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放次业当地的摇30.20国家文化将长江文化区分为四部分文化区

放次业当地的摇30.20国家文化将长江文化区分为四
部分文化区
从分区来看,长江文化区可分为四部分。
(1)巴蜀文化区:山川重阻,其地四塞,但借助于奔腾不息的岷江、嘉陵江等,巴蜀人唱响了嘹亮的川江号子,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特质。
(2)荆楚文化区: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富有热情和想象,表现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俗人情——敢爱敢恨、自由奔放。
(3)江淮文化区:地处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中国南北文化的走廊与桥梁,素有“天下以江淮为国命”之说。
(4)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东临大海,西接彭蠡,自古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及“两浙之富,国用所恃”之说,人文荟萃,群星灿烂;“饭稻羹鱼”造就了其文化所特有的精致、灵动、细腻。
从全国范围看,长江的文化影响力是沿着黄金水道的轴线逐步向南北两翼扩散,从长三角城市群逐步向周边区域渗透,进而辐射全国的。
长江流域正在凝聚为一条无形的“文化带”,进行着文化立体的、多维的交流。
打造“文化长江”,追溯文化渊源,既能够把握和突出长江流域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深刻内涵,又能够发掘长江文化带的文化基因和文化亲缘关系,推动共建、共享、共生、共同发展。
中国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中国地域文化名词解释1、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
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
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2、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
“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
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
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
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来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
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
3、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
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4、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
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下面给大家说说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供大家阅读!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
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
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
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海纳百川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
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聪慧机敏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
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
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
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经世致用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
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如今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
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敢为人先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
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年 第4期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丁家钟Ξ3 贺云翱摘 要: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作为内涵广博的文化体系,它由巴蜀文化、荆楚—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三个亚系组成,其中吴越文化生存于长江下游地区。
广义的吴越文化指有人类产生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具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以及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
吴越文化在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的文化心态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和更新文化内涵与机制,同时始终保持特色与传统,其发达的玉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体现了“丽质秀色”的品性,对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有着殊多贡献。
关键词:长江文化 吴越文化在“多元一体”(费孝通先生语)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会,互相补充,从而造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刚柔互济、绚丽多姿、绵延不绝的特性。
直到今天,“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仍在呼唤着“长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不断增进我们民族的活力和激情。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黄河文化”一直占有主要位置,但从8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文化”逐渐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以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比过去的认识复杂得多。
应该说,长江文化课题的提出和起初的研究,与考古学发现有直接关联,从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到8000多年前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水稻栽培技术,从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的漆器、干栏式建筑工艺及牙雕、制陶、发达的原始农业到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制玉体系的形成,从3000多年前浙、赣一带原始瓷器烧制工艺的广泛使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皖南沿江地带青铜铸造业的兴起,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出现的5000多年前的古城群落到2000多年前富有特征的楚国礼仪重器的相继出土,这一系列的文物大发现刷新了以往的历史文献记录,修改着过去一个个已成的学术结论,迫使人们面对大量新的科研材料,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文明的渊源、初发地域、发生过程、结构与体系、后来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长江文化”作为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学术课题吸引了各方面学者的参与。
长江三大古文化区

长江三大古文化横贯于中国南部的长江, 其作为“世界河流之王”不仅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 而且还拥有无以伦比的人文资源优势。
它仅在古代文化遗产方面所呈现出的泱泱气度与落落风貌, 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大体系中就足以令人叹羡。
一、长江三大文化区的物质遗产从历史区域上看, 长江文化可以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及吴越文化区三大区域, 它们分别是长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古代文化。
它们之中, 当然还可作细致的划分, 如巴蜀文化区亦可再分为滇文化区、黔文化(夜郎文化) 区等, 它们与四川盆地(包括盆周地区)内的巴蜀文化间的关系在新、旧石器时代或各有起源, 后来即互有影响、互为补充, 共同发展, 至春秋战国间则最终为巴蜀文化所涵盖。
虽然, 由于地域的辽阔, 其彼此间的差别不可能完全消融, 但共同的特点则是明显的, 主要的。
这犹如春秋战国之际四川盆地内的巴蜀文化尽管又可以按巴文化、蜀文化独立看待, 但由于交融点、共同点太多而终被研究者以巴蜀文化笼而统之的道理一样。
这个道理, 已被从云南到贵州中经川西平原直至川东岭谷的考古发掘资料所大体证实。
同理, 在吴越文化(或称扬越文化)区内, 尽管可以再分为赣文化区、徐淮文化区、闽台文化区、岭南文化区, 甚至于吴文化区、越文化区, 但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尽可以以吴越文化区去大体概括。
至于楚文化(或称荆楚文化)区, 因为两湖文化同出一源, 自古一体, 所以一直被研究者视为一个比较单纯而独放异彩的独立文化区域。
长江文化代表了南中国文化, 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和移居、生活于南方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万里长江沿线亦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和发展线。
长江流域早在几百万年前便分布着若干个人类发源点与生长点, 最早有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其化石出土于重庆巫山县)、距今170 万年的元谋人(出土于云南省元谋县)———两者代表着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直立人。
此外在长江流域还发现有距今六七十万年的郧县人(出土于湖北省郧县)、郧西人(出土于湖北郧西县) , 距今20 万年的长阳人( 出土于湖北长阳县)、丽江人(出土于云南省丽江县)、和县人(出土于安徽省和县), 距今5~1 万年的资阳人(出土于四川省资阳市)、汉阳人(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
吴越文化

昆曲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 14 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 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现 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 辅以笙、 唢呐、三弦、 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 琶等。昆曲的表演, 琶等。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 特的体系、风格, 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 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 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 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 和谐。昆曲在2001 2001年被联合国 和谐。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为“ 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越文化的兴起要早于吴文化, 越文化的兴起要早于吴文化,它的前身是 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年前的良渚文 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 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年前的良渚文 化。 越文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越文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先越文化阶段 (2)中越文化阶段 (3)后越文化阶段
三、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吴语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 江浙话。在中国分布于浙江、 江浙话。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 上海、安徽、江西、福建, 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 使用人口约八千万。 使用人口约八千万。通常认为苏 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也有人 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 因上海话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而 将其当作代表。 将其当作代表。
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仅次于京 全国第二大剧种” 剧,是“全国第二大剧种”,发源于浙江嵊 今嵊州), ),发祥于上海 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 ,在海外亦有很 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多以“ 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多以“才 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长 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 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 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2006年 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2006年5 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南知识点

江南知识点江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域,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景观而闻名于世。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许多著名的历史名人和文化遗产,也孕育了丰富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江南地区的知识点,带您一起了解江南的历史、文化、地理和经济。
一、历史知识点1.吴越文化:江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吴越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吴越两族的历史、语言、服饰、建筑、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吴王阖闾陵墓:吴王阖闾是吴越君主,他的陵墓是江南地区的一大历史遗迹。
阖闾陵墓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石室墓葬之一,对于研究吴越文化和古代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理知识点1.东方威尼斯:江南地区的苏州市和杭州市被誉为中国的“东方威尼斯”。
苏州和杭州都有许多水乡、运河和湖泊,水网密布,风景优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2.世界遗产:江南地区有多个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如苏州园林、西湖等。
苏州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西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它们展示了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三、文化知识点1.吴剧:江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戏曲之一——吴剧的发源地。
吴剧以其婉转缠绵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它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地区丰富多彩文化的体现。
2.龙舟赛:江南地区的龙舟赛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也是江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一。
每年端午节期间,江南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
四、经济知识点1.制造业中心:江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苏州、杭州等地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包括电子、汽车、纺织等行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旅游业:江南地区的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业成为了江南地区重要的支柱产业。
苏州、杭州、上海等地的旅游业发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上中下游文化区

上游:巴蜀文化中游:荆湘文化下游:吴越文化在北人南来的三次移民浪潮冲击下,长江流域逐渐确立了全国的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地位,文明的传播和扩展也逐渐由社会精英阶层普及到下层民众。
然而长江流域地域辽阔,上中下游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文明发展的脚步并不是同步一致的。
概括起来看,长江上游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秦汉时期文明的发展程度可能要高于中下游地区;唐宋时代,中下游逐步崛起,已与上游地区并驾齐驱,下游地区文明程度可能还要超过上游地区,唐代中后期流行的“杨(扬州)一益(成都)二”民谚,形象说明了下游与上游的对比和变化,两宋时期,今江西省区人才辈出,文明程度位于长江流域之首。
而到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文明程度普遍提升,长江三角洲狭义的“江南”即今江浙地区已成为长江文明发展的先锋和重镇。
由此可见,在整个文化重心南移时期,长江流域内部,文明的发展也有一个由西向东推进的过程。
一、巴蜀文章冠天下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四川盆地被纳入秦国政治版图。
此后直到秦帝国统一之后,中央政丨府一直未停止向巴蜀地区移民,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灭赵,迁赵人入蜀;二十四年灭楚,徙楚王族于严道(今四川荥经县)。
在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爰书》中,规定“迁蜀边县,令终身毋得去迁所。
”表明移民巴蜀是秦帝国一项经常性行为。
这些移民多来自关中及关东地区,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和文化水平。
蜀地自然条件优越,自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水旱灾害消除,成都平原一跃而成为天府之国。
蜀地山川险阻,交通闭塞,从秦灭蜀后以迄汉初,始终未受战乱的影响,所以百余年间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司马迁写《货殖列传》,描述西汉初年各地经济水平及风俗习俗,将巴蜀列入关中经济区,以与长江中下游楚越地区相区别,他说:(关中)南则巴蜀。
巴蜀亦沃野,地饶卮、、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
南御滇、?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
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年 第4期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丁家钟Ξ3 贺云翱摘 要: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作为内涵广博的文化体系,它由巴蜀文化、荆楚—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三个亚系组成,其中吴越文化生存于长江下游地区。
广义的吴越文化指有人类产生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具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以及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
吴越文化在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的文化心态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和更新文化内涵与机制,同时始终保持特色与传统,其发达的玉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体现了“丽质秀色”的品性,对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有着殊多贡献。
关键词:长江文化 吴越文化在“多元一体”(费孝通先生语)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
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会,互相补充,从而造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刚柔互济、绚丽多姿、绵延不绝的特性。
直到今天,“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仍在呼唤着“长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不断增进我们民族的活力和激情。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黄河文化”一直占有主要位置,但从8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文化”逐渐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以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比过去的认识复杂得多。
应该说,长江文化课题的提出和起初的研究,与考古学发现有直接关联,从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到8000多年前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水稻栽培技术,从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的漆器、干栏式建筑工艺及牙雕、制陶、发达的原始农业到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制玉体系的形成,从3000多年前浙、赣一带原始瓷器烧制工艺的广泛使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皖南沿江地带青铜铸造业的兴起,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出现的5000多年前的古城群落到2000多年前富有特征的楚国礼仪重器的相继出土,这一系列的文物大发现刷新了以往的历史文献记录,修改着过去一个个已成的学术结论,迫使人们面对大量新的科研材料,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文明的渊源、初发地域、发生过程、结构与体系、后来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长江文化”作为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学术课题吸引了各方面学者的参与。
Ξ苏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苏州215006)所谓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但是,长江流域覆盖面广,地理特征复杂多变,在长达100多万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圈,大体说来,长江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湖湘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三个亚系,其中吴越文化主要生存于江、浙、沪地区及皖赣之一部分,晚期向闽粤地区流播,影响所及几达中国东南大部。
学术界论及吴越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者,仅指春秋、战国时代吴、越立国所创造的文化,就物质文化而言,有印纹陶、原始瓷、石室—土墩墓、青铜剑等;广义者,指有人类活动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
本文所述主要是指后者。
吴越文化起源于长江下游地区。
早在35万年前,原始人类已在宁镇山脉地区活动,旧石器时代晚期,率先进入杭嘉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边缘地带的古人类如江苏下草湾人、溧阳神仙洞人、丹徒高资人等开始了初期的制作陶器甚至可能已有原始农业活动,在溧水神仙洞和太湖三山岛都发现过已经细化的旧石器遗存或人类骨骼以及大约一万年前的陶制品。
此后在本地区发展起了以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的诸史前文化,它们发达的制陶业、水稻种植业等表现了强烈的区域文化特色,先秦时代称霸一时的吴越文化,正是扎根于这种源远流长的史前文化基础之上。
吴、越立国时代,本地区的青铜文明既吸纳了中原地区的工艺特点,但又保持着自己的个性,用原始瓷制作的礼器则是“本地为体,外来为用”的最典型的文化融合范例。
楚灭越之后,越文化向东南沿海地区流播,楚文化大规模渗透到原吴越文化核心区。
秦汉时代,大一统的中原文化覆盖了吴越地区文化的个性,东汉以后,东吴国家建立,尽管孙权征“山越”是以野蛮的方式同化先秦吴越文化的子遗,但实际上,古老的吴越文化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了自我发展更新和崛起的契机。
两晋南朝,借助于北方南方的中原文化的撞击和推进,具有新质的吴越文化迅速发达,隋唐时代,已是文化名流辈出,成就丰硕,五代时,杨吴、南唐、吴越、闽等均立国于此,其先进的文化让北方士子大加赞赏,历两宋已是“南风”强劲,“天下文枢”移在东南成为不改之势。
当然,在长江文化体系中,巴蜀文化和荆楚—湖湘文化也各有突出成就,但与吴越文化相比,前两者确实还是稍逊一筹。
本文无意于对三者之异同和强弱的原因展开全面研究,只是列出现象,有待方家深加探究。
纵览吴越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它在长江文化体系中大约具备着以下几个特征,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吴越文化生存的地区滨海临江,河湖众多,水网密布,草木繁茂,具有“水乡泽国”的地理特征,由此造成了吴越文化“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并形成了善驾“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
众所周知,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黄河文化是以种粟为主的旱作农业文化为主体,而7000多年前,吴越地区已形成了以种稻为主的水作农业文化,分布于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桐乡罗家角、余姚河姆渡、上海崧泽、吴县草鞋山、海安青墩、高邮龙裘庄等史前遗址,都发现过大量的种植水稻遗存。
与此同时,渔猎业作为经济生活的补充形式也长期存在。
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7000多年前),人们已掌握造船技术,发展到春秋时代,吴越国家的水军已能从海上远征他国攻城略池,后来东吴水军远达台湾、澎湖,吴人携带铸铜技术和丝织技术进入日本,直到明代早期郑和七下西洋,无不是以吴越地区为起点,以海上行舟为手段而通达各国,所谓“胡人利于马,越人利于舟”正是对吴越地区交通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
由于特定的生态资源条件,吴越文化中的漆器制造、竹器编织也相当发达,浙江余姚、江苏苏州等地的一些史前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把中国的造漆历史提前了数千年,唐宋以后,扬州、绍兴、苏州、杭州等地的漆器工艺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在精神领域,为了适应水网沼泽地区的生存需要,人们崇拜善于飞翔的鸟和幻想中的水底怪兽“龙”,吴越族“鸟图腾”的产生原因是希望祖先能够具有遨游天空的神圣力量,“断发文身”的目的则在于“以象龙子”畅行于水中。
在色彩审美方面,以历史时期的瓷器为例,吴越地区一直以“绿”釉占主导地位,从原始青瓷到六朝青瓷再到龙泉青瓷,相沿不改。
以情感领域而论,“梁祝”故事的产生、衍变、流传,对中国人的爱情观和生命观发生过强烈的暗示作用。
吴越文化的特征之二,是具有“丽质秀色”的品性。
举例而言,其玉器文化特别发达,“玉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代表着先秦儒家学术中的“君子人格”,具备仁、义、礼、智、信多重审美价值,这种精致文化正是在吴越地区养育而成。
6000多年前,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中已有玉器的制造,到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代,形成了以琮、璧等祭祀天地神灵的礼器为骨干的玉器系统,其磨砺之精美,雕刻之细密让当代最高级的玉雕艺人也感到不可思议,体现了吴越先民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精神追求。
与玉雕类似的还有瓷器技术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瓷器之国,而瓷器对于人类餐饮生活的改善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况且,瓷器也是锻炼人类造型能力的最广泛的手段之一,而瓷器的最早发生地恰恰是在吴越地区。
目前的材料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吴越先民已用“龙窑”烧制出胎质细腻,釉色青润,吸水率低的原始青瓷,东汉晚期到六朝时代,青瓷器已逐步取代陶器和漆器,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诸领域,从而彻底改变了我国物质文化的一般面貌。
这一时期,瓷器的生产中心仍在浙江、江西和江苏、福建等地,但其影响所及,已达整个长江流域及北方地区,甚至到了唐代,尽管北方地区也能烧制出精美的白瓷,但在世人的眼中,“类玉”的南方青瓷仍是占据着瓷器的最高水平,宋代龙泉瓷又以清纯如玉的质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与玉、瓷相媲美的中国文化瑰宝当推丝绸,明清时代,吴越地区的丝绸“衣被天下”,而丝绸的发生,目前所知最早也是在吴越地区,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蚕纹陶器,吴兴钱山漾遗址直接出土了大量的丝织物,从而把中国发达的丝织业兴起的历史提早到了5000多年前。
玉器、瓷器、丝绸既是中华先民的独创,又是中国对世界人民的非凡的贡献,追根溯源,它们均起自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地位于此可见一斑。
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是吴越文化的第三个特点。
吴越文化的成长在早期有两个动力,一是本土文化的发展,二是北方南下文化的促进,明清以降,又遭受外来文化的撞击砥砺和改造更新。
春秋战国时代,吴越地区本土文化以点将台文化类型、湖熟文化早期类型和马桥—肩头弄类型文化为代表,它们吸收了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商文化和西周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在铜器铸造、文字使用、礼乐制度、城市规划、军事思想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有的还呈后来居上的态势,如吴、越国家的铜剑,受到中原各国的青睐,齐人孙武在吴国完成了不朽名篇《孙子兵法》,吴公子季札周游列国,畅论礼乐,让中原不少饱学之士叹服,吴、越国的鸟虫篆也别具一格,而结合中原规划思想的水网地区筑城技术更是影响深远,至今还有保留的常州附近淹城遗址、无锡阖闾城遗址、苏州吴大城遗址等都已成为国内外学者考察研究的重要对象。
吴越文化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它具有对外扩展的开放型冒险性格和恢宏的“拓边精神”,善于驾舟的吴越人民“以船为本,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越绝书》卷八),早在四五千年前,吴越人就已驾船航行到太平洋各岛屿,春秋战国时代,在吴国出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器皿,秦汉以后,与西北丝绸之路相比肩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无论是异域文化的传入还是中国民众的海外移民或丝绸、陶瓷制品的输出,吴越地区都是不甘人后,更多的时候则是开风气之先,如明清时代,最先接受外来文化并做出成就的大都是吴越地区人士,举例而言有天文历法及数学方面的王锡阐(吴江人)、梅文鼎、梅 成(宣城人)、王贞仪(泗州人),物理方面的方以智(桐城人)、孙云球(吴江人)、黄履(钱塘人),气象学、机械学方面的黄履庄、徐朝俊(江苏人),医药、语言、绘画方面的顾若思(江苏人)、王宏翰(华亭人)、丁允录、丁瑜(钱塘人)、方以智等。
吴越文化的开放精神甚至一直影响到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所谓“海派文化”实际就是吴越文化在近代的一种思潮,体现了适应时代变迁,善于变革创新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