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愿回到家乡
为什么我们不愿回到农村去

为什么我们不愿回到农村去?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共同富裕的话题也讲了三十余年,可放眼当下,贫富差距却依旧悬殊,城市的灯红酒绿与农村的冷落萧条形成鲜明的对比。
于是,一拨不甘贫穷落后的农村人背起沉甸甸的行囊,背井离乡去繁华的都市寻找通往幸福的捷径。
一句别离故乡的伤感,亦有可能是日后再也回不去的遗憾。
初来都市的迷茫,在鳞次栉比的楼群间回荡。
有时候我们突然间感觉到自己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我们不是孤身一人;有时候我们是那么不堪一击,却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而如今,我们早已融入他乡。
在异乡人眼里,我们或许早已属于这里。
我们跟他们一样,操着同样的语言,追逐着同样的时尚,我们甚至比他们更像这里的主人,因为我们比他们更关注这里的变化,小心翼翼的藏匿起外乡人的痕迹。
于是,我们理所当然的成了半个城里人。
想起自己当初背井离乡的时候,或许庆幸远远大于伤感。
可以被我们遗忘甚至抛弃了的故乡,从此浅搁在记忆里,再也回不去。
混的好的不想回去,因为他们在外打拼多年,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老婆孩子,他们不想再回到那个破旧的农村去,他们甚至开始讨厌那里的落后,萧条以及愚昧无知;混的不好的更不想回去,因为他们害怕那里的赤裸裸,因为在那里你隐藏不了悲伤,难过,欣喜与狂躁。
故乡就像一面镜子,她把你的一切都影射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你变得几乎透明,没有秘密可言。
所以,我们宁可就这样漂在城市,在一幢幢鳞次栉比的楼群的轨迹里或艰辛或幸福地生存。
记得有人曾说过,在繁华的大城市里,你可以看见别人,但别人不会看见你。
或许这就是繁华的好处,过于的繁华可以湮没一切人事,你所有的过往、悲哀,喜乐在这片繁华面前都变的微不足道,你所谓的离经叛道也不会是这都市霓虹灯投射的焦点,你会因此获得一种被湮没的安全感。
这样的矛盾以及结局让我想起以前听到一句话:心不止,则路还远。
离开一个地方奔向远方只是为了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希望,如果心中那份连自己都不甚明了的需求无法取得满足,那份都不甚理解的情绪不能被稀释的话,生活也只能注定是一场又一场的漂泊。
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申论

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申论
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后并不想再回去,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
原因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1.农村的发展滞后
农村一般比城市的发展滞后,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也通常比城市差。
很多人在农村生活的时候缺少足够的机会和条件去发展自己的才华,因此当有机会来到城市后,他们就希望能够在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
2.城市的发展机会更多
城市一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比如就业、创业等。
很多人在农村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来到城市后就希望能够利用城市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3.城市的生活条件更好
城市的生活条件通常比农村的生活条件好。
很多人在农村的时候没有足够的休闲和娱乐设施,来到城市后就希望能够享受城市的休闲和娱乐设施。
4.城市的文化氛围更浓厚
城市的文化氛围通常比农村的文化氛围浓厚。
很多人在农村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来到城市后就希望能够享受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活动。
5.城市的教育资源更丰富
城市的教育资源通常比农村的教育资源丰富。
很多人在农村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来到城市后就希望能够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原因,但还有其他的原因,如个人的喜好、家庭的要求等。
在写申论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关注哪些原因,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离开家乡的人为什么不愿回去?

离开家乡的人为什么不愿回去?(文/王路)作者:王路142年前的今天,一艘载着数十名中国儿童的船,驶向太平洋的风涛中。
三万二千里之外,一个陌生的国度正等待着他们。
航程还未过半,他们已能娴熟地使用刀叉,爱上了面包和牛奶——这是他们父辈无从理解和想象的饮食习惯。
九年后,清廷将他们全部召回。
没有一个人愿意回来。
回国一年后,还有人给美国的家庭写信,表达国内的种种不如意。
十多年前,我不能理解这个故事,觉得那些幼童缺乏民族意识,不够热爱家乡。
但今天,有人问我想不想回老家工作,我毫不犹豫地说不想。
我问过一个朋友,他说,宁愿在北京端盘子,都不愿意回老家当公务员。
假如我回到老家,不仅是我的失败,也是老家的失败,——你看,老家培养出来的人,在外边混不下去了。
首先,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回到老家,你就失业了。
我有个高中同学,在伯克利做博士后,硅谷有很多他适合的岗位,如果回到我们县,只能去当网管。
而且还当不好,因为他管不住那些喝了酒在网吧撒尿的小混混。
还有个同学在深圳大学任教,如果他回老家,只能当物理教师。
我要回老家,只有失业,因为我们老家没有媒体。
那里最牛逼的媒体团队就是广场舞大妈,她们收罗全县的小道消息,传遍整个城区。
在我们县,一个人没法上街吃饭,因为找不到一家不把辣和油放到爆棚的馆子,找不到一家桌面洁净的餐馆。
连肯德基、麦当劳都没有。
要说穿,整个县城都买不到一件合意的衣服。
就算大厦里死贵死贵的衣服,也洋溢着山寨气息,能让王家卫穿出王宝强的效果。
走在街上,当外边世界流行的《小苹果》退潮之后很久,老家的步行街飘出的歌还是“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
很多馆子没有洗手间。
只有脸盆,毛巾,香皂。
客人来洗手,盆里是前一个客人用过的水,泛着灰白的泡沫。
但往来的人很少会介意这些。
作为一个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人,我自然也不会大惊小怪,手在浑水盆里搅两把,抄起劣质筷子,轰走咸菜盆上嗡嗡成团的苍蝇,夹一筷子放到自己碗里。
回到家,蹲在马桶上拉肚子的时候,我明白自己已不再适应这种自小就习惯的生活环境了。
为什么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不愿回农村

为什么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不愿回农村?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村庄的文章,标题是《故乡,我们的灵魂该在何处安放》,这篇文章发表在网上后,引来了一片热议。
尤其是在外闯荡的青年人,他们看到微信后,双手称赞说,说出了我们的心声,表达了我们的意愿。
我说过,我是热爱村庄的,尤其是我的村庄。
但是再美好的回忆也有破灭的时候,再真诚的热爱也有冷淡的时候。
当我十分信心地热爱我的家乡时,一股力量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口,叫我难受。
同时,当我信心满怀地来到村庄,准备为村庄付出我的一片爱心时,一些人就像踩灭一只烟头一样,将我的内心踩的七零八碎。
还好,我有强大的力量,让那些充满邪恶的力量永远站在我的后面。
我说过,每个人都是热爱自己的村庄的。
尤其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那些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村庄。
但是,等他们再次回到村庄时,村庄里发生的带有讽刺味的变化让大家望而退步。
这不是大家的错,而是带领大家往前走的人的错。
说白了就是村干部的错,是村干部的无能和无知,导致一些村庄里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回家了,那怕是别人怎么邀请,甚至是恶骂,都不回去了,为什么,回去没多大意思,反而去了以后听进去的都是一些村干部腐败的声音。
有些村庄里哥哥是村书记,弟弟告哥哥,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那有什么意思。
如今的村庄不再是那个飘着雪花,大家一起在地里拾粪、一起坐在巷道里拉家常、过年时你来我家,我去你家的那种场景。
如今财富的富有,让一些人家过年时家里都没有几个人,甚至一些亲戚都不敢去了,这就是如今社会的真实写照?我曾经听说过,一个人当了村干部以后,六亲不认,连自己的亲爹都使唤来使唤去。
哎,这样的人,不知道自己当了多大的官,还真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人物。
殊不知,过一段时间,也许他就在监狱里过下辈子了。
我为这样的人拍手叫好,也为他祝贺,并说快点进去吧,不要再浪费自己的时间了。
真的,现在的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去农村看看了,我说的是当年从村庄里走出来的这些人。
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

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以下是关于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你为什么不愿意回家儿时看家乡,给我的感觉就是,它小,它破,它旧,它泥泞,它不方便,方圆几里就只有自己一个文青,它很无趣,不愿意窝在这样一个欠发达,还脏乱差的地方当缩头乌龟。
翅膀硬了,时机成熟了,伺机逃得心安理得。
因为欲望,拼了命的要钻进大城市。
知道吗?就算是大城市里的繁华按斤卖,乡愁在年轻的一代眼里是一件廉价品。
回家?当初不遗余力逃出来又是为了什么?就算回去了,自己又能做什么?大城市的生活技能很难在小城市里施展拳脚。
就剩下考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那样"规规矩矩""唯唯诺诺".一眼望到头,就跟一眼望过去看麦浪,看似旱涝保收,实则暗藏蝗虫,颗粒无收。
拒绝了乡愁就等于拒绝了回家。
哪怕家里再也没有了戡乱、食不果腹、洪荒,改头换面走城市化范儿,在年轻一代眼里也是缺斤少两、营养不良的繁华。
·01觉得在外地工作特别的心酸。
单论乘车回家还是乘车去工作都特别的麻烦,尤其是逢年过节,节还没有过完就要安排行程奔赴远方。
自己要同上百万的乘客抢一列理想的出行车次,要在一个车站同很多不认识的发生人潮摩擦,在同一条线上的一列地铁的某一节车厢里相互拥挤。
身体折旧特别严重,用一天的时间人仰马翻,再用一天的时间口吐白沫,还得用一天的时间疗养恢复。
离家远了,生存都特别的昂贵。
不合时宜的有一股劝善的力量是来自家里。
大城市有什么好?雾霾那么重,看病难,住房贵,交通拥堵上下班那么不便,朝九晚五工于心计、谋略得失,都生存不起了还一个劲儿的往生门跑,还不觉那是一扇死门吗?说得特别地严重,又给我安排好后路,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有一辆自己的小车然后娶一房对象,看似合理了,就找到了他们保守里的最优解。
在我看来,实则是无解的。
你说,含辛茹苦把一个孩子培养大,让自己出去闯,施展毕生所学。
可,等这个孩子长大了,真正想要作为的时候又要让这个孩子回来,说是家里需要自己,需要自己安定。
“蜗居”大城市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回乡-蜗居,蚁族,城市化.doc

“蜗居”大城市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回乡-蜗居,蚁族,城市化“蜗居”大城市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回乡北京商报毛颖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人就像豆芽一样,根再细,也追着水分去长。
前几天,许多人都在关注中青报“青春何处安放”系列文章:《别让大城市妄想症压垮自己》、《志存高远的青年是否一定要蜗居北京》、《“蚁族”不需要怜悯和悲情》,这三篇文章的观点相当连续:从“试图用所谓的热情和吃苦换取‘大城市入门证’,可能是一种虚妄,一种不切实际的偏执。
在现实与想象的巨大落差下,难免失落、自卑和焦虑,这又何必”,到“不是谁都有资格挤进大城市的,这不是势利,而是现实”,再到“树挪死,人挪活,如果在大城市‘蚁居’不下去,不妨换个地方”,当然,这三篇文章的影响也是相当的广,已经有不少人就“有没有资格”这事儿跟中青报打笔仗。
其实,单就“有没有资格”这事儿,还真不值得“打仗”,道理很简单:“蜗居”与否、在哪“蜗居”、“蜗”不“蜗”得下去都是人家自个儿的事情,这无关“势利”,只是“权利”。
您可以笑话他的梦做得虚妄,您也可以叹息他悲剧收场,您更可以有自个儿的梦想,比如把小城市或者农村作为未来生活的地方(实际上,大城市里有很多人这么想、不过只是想想)——但您就是不能站在道德高地、做悲天悯人状要求别人“换个地方”,因为“资格”这种玩意儿属于“歧视”,只有“能力”这种东西才属于“市场”。
真正值得讨论的是:“蜗居”大城市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回乡,即使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上班路上,即使生活得像一只负重的蚂蚁一样,即使终日窝在地下室里不见阳光?惟一的答案是:故乡不是敲锣打鼓欢迎他们回去的地方,更不是能“只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
昨天,《半月谈》刊发了一篇调查,内容是“地方非理性招商”,在这篇调查里,咱们可以看到某县级市在高速公路旁竖满“招商引资是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衡量经济发展环境的惟一标准是让投资者满意”的宣传牌;咱们可以看到一些地方为“抢商”大搞“让利”、“陪嫁”,地价低到连“三通一平”(通水、通路、通电、平整土地)的成本都无法收回的境地;咱们可以看到许多地方层层下指标招商,连妇联、公安局、纪委也分到任务、被要求充分利用“人脉关系”……这让人很难不思考如下问题:在一个“全年财政收入只有5亿、其中3亿用于政府开工资”的小城市,它可以提供什么样的资源、机会、环境?回到这里的年轻人——如果他没有那么幸运吃上财政饭的话,他是不是一定能够像劝导者说得那样,“谋份不错的差事,并享受低得多的生活成本与更少的生活压力”?当他发现故乡不需要他的专业过硬,只需要他的“关系”过硬的时候,他会不会更加“失落、自卑和焦虑”?近些年来,咱们的城市化遵循着不容分说向大城市倾斜的发展逻辑,资源与财富的过度集中对中小城市、乡镇、农村产生了巨大的挤出效应,许多人不是不安分,只是被生活赶到了大城市而已。
农民工的心声为何选择离乡背井

农民工的心声为何选择离乡背井农民工的心声:为何选择离乡背井离乡背井,是现代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特殊现象。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
有人问,为什么农民工要选择离乡背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农民工的心声,为何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
第一部分:生存压力农民工来到城市工作,他们首先面临的是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农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耕种和种植,但由于土地有限,土地的收益逐渐减少,难以供养整个家庭。
此外,农村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很多年轻人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
因此,农民工选择离乡背井,通过在城市找到工作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状况。
第二部分:经济机遇城市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遇。
相比于农村的种种限制和困难,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民工能够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通过辛勤努力和汗水赚到更多的钱。
他们可以依靠工资养活自己并支持家人,也有可能在城市里创业或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
经济机遇是农民工选择离乡背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部分:家庭责任农民工离乡背井,除了为个人生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家庭责任。
许多农民工离开家乡,背井而去是为了给自己的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农民工最重要的责任所在,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在城市打工尽可能多地挣钱,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状况,实现家庭的幸福和稳定。
第四部分:社会认可农民工选择离乡背井,也是为了追求社会认可。
在中国社会中,农村地位相对较低,农民常常被视为“二等公民”。
而当农民工来到城市,通过辛勤努力赚取金钱和自尊,他们希望能够改变这种局面,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通过在城市工作,他们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勤劳,证明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
结论部分农民工选择离乡背井,是他们在追求更好生活和家庭责任的同时,为了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做出的选择。
生存压力、经济机遇、家庭责任和社会认可是推动农民工背井离乡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农民工的选择,同时也应该关注和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减少农民工离乡背井的现象,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共同繁荣。
他们为何宁愿漂泊也不回家乡?(5篇模版)

他们为何宁愿漂泊也不回家乡?(5篇模版)第一篇:他们为何宁愿漂泊也不回家乡?他们为何宁愿漂泊也不回家乡?最近听到一个朋友抱怨,在北京工作十多年,如今却陷入两难。
该朋友为某知名媒体主编,打拼十多年,在北京有房有车,存款若干,成功人士,妻子同行,贤淑大方,育有小女一名,天真可爱,正当春风得意时却发如此感叹,问其为何两难,原来其小女不知不觉已经7岁,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却苦于他与妻子都不是北京户口,欲在北京上学,高昂的借读费是小事,可是是否能在京高考成了他和妻子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在京入学怕不能高考,回家乡入学又舍不得北京这优渥的条件。
于是对我连连感叹,当年曾有入手北京户口的机会,无奈当时年少,一时气盛,觉得能凭自己实力省下这百张大钞,结果现在一失足成千古恨,留与不留,左右为难。
在大城市,相信不少人正在面临这个难题,不仅包括这些人近中年的成功者,年轻的打工者也许更多的处在这个选择的夹缝中。
人近中年者大部分由于早年对未来的误判,或者在户口上错失良机,或者在买车上一时犹豫,又或因为对房价一直抱观望和等待的态度,导致人进中年,或因户口,或因房车,对现在的生活带了很大困扰。
而年轻人则更多的是因为在时机上晚入大城市而在各种拼爹和富二代的竞争中沦为金字塔的底层。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这个城市有不满,或者到了人生发展的一个困境。
那么随之而来一个问题是:既然城市已经不能给与他们所想要的,他们为何不回家乡?这最先要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说起。
即使国家和领导层一直重视对农村及二线城市的发展,并且在这些年持续的增加对农村和二三线城市建设的投入,可是当前无奈的现实是:农村相较二三线城市发展落后,而二三线城市又远远无法与一线城市相比。
中国的一线城市,一只手的五个手指都占不满,二三线城市却多如发丝,其中差距便可想而知。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城市里体会过购物方便,饮食多样,高水平的医疗和交通条件之后,很少能有人接受回到二线城市或农村过着没有地铁,没有超市,享受公共资源排队而不是一窝蜂乱挤的一拥而上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为什么不愿回到家乡?
导读:当你的生活习惯逐渐被你所生活的世界濡染、改变之后,就会发现,老家的不适远远多过了亲近。
142年前的今天,一艘载着数十名中国儿童的船,驶向太平洋的风涛中。
三万二千里之外,一个陌生的国度正等待着他们。
航程还未过半,他们已能娴熟地使用刀叉,爱上了面包和牛奶——这是他们父辈无从理解和想象的饮食习惯。
九年后,清廷将他们全部召回。
没有一个人愿意回来。
回国一年后,还有人给美国的家庭写信,表达国内的种种不如意。
十多年前,我不能理解这个故事,觉得那些幼童缺乏民族意识,不够热爱家乡。
但今天,有人问我想不想回老家工作,我毫不犹豫地说不想。
我问过一个朋友,他说,宁愿在北京端盘子,都不愿意回老家当公务员。
假如我回到老家,不仅是我的失败,也是老家的失败,——你看,老家培养出来的人,在外边混不下去了。
首先,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回到老家,你就失业了。
我有个高中同学,在伯克利做博士后,硅谷有很多他适合的岗位,如果回到我们县,只能去当网管。
而且还当不好,因为他管不住那些喝了酒在网吧撒尿的小混混。
还有个同学在深圳大学任教,如果他回老家,只能当物理教师。
我要回老家,只有失业,因为我们老家没有媒体。
那里最牛逼的媒体团队就是广场舞大妈,她们收罗全县的小道消息,传遍整个城区。
在我们县,一个人没法上街吃饭,因为找不到一家不把辣和油放到爆棚的馆子,找不到一家桌面洁净的餐馆。
连肯德基、麦当劳都没有。
要说穿,整个县城都买不到一件合意的衣服。
就算大厦里死贵死贵的衣服,也洋溢着山寨气息,能让王家卫穿出王宝强的效果。
走在街上,当外边世界流行的《小苹果》退潮之后很久,老家的步行街飘出的歌还是“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
很多馆子没有洗手间。
只有脸盆,毛巾,香皂。
客人来洗手,盆里是前一个客人用过的水,泛着灰白的泡沫。
但往来的人很少会介意这些。
作为一个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人,我自然也不会大惊小怪,手在浑水盆里搅两把,抄起劣质筷子,轰走咸菜盆上嗡嗡成团的苍蝇,夹一筷子放到自己碗里。
回到家,蹲在马桶上拉肚子的时候,我明白自己已不再适应这种自小就习惯的生活环境了。
不要误会。
对老家,我没有贬抑的意思。
我只是如实承认,不再适应这样的环境。
我不习惯走在大街上想丢个矿泉水瓶都找不到一个垃圾桶,逛遍全城找不到一间公共厕所。
而十多年前的我,对这样的环境异常亲切。
在外地见到脏乱差的地方,
甚至会萌生一种“跟我老家差不多”的亲近感。
但是,当你的生活习惯逐渐被你所生活的世界濡染、改变之后,就会发现,老家的不适远远多过了亲近。
老家有人娶了外地媳妇,带着孩子回家,婆婆喂小孩吃饭,先把汤喝到嘴里,尝尝温度合适,咸淡适中,再吐到勺里喂给孩子。
孩子妈实在不能接受这样“不卫生”的习惯。
但孩子奶奶说,她的四个孩子都是这么喂大的。
1980年代,大陆同胞可以到台湾探亲了,有个家族有人1948年去了台湾,一个族的亲戚合在一块商量,人人都想去,后来亲戚凑钱,派了两个代表去了。
代表回来很失望,说台湾的亲戚一点都不热情,嫌老家的人不卫生,没教养。
其实,这不是教养问题,而是环境问题。
我回到老家,照样当街丢垃圾;和别人吃饭,照样大家用同一支酒杯喝酒——所有人都这样,喝到酒底,还得用嘴对着酒盅“嗞儿”一下,以喝得滴酒不剩。
如果你提出不用公杯,换上自己的杯子,别人面上不会说任何话,但全桌都会笼罩一层尴尬的气氛,因为你分明是在嫌弃亲戚们不讲卫生。
这种生活的根本,是因为粗糙。
由于物质的匮乏,来不及去留意很多生活的细节。
就算是土豪暴发户,在生活上也很粗犷。
《舌尖上的中国》讲了好多穷乡僻壤间的美食。
但真相是,穷乡僻壤之间,不可能有美食,只可能有天然的好食材。
因为没有人有精力把吃捣鼓精细。
不仅吃,在任何方面都是这样。
没有足够细的分工,就不可能在文明程度上走得更远。
有个四川的姑娘,很早之前是李志的粉丝,那时候李志一点名气都没有。
她在成都很难淘到李志的唱片。
后来她到了北京,第一次逛唱片店,就碰见了和她一样喜欢李志,并对音乐有共同理解的人。
高手不可能存在于民间。
在情感上,在传说里,存在。
在逻辑上,在现实中,没有。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
且不说搞理工科的人要有好的仪器设备来支持你完成实验,就算你搞历史,在老家,去哪里看敦煌文献、出土碑刻和善本古籍?除非你要做个诗人。
但小县城最不缺的就是诗人。
你找来他们的诗看,如果不是曾经外出游历过的,往往诗格卑下,俗气逼人。
这种问题,根源在于不够开放,不够包容,从而滋生出狭隘、自大、固步自封的心理。
对待故乡,最好的回报就像孔子所说的“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一个人不应该躲在家乡为家乡辩护,说家乡有各种好。
而应该行于四方,知事理、识大体,让外界的人通过你看到你家乡出来的人,是这样的面貌。
他们会把这种赞誉归于家乡对你的教化,家乡也会以你为标杆来激励后辈,这是很大的荣耀,远远大过“宗族称孝,乡党称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