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_必修二第七章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练习题,答案免费

第七章综合练习题班级:姓名:1、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是基因频率改变B.②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等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2、普氏野马重归自然的实验,标志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从单纯的物种异地保护阶段迈向物种回归自然阶段。
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某些基因的频率将会发生定向变化C.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增强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生殖隔离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
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A. 43%B. 48%C. 52%D. 57%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B.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5、下列关于种群、变异、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B.种群中的每一个体产生的变异都是定向的C.种群中的每一个体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D.生物进化的结果一定是形成新的物种6、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 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比例增加C. 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 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强的定向变异7、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B. 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C. 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D. 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8、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 表示)。
2020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练习-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7.1含答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时训练1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基础夯实1.下列各项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是( )A.物种内生物多样性B.物种内生物适应性C.适者生存D.遗传和变异,达尔文未能就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解释。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A.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C.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D.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道路,认为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且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但存在缺陷,没有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没有摆脱神学的束缚。
其进步之处在于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3.抗生素对细菌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同时具有选择作用,抗生素不能杀灭所有的细菌,原因是细菌中有经过变异而对抗生素具有抗性的个体,抗生素杀灭不具有抗性的个体,即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4.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点种群中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是变异不定向的结果B.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C.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并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可产生多种变异类型;A→B是害虫与农药(无机环境)进行生存斗争的过程,这一阶段中只有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保留下来,此后这些抗药性强的个体大量繁殖,对应于图中的B→C;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与农药无关。
5.一种感冒药发明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药物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后来的药量用得多,产生了抗药性变异,感冒病毒存在差异(变异),有的抗药性强一些,有的弱些。
2021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活进化理论 第2节有详细答案

第7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定向变异的结果B.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解析:选A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
2.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色斑点。
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昆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解析:选C从所提供的资料中可知,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浅色个体易被淘汰,浅色基因频率逐渐减小,与环境颜色相近的黑色斑点基因频率越来越大,产生了适应环境的黑色椒花蛾,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C.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解析:选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Ss个体对应的表现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的频率增加。
4.判断侵入甲岛和乙岛上的两个蜥蜴种群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其标志是看这两个种群的蜥蜴是否具有()A.特定的生理功能B.不同的形态结构C.地理隔离现象D.生殖隔离现象解析:选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全章练习

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全章练习1.象的寿命可达100岁,若每对象生产6头小象,740~750年后其后代可达1900万头,达尔文称这种现象为()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自然选择D.适者生存2.李坤《悯农》诗中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来说,这个现象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B.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C.过度繁殖D.长期的生存斗争3.达尔文认为生物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是()A.遗传和变异B.适者生存C.过度繁殖D.捕食4.有一只雌蛙能产4千个左右的卵,卵受精之后发育成成蛙的,只占这些卵的5%左右,这种现象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叫做()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5.1只雌蛙能产4000粒——5000粒卵,卵受精后只有不足10%的发育成为成体,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6.生物进化的动力是()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7.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的生物个体是()A.类似亲本的个体B.体型高大的个体C.结构复杂的个体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8.据科学考证,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的进化速度缓慢,其原因是()A.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低等B.海洋生物的变异个体生存机会少C.海洋生物变异少D.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中生存斗争相对缓和9.下列关于生存斗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生存斗争只限于同种生物之间的斗争②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和无机自然界之间的斗争③生存斗争对战败的个体是不利的,但对繁衍种族却是有利的④生存斗争包括同种和异种生物之间的斗争⑤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A.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③④⑤10.下列关于生存斗争的说法中,哪项不正确()A.生存斗争包括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斗争B.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之间的斗争C.生存斗争的结果导致生物大量死亡D.生存斗争对繁衍种族是不利的11.生物能向前进化的内因是()A.环境迫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B.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选择C.生物能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D.生物不断产生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12.在生物进化发展和生物界的多样性上具有重要决定意义的生物基本特征是()A.新陈代谢B.应激性C.遗传和变异D.生殖和发育13.如果某一种昆虫,缺乏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所需要的变异,它可能()A.进化为另一新种B.进化到更高等形式C.退化到低级种类D.灭绝14.经常遭到暴风袭击的克格伦岛,昆虫大部分无翅,部分翅很发达,两者都适应当地环境,这一事实说明()A.适应是相对的B.变异是不定向的C.变异是定向的D.两种变异都是环境变化引起的15.“基因突变,对绝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却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 科学家通过诱变育种方法可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如()A.杂交水稻 B.转基因抗虫棉C.太空甜椒 D.克隆羊2.在农作物的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它们的理论依据依次是( )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互换③基因重组④染色体变异A.③①④④ B.④①②④ C.④④①③ D.④③①④3.下表关于基因工程中有关基因操作的名词及对应的内容,正确的组合是()4.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①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提取目的基因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③④②①5.公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
按照拉马克的观点,现代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B.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C.变异、自然选择的结果D.基因突变引起显著变异的结果6. 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主要观点是( )A.物种是神创造的 B.物种是不变的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物竟天择,适者生存7.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C.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8. 自然选择学说不能解释()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生物的多样性C.生物的适应性 D.遗传和变异的本质9.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本质是( )A.药物诱发了病菌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病菌对不同的药物进行定向选择C.药物能诱导病菌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药物对病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病菌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10. 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型个体占30%,Aa型个体占40%,种群个体之间进行自由传粉,产生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A.50% B.35 % C.25% D.15 %11.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色盲基因型比率为:X B X B:X B X b:X b X b:X B Y:X b Y=44%:5%:1%:43%:7%,则X b的基因频率为()A.13.2%B.5%C.14%D.9.3%12.下列各组不属于同一物种的是()A.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 B.黑种人和白种人C.马和驴 D.开红花的月季和开黄花的月季13. 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色斑点。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1. 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在暗洞中生活的盲螈,眼睛因长期不用而退化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所致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正确答案)D.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答案解析:A、B、D是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因为“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C正确。
2. 在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地里,喷了一种新的农药后,约98%的甲虫死了,约2%的甲虫生存了下来,生存下来的原因是()A.有基因突变产生的抗药性个体存在(正确答案)B.以前曾喷过某种农药,对农药有抵抗力C.约有2%的甲虫未吃到沾有农药的叶子D.生存下来的甲虫是身强体壮的个体答案解析:生存下来的甲虫是由于本来就具有抗药性基因,而新基因的产生来自基因突变,因此A正确。
3. 当某种新感冒药刚问世时,其治疗病毒性感冒的效果很好;几年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疗效逐渐降低。
出现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药物对病毒选择的结果(正确答案)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使病毒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答案解析:病毒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存在抗药性变异的,有不存在抗药性变异的,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通过遗传抗药性变异逐代积累和加强,繁殖几代后,就会对药物有较强抗性,即药物疗效就会降低。
4. 下列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具有挑战性的事实是()A.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大批无翅昆虫B.长期使用杀虫剂,不但没有消灭害虫,害虫的抗药性反而越来越强C.化石研究表明,云南澄江地区寒武纪地层中大量新物种的产生大约只用了200万年,这在几十亿年生物进化史上只能说是“一瞬间”(正确答案) D.研究发现,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相同的基因非常多,不同的基因只是少数答案解析:无翅昆虫因无翅不能飞翔,避免了被大风吹到大海中,适应海岛环境,因此保留下来;使用杀虫剂后,抗性较弱的个体大量死亡,被淘汰,而抗性较强的个体则保留下来并大量繁殖;200万年这“一瞬间”出现许多新物种,即物种大爆发,而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所以大多数基因是相同的,少数是不同的。
2020高中生物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业质量标准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章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5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各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 )A.绵羊和山羊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B.东北虎和华南虎经过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亚种C.马和驴交配产生骡以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及有关概念。
物种间的根本界限在于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通过杂交进行基因交流。
绵羊和山羊是两个物种,因此存在生殖隔离。
东北虎和华南虎虽然经过长期地理隔离,但尚未发生生殖隔离,因此是两个虎亚种。
马和驴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马和驴交配产生的骡是不育的,不能完成物种间基因交流。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表明两者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
2.(2019·湖北十堰市高二期末)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A )A.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C.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解析] 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相关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A正确;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得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和选择保留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在人工选择下,都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B、D错误;在黑褐色环境背景下,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C错误。
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解析] 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抗生素可以选择抗药性细菌,但不会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A.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B.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自然选择使生物的变异发生定向改变D.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2.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没能解决的问题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3.若某种群中原本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5C.甲、乙种群均未发生进化D.环境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指生物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5.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6.下列哪项属于种群()A.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7.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和物种基因库的基因是一样的8.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9.下列事例,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所解释的是()A.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视力很弱B.人类的盲肠没有家兔的发达,是长期吃熟食的结果C.由于草少而改吃树叶,经常伸长脖子,鹿逐渐变为长颈鹿D.由于煤烟染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逐渐被深色所代替10.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B.生物适应性的原因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11.白纹伊蚊是传染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2.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
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 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
C.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
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错误的是()
A.变异是不定向的 B.遗传和变异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4.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
A.个体发展到群体 B.微观发展到宏观 C.低等发展到高等 D.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5.下列哪一项与自然选择学说无关()
A.达尔文 B.《物种起源》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D.优胜劣汰
6.云南某旅游区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群弥猴为()
A.8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8个种族 D.一个群落
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 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8.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A、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B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
A.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快B.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慢
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 D.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
9.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D.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
10.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利用B.突变、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利用
C.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利用D.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利用
11.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
A.18 % 82 % B.36 % 64 % C.57 % 43 % D.92 % 8 %
1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 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 C.会使隐性基因完全灭绝 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14.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
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
15.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二、非选择题
1.达尔文学说认为_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_________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在19世纪中期以前,体色几乎都是浅色的,在20 世纪中期,由于环境污染,黑色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s)是显性。
在19世纪以前,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而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了95%,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发生这种变化的正确解释是:
(1)在19 世纪时,环境未被煤烟熏黑,适应环境的_______色个体得以生存繁衍,故种群中_____基因频率在这时较高。
(2)在20世纪中期,工厂排出的黑烟使环境发生变化,更适于_______色个体生存繁衍,故_______基因频率不断增高。
(3)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变异是________的,________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朝着_______方向进行。
(4)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种群中浅色个体不断减少,黑色突变个体类型迅速发展,整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并没有新的物种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D
3. B
4. D
5. C
6. B
7. B
8. A
9. B 10. C 11. C 12. 13. B 14. A 15. D
二、非选择题
1. 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自然选择
2. (1)浅 s(2)黑 S 解析:环境的选择作用表现在基因上,即S型基因逐渐取代了s型基因。
(3)不定向自然选择一定(4)没有产生生殖隔离
解析:没有生殖隔离,个体间的基因就能不断交流,从而不会产生新物种。
3. (1)自然选择地理隔离解析:自然选择促进了基因的改变,而地理隔离阻止了基因的交流。
(2)种群的基因频率生殖隔离解析:种群间差异本质是基因频率不同,外在现象是不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