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综合练习题,答案免费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

第七章第1节一、选择题1.按达尔文的观点,现代雄鹿的鹿角发达的原因是()A.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B.鹿角经常使用的个体保留,因而发达C.鹿角的变异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发展D.雄鹿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发达[答案] A[解析]根据达尔文的进化理论,鹿角发达为有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存活下来,而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
2.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B.长颈、长腿者比短颈、短腿者有较佳的生存机会C.长颈、长腿者影响了遗传基因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答案] B[解析]3.根据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短舌啄木鸟啄食不到树洞中的昆虫,因此现在看到的多是长舌啄木鸟B.长着漂亮长尾的雄孔雀能得到配偶,因此雄孔雀的尾一代比一代长了C.狼善跑是因为狼想捕到鹿,鹿善跑是因为鹿想求生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选择的结果[答案] C[解析]C认为变异是由意愿决定的,是拉马克学说的观点。
A、B、D都是达尔文的观点。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主要是()①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②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对遗传、变异的本质未作出科学的解释④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D[解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过程,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也不能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5.按照达尔文进化学说,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答案] C[解析]在理解和解释生物进化过程中,很容易注重环境的影响,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即用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去解释和理解生物进化问题,如认为盲螈失明是黑暗中不用眼睛所致,食蚁兽的长舌是反复使用的结果,春小麦冬种变成冬小麦是因低温所致等等,这是许多同学的一致看法,即环境改变→生物性状(蛋白质)改变→改变的性状可以遗传(导致遗传物质——核酸的改变)→代代影响逐渐积累形成新性状。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章节练习(含答案)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相互选择C、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练出来的D、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了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A、自然选择学说B、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生存斗争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自然选择是指()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B、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D、遗传使微小有利的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4、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5、现代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6、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A、个体B、种群C、群落D、物种7、下列是一个种群的是()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类B、一片森林里的全部乔木C、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杂草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8、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9、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 )A、24%,72%B、36%,64%C、57%,43%D、60%,40%10、在某一个人群中,已调查得知,隐性性状者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频率是多少?(按AA 、aa 顺序排列答案) ( )A 、0.36,0.16B 、0.48,0.16C 、0.16,0.36D 、0.16,0.3811、在果蝇中,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是10-5,对于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108个个体),却有l07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则每个果蝇大约有多少个基因? ( )A 、0.5×104B 、104C 、 2×104D 、4×10412、某种群中AA 、Aa 、aa 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左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 率低的个体。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2.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C.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错误的是()A.变异是不定向的B.遗传和变异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4.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A.个体发展到群体B.微观发展到宏观C.低等发展到高等D.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5.下列哪一项与自然选择学说无关()A.达尔文B.《物种起源》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D.优胜劣汰6.云南某旅游区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群弥猴为()A.8个种群B.一个种群C.8个种族D.一个群落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8.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A、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1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B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A.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快B.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慢D .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9.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D 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10.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利用B.突变、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利用D .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利用C.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利用11.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基因型AA Aa aa18 %78 %比例A.18 % 82 % B.36 % 64 %C.57 % 43 % D.92 % 8 %1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C.会使隐性基因完全灭绝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14.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15.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2明显的优势。
高中生物必修二同步测试: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附答案)

必修二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2018.1一、选择题1. 下列叙述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B. 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 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地理隔离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人们也利用该原理来人为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此“突变”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C.自然选择实现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袁隆平培育超级杂交水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组3. 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
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4. 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5.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
但是在非洲流行恶性疟疾(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的地区,带有这一突变基因的人(Aa)很多,频率也很稳定。
对此现象合理解释是A.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易感染疟疾B.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不易感染疟疾C.杂合子不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不易感染疟疾D.杂合子易感染疟疾,显性纯合子也易感染疟疾。
6. 如图表示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这是变异不定向的原因B.a →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C.b →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定向抗药性变异7.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1. 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中哪项是正确的()A.在暗洞中生活的盲螈,眼睛因长期不用而退化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所致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正确答案)D.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答案解析:A、B、D是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因为“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个体间存在生存斗争,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C正确。
2. 在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的地里,喷了一种新的农药后,约98%的甲虫死了,约2%的甲虫生存了下来,生存下来的原因是()A.有基因突变产生的抗药性个体存在(正确答案)B.以前曾喷过某种农药,对农药有抵抗力C.约有2%的甲虫未吃到沾有农药的叶子D.生存下来的甲虫是身强体壮的个体答案解析:生存下来的甲虫是由于本来就具有抗药性基因,而新基因的产生来自基因突变,因此A正确。
3. 当某种新感冒药刚问世时,其治疗病毒性感冒的效果很好;几年后,因为感冒病毒具有了抗药性,其疗效逐渐降低。
出现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药物对病毒选择的结果(正确答案)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使病毒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答案解析:病毒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存在抗药性变异的,有不存在抗药性变异的,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通过遗传抗药性变异逐代积累和加强,繁殖几代后,就会对药物有较强抗性,即药物疗效就会降低。
4. 下列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具有挑战性的事实是()A.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大批无翅昆虫B.长期使用杀虫剂,不但没有消灭害虫,害虫的抗药性反而越来越强C.化石研究表明,云南澄江地区寒武纪地层中大量新物种的产生大约只用了200万年,这在几十亿年生物进化史上只能说是“一瞬间”(正确答案) D.研究发现,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相同的基因非常多,不同的基因只是少数答案解析:无翅昆虫因无翅不能飞翔,避免了被大风吹到大海中,适应海岛环境,因此保留下来;使用杀虫剂后,抗性较弱的个体大量死亡,被淘汰,而抗性较强的个体则保留下来并大量繁殖;200万年这“一瞬间”出现许多新物种,即物种大爆发,而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所以大多数基因是相同的,少数是不同的。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A.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B.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自然选择使生物的变异发生定向改变D.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2.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没能解决的问题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3.若某种群中原本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5C.甲、乙种群均未发生进化D.环境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指生物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5.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6.下列哪项属于种群()A.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7.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和物种基因库的基因是一样的8.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9.下列事例,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所解释的是()A.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视力很弱B.人类的盲肠没有家兔的发达,是长期吃熟食的结果C.由于草少而改吃树叶,经常伸长脖子,鹿逐渐变为长颈鹿D.由于煤烟染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逐渐被深色所代替10.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B.生物适应性的原因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11.白纹伊蚊是传染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
高中人教版本生物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含解析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
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2.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B.生物的生存斗争C.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D.变异的不定向性和选择的定向性3.某昆虫种群的翅色有绿色(AA)、浅褐色(Aa)和褐色(aa)三种表现型。
抽样调查得知当年绿色、浅褐色和褐色个体各占60%、30%和10%,现假设该种群中绿色个体每年增加10%,浅褐色个体数目不变,褐色个体每年减少10%,则第二年该种群中决定翅色A基因的频率是( )A. 62.9% B. 78.6% C. 76.8% D. 77.1%4.生物的共同进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①同种生物之间②不同种生物之间③生物与环境之间④亲代与子代之间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5.下图表示渐进式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交流受阻C.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交配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前提条件6.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
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7.真核生物的出现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①结构和功能更加复杂完善②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③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8.2010年8月,一种名叫NDM-1的“超级细菌”已经蔓延全球各个大洲,对“超级细菌”的出现,医学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滥用抗生素是主要原因,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超级细菌”出现的原因是( ) A.抗生素使用剂量不断加大,抗药性基因频率逐渐增加B.抗生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使病菌中抗药基因频率不断增大C.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病菌逐渐向抗药性增强的方向变异D.抗生素诱发病菌发生变异,出现抗药性强的个体9.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隐性纯合子(aa)的患者不到成年就会死亡,可见这种突变基因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容易被淘汰。
人教版本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试测试卷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卷一、单选题(共20小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A.自然选择作用于生物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B.自然选择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自然选择使生物的变异发生定向改变D.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2.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没能解决的问题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B.说明物种是可变的C.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及多样性D.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3.若某种群中原本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5C.甲、乙种群均未发生进化D.环境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指生物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5.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6.下列哪项属于种群()A.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7.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和物种基因库的基因是一样的8.下列关于基因库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9.下列事例,不属于拉马克生物进化理论所解释的是()A.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所以视力很弱B.人类的盲肠没有家兔的发达,是长期吃熟食的结果C.由于草少而改吃树叶,经常伸长脖子,鹿逐渐变为长颈鹿D.由于煤烟染黑了树木,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蠖逐渐被深色所代替10.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A.生物进化的原因B.生物适应性的原因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11.白纹伊蚊是传染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综合练习题班级:姓名:1、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是基因频率改变B.②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等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2、普氏野马重归自然的实验,标志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已经从单纯的物种异地保护阶段迈向物种回归自然阶段。
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B.野外的普氏野马某些基因的频率将会发生定向变化C.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增强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生殖隔离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
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A. 43%B. 48%C. 52%D. 57%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B.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5、下列关于种群、变异、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总和称为基因库B.种群中的每一个体产生的变异都是定向的C.种群中的每一个体都是进化的基本单位D.生物进化的结果一定是形成新的物种6、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 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B.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比例增加C. 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D. 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强的定向变异7、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Ⅱ、Ⅲ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B. 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C. 在Ⅰ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D. 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8、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由基因突变引起,其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用a 表示)。
只有隐性纯合子才会发病,携带者不发病,且对疟疾的抵抗力高于正常人。
在非洲某些疟疾流行的地区,携带者比例在20%左右;现在美洲黑人中携带者的比例已降到了8%。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非洲疟疾流行地区a 的基因频率大约为30%B. 美洲黑人中a 的基因频率下降是环境选择的结果C.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死亡会导致人群基因库发生变化D. 在一定外界条件下,有害的突变基因可转变为有利的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长颈鹿的长颈性状的形成是长期采食高处树叶的结果B .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促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C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了三倍体的无子西瓜,因此二者属于两个物种D .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蛾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蛾10、某植物的花色(白、蓝和紫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 和a ,B 和b )控制(如下图所示),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某紫花种群(基因型为AaBb )自由传粉,若该种群繁衍一代后,除去全部的白花植株,则b 基因频率会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先减小后增大1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因素能引起基因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突变B .生物的各种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并使其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A .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 .基因频率的改变就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C .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D .种群基因库之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13、下表关于基因工程中有关基因操作的名词及对应的内容,正确的组合是14、果蝇的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
某一果蝇种群全部表现为灰身,其基因型为AA 和Aa ,比例为1∶2。
该种群个体自由交配一代,则F 1种群白色素蓝色素紫色素A B酶1酶2A.AA∶Aa∶aa=3∶2∶1 B.A基因的频率为2/3C.出现黑色个体,意味着种群发生了进化D.随着自由交配次数的增加,a基因频率将逐渐增大15、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lB.一个种群中,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必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C.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D.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16、野兔长毛(A)对短毛(a)为显性,某种群中,AA个体占40%,Aa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20%。
该种群自由交配获得F1。
(1)F1中各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P AA = ;P Aa= ;P aa= 。
(2)F1中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P A = ;P a= 。
(3)若该种群繁殖时,突遇低温,导致F1的短毛个体全部冻死,则:P A = ;P a= 。
该种群是否进化了?。
理由是:。
17.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地雀原来属于同一个物种,从南美大陆迁来后,分布在不同的海岛上,从而形成了________ 。
这样,不同的种群就可能出现不同的________ ,且互不影响,从而使不同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变化。
同时由于各岛屿上的条件不同,所以自然选择对各种群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久而久之,各种群的________ 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________ ,从而使原来属于同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由此可见,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上述一个物种进化成多个不同的物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物种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还包括基因多样性和________ 多样性。
18、大熊猫是我国稀珍物种,被称为动物中的“活化石”。
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大熊猫种群中的个体差异性一般较大,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而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的。
大熊猫在地球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在濒于灭绝的事实说明,在的作用下,大熊猫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
(3)种群甲是由基因型均为Aa的雌雄个体组成的,它们之间自由交配产生了三种不同基因型频率的后代:23%AA、54%Aa、23%aa,那么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填“是”或“否”)。
已知大熊猫和小熊猫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其根本原因是。
19、科学研究发现,人类染色体与黑猩猩的同源性超过了95%,在基因数量、基因结构与功能、染色体的结构上,人类与黑猩猩几乎相同。
黑猩猩的生殖细胞含有的24条染色体中,如果将其2号染色体和12号染色体融合连接在一起,长度恰好等于人类第2号染色体的长度,结构也十分相似。
分析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和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发生定向改变,两个种群一旦产生了,就标志着形成了新的物种。
(2)黑猩猩的2号和12号染色体如果融合,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类型。
(3)如果在黑猩猩的2号和12号染色体上,分别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而人类也有这两对基因,这两对基因在人群遗传情况是否与黑猩猩一致?,为什么? 。
(4)如果对黑猩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检测 条染色体。
人与黑猩猩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多样性。
20、下列是DDT(一种农药)对家蝇抗性(抗DDT 而能存活的能力)的实验研究:将家蝇分成等量的多组,每组再分为等量的A 、B 两部分。
用DDT 处理每一组的A 部分,而保留B 部分不接触DDT 。
处理后,检查各组的死亡率,死亡率高表明抗性低,反之则表明抗性高。
选死亡率最低一组的B 部分饲养,使之繁殖后代,把后代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抗性实验。
这样,经过若干代后,当用DDT 处理其中A 组的家蝇时发现其死亡率为4%,再用DDT 处理这一代的B 组家蝇。
则:(1)B 部分经DDT 处理后存活率为_______。
(2)由实验可知,家蝇抗性的产生是__________的结果。
(3)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家蝇和DDT 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4)DDT 对家蝇的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B 部分经DDT 处理后存活率为上述百分比的原因。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1:一万年前,科罗拉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明显的分化。
研究人员指出:经过长期演化这两个种群可能形成两个物种,如下图所示。
(1)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a 表示 ,b 的实质变化是 。
(2)种群1和种群2中的个体在同一性状上的表现类型越来越多说明了 ______________ 。
材料2:在对某植物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AA 和aa 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AA 和aa 的植株所占的比列分别为4%和64%。
(3)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填“是”或“否”),原因是 。
材料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的顶端贮存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
(4)兰花细长花矩和蛾细长口器的相互适应是生物间 的结果。
(5)人们发现: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其它兰花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说明了 的多样性。
22、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体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S 和s 控制,黑色(S )对浅色(s )为显性。
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期以后,种群中S 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
据题回答:(1)最初的S 基因是通过_________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___。
(2)19世纪,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 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
(3)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
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 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