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记载肩周炎的中医古籍

记载肩周炎的中医古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肩周炎,又称为肩部损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的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古籍中,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方剂有着丰富的记载。
下面将就几部典籍中关于肩周炎的记载进行介绍。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对于肩周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有着详细的描述。
常见的肩周炎症状包括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僵硬等,而其病机主要是风湿侵袭所致。
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记载,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主要是疏风散寒、舒络通络。
在用药方面,可以采用温经通络的药物,如桂枝、羌活等,以解除寒湿之邪;也可采用疏风活血的药物,如川芎、红花等,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局部疼痛。
另外一部经典之作《金匮要略》也有关于肩周炎的记载。
该书强调了肩周炎的发病机理与气滞血瘀的关系,认为肩关节周围气血不畅通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
《金匮要略》提倡在治疗肩周炎时,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柴胡、川芎、丹参等,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恢复肩关节的功能。
《医学心悟》是一部综合了古今医学精华的著作,其中也有对于肩周炎的描述和治疗方法。
该书认为肩周炎的发生与情志失调、膏肓燥热等因素有关,治疗时应结合病机调理气血,调和阴阳。
常用的药物包括枸杞子、黄连、黄芩等,以清热疏利、滋阴益气的作用缓解炎症,促进康复。
中医古籍对于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方剂有着独到的见解,强调了调理体内气血、疏通经络的重要性。
在治疗肩周炎时,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结合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进行综合治疗,以达到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功能的目的。
希望这些古籍中的智慧能够为患有肩周炎的患者带来一线希望。
【2000字】第二篇示例: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肩周炎的记载并不多,但通过对古籍中相关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者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肩周炎诊疗指南及药物应用指南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 症状等。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肩部外形,检查肩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压痛部 位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侧位及轴位片 ,观察骨质结构、关节间隙及软组织 情况。
MRI检查
对于X线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 进行MRI检查,观察肩关节周围软组 织病变情况。
要点二
手术禁忌症
患者存在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高风 险因素,或者肩部存在感染、肿瘤等病变,不宜进行手术 治疗。
常见手术方式介绍及优缺点比较
关节镜手术
通过关节镜进行微创手术,清理 关节内病变组织,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的优点,但手术操作技术
要求较高。
开放手术
通过切开肩关节进行手术,可更 直观地清理病变组织,但创伤较
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查,以排除风湿性疾病等引起的肩部疼痛。
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肩周炎需与颈椎病、肩袖损伤、肩关节结核等疾病进行鉴别。鉴别要点包括疼 痛部位、性质、伴随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等。
03
中药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肩周炎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方 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 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活血化瘀药、祛风除湿 药、补益肝肾药等。
VS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治疗肩周炎时,应注意辨证论 治和个体化治疗原则。同时,中药的使用 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或 误用导致不良反应或延误病情。
术后定期随访,评估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 处理并发症。随访内容包括肩关节疼痛、活动度、肌力 等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肩周炎ppt课件

诊断依据及流程
01
诊断流程
02
03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症状发生的时间、部位、 性质等。
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肩部形态、压痛、 活动度等。
04
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方法,如X线、 MRI等。
鉴别诊断及相关疾病
01
颈椎病
颈椎病也可引起肩部疼痛,但通常伴有颈部症状,如颈部 疼痛、僵硬等。X线和MRI检查可帮助鉴别。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02
03
04
肩周炎的定义、病因和病理生 理机制
肩周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 别诊断
肩周炎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包 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
治疗等
肩周炎的预防和康复措施
肩周炎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介绍
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 现和应用,如炎症因 子、代谢产物等
肩周炎与相关疾病的 关系研究,如颈椎病、 糖尿病等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 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保持 积极乐观的心态。
B
C
康复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肩部康复训练,如爬墙练习、 体后拉手等,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生活指导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长时 间保持同一姿势、注意肩部保暖等,以降低 疾病复发风险。
D
05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肩周炎ppt课件
目录
• 肩周炎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与方法 • 并发症与风险评估 • 药物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肩周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肩周肌肉、肌腱、 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炎症导致关节 内外粘连,从而影响肩关节的活动。 软组织退行病变,对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因素。
肩周炎诊断标准样本

肩周炎诊断原则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边炎,发病年龄大多4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且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由于50岁左右人易患此病,因此本病又称为五十肩。
肩周炎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是以肩关节疼痛为主,先呈阵发性酸痛,继之发生运动障碍一种常用病、多发病。
患有肩周炎患者,自觉有冷气进入肩部,也有患者感觉有凉气从肩关节内部向外冒出,故又称“漏肩风”。
其病变特点是广泛,即疼痛广泛、功能受限广泛、压痛广泛。
一、临床体现⑴肩部疼痛:起初时肩部呈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后来疼痛逐渐加剧或顿痛,或刀割样痛,且呈持续性,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肢(特别是肘部)扩散,当肩部偶尔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常可引起扯破样剧痛,肩痛昼轻夜重为本病一大特点,多数患者常诉说后半夜痛醒,不能成寐,特别不能向患侧侧卧,此种状况因血虚而致者更为明显;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则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
⑵活动受限:肩关节向各方向活动均可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更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由于长期废用引起关节囊及肩周软组织粘连,肌力逐渐下降,加上喙肱韧带固定于缩短内旋位等因素,使肩关节各方向积极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当肩关节外展时浮现典型“扛肩”现象,特别是梳头、穿衣、洗脸、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毕,严重时肘关节功能也可受影响,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特别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毕屈肘动作。
⑶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长年用棉垫包肩,虽然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⑷压痛:多数患者在肩关节周边可触到明显压痛点,压痛点多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肩峰下滑囊、喙突、冈上肌附着点等处。
⑸痉挛与萎缩:三角肌、冈上肌等肩周边肌肉初期可浮现痉挛,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浮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
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肌腱及三角肌前、后缘均可有明显压痛。
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但前屈受限较少。
肩周炎的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

肩周炎的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一、什么是肩周炎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它通常发生在 50 岁左右的人群中,因此也被称为“五十肩”,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肩周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肩部的慢性劳损、外伤、受寒、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
例如,长期从事肩部过度活动的工作,如厨师、教师、运动员等,容易导致肩部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慢性损伤;肩部受到外伤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能发展为肩周炎;此外,女性在更年期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容易患上肩周炎。
二、肩周炎的症状肩周炎的症状主要包括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和肩部肌肉萎缩。
肩部疼痛是肩周炎最常见的症状,起初疼痛可能比较轻微,呈间歇性发作,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会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疼痛,尤其是在夜间,疼痛会更加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
肩关节活动受限也是肩周炎的一个重要症状,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肩关节无法像以前那样自由地活动,例如无法上举、外展、后伸等。
在疾病的早期,活动受限可能是由于疼痛导致的肌肉痉挛引起的,而在疾病的晚期,则是由于肩关节周围的组织发生粘连、挛缩所致。
肩部肌肉萎缩是肩周炎的晚期症状,由于长期的疼痛和活动受限,肩部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会逐渐出现萎缩,使肩部看起来比正常一侧瘦小。
三、肩周炎的诊断肩周炎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肩部疼痛的发生时间、性质、加重和缓解因素等。
同时,医生会对患者的肩关节进行检查,包括观察肩部的外形、触摸肩部的肌肉、肌腱等组织,检查肩关节的活动范围等。
影像学检查如 X 线、磁共振成像(MRI)等,可以帮助医生排除肩部骨折、脱位、肿瘤等其他疾病,但对于肩周炎的诊断并不是特异性的。
四、肩周炎的治疗肩周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1)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也可以使用肌肉松弛剂(如氯唑沙宗等)来缓解肌肉痉挛。
肩周炎症状诊断疗效标准

肩周炎症状诊断疗效标准本标准给出了肩周炎各期的临床症状、体征、辨证论治、手法治疗、功能锻炼、预防调摄及疗效评定的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
中医推拿科、康复科可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XXXXX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75卜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ZY/T001-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诊断与鉴别诊断3.1 病理分期及诊断要点参照《肩关节周围炎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特点》制定。
3.1-1 急性期临床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骤,疼痛剧烈,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
夜间痛剧,压痛范围广泛,喙突、喙肱韧带、肩峰下、冈上肌、肱二头肌长头腱、四边孔等部位均可出现压痛。
X线检查一般阴性。
急性期可持续2~3周。
3.1.2慢性期临床症状和体征:疼痛相对减轻,但压痛仍较广泛,关节功能受限发展到关节挛障碍,此时关节僵硬,梳头、穿衣、举臂托物均感动作困难。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呈冻结状态。
关节造影可55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见腔内压力增高,容量减少至5~15ml(正常人20,--30mi),肩胛下肌下滑囊闭锁,关节容积缩小,腔内可见纤维条索及漂浮碎屑。
本期可持续数月乃至一年以上。
3.I.3功能恢复期:盂肱关节、肩周滑囊、腱鞘的炎症逐渐吸收,血供恢复正常,粘连吸收,关节容积逐渐恢复正常,在运动功能逐步恢复过程中,肌肉的血供及神经营养功能得到改善,大多数患者肩关节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
3.2鉴别诊断:本病须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炎、冈上肌腱炎和冈上肌腱钙化、肩峰下滑囊炎或三角肌下滑囊炎、肩撞击综合症、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症等疾病相鉴别。
肩周炎的早期诊断标志

血液检查
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和血沉 疼痛指标:如前列腺素E2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免疫指标:如免疫复合物和自身抗体 代谢指标:如尿酸和血糖
肩关节镜检查
定义:肩关节镜检查是一种通过关节镜观察肩关节内部结构的检查方法。
目的:早期诊断肩周炎,发现关节内部的炎症、损伤和退行性病变。
优势:可以直接观察关节内部情况,对病变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避免漏诊和误诊。 适用人群:适用于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持续较长时间的患者,尤其是有高度怀 疑肩周炎的人群。
手术方法包括清理 关节囊、修复肌腱 和韧带等,以恢复 肩关节的正关节功 能的恢复
手术治疗的并发症 包括感染、关节僵 硬等,需要在医生 的指导下进行预防 和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按摩治疗:通过专业的按摩 技术,缓解肩部肌肉紧张和 疼痛。
物理疗法:如热敷、冷敷、 电疗等,有助于缓解疼痛和 炎症。
Part Three
肩周炎的早期诊断 方法
体格检查
观察肩部外观:是否有肿胀、变形或不对称
触诊:检查肩部是否有压痛点或硬结
活动度检查:评估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是否受限 特殊试验:如Neer征、Hawkins试验等,以进一步确定肩周炎的可能 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观察肩关节周围骨质情况 MRI检查:显示肩袖、盂唇等软组织病变 超声检查:无创、无辐射、无痛,可观察肩袖损伤程度 关节造影:显示关节内病变,但操作复杂且有一定创伤性
肩部疼痛
疼痛部位:肩关节周围,尤 其夜间疼痛明显
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刀割 样痛
伴随症状:关节僵硬、活动 受限等
疼痛原因:肩袖损伤、炎症 等
肩部僵硬
肩部疼痛
肩部肌肉紧 张
肩部活动受 限
肩部关节僵 硬
《肩周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3年)》解读PPT课件

长期随访和持续改进计划
定期随访
对肩周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其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健康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其进行科学的肩部锻炼和日常保健, 以预防肩周炎的复发。
科研探索
鼓励医学界对肩周炎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 实践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新的治疗思路。
06
中医辨证论治策略
辨证分型
针灸疗法
根据肩周炎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分 为风寒湿痹、气血两虚、肝肾亏损等 证型,针对不同证型制定相应的治疗 方案。
运用针灸、拔罐、艾灸等方法,刺激 穴位、疏通经络,达到调和气血、平 衡阴阳的目的。
中药治疗
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等,以祛风散 寒、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主要治法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 症。
综合治疗
01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既注重局部症状的改
善,又重视整体机能的调整,提高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
02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副作用小
03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少单一治疗方法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
受性和依从性。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健康宣教
西医诊断与治疗手段
诊断方法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 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
,明确肩周炎的诊断及病情严重 程度。
药物治疗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药物,消炎镇痛,减轻关节肿胀和 疼痛。
物理治疗
采用热敷、冷敷、超声波等物理治 疗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 炎症消退。
中西医结合优势与特色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1.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多于男,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
(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被痛醒,但较少肿胀;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甚则肩臂肌肉萎缩。
查体:肩峰下广泛压痛,肩关节外展上举、外旋、后伸、后背上抬动作受限,不能做脱衣、梳头、洗脸等动作。
(3)有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或外伤史。
(4)X线摄片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
患者取坐位,先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靳氏肩三针(肩、肩前、后各约2寸)相应穴位,针以泻法为主。
先针肩穴,针刺前先用拇指重按此穴,使患者肩部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局部常规消毒后,将毫针向肩关节方向刺入,以肩关节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余两穴针刺方法相同。
再根据症状配穴,肩内侧痛配尺泽、曲泽;肩前侧痛配手三里、足三里,肩外侧痛配外关、阳陵泉;肩后侧痛配后溪、天宗;肩臂肌肉萎缩配血海、三阴交。
诸穴留针30min,留针时肩三针及局部穴位运用电针(疏密波)。
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5天。
2.2 穴位注射
患者取坐位,医者先采用、按、揉等手法放松肩部肌肉,主要放松肩关节周围及三角肌,约3~5min。
然后对肩井、肩、肩、曲池、手三里、合谷、天宗等穴进行点按,以酸胀为度,每穴约1min。
再用弹拨法针对粘连点,进行弹拨,弹拨后轻轻按摩肌肉,以缓解疼痛。
接着医者立于患者侧后方,采用前弓后箭步,双手紧紧夹持住肩关节,用运肩法前后运动肩关节。
运用摇肩法活动肩关节数圈,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对肩周炎后期粘连较重者使用扳法:
(1)上方扳法:医者站于患者侧前方,双手握住患者前臂远端,缓缓向上拔起;
(2)内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患肢搭另一肩,医者固定其搭肩手,一手托其肘部,用力向上推之;
(3)外侧扳法:医者站于患者后方,以右侧为例,左手肘点压其肩井穴,右手握患者二、三、四指,将患肢向上抬起的同时,左肘用力下压;
(4)后伸扳法:以右侧为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方,将患肢背伸,右手拉患者右手,向左牵拉的同时,并上抬旋转患肩,左手托其左肩,以防患者由于疼痛发生摔伤。
最后用抖搓手法,结束治疗。
在针刺结束后施行,疗程同针刺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