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敦煌佛教石窟壁画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

敦煌莫高窟中唐代佛教塑像内容及其艺术特征一佛教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和佛教艺术是在东汉末年通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得以发展,唐朝时达到极盛。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形成的佛教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并丰富了我们的艺术宝库。
公元1世纪,印度宗教在吸收希腊和波斯宗教文化的基础上才开始佛像的制作和崇拜。
佛教是一种行为的宗教,它教导人们修善清心、忍受痛苦,以求来世得到好报。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佛陀的宗教道德学说集中体现了他成道时所悟得的“四谛说”和“十二因缘说”,学说的核心是解释人生的苦难、苦难的根源和摆脱苦难的途径,这些正适应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佛教与道家、儒家思想有过儒释之争、释道之辩,但是相似的地方更多,经过后来的发展,形成了禅宗,逐渐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的佛教艺术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活跃,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宣传佛教教义,在河畔山崖间大量修建供僧侣和信徒礼拜修行的石窟寺,与石窟寺相生相随的是石窟寺艺术。
中国石窟开凿于3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5~8世纪的隋唐时期,到16世纪蒙元时期基本结束。
我国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石窟有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最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石窟,它是世界著名的集建筑、绘画、雕塑之大成的综合艺术宝库。
自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东西方陆上交通更加便利和频繁,敦煌成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汉武帝时还在此设郡,行使管辖权,敦煌是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汇合地,因此,敦煌莫高窟不仅是我国最大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艺术宝库。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
它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的断崖上,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两宋、西夏、元等时代,凿窟建寺活动相继延续了1000多年,5~8世纪最兴盛,12世纪以后逐渐衰落。
敦煌石窟壁画中北朝至唐朝华盖图案研究

敦煌石窟壁画中北朝至唐朝华盖图案研究敦煌石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中的壁画给我们展示了古代艺术的辉煌与卓越。
石窟中的华盖图案是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敦煌石窟壁画中北朝至唐朝华盖图案的研究成果。
华盖图案是指以华盖为主题的绘画形式,它是古代佛教艺术中的常见主题之一。
华盖是佛教中的一种象征物,象征着佛陀或菩萨的庇佑和保护。
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华盖图案经常出现在佛陀、菩萨和护法神的头顶上方,形成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氛围。
研究者们通过对敦煌石窟壁画中华盖图案的分析,发现它们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在北朝时期,华盖图案更加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这与北朝时期的艺术风格相吻合,突出了佛教的神圣和庄严。
随着时间的推移,隋唐时期的华盖图案逐渐趋于复杂和细腻。
研究者们发现,在唐代的壁画中,华盖图案的线条更加曲折多变,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细节表现更为精细。
这体现了唐代艺术风格的特点,强调了华盖的神秘和庄严。
同时,研究者们还发现,华盖图案的形象与佛教故事和经典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华盖图案中常常出现佛陀或菩萨的形象,有时还会配以其他佛教象征物,如莲花、宝塔等。
这些图案的绘制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是为了传达佛教教义和精神。
通过对敦煌石窟壁画中华盖图案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艺术的发展和变化。
华盖图案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同时,它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和欣赏敦煌石窟壁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总之,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华盖图案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艺术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品之一,它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和演变。
它是对唐代佛教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种重要见证,同时也代表了当时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一、基本特征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其中,唐代敦煌壁画是其代表之一。
唐代敦煌壁画的基本特征如下:1. 大量使用金色和银色唐代敦煌壁画常常使用金色和银色来描绘突出部分,例如佛的鬃毛、轮廓等。
这种用色方法突显了佛教壁画的神圣和纯洁。
2. 重视意象唐代敦煌壁画强调寓意和象征,除了描述佛教故事和场景外,还通过图案和符号来表达佛的意义和理论,如八相、十福、四谛等。
这种表现方式增强了佛教壁画的教化、感染力和道德作用。
3. 用“畸人”形象表现佛教意象唐代敦煌壁画与其他佛教艺术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了“畸人”形象。
此类形象主要指的是像人一样的凡夫,与佛法相对立的生命。
这种表现方式提醒人们必须托福于佛法才能化解生活中各种困扰。
二、审美价值唐代敦煌壁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展现出艺术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念:1. 以美感为核心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注重画面平衡和美感,通过线、色、形的协调来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
其中,金色和银色的震撼性和光泽度是塑造唐代敦煌壁画特有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2. 高度的绘画技巧唐代敦煌壁画强调人物形象的清晰和表情的真实,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对比来形象地表现出佛教故事中的角色,例如佛、菩萨、罗汉、阎王等,使画面更加生动。
3. 重视文化传承唐代敦煌壁画的图案和符号兼备着佛教的经典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特征,传达了一种文化的哲学和人文思想。
此类表现方式有助于推广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自信,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
三、艺术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是宗教信仰和艺术作品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1. 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延续至今的唯一留存的唐代壁画,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浅析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特色

榆林窟025窟主室北壁浅析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漆景影(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 自贡 643000)摘要:敦煌壁画从十六国到元代发展了近千年,反映了各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有着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本文简要阐述了佛教文化和唐代山水画对敦煌壁画的影响,并从敦煌壁画自身的色彩表现、笔法语言、山式造型以及装饰性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敦煌壁画;佛教;唐代博物致知Knowledge and Science一、佛教对敦煌壁画的影响秦以前的中国文化体系基本上是在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发展的。
汉代张骞通往西域,打破了这种局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最具影响力、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的莫过于佛教文化。
这种完全陌生且独立的思想,无疑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撼动。
但由于中国本土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佛教几乎从传入中国之初就立刻开始了“中国化”。
王子年《拾遗记》云:“烈裔,赛霄国人,善画,始皇元年献之,含丹青以漱地,即成植魅及诡怪群物之象。
以指画地,长百丈,直如绳墨,方寸之内,画以四读、五岳、列国之图。
”这是最早关于中外美术交流的记载。
汉以前,中国绘画是独立发展的,印度的佛教艺术传入中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绘画风貌。
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佛教于一世纪传入中国,六朝时期普及。
六朝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变革时期,其根本原因在于佛教文化的传入所带来的绘画题材、表现技法、美学观念等,使本土传统思想发生了转变。
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还有印度、西域的佛画样式,它们都对中国本土绘画产生了影响。
中国本土画家在吸收外来样式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同化外来样式,最终使中国的佛教绘画样式有别于外来样式。
对待外来文化,中国文化表现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非常强的。
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流远早于一世纪,但其中影响最为巨大、意义非凡的当属佛教文化。
浅谈莫高窟壁画

浅谈莫高窟壁画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内地与中西亚之间举世闻名到达“丝绸之路”。
丝路带去了中国的丝绸,带回了西亚的苜蓿和葡萄;带去了我们的造纸、印刷技术,带回了国外的音乐、舞蹈、饮食。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也岁丝路传入我国。
那时的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和点,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庙遍布,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佛教石窟也在敦煌生根、发芽。
莫高窟的开凿的源于以为法名乐尊的和尚。
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
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会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
从十六国道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延续了10 个朝代。
如今,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的佛影、飘舞的飞天……神秘庄严的气氛,令人屏声敛息。
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中数量庞大、技艺精湛的壁画艺术。
1987年12月,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多座,其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莫高窟的壁画。
这些用矿物颜料绘制而成的壁画内容设计社会生活、音乐舞蹈、佛经故事等,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气韵生动,长袖善舞的唐代飞天。
敦煌石窟开凿鱼石质疏松的砾岩之上,无法精雕细刻,便采用泥塑彩绘和壁画的艺术形式。
彩塑以人工制作的木架为骨,束以苇草,外敷草泥,通过塑造和描绘的结合,表现人体的肌肤,免不得表情,须发的蓬松,服饰的质地。
壁画在整治过的石壁上,涂抹而至三层草泥,通过布局定位,起稿、涂色、定型,完成壁画。
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教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点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
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寂静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其在内容、形式、技法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本文就唐代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和价值进行探讨。
一、内容丰富多样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们内容涵盖佛教、道教、儒家、历史、民俗、生活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的多样性。
其中,佛教题材最为丰富,包括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形态,以及佛教经典、传说等故事,如《三界法王降妖图》、《灵山会上佛祖点化众生图》等。
同时,敦煌壁画也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宗教、美学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形式多样化敦煌壁画在形式上也非常多样化。
它们有线条简练、造型深刻的线描风格,如《水精斗法图》、《轮回图》等;也有色彩斑斓、富于装饰性的彩绘风格,如《跋涉者图》、《宝生佛祖图》等。
此外,壁画的构图也十分精妙,如《庄严佛宝生十二因缘图》中佛祖身形仿若皓月悬空,如梦如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技法独特唐代敦煌壁画的技法也是其独特的艺术之处。
它们采用了丰富多彩的造型技法,在线描、彩绘、山水、人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表现手法。
其中,莲花式禅婆雕塑技法、嵌画技法、毛笔装饰技法以及套色、阴影等技法都得到了充分发扬。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唐代敦煌壁画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使其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研究价值高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其研究价值极高。
同时,在壁画的保存与保护等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传承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之,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技法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敦煌壁画和龙门石窟的独特价值和影响

敦煌壁画和龙门石窟的独特价值和影响敦煌壁画和龙门石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独特的两个瑰宝。
它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对后世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敦煌壁画是指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这些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代表之一,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在艺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建于公元4世纪,共有741个洞窟,延绵1000多米。
整个莫高窟的壁画大多数都创作于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期,历时1200多年,主要表现了佛教故事和生活场景。
敦煌壁画以其细致、逼真、富有情感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
它不仅在艺术技法上达到了极致,还反映了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
敦煌壁画揭示了佛教在唐朝的传播和变化,并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这些壁画对于西方学者了解中国的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敦煌壁画相似,龙门石窟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洛龙区,距离洛阳市区15公里,是北魏时期的一处佛教石窟。
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独特、内含丰富,其中的壁画雕刻和造像代表了北魏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水平,也为后世中国的佛教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龙门石窟有多达234个洞窟,包含各种石刻与壁画,这些像素雅和图案密集的作品,记录了精美而逼真的佛教和国家历史。
龙门石窟以其鲜明的浮雕和嵌刻技法,塑造出了众多佛像、金刚、天王、菩萨等形象,其中包含了很多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信息,通过这些石窟,我们不仅可以窥视到北魏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也可以理解佛教的传播和演变。
敦煌壁画和龙门石窟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的信息,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历史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敦煌壁画与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与历史背景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通过这两种艺术之美和精髓得到启示和滋养,产生新的艺术意识和创作力量,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内涵。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摘要:佛教故事是佛教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它出现的时间早于佛教绘画、经变绘画、供养人绘画。
公元前3世纪,在古印度的巴尔胡塔和桑植塔上雕刻了许多本生佛教绘画。
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过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像,由于内容丰富、寓言生动、通俗易懂、生活情趣浓郁,佛教绘画故事最能被世俗理解和接受。
佛教历史形象已成为佛教徒向僧侣和群众宣讲教义的工具,几乎所有的佛教石窟和寺庙都雕刻着佛教历史形象。
本文主要对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作一个深刻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佛教故事;敦煌莫高窟;宣讲教义引言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画作中主要描写佛教绘画故事,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多数是来自印度的佛教传播故事绘画(释迦牟尼传记故事)、本生故事绘画(萨垂那舍身饲虎)、因缘故事绘画(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瑞像故事绘画(菩提树的故事)和经变故事绘画,并且还有大量的历史绘画图记录了历史发生事件(张骞出使西域),经变故事绘画百分之百是由中国人创造的,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把深奥晦涩的佛经转换成了绘画表达方式,让其变的通俗易懂并且好看,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敦煌佛教故事壁画的类别历史上的佛教绘画是以佛经作品为基础的,佛经作品众多,佛教著作中有数百个故事,佛经内容非常丰富,所以佛教故事壁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1】。
根据佛经故事的内容和性质,敦煌石窟中的佛教故事绘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佛传故事绘画--佛传故事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的故事和传说,而在佛教经文中,佛教故事是以释迦牟尼生平故事为题材的绘画故事,这些故事被人们神化,并用宗教色彩加以装饰来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1】。
佛教的教徒们经过多个时代的变迁,把很多古印度和东南亚那些有趣并且有意义的神话故事和一些民间的传说故事用在释迦牟尼的身上,让人相信的历史记载现在很少了,所以佛经里面的故事主要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主角来讲述的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代敦煌佛教石窟壁画
【摘要】唐代石窟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而敦煌石窟绘画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对唐代敦煌石窟从唐代敦煌佛教石窟绘画发展脉络、主要题材、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角度的阐述和分析。
论文关键词:唐代,敦煌,石窟,壁画,佛教
一、唐代敦煌佛教石窟绘画发展脉络
莫高窟绘画发展脉络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唐和盛唐,在这一时期敦煌为中央政府控制。
第二阶段为中唐时期,敦煌为吐蕃占领。
第三阶段为晚唐时期,敦煌为张议潮统治。
这三个阶段在石窟形制、壁画内容、形式及技法上都有独特表现。
第一个阶段初唐与盛唐。
初唐石窟较突出的第九十六窟位于莫高窟中段南侧,窟内是高达三十五米的弥勒大佛。
这尊大佛是武则天登基的证圣元年建造的。
洞窟外面当时建造了三层窟檐,后几经改造,现存的窟檐有九层,是民国时期建成的,后经修复,当地人称之为九层楼。
九层楼高大雄伟,是莫高窟最高的建筑,成为了莫高窟的标志。
初唐壁画人物造型方正圆润,肩部丰润微削,腰部微扭,风姿挺然,在庄严的形象中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动态。
如敦煌壁画中最富特色的飞天,生动灵活,缠绕手臂的飘带流畅轻盈。
人物造型的比例也较之前协调,姿态更为生动,并且改变了以往建筑物向舞台道具那样草率的摆布。
盛唐时期敦煌开窟近百个。
窟型以西壁开龛的覆斗形顶窟为主要形制,也有少量其他形式。
例如第一三零窟是通顶大佛窟,东壁上部有两层明窗;第一四八窟是拱形长方形的大型卧佛洞窟;第三十九和第四十
四窟的窟型还是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保留有中心柱的旧样式。
第二个阶段中唐时期,莫高窟开窟五十多个,规模有初唐和盛唐时期大,但壁画的内容增加了许多,一个石窟之内经变少则五六种多则十几种。
布局方面也有创新,上部分绘两三幅经变画,下部分以屏风画的形式画出经变的各品内容,结构上比以前的壁画严密紧凑了。
经变内容,除沿用初唐盛唐流行的以外,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如金刚经变、报恩经变、华严经变、劳度叉斗圣变、天请问经变、楞伽经变、金光明经变等等,反映了当时佛教不拘泥于一宗一派兼容并蓄的特点。
同时也出现了儒家思想和密宗佛教的壁画。
第三个阶段晚唐时期的石窟形制种类较多。
大部分还是覆斗顶、西壁开龛的殿堂窟,有一部分由于开在旧窟的过道上或因地制宜,是洞窟的方向形成了向北或向南的情况。
导致正壁就不一定是西壁了。
另外,新出现了西壁不开龛,在洞窟中心设佛坛,于坛上塑佛像,坛上背屏连接窟顶的洞窟。
还出现了被超流行的中心柱。
二、唐代敦煌佛教石窟绘画主要题材
莫高窟壁画经北朝和隋朝的发展,到唐代有很大的提高,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的面貌出现。
内容上多以本土化的佛经为主,并有大场面的鞍马人物的出现。
形式上出现了巨幅画面,常常用一部经浓缩成一幅壁画。
人物形象近于现实生活,在姿态、神情上已有深入刻画,并注意到画面的远近透视关系,有了较真实的意境。
敦煌在中央政府控制时期其壁画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佛像画、第二类为经变画、第三类为供养人像、第四类为装饰图案。
佛像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类作品就是宗教神灵的肖像,常与塑像结合成为石窟的主体,也有独立存在的说法图。
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经变画,经变画是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
大型经变画的盛行,成为唐代敦煌石窟绘画的主要题材。
盛唐以前通常一面璧绘一铺经变画,一个石窟内有四到五铺经变画,南北壁各一铺,东壁一入口分为左右两铺。
以南北两铺的经变画表现最为突出,在众多经变画中,以“西方净土变”和“东方净土变”表现最多。
在绘画的构图上有所突破,利用建筑物的透视制造深广的空间效果,以阿弥陀佛本尊为中心,菩萨、罗汉、护法、天王、力士、供养菩萨及乐队呈对称分裂本尊旁边,确定了画幅平衡庄重。
气势磅礴的基调,在画中穿插伎乐、花树、禽鸟、飞天并辅以七宝池、八功德水及装饰有金银玛瑙的阁楼,使整幅拥有数百人之众的画面结构紧凑、福利庄严。
供养人像,供养人是集资建窟的人,上至王公贵族、节度使,下至百姓,初唐供养人像多被列于石窟四壁下方,绕窟一周,到盛唐时供养人得地位在壁画中逐渐重要起来,常被画到甬道两旁,面向主室的正壁,以独立作品的形式出现,描绘精致,画幅尺寸逐渐加大,打破了北朝千人一面的模式。
到了晚唐,由于敦煌实际有张议潮家族控制,
产生了夸耀供养人富贵生活的作品,如第一五六窟《张议潮夫妇出行图》,唐代供养人像虽然有一定的审美模式但就其创作动机来看应列入肖像写真范畴。
装饰图案,石窟内的装饰图案从功能上看有建筑装饰,如藻井、龛楣、柱头等。
有神灵装饰,如背光、莲座、云彩等。
还有服饰装饰,如伞盖、冠、衣裙等,其中最富于变化的事服饰纹样。
唐代藻井风格以程式化的植物纹和几何纹为主,效果庄重富丽。
三、唐代敦煌佛教石窟壁画的艺术特点
1、写实的造型,唯美的形象
唐代敦煌石窟壁画人物造型非常的写实,比例适度、匀称。
盛唐第四十五窟西龛北壁中所绘的菩萨神态动人,脖颈上两道纪文,若隐若现,饰项链,彩带参差,飘于两肩,灰蓝色头发,饰珠冠,脸型丰满,两眼凝视前方,体态健美,显出生机勃勃年轻美丽的形象,代表着盛唐壁画中菩萨特有的神情。
唐代敦煌石窟壁画中菩萨造型女性化并且丰腴健美,神态庄严沉静。
盛唐第四十五窟南壁观音经变中的观音,两眉弯曲,双眼平视,鼻直﹑唇红,唇部周围有蝌蚪式绿色小胡须,两耳垂肩似佛陀像。
手执净瓶,头饰莲花花蔓冠。
肌肤雪白如玉色,脖颈上有三道纪文,佩戴着两道项链个珠串,胸前饰以莲花和璎珞,肌肤雪白,神情慈祥且端庄。
唐代敦煌石窟壁画中天王力士、护法神身材魁梧有力,他们或盔甲整齐,或上身裸露,蹙眉怒目,握拳持杵,着力表现男性的刚毅、勇猛、威武和力量。
这些造像有主有次,有坐有立使人有一种紧凑而亲切的
感觉。
2、信仰的表达,世俗的描绘
敦煌石窟是古代敦煌人表达佛教的信仰、从事佛教活动的场所。
佛教这一关于社会和人生的哲学的理论,一直建立在人们精神需求的基础上,并且随着历史与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
敦煌石窟艺术在敦煌的历史上适应和满足了各个历史时期、各阶层人们的各种社会需要:各类净土变相,表现出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维摩诘的形像为中国士大夫所钟爱;描写一种七收场景的壁画,是现实的写真,也可能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一个洞窟内绘了十几幅大幅经变画,即所谓“方丈室内,化尽十方;一窟之中,宛然三界”,则全面反映了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唐代的壁画风格有一个较为突出的方面就是对世俗现实的暗示及描绘,这也形成中国绘画表现的一大方面。
在唐代的佛教壁画中大多是富丽堂皇灿烂夺目如净土变相,这种主要样式,及极乐世界,描绘佛国景象及对欢乐幸福的追求。
这与北魏壁画描绘的悲惨的世界图像有着绝然的不同,而且到了晚唐世俗人的形象更加突出,现实社会的描绘更加深入,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精神追求,表现了一定唐朝美术的现实主义风格的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