸葛亮的叮嘱、不听王平的劝谏,在山顶扎营,失掉街亭等来表现马谡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的特点;单说以甘被杖责,书信诈降,放火烧船,冒火冲杀诸事件来表现黄盖的忠勇果敢、不计个人得失。

《三国演义》于诸多战争中塑造了许许多多人物形象,他们或足智多谋,或昏庸无能;或英雄盖世,或软弱无能;或是忠肝义胆的大丈夫,或为阴险奸诈的伪君子。

那么多的人物在上演着一场场历史大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战争中把人物表现的各具特色、活灵活现、形神兼备、生动鲜活。

五、轻松场面巧穿插,张弛有度写战争。

《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战争,即便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样大的战争场面、少有血流成河、尸骨如山那样惨烈的场面描写往往却在大战在即、战云密布、刀出鞘、弓上弦的紧张气氛中插入一些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极富诗情画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如赤壁之战前:周瑜不管曹操大兵压境,敌众我寡之势,在蒋干来做说客时,大摆筵席、群英会上舞剑作歌,这即为大将风度、英雄襟怀;诸葛亮草船借箭时,靠近曹军水寨,传令擂鼓呐喊,鲁肃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劝其只顾饮酒取乐,置身如此凶险之地,诸葛亮泰然自若、谈笑风生且明知周瑜要以此来加害自己,仍是沉着冷静、淡然置之;更有曹操大船设宴、横槊赋诗、“对酒当歌”、“慨当以慷”,拥兵百万、心雄万夫、踌躇满志、志在一统江山、平定天下,真乃一时之雄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