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高考语文古诗阅读与鉴赏:读懂古诗——直接间接,找准路径

1.语言“变性”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以此 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常见的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和动词活用现象。 示例:①名词活用。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 猎》)“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 ②形容词活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 瓜洲》)“绿”,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③动词活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饮”,使动用法,意为“使……饮酒”。
新高 考Ⅱ 卷
《送别》
唐代 李白
④从作者上看,多读读名家作品,尤其是名家写 的陌生作品。 古风 送别诗 ⑤从内外结合看,多注意课内诗歌与课外诗歌的 联系。高考近年来很注重课外与课内的关联。
考情微观
《和南丰先生出 全国甲卷
山之作》
宋代 陈师道
七言 律诗
①从时间上看,多读读唐诗宋词。 酬和诗 ②从体裁上看,多读读近体诗,尤其是律诗(以七
(二)词的章法结构 词的章法多取法于诗,但由于要紧密配合音乐,又有着不同于诗的 特点。开头、过片和结尾怎样写,可以说是词的章法的核心。 1.词的起调、发端要“工”。要像园林的门扉,使人一推开便能窥 见佳景的一角,但又不能一览无余,这样才能引起人一定要走进去、看 下去的浓厚兴趣。宋词中有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有特色的开头:
根据下列标题,挖掘其蕴含的信息。
标题
蕴含的信息
(1) ①交代诗的题材(送别诗)。 白下驿饯唐少府 ②交代送别的地点(白下驿)、对象(唐少府)和方式(饯)。
(2) ①“醉落魄”是词牌,体裁是词。 醉落魄·人日南
②诗歌写作的时间(人日)、地点(南山)、对象(应懋 山约应提刑懋之
之提刑)及事件(约南山游)。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例如: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
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1)、标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诗歌鉴赏(一)读懂古诗词(2)

1、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 谨。
2、对比衬托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 3、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2011浙江卷)
练中悟5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 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 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赏析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 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 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 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承
“承”就是承接连贯。是“起”的延伸,拓 展。 “承”的作用主要是: (1)结构上承上启下; (2)为下文铺垫蓄势。
(2011 山东卷)
练中悟4
储光羲
咏山泉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的妙处。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小试牛刀
【特别提醒】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 读多悟才是关键。 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 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 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阅读鉴赏始于懂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重点、难点:
掌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从诗歌语言特点入手 从诗歌体裁分类入手
如何读懂诗歌
标题
作者
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知人论世 出现即是关键 读懂诗歌的关键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优秀实用课件)

古诗词特点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7
特点: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写诗)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
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补充省略!还原语序! 重要词语!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 (重要字词、语序、省略)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7.读懂诗歌。 (1)题目提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诗歌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明显“诗家语”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8.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9.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 【对点训练】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 辛弃疾
▪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
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
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
镜光。(省动词) 3、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向)谁诉?
(省介词)
4、平行语的省略:由于字数或声律的限制,某 些诗句在对举两件相关的事物时,往往把表述后 一件事物的某一词语省略去。
首先,我们分析省去与上文相同的字。如: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应为“翻手作云,覆手作雨”。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专题一 如何读懂诗歌(二):揣摩细节信息-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全国通用)

名词活用 作动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 密 州出猎》)
“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 ”,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 “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
名词活用 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的”。
作形容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
见赠》)
古今异义词
如元代白珽《余杭四月》首联“四月余杭道,一晴 生意繁”中的“生意”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 “生机”意。
宋晏殊《破阵子·春景》:“采桑径里逢迎”中的 “逢迎”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今天指奉承迎合,古代则 是相逢的意思。
2
关注细节信息
三 推难字
分类
教材典例
阐释
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一 些词的词性发生改 变,有时具有化腐 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 词活用为动词,形 容词、动词活用为 名词,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意动用 法等,在古诗词中 很常见。
陆游《书愤》中的“空” 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 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 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2
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诗词鉴赏之读懂诗歌古诗词特点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补充省略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还原语序—重要词语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ﻫ(重要字词、语序、省略)(一)词类活用。
1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2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ﻫ3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二)古今异义。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憔悴。
ﻫ (三)省略跳跃。
1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2上吞巴蜀下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3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四)语序倒装。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ﻫ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5.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6.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补充省略------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 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bì]帷。
ﻫ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ﻫ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ﻫ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泉壑带(围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像)帷。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
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
全诗诗意为:山泉沟壑像飘带萦绕着茅屋书斋,墙头长着幔帷一般的薜荔,云霞就像是从薜荔中升腾起来的一样。
刚下过雨的竹林和夕阳映照下的山峦多么叫人喜爱。
悠闲的白鹭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
家童正在打扫爬上滕萝的小径,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了会面的日期。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联想与想象,扩充内容,将诗的语言变成散文的语言。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

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鉴赏古诗词的四项基本步骤,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认真审读,整体感知鉴赏诗歌,首先应读懂诗歌,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
这当然要从诗的文字符号入手,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反复咀嚼,但一些提示性的信息,如标题、作者、注释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标题往往包含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思想内容、情感倾向、诗歌类型等,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主题;作者能揭示诗歌的背景、创作的思想倾向等;注释往往是对关键词句、时代背景的交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鉴赏时,对这些辅助性的东西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合理想像,感悟意境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描绘的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品味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想像。
鉴赏诗歌应抓住具体的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
三、吟咏推敲,品味语言诗贵含蓄。
由于诗歌要用极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意蕴,所以,与其它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鉴赏诗歌,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
品味语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品味关键词语。
动词、修饰语、叠词、表颜色的词等都是要关注的对象,而改变了词性的词,应特别予以重视。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诗眼”或“词眼”。
其次,品味变化了的句式。
诗歌为了格律的需要,给读者留下艺术想像的空间,不仅改变词性,还常常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
品味语言,还需将这些诗句还原,把握诗意诗情。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读起来不知所云,但实际上是运用了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l鉴赏读懂诗歌(二)

(二)古诗语言的“变形”: 在用词:改变词性; 造句方面:改变词序(语序)、空白省略等; 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 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 “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1、词类活用的普遍性 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 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
(2)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答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黄庭坚《寄黄几复》) 答: 参考答案:(1)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藉(天色)近黄昏”。 (2)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缠头”。 (3)省略主语。诗句应为“(余)向晚意不适,(余)驱车登古原”。 (4)上下句分别省略谓语和主语。诗句应为“我居北海君(居)南 海,寄雁传书(雁)谢不能”。
续表
示例:“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陌上桑》) 名词
分析:“府”即“在府郡”,“朝”即“在朝廷”,这是名词作状语。 活用 作状 示例:“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 分析:“灰”,意为“像灰一样”;“烟”,意为“像烟一样”。曹操的水 军像灰一样飞散,像烟一样消亡。
续表 示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分析:“重”,意为“以……为重”。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中悟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红绣鞋·客况 宋方壶
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①无火 拨残星。薄设设衾胜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 吾②今夜冷。
注 ①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 ②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 “应付、挨过”。
雨潇潇一帘风劲, 昏惨惨半点灯明, 地炉无火拨残星。 薄设设衾胜铁, 孤另另枕如冰, 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
答案 “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 霜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 显雾之浓。黑白对比鲜明,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
2、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例如宋代志南和尚的《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又如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晓灯暗离室”何逊(《临行与故游夜 别》)
“下马饮君酒”王维(《送别》) “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昌龄《同从弟南斋 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 流 光 容 易 把 人 抛 , 红 了 樱 桃 , 绿 了 芭 蕉 ”( 蒋 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
(2)意象组合 例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 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 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 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 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 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 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 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 无须赘言了。
诗歌三、四两句中“白”“黑”二字的使用有何妙处? 请简要赏析。
解析 答题时要把这两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 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 义,“白”“黑”在这里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2)展开联 想,把该字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雨稀里哗啦地下个不 停,狂风施虐把张挂 的门帘鼓得紧紧。灯 焰只剩了豆点般大小, 屋里半昏不明,更增 添了惨然的气氛。地 炉中的柴火已经烧尽, 拨开残灰,最多还有 几点烬余的火星。单 薄的被子只觉得像铁 一般冷,孤零零的枕 头更是寒味如冰。这 样的客夜,这样的寒 凛,叫我怎能挨到天 明?
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 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 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 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 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 舟。
③ “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 美妙。
明写主人公在旅店中形单影只,衾冷胜铁、 枕冷如冰的凄寒苦楚, 暗写了其对与家中亲人合衾共枕而身心温 暖的想念。
回顾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句序 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思考: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 哪些好处 ?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句用的是倒装的语 言形式;其次要分析倒装的作用,明确倒装主要是为 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尤其是突出倒装部分事物的特征。
答案 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 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
拓展: “薄设设衾胜铁,孤另另枕如冰”.两句,虽
未出现思乡、思亲的字眼,但思乡、思亲之 情却浸透在字里行间。请谈谈你的看法。
练中悟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④梦,凫⑤雁满回塘⑥。 注 ①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②槲(hú): 一种落叶乔木。③枳(zhǐ):一种落叶灌木,花白色。④ 杜陵:这里指长安,可指作者故乡。⑤凫(fú):野鸭。⑥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练中悟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下方山[注]
[南朝梁]何逊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注 方山:六朝时渡口。
肠翻滚,是吉是凶,实难预卜。或许是精神负担太重 了,或许是长途跋涉走累了,脚步渐渐地放慢了,也 愈加沉重了,这通往家乡的最后一段路反而觉得漫长 了。最后四句,将作者归途渐近、未到之前的微妙而 复杂的心情逼真地刻画出来。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者将寻常情、眼前景, 妙手写来,波澜层生,加之整首诗对偶工巧,连用叠 字,更增添了一层和谐的形式美。
④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更添情趣。
3、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 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 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包孕问话 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 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 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 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