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
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中国唐朝佛像艺术鉴赏视传802 张茂俊一、佛像雕塑概况: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比之绘画更富立体感、真实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人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辉煌,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石窟造像,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
名山古刹中珍藏的石雕、木雕、金铜、干漆夹综泥塑等各种质地的佛像雕塑珍品,更是不胜枚举。
在海外,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品收藏于众多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中国雕塑艺术的风采。
另有大量的精美作品藏于民间,徐政夫先生是收藏家中佼佼者,多年来满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炽热的爱心,苦心孤诣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佛像雕塑尤为精彩。
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像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
徐先生的收藏,以单体石造像为主,作为民间收藏,其质量,数量都已相当可观。
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这一尊尊精美佛像,庄严、慈祥、宁静、飘逸、睿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传达着久远的历史信息,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佛教艺术之美与世俗艺术之美是不同的,它首先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论是劈山开凿的巨大石窟造像,还是制作精美的小佛,都寄托着施做者对佛国净土的美好祈盼。
多少无名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信仰,长年累月在昏暗的窟室中一笔笔描绘,一锤一斧的雕凿,没有宗教信仰的热情与力量,就不会有佛教艺术的产生。
宗教是想象的产物,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宗教的想象力是佛教艺术创作的推动力。
比之世俗艺术更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孰煌的极乐世界图壁画,就是以《弥勒下生经》为脚本画成的:弥勒世办里种庄稼不费气力,一种七收,自然生长出香稻。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佛像的收藏与鉴赏方法篇一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佛造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造像。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
因此,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的造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其后,所谓细部与装饰,可以说是佛像鉴定时非常实用的小窍门。
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因此,明清金铜佛像看莲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
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
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
如藏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庙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下,始建于北魏晚期的十六国时期,兴建时间跨越了大约一千多年。
敦煌莫高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一、艺术特色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壁画、彩塑和佛像三个方面。
1.壁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
壁画主要分布在窟室的壁面、顶棚和门板上,包括佛像、佛经故事、世俗人物、风景等多种主题。
这些壁画既呈现出鲜明的浓墨重彩,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细腻。
尤其是莫高窟第17窟(东次南窟)和第96窟(北朝窟)上的壁画,被誉为“东壁画,西莫窟”。
2.彩塑敦煌莫高窟中的彩塑主要包括石雕和泥塑两种形式。
石雕彩塑雕刻精细,形象逼真,代表作品有铜檐彩塑、木雕彩塑等。
泥塑作品则主要表现在佛像的装饰和胸怀上,以泥质软腻、线条流畅为特征。
3.佛像敦煌莫高窟中的佛像造型不一,大致可以分为阿育王式、北方风格和狮子东铃式等。
这些佛像以庄严肃穆、神态和谐为特点,显示了佛教信仰的力量和崇高。
其中最著名的是高耸于第96窟中的拔仙像,被誉为“石窟之王”。
二、艺术意义敦煌莫高窟艺术不仅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1.艺术价值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法上。
壁画的色彩明亮鲜艳,表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魅力;彩塑的雕刻工艺精湛,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佛像的造型庄严肃穆,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卓越境界。
这些艺术特点都使得敦煌莫高窟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2.文化意义敦煌莫高窟所蕴含的佛教文化、艺术和历史信息丰富多样,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和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研究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佛像,我们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究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品之一,它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和演变。
它是对唐代佛教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种重要见证,同时也代表了当时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一、基本特征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其中,唐代敦煌壁画是其代表之一。
唐代敦煌壁画的基本特征如下:1. 大量使用金色和银色唐代敦煌壁画常常使用金色和银色来描绘突出部分,例如佛的鬃毛、轮廓等。
这种用色方法突显了佛教壁画的神圣和纯洁。
2. 重视意象唐代敦煌壁画强调寓意和象征,除了描述佛教故事和场景外,还通过图案和符号来表达佛的意义和理论,如八相、十福、四谛等。
这种表现方式增强了佛教壁画的教化、感染力和道德作用。
3. 用“畸人”形象表现佛教意象唐代敦煌壁画与其他佛教艺术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了“畸人”形象。
此类形象主要指的是像人一样的凡夫,与佛法相对立的生命。
这种表现方式提醒人们必须托福于佛法才能化解生活中各种困扰。
二、审美价值唐代敦煌壁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展现出艺术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念:1. 以美感为核心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注重画面平衡和美感,通过线、色、形的协调来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
其中,金色和银色的震撼性和光泽度是塑造唐代敦煌壁画特有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2. 高度的绘画技巧唐代敦煌壁画强调人物形象的清晰和表情的真实,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对比来形象地表现出佛教故事中的角色,例如佛、菩萨、罗汉、阎王等,使画面更加生动。
3. 重视文化传承唐代敦煌壁画的图案和符号兼备着佛教的经典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特征,传达了一种文化的哲学和人文思想。
此类表现方式有助于推广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自信,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
三、艺术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是宗教信仰和艺术作品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1. 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延续至今的唯一留存的唐代壁画,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唐朝美术与雕塑佛像壁等的艺术之美

唐朝美术与雕塑佛像壁等的艺术之美在唐朝时期,美术与雕塑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佛像、壁画等作品,展现了唐代艺术的独特之美。
这些作品的艺术之美,不仅给人们带来美学享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
本文将从唐朝美术与雕塑作品的特点、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唐朝美术与雕塑佛像壁等的艺术之美。
一、唐朝美术与雕塑作品的特点在唐朝时期,美术与雕塑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方面,唐代美术讲究写实主义,注重对自然景物及人物形象的真实描绘。
佛像的雕刻艺术,以其栩栩如生的形态和丰富的细节展示了艺术家对形象真实性的追求。
同时,壁画作品通过精细的色彩运用和逼真的形象塑造,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的享受。
另一方面,唐代美术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唐朝是一个开放进取的时期,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人们。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唐朝美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融合了中原汉族文化、西域文化以及周边地区的文化风貌,形成了高度独特的唐朝美术风格。
二、唐朝美术与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唐朝美术与雕塑作品中,艺术家们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以展现作品的艺术美感。
首先,唐朝美术以线条勾勒为主要表现手法。
线条的运用可以使形象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立体,体现出唐代艺术家的造型才华和技巧。
在佛像的雕塑中,线条的运用使得佛像的表情、姿态更加传神,让观者能够感受到佛教的宁静与安详。
其次,唐朝美术强调色彩的运用。
色彩丰富多样,使得作品更加饱满、生动。
在壁画作品中,唐代艺术家通过运用明亮的色彩,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同时,唐代壁画也注重对光影的把握,运用明暗交织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层次感。
此外,唐朝美术注重细节的刻画。
艺术家们通过对细节的描绘,使作品更加丰富、立体。
佛像雕塑中,艺术家们精心雕琢佛像的面部特征、神态表情等细节,使佛像形象更加完美。
而壁画作品中,唐代艺术家则注重对场景中人物服饰、器物等细节的描绘,以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细腻。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

唐代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内容及其表现唐代敦煌壁画的题材,为了叙述方便,大致可归纳为四类:①净土变相;②经变故事画;③佛、菩萨等像;④供养人。
彩塑的题材则只是佛、菩萨、天王等形象。
净土变相是佛教净土宗信仰流行的结果。
佛教中讲西方净土是永无痛苦的极乐世界,人死后可以往生。
唐朝初年,这种思想发展成为吸引广大社会群众的教派,净土宗的重要宣扬者是善导和尚(公元六一三一六八一年)和他的师傅道绰和尚,善导在当时是有名的高僧,在他的主持下曾写弥陀经十万部,画净土变相的壁画三百幅,他还曾参加龙门奉先寺大佛的制作。
净土变相的形式在善导传教最活跃的时期产生的,这一时期也正是唐朝盛世的开始。
净土变相就是用图画描写西方极乐世界的楼台伎乐、水树花鸟、七宝莲池等等美丽的事物,以劝诱人们信仰阿弥陀佛,以便将来有机会去享受。
在那些有现实根据的美丽的形象中,透露出对于现实的物质生活的繁华富丽加以积极的赞扬与肯定。
这种思想虽然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然而与主张人生寂灭、世界空虚的清净的、禁欲的思想很不相同。
净土变相中充满了肯定生活的开朗的欢乐的气氛。
净土变相的构图是绘画艺术发展中一重要突破。
利用建筑物的透视造成空间深广的印象,而复杂丰富的画面仍非常紧凑完整。
全图组织了数百人物及花树、禽鸟,成为一大合奏。
画幅中央部分的阿弥陀佛本尊和池前活泼喧闹的乐舞,是构图的中心,也集中地表现了宗教的,然而是欢乐的主题。
净土变相是古代美术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
它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
莫高窟的唐代净士变相,据一九五一年的统计,共有一二五幅。
一七二窟的净土变相可以作为盛唐时代的代表作之净土图的形式也是观经变相、弥勒净土变相、药师净土变相、报恩经变相的基本部分。
但这些变相又各有其自己的内容表现在净土图的四周。
其中有一些是生动的小幅故事画。
用连续的小幅故事画表现其内容,并获得了相当的艺术效果的佛经变相,有佛传故事变相和法华经变相。
弥勒净土变相就是在净土图四周再点缀上弥勒下生经中描写过的峰峦,图下方有婆罗门正在拆毁“大宝幢”的建筑物,穰佉王等众人正在剃度出家等等所组成的。
莫高窟唐代维摩天女图像研究

莫高窟唐代维摩天女图像研究莫高窟唐代维摩天女图像研究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一处古代佛教艺术瑰宝,因其保存了大量壁画、彩塑而享有盛誉。
其中,维摩天女图像是莫高窟中流传至今的一种重要佛教雕塑形式。
这些图像呈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风貌,其研究对于了解唐代佛教文化、艺术乃至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莫高窟中,维摩天女图像是以华丽而细腻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的。
这些图像通常以石雕形式呈现,多为奏乐、舞蹈和祭拜等动作形式,身穿华丽的仙袍,配以繁复的头饰和饰物。
她们的饰物中常出现蝴蝶、莲花等自然元素,寓意吉祥与美好。
维摩天女图像在唐代以及以后的艺术作品中,往往被描绘为仙女般的存在,是佛教信仰中的护法神,赐予信徒福祉和保佑。
首先,维摩天女图像的研究,可以从艺术角度探究唐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和特征。
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鼎盛时期之一,它融汇了印度和中国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维摩天女图像作为唐代佛教艺术中的代表之一,通过细致入微的雕刻和高度精湛的工艺,展示了当时艺术家们的造诣和表现能力。
同时,维摩天女图像的存在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佛教艺术的推崇和支持,可见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其次,维摩天女图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唐代佛教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佛教的思想和教义深入人心。
维摩天女作为护法神的形象,代表着佛教信徒对善良、慈悲和真理的追求。
通过研究维摩天女图像的风格和特点,可以深入探究唐代佛教文化中的信仰、仪式和价值观念,进一步理解当时人们对于宇宙存在、生命意义以及超越自我的追求。
最后,维摩天女图像的研究带给我们关于唐代社会的重要线索。
在唐代,佛教的兴盛与社会的变革、文化的繁荣密不可分。
维摩天女图像的描绘中,可以发现当时社会风貌、服饰流行以及宫廷文化的影响。
例如,图像中维摩天女的发型和头饰可以反映出唐代宫廷女性的时尚特点。
同时,莫高窟的存在也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的交通和文化交流的繁荣,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敦煌壁画艺术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
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
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
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3、。
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
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
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
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
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
敦煌彩塑艺术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
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发展期。
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
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
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
中期极盛期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
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
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敦煌石窟形制石窟形制指石窟的建筑规制与风格。
关于敦煌石窟的形制及其造型,在相关传世文献及考古文献没有留下可资利用的直接说明,仅仅有如“大像窟”、“涅槃窟”之类以外形特征而命名的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
术特征
一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和佛教艺术是在东汉末年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得以发展,唐朝时达到极盛。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形成的佛教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丰富了我们的艺术宝库。
公元1世纪,印度宗教在吸收希腊和波斯宗教文化的基础上才开始佛像的制作和崇拜。
佛教是一种行为的宗教,它教导人们修善清心、忍受痛苦,以求来世得到好报。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佛陀的宗教道德学说集中体现了他成道时所悟得的“四谛说”和“十二因缘说”,学说的核心是解释人生的苦难、苦难的根源和摆脱苦难的途径,这些正适应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佛教与道家、儒家思想有过儒释之争、释道之辩,但是相似的地方更多,经过后来的发展,形成了禅宗,逐渐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的佛教艺术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活跃,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宣传佛教教义,在河畔山崖间大量修建供僧
侣和信徒礼拜修行的石窟寺,与石窟寺相生相随的是石窟寺艺术。
中国石窟开凿于3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5~8世纪的隋唐时期,到16世纪蒙元时期基本结束。
我国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石窟有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石窟,它是世界著名的集建筑、绘画、雕塑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宝库。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东西方陆上交通更加便利和频繁,敦煌成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汉武帝时还在此设郡,行使管辖权,敦煌是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合地,因此,敦煌莫高窟不仅是我国最大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艺术宝库。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
它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的断崖上,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两宋、西夏、元等时代,凿窟建寺活动相继延续了1000多年,5~8世纪最兴盛,12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莫高窟的崖壁属于玉门系砾岩,质地相对来说比较松软,极宜凿窟,但却不适宜雕刻。
所以,莫高窟只能向雕塑和壁画的方向发展。
是它的价值所在,这就为我们保留了庞大的古代塑像和壁画遗产。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塑像2000余躯,壁画总面积达4.5万余平方米,谱写了一部不朽的中国佛教艺术史。
二
敦煌莫高窟现存492窟中,唐代洞窟有238个,占全部洞窟
数的将近一半,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雄壮的气魄,是其他各个朝代所不能超越的。
唐代洞窟的形制,少数采用塔庙式中心柱窟,前室呈长方形,有仿殿堂人字披顶。
正室为方形,有中心方柱,柱上四面开佛龛作塑像。
大多数是覆斗顶殿堂窟,这种窟呈正方形覆斗状顶,窟的后壁开出佛龛。
窟内部有宽敞的活动空间,供信徒做礼拜用。
唐代个别洞窟还根据主像的不同特点,制成不同形制的洞窟。
例如涅槃塑像,修成横而浅的长方形平面的洞窟。
莫高窟中保存有唐代塑像600多躯,虽经后世修补,但仍然不失原来面貌。
由于泥塑在制作工艺上方便、自由,因此,敦煌莫高窟的塑像自然而生动。
唐代莫高窟佛教塑像组合方式沿袭北朝方式,形象丰富,富于表现力。
塑像布置在后壁佛龛上,以佛为中心,左、右两边各有罗汉、菩萨、供养天、天王、力士。
这是由宗教礼拜偶像这一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但是雕刻匠师们还是能发挥了其创造性,使群像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
主要表现在各个塑像的表情气质、动态各不相同,高低错落有序,彼此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高度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佛像位于塑像组群的中心,类型多样,例如如来佛、弥勒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等,供养人按照各自的喜好,并根据唐代的审美要求,选择不同的主尊出现在自己的家庙中。
佛像大都面相慈祥、严肃,体态丰腴,身着通肩式袈裟,坦胸覆足,衣裙与底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肢体的结构与运动形成的衣褶,用铁线
描塑,显示出袈裟的光洁。
整个主尊规整圆浑,是一个具有神的神秘性与人世间最高主宰的无尚权威性的集合体,是神性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
莫高窟唐代塑像菩萨的种类有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均作妇女形象。
唐代莫高窟的这类塑像造型都比较讲究,端庄秀美、文饰华丽、线条繁复多变。
其中有许多是以供养人家的女伎为模特儿,或来自于身段秀美、相貌端庄的唐代贵族妇女形象,把她们的优美、聪慧等高度概括地表现出来,把佛教艺术中理想的美与日常生活中现实的美巧妙地结合起来,难怪当时有“菩萨似宫娃”之说。
菩萨大都长圆脸,头梳高髻,五官清秀,神情喜悦而含蓄,可亲可近;体态丰腴婀娜,坦胸露背,披璎珞,或侍立或半跏趺坐,形象十分优美。
例如第45窟的菩萨像,“人物袒上身,佩璎珞,斜披络腋,下着彩裙。
头微侧,重心落于一腿,构成了S形曲线,体态婀娜,身姿优美动人。
神情绝少有世俗情调,圣洁清纯,庄严中更多了几分舒缓自在”。
有些菩萨的形象虽然妩媚艳丽,但却有一种不容侵犯的尊严感。
莫高窟菩萨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唐人对女性的审美理想,这些完美的菩萨形象,早已脱去了外来的风格,完全是日常生活中的形象,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罗汉像的制造按照中国的审美习惯,进行了大量的修整,因而生活气息更浓,外貌和性格特征也更加多样化。
第45窟的迦叶,面貌清瘦,额头突出,眉头紧锁,双目俯视,口唇紧闭,一
副老成智慧的高僧模样。
阿难是佛弟子中年纪最小的,跟随佛的时间最长,与佛的最年长弟子迦叶相对,五官清秀、匀称,是一位天真敏锐、风度潇洒的青年形象。
与和善温和的佛、菩萨、罗汉像明显不同的是带有强健的阳刚之气的天王和力士形象。
天王像作青年将军型,相貌英俊,盔甲严整。
体型块面分明,肌肉暴突,富有动感,衬托出神像的威武刚强。
在天王像的塑造方面,艺术夸张的手法被广泛运用,表现了唐代雕塑家善于根据生活感受和特定对象的性格、气质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手法进行塑造的特点。
第46窟的天王威武有力,惟妙惟肖,仿佛就是当时武将的塑像:方脸庞、浓眉大眼、高鼻硕口,流露出一种刚强威武之气,颇能表达人物的个性。
天王脚踏地神形象,一般都比较矮小,在唐代雕塑中常见。
地神坐在底座上,用身体的头和膝盖支撑起天王高大沉重的躯体,但仍然倔强安定,有力地表现了被践踏者的不屈尊严。
力士形象一般面目眉眼怒张、胸配璎珞、肩胛宽厚、臂腿粗壮,全身紧张的筋骨和突出的肌肉,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气势极为强横猛烈。
“唐代莫高窟佛教塑像在内容和表现上无疑达到了封建社会雕塑艺术的最高峰,它们独有的雍容和大气已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它的风格也深深影响了随后的五代艺术创作。
”莫高窟唐代塑像是佛教雕塑艺术的典范,这与唐代政治经济的稳定繁荣、社会的安定息息相关。
佛教形象普遍世俗化,成为唐代石窟艺术的主要艺术特征。
佛形象亲切感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无
异,宗教的狂热被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代替。
三
唐代敦煌莫高窟塑像强烈地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之情。
它所创造的形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典范,充分显示了唐代艺术家伟大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这些佛教形象同时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
莫高窟唐代佛教塑像集中展示了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从带有明显的外来风格到中原艺术家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的艺术形式,创造出中国佛教艺术独特风格的历程。
这种独特风格的创造并不是外来形式和本土艺术的简单融合,它是在适合于主题表达和形象塑造的前提下,通过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与研究,并且在技巧上不断钻研的情况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敦煌莫高窟这些美丽的佛教塑像,洋溢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凝聚着无数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是艺术家们高度智慧的表现,是唐代佛教艺术繁荣期的宝贵遗产。
莫高窟这座深藏在沙漠里的艺术宝库,自4世纪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道路,留下了每一次历史变迁的时代印记。
它的兴盛、繁荣和衰微、没落,都和当时的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它是艺术,也是历史。
莫高窟艺术无论是塑像还是壁画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密切相连。
它是古代人民艺术家通过宗教,艺术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结果,也是中国艺术在宗教画中取
得的伟大成就,更是古代人民艺术家以主人公姿态坚持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汲取外来艺术的营养与精华,不断充实与提高自己,最终将中国传统艺术大大推进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